散文
无非求碗热汤喝 豆瓣
7.5 (49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张佳玮最新美食随笔,杂志专栏打包私房心得,
大体关于吃,吃什么,怎么吃;更关于吃的心情,陪你吃的人,吃的时候想着你和你想着的人……
深入浅出,大快朵颐。
2015年7月14日 已读
聪明的容易刻薄,宽厚的容易乡愿,难得有聪明宽厚兼具的文字。都是些接地气的食物,以前喜欢到处跑的时候大抵都慕名吃过,可惜没作者的本事写出活色生香来。缺点是专栏文章合集,有些地方重复了。
中国 张佳玮 散文 生活 美食
因自由而美丽 豆瓣
7.6 (20 个评分) 作者: 黎戈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黎戈的最新作品集,四年以来的散文、随笔、文艺评论合集。
包括“淡夏”“纸游”“物喜”“我城”“静语”五部分,内容涉及生活、阅读、电影、植物、食物、南京等。
写细节入生活内质,恰到好处;写日常则绵密细致、冲淡平和;写阅读则深情凌厉,灵气逼人。
————————————————
洁尘: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文字风格自我且恬淡,有发见,有铺衍,随和中亦有自己的坚持。
张悦然: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韩松落:黎戈可贵之处,在于她给我们看到她如何成为一个“真人”。像《聊斋志异》中人,四处撷取气味、颜色、故事,努力沾染体温、画面、他人的历史,既世俗,又超然,既贪欢,又不忌惮刀锋之险,只为让自己画皮下的心,最终变得有血有肉,并透彻觉醒。
苏枕书:喜欢黎戈,是因为她低调、勤奋。这是作家的理想状态。正如黎戈自己所言,“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所以她值得读者的期待与喜欢。
2015年7月5日 已读
大部分都在博客上看过。茶泡饭 ,梅雨,蓝印花布,蚊香,应季花草,不紧不慢的生活,温柔而敏锐。
散文 文学 生活 随笔 黎戈
植物记 豆瓣
作者: 安歌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植物记:新疆篇》是关于植物的科普散文集,分为“新疆篇”、“海南篇”两册。作者用空灵秀美的文笔,将读者带往从新疆到海南的山南海北,与每一株植物相遇。
文中有知识,有想象,有传说。温暖的文字,让人感觉到生命的美好。
2013年10月12日 已读
三分减,海南篇中感性和理性平衡感把握的还比较好,新疆篇就太感性了,摄影水平一如既往的有待提高,应付差事的看完了
安歌 散文 植物 自然
旧宫殿 豆瓣
作者: 祝勇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 3
宫殿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如果你不进入权力系统。宫殿只是你视线中的风景;如果你对皇权发出挑战,那被残阳照亮的血色宫殿便时刻质问你,你所准备的勇气牺牲是否足够。
微小的烛光能够照亮殿内每一个繁琐的细部——它在黑漆八折屏风上映出隐约的光影,微光仿佛来自屏风那款彩色楼阁园林图案幽黑的深处;黄花梨木书案上,诗稿散乱;琥珀镇纸下,最后一行诗墨迹未干;澄心堂纸光泽细润。他移动着火烛,脚步稍迅疾些,火苗几乎熄灭。殿堂瞬间黑暗下去,仿佛是永久黑暗的一次预演。他在时间中看清了光明和黑暗的边界。他知道火焰无边的光亮终会将他带入无边的黑暗。
《旧宫殿》是一个复杂的文本。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对它进行总结,甚至无法根据目前通行的文体分类原则对它进行分类归档”。《旧宫殿》的抒写对象虽然是故宫,但却已超越单纯的皇家宫殿的书写意义,而是融进了大量明代宫廷内部暴力与血,其中对太监去势场景的想象性描写,让散文的“实”中夹进了小说的虚构;前几章中,对于太子柏和复仇者惠的比武描述中又见武侠小说的笔风。对此散文家祝勇表示,《旧宫殿》是一种跨文体写作,横跨了小说、历史研究、散文等多种文体。他试图将各种文体的优势集中起来,以求达到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旧宫殿》中仅仅是一种权力的载体,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一种视角。“故宫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舞台,上面上演着无比庄严同时无比荒诞、无比仁慈同时无比残酷的大戏。金碧辉煌的宫殿是作为权力斗争的结果出现的,而所有阴谋的产生过程却被时间隐去。我希望这部散文可以使人目睹被隐去的可能性,看到当下看不到的部分。”
2013年8月16日 已读
辞藻华丽,人物空洞,说教起来声嘶力竭,还有类似“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这种旧文人略猥琐的审美趣味
历史 小说 散文
私语书 豆瓣
7.2 (27 个评分) 作者: 黎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 - 3
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张悦然
--------------------------------------------
我不混论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语境,我个人写文,是喜欢设想一个自己非常依赖和私密的爱人,坐在我对面,支颐微笑着,听我说贴心话,可以大方地把自己泼出去,这是一个私语境的倾诉习惯,需要那种微弱的光线和一定的暗度,一旦放在众目睽睽的强光之下,凌驾在公语境之上,就像在卧室接待抄水表的人一样,完全不和谐,也没有安全感……我的书应该叫《私语书》。
2012年12月19日 已读
文章博客上都有。我疑心黎戈和纳博科夫,张爱玲一样,都是通感者,所以才能把这么多生活化而琐屑的话题写得贴切又新鲜:“喜欢薄荷的气味。线形的、凛冽的寒香。让人想起:刷过牙的吻,雨后的玉兰树,还有四川的那些雪山下的海子。”
中国 散文 随笔 黎戈
萧红经典作品选 豆瓣
作者: 萧红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 9
《萧红经典作品选: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在》让我们在知道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什么是瞬间即逝去,却又是最宝贵的。
幽黯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1962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春了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本书被奈保尔写得像画家做的画,可以说,不论他以何种文学形式书写,他都是个大师!
抬头见喜 豆瓣
作者: 老舍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 4
书中的篇篇散文,都有它不同的起因与老舍先生所要表达的某些意思。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悲伤、忧虑、义愤、苦闷,一些欢快、兴奋,自己的情趣、好恶以一点切身的经验教训,都是随着时代即兴而写的,年不出这些小文有让后人编“自传”的计划与暗示。
2010年8月25日 已读
南桥的文风有点像老舍早期的调调,轻松随意不卑不亢
中国 散文 老舍 自传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认得几个字 豆瓣 Goodreads
8.7 (59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误读 豆瓣
7.8 (16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吴燕莛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但一个下午绝不能轻松对付了它。需知:这些插科打浑、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文字中,却有着艾柯最“愤世嫉俗”的批评。
在一个颠倒了的《洛丽塔》版本中,安伯托·安伯托苦苦追求着一位有着“缕缕白得撩人惰欲的头发”的老奶奶:乃莉塔。在数学年第121年的一个考古会议记录中,地球北极的约瑟夫王子土地大学的阿努克·奥马教授宣读了一项关于大爆炸发生之前意大利诗歌的发展程度的最新考古发现。我们还被获准阅读出版商的内部审读报告,编辑否定了《圣经》、《神曲》、《实践理性批判》等书稿的出版价值,,因为显然,它们或者不能解决版权问题,或者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一个密访天堂被电击而死的记者的笔记本中,我们得知了上帝他老人家的近况,还有,那些惹是生非的天使,由于天堂里的政治动乱,被发配到第十层天的锅炉房里去了……以及,更多无法被转述的文本。
伦敦的叫卖声 豆瓣
作者: [英] 约瑟夫·阿狄生 等 译者: 刘炳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从英国散文的不朽篇章中,掇英31篇,出自18-20世纪的14位作者的手笔。突出反映了作者们独有的平和而丰富的情怀,幽默并略带讥讽的语境。书名取自18世纪的阿狄生的一篇随笔名,漫话当时的市井风俗,卖报纸、卖点心、消防队……
书中所选19世纪的代表作家兰姆,其作品记录了他作为一个忙碌的小职员,在生活中找到带苦味的快乐和遐想。这里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她在开创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用轻快的散文手法写下了她对文学的挚爱和印象,成为20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一朵奇葩。
目送 Goodreads 豆瓣
目送
8.0 (491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2009年12月3日 已读
比想象的好些。龙应台写政论文是典型文科生手笔,先下结论,再找证据,看得累,写这种散文倒是舒缓得多
台湾 散文 随笔 龙应台
上海流水 豆瓣
作者: 孙甘露 上海书店 2006
本书收录上海先锋派文学家甘露的最新作品,包括小说随笔、诗歌三部分内容。作为当代文坛先锋派的代表人物甘露的小素来具有“反小的倾向,注重形式的表现和语言锤炼,形成自己的特风格。以《上海流水》为开端的十余篇文作品,则以轻悦的“流水帐”方式,记录了多个“某年某月某日”的生活状态,从中也可见到代文坛一些著名作家文人的新动向。文字流畅可,间中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涉猎。本书中收录的诗歌部分,汇集了作者执笔以来的大分诗作,从中也可看出他在创作上的心路历程。作为“海上风”系列丛书之一,本著作风格轻灵,又颇含文化气息,适合文学爱者阅读,不失为闲中读书之选。
流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更衣记
公寓生活记趣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
谈女人
走!走到楼上去!
有女同车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说胡萝卜
私语
诗与胡说
写什么
炎樱语录
忘不了的画
谈跳舞
谈音乐
自己的文章
夜营的喇叭
借银灯
银宫就学记
存稿
雨伞下
谈画
余韵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张爱玲的魅惑如流言。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本书收录了《小艾》、《我看苏青》、《华丽缘》等文章。
对照记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
本书主要内容有对照记、罗阑观感、被窝、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嗄?”?、草炉饼、笑纹。读完张爱玲的作品,觉得张爱玲说的好像是她自己。张爱玲最明显的
2009年9月19日 已读
张在这里提到了童年永生,大约她和胡在一起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快乐的度日如年
中国 张爱玲 散文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