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饱食穷民 豆瓣 Goodreads
飽食窮民
8.1 (145 个评分) 作者: [日] 斋藤茂男 译者: 王晓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2021年2月9日 已读
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和中国现在一二线城市现状很像。没想到IT业只能干到35岁的说法,几十年前就有了。在书里日本IT业蛮欣欣向荣的,也不知道怎么发展的,三十多年后还在用传真机报告疫情,程序员收入和锅炉工差不多。PS.每章后半部日式科学理论扣一星,伪科学气味太强了。
文化 日本 日本研究 消费 社会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5年2月4日 已读
蒂利并不关注理由的真假,他的研究焦点落在理由、行动和关系三者直接的互动关系上。换言之,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理由并不必然属实,但必须与情境相符,人们之所以寻找理由更多是为了开创、确认、维护和重建关系
政治学 文化 社会学 美国
厨室机密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伯尔顿 译者: 傅志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经过28年的放浪形骸之后,身兼大厨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安东尼·伯尔顿决定把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他在Gironde第一次吃牡蛎,到他在普罗温斯城的一个低级嘈杂的餐馆里当地位低下的洗碗工;从洛克菲勒大厦顶层彩虹会所的厨房到纽约东区的毒品地;从东京到巴黎,再回到纽约,伯尔顿厨房里的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充满激情,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震惊。
2015年2月1日 已读
本来以为是类似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那种科普书,实际上是本传记,把厨房描述的跟海盗窝似的无法无天生机勃勃。作者推荐了三种刀具:环球钒钢刀具,F.DICK offset锯齿刀,mandolin切片刀,除了中间的F.DICK还能找到牌子,其他两种找都找不到。
传记 厨师 文化 烹饪 生活
American Ways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Maryanne Kearny Datesman / JoAnn Crandall Pearson ESL 2005 - 1
American Ways: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 Third Edition, by Maryanne Kearny Datesman, JoAnn Crandall, and Edward N. Kearny,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values that have attracted people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well over 200 years and traces the effects of these values on American life. Chapter themes include diversity, the family, educatio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religion, business, and recreation. Cross-cultural activities --- from discussion topics to writing projects --- encourage high-intermediate to advanced students to compare their own values with those discussed in the readings. New to the Third Edition: *Expanded pre-reading exercises preview the chapter content and Academic Word List vocabulary. *Improve Your Reading Skills helps students become independent readers. *Build Your Vocabulary features collocations and exercises that expand on the Academic Word List. *New Internet activitie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study.
2015年1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貌似已经出到第四版,网上能找到的电子版都是第二版,内容有点老,遣词造句浅显易懂,对美国社会形成、历史文化介绍的很客观,无论目标是学英语还是想了解美国,都是合适的入门读物。
English 文化 美国 英语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6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2014年8月16日 已读
这种面向普通读者的书读起来痛快,误人子弟率也高,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特别研究了一下作者背景,书中某些细节和我以前读过比较权威的厚部头也能互为印证,应该是靠谱的。
历史 文化 科普 通俗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豆瓣
Everyday Things in Premodern Japan: The Hidden Legacy of Material Culture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B·韩利 译者: 张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其生活水准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究竟是高还是低?用什么标准衡量日本的经济、民生水平?作者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室内装修、餐饮、服饰乃至洗澡,即当时日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物质文化的考察,来评价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什么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开展工业化?作者通过自己特殊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以人均收入、储蓄、消费、GDP……这些数据来评价那个时代,很难让人发现其中的奥秘。本书对于研究日本经济、历史的人固然有意义,对于那些迷恋于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浆洗和缝补衣服、如何准备膳食的人来说,也可以读得饶有兴味。
2014年8月4日 已读
历史课本上似乎把中日闭关锁国多年后走向不同道路归因于当时领导人英明与否,从这本书倒是读出了些其他原因。
历史 文化 日本 社会史 社会学
汉字王国 豆瓣
Tecknens Rike(此譯本有2016年11月北平第15印本)
8.6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林西莉 译者: 李之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1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2014年6月27日 已读
总共讲了二百多个字,娓娓道来这些字的来历背景,今人对古人生活习惯不知不觉间的继承,读来温暖妥帖。准备入实体书给可可当识字课本。
历史 文化 林西莉 汉字 瑞典
真相 豆瓣
Blur:How to Know What's Tru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7.0 (8 个评分) 作者: 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 / 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 译者: 陆佳怡 / 孙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
在网络时代,面对脱口秀评论者和自媒体的众声喧哗,网站无休止的链接和添加,“真实的新闻”是否已经死亡?旧的权威已被推翻,新的权威正在被创造,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仍然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目标。同 时,这也是新闻消费者的目标。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
[学界业界推荐]
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看起来,民众似乎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拥有把握这种控制的能力。为了辨别真相,也是为了避免被操纵,“新闻素养”就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责任教授 陈力丹
中国进入平面、电视、互联、移动互联四大介质并存交融的全媒体年代。不管是平面的黄昏还是电视的衰落还是网络的分化,都不能阻挡一个时代的来临:受众掌握信息接收和发布权力。……中国经济社会透明度整体偏低,以至于谣言丛生,信号沦为噪声,即使媒体专业人士,也难免被诱惑和绑架。《真相》一书的价值在于立足全媒体时代,努力寻求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建构一种透过喧嚣、管制、利益的丛林,获得事实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您本身拥有良知和常识。
——知名时评人、《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 石述思
两个具有开创精神的记者有力地证明,当千变万化的信息迎面扑来,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掌握促使伟大记者前进的怀疑精神。恰逢新闻业经历大变革之际,这本引人入胜、简明扼要的书告诉公民如何发现虚构的事实,分辨利益集团新闻中的中立信源,以及从句法上检验新闻。
——《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 迪恩•巴奎特
2014年5月6日 已读
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本质来讲,本书是讲批判性思维的。官媒完全可以给书中所列举需要警惕的伪新闻特征做注脚,私媒也好不了太多。聪明人都在纷纷逃离这个走下坡路行业,记者从名声到能力至少短时间内来看都会越来越差。
文化 新闻学 社会 社会学
北欧神话ABC 豆瓣
9.1 (31 个评分) 作者: 方璧 / 沈雁冰 上海书店 1980
分上下两部,上部93页,下部94页。据世界书局1930年版影印。繁体竖排。
2013年10月19日 已读
作者茅盾,这本神话扫盲书写的比他的小说好多了。那个时代白话文很稚嫩,经常用力过头,用来写小说很少能通过时间考验,但是用在戏剧神话就好得多,郑振铎写的《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情故事》我也很喜欢。
北欧 文化 沈雁冰 神话
趣味生活简史 豆瓣
At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接力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万物简史》作者最新扛鼎之作,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一次石破天惊的发现: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在作者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历史或许就隐藏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管道乃至抽水马桶里。于是,作者决定探究每间屋子在居家生活的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从考古学到园艺学,从食物贮藏到流行病,从香料贸易到艾菲尔铁塔,从女性时装到室内装潢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撰写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类居家生活简史。
一部居家生活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舒适的历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为了过得舒适和快乐而无休止地索取,我们最终会制造出一个既不舒适又无快乐可言的世界。作者以强烈的好奇心、超人的智慧、独具一格的文笔和娴熟的叙事方式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到字里行间,成就了这部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大作。
假使说《万物简史》如一幅通过望远镜勾勒宇宙万物的全景图,那么本书则如一幅通过显微镜呈现日常生活的缩微景观。布莱森以饱满的好奇心、绝妙的智慧心、独具一格叙事腔调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至本书的字里行间,使万千读者有缘再次领略一部最具娱乐精神且最为发人深省的神奇之书。
2013年8月11日 已读
《万物简史》同作者,风格很像,充满了有趣的八卦。遗憾的是,翻译也同样是严维明,其译文一如既往的不靠谱
历史 文化 生活 科普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北正史 / 泽田重隆 译者: 陈娴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根岸地方属于东京都台东区,至今仍保留着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下町”风貌。全书以
访谈方式记录了当地八种职人或艺匠自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配以泽田重隆纤细流
畅、朴实细腻的插图,展现出一种与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风貌。那种
对于手中技艺的珍惜与坚持,看似微不足道,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力量。
2013年7月12日 已读
对自己手艺的自傲自尊,读起来还挺动人的,可惜和我生活离得太远,始终无法同步,要是有人能出本老北京职人生活就好了。手工业的萧条全世界都是大势所趋,此书从1984年开始采访,到四年后出版,已经有很多老屋被拆毁盖成了现代钢筋水泥,不知道书里这些匠人们有没有从随后的泡沫经济中生存下来。
文化 日本 生活
香奁润色 豆瓣
作者: [明] 胡文焕 编撰 / 朱毓梅 中华书局 2012 - 7
《香奁润色》,明代胡文焕编撰的一部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专书,全书分头发部、面部、瘢痣部、唇齿部、乳部、身体部、手足部、阴部、经血部、怪异部、洗练部、藏贮部共十二部,以美发、美容方子为主,同时兼及妇科病的自治,也包括洗涤各种衣物等料理生活所需的常识,是对17世纪以前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进行小结的方书,至今无人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我们约请专业人士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以精美插图。
2012年11月1日 已读
点评部分太让人反胃了,严重怀疑都是百度来的。此书再次告诫我:1,千万不要为了凑单买书 2. 编著都是不靠谱的
历史 文化 明代 生活
千面英雄 豆瓣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8.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朱侃如 金城出版社 2012 - 2
《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 的神话学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坎贝尔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与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开辟出更多想象的空间《千面英雄》自1949年问世以来,已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并以多种语言在各地出版,行销数百万册。
2012年8月17日 已读 目录非常吸引人,但实际内容被各种猎奇向神话传说以及佛洛依德心理学充斥,简直像米其林轮胎一样臃肿丑陋。我似乎对这类书都看不下去,同类的《金枝》也没看完
宗教 文化 神话
消失中的江城 豆瓣 Eggplant.place
8.9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吳美真 久周文化 2006
我在四個月內完成<消失中的江城>的初稿。我沒有理由寫得這麼快,沒有合約或截稿日期催促著我。我原來可以慢慢來,享受久違的美國生活。但是每一天,我早早動筆,晚晚收筆。記憶驅使我加速寫作,因為我擔心會失去涪陵生活的即時感。此外,未來也驅策著我:我想記錄我對於一個即將面臨巨大變化的城市印象。
在過去二十年,這種轉變感──經常的、無情的、勢不可擋的變化感──一直是界定中國的一個特色。你很難相信,中國曾經給人恰恰相反的印象: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家里奧帕德.范.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說法,中國是「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現在,這是一種最不正確的說法,而作家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就是:筆根本跟不上改變的腳步。在<消失中的江城>的第一頁,我寫道:
涪陵沒有鐵路,這裡向來是四川省一個貧窮的所在,而道路路況十分惡劣。如果你想去哪兒,只能搭船,但是你多半哪兒也不去。
但是,當本書在二○○一年出版時,一條通往重慶的超級高速公路已經完成了,幾乎再也沒有人搭船沿著長江前往涪陵了,而一條鐵路幹線正在興建中。涪陵欣欣向榮,來自終將被三峽大壩淹沒的低窪城鎮移民刺激它的成長。我以前經常去用餐的小麵館經營者黃家已經開了一間網咖。我教過的學生分散在全國各地:西藏、上海、深圳、溫州。但是<消失中的江城>──一部永遠停滯不前的書──並沒有提到這些。
在一九九九年春天回到中國後,我一年至少去涪陵一趟。由於有了高速公路,現在去涪陵比以往容易多了,而我在北京的作家新生活使我可以自由旅行。我經常去拜訪涪陵,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前往三峽的核心。
在我加入和平工作團的那兩年,三峽大壩一直像是一個抽象物──一個模糊的應許、一個遙遠的威脅。但是每次我回去,它就變得稍微更加具體。到了二○○二年,移民城已大有進展,地貌明顯地劃分成過去和未來,在江岸附近,舊的濱江城鎮和村莊幾乎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儘管中國其他地方都在一股腦兒地進行興建,在江水必然會上漲的地方建造任何東西是沒有意義的。當局任由這些低窪城鎮和村子衰敗,直至一切都荒廢了:破損的磚、骯髒的瓷磚、布滿塵垢的街道。注定毀滅的城鎮和新城形成一個對比,新城是由水泥白瓷磚建造而成的,高高座落於河流上方的山丘上。每當我搭船朝長江下游而去,我可以在一系列的水平帶狀結構中,一眼看出地貌的演變史:江邊屬於過去的陰暗村落、一段將被水庫淹沒的綠色農田,以及上面高處一簇簇展望未來的白色建築物。
我在水壩完成之前的最後一趟旅行,是在二○○二年秋天展開的。我和一位朋友帶了帳篷和睡袋,沿著將近一百年前鑿在江邊峭壁上的古老小徑徒步旅行。天氣好極了,而小徑上的風景令人屏息。有時我們高高位於長江上方,我們所在的峭壁垂直落入三十公尺下的江水之中。每走一段路,我心裡就想:這將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這條小徑。
我們朝長江上游前進,而且不急著趕路。在小徑走了一星期後,我們參觀了正被拆毀的濱江城鎮。舊城巫山剛剛被拆除,我漫步於瓦礫中,拾荒者在那兒揀任何可能賣錢的東西:磚和鐵絲、草和木頭、釘子和窗框。一群人聚集在一堆營火旁邊,周圍是一棟大型建築物的破牆,然後,我認出了一塊半毀的招牌:他們正在紅旗旅館的大廳紮營,一九九七年我第一次前往長江下游時,曾住在這間旅館。
所有我最喜歡的濱江城鎮都處於各種不同的毀滅階段。大昌的四分之一已消失了,裴市只留下回憶,大溪已走入歷史。有時,我在拾荒者搜刮過後經過一個村子,在寂靜中,我審視被留下來的東西。在大溪,我看到一張加了相框的富士山照片,照片的前景是一大片盛開的櫻花。在清市,我經過了一張墊料加厚的紅椅、一個舊的籃球框,以及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面的刻文是上個世紀完成的。一棟被拆去屋頂和窗的房子仍然有一扇閂上的門。在裴市,我向一對夫妻買礦泉水,他們所住的臨時棚子完全是由揀來的門和窗框搭成的。也許這是一個道教的謎語:住在一間由門搭成的房間意味著什麼?
當我到達涪陵時,舊城區大部分已被拆毀,新建的住宅區擠在高高的山頂上,城市龐大的堤防差不多已完成了,而烏江對岸的師範專科學校也正在擴張和改變。老幹部們已退休了,新幹部對外國人比較開放。幾年前,我和亞當抵達涪陵時,最先迎接我們的那位友善年輕人亞伯特,現在已是英文系的系主任。當我去他的辦公室拜訪他時,他拿出我一年前送給學校的精裝本<消失中的江城>。
「你可以看出許多人讀了這本書,」他說。書的封面已經破損,且沾滿茶漬;翹起的角落已經難以壓平,翻書的手指留下了髒兮兮的灰色痕跡。在我手中,這本書顯得十分沈重,像是一個手工製品。我怎麼可能寫出一本看起來如此陳舊的書?
就某方面而言,改變的步調似乎讓當地人比較容易接受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所描繪的世界已經顯得十分遙遠。我的中文家教老師孔明在暑假時把這本書讀完了,使用字典一字一字地讀,因為他不太會說英文。他告訴我,讀到許多勾起美好回憶的那部分時,他笑了。在我拜訪涪陵期間,當學校的官員在當地一家餐館設宴款待我時,他們把我對於昔日宴會的描述取笑一番。「我們不想讓你喝太多酒!」一個幹部說:「你在你的書裡提到我們強迫你喝太多酒。」
「那不是一個大問題,」我說。
「我們當然不想再那樣做!」另一位幹部說。但是另一個人插嘴:「你要不要再喝點白酒?」
在那幾天,我在城裡逛,拜訪老朋友。在銀行那兒,我停下來看錢曼麗,那位我住在涪陵時,唯一與我「約會」過的漂亮年輕女人。那是一個短短的插曲,因為約會一小時後,我就發現她已經結婚了。現在她已經有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她說了每次我回到涪陵時一定會說的話。
「你不認得我了,對嗎?」她問:「我比以前胖多了。」
我說:「妳看起來和以前一模一樣。」
當書中的一個人物變胖了,作者該怎麼辦?「妳看起來很好,」我說,然後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當三峽大壩的第一階段工程完工,而閘門終於關閉時,我回到巫山。那是在二○○三年六月,在<紐約客>裡,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一個家庭對於河流上漲的反應。他們已經盡可能地等待了,等在江水上漲之前採收了蔬菜。
二○○三年七月。
傍晚六點,在周家終於將電視、一張書桌、兩張桌子和五張椅子搬到路旁的南瓜田裡,我在江邊立起了磚柱。在新的巫山地圖上,這一片水域叫作滴翠湖。但是,這些地圖是在湖出現之前印製的,事實上,水呈混濁的棕色,而所謂的湖其實是長江的一個入口,在過去一星期,這個入口已漲到三峽大壩後面。周濟恩下一回從他家的竹架棚屋出來時,背上扛著木造的碗櫥。他是一個個子矮小的男人,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在最近之前,他們一直住在龍門村。新地圖上並沒有這個村子。接下來,周家的一個朋友抱著周家那座以電池供電的時鐘走出來了。和我的腕錶一樣,那時時鐘指著六點三十五分。磚柱周圍的水已經上升了五公分。
看著江上漲就像追蹤時鐘短針的進度:幾乎是無法察覺的。沒有明顯可見的水流,沒有奔騰的水聲,但是每過一個小時,水就上升十五公分。這種變動似乎來自內部,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逐漸縮小的江岸上的每一個活動而言,這是一件神祕的事。甲蟲、螞蟻和蜈蚣從江邊成群呈幅射狀散開來。水包圍住磚柱後,一群昆蟲狂亂地爬上乾燥的柱頂,在牠們的小島被水淹沒時,拚命地試圖逃脫。
有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水以每小時十五公分的速度上升。這些細節吸引我,直至我把相機的焦距調準了,把鏡頭縮小了:我分分秒秒注意著磚柱上的昆蟲的動靜。當一切都結束時,我登上船,離開巫山。河流已變成湖。
自此我就不曾回去了。這不是我的計畫,而我不確定我為什麼耽擱。也許這是因為我想完成我的第二本書,我擔心舊地重遊會讓我分心。或者,也許三峽大壩的不可改變性讓我感到難過。
但是,我看得出對於異國產生懷舊之情的危險,當這個地方曾被稱為「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的家鄉,這種懷舊之情尤其危險。如果當你看到一片地貌改變了,讓你認不出來了,你會感到難過,那麼,當你待在一個不會改變的地方,你會感到更難過。我以前的學生威廉?傑弗遜?佛斯特在畢業後離開他偏遠的家鄉,就像中國各地一億多個鄉下人一樣,他變成一名移居者。他前往東岸繁榮的城市,當一所私立學校的英文老師,步上成功之途。有一年,在假期中回去控望他的父母後,他寫給我一封有關他的家鄉的信。威廉那一代的人幾乎都離開了,他的村子似乎毫無生氣。
回到家時,一切都一如往昔,道路依然崎嶇不平,人們都變老了。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找不到我以前認識的熟人或朋友。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如果不選擇經常性的改變,就得選擇貧窮、惡劣的道路和慢船。我是一個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八年期間學會喜愛涪陵的外國人,所以,我很感激我有機會為那兩年留下紀錄,而我懷念我認識的地方。但我也因為大部分的涪陵人對於未來都感到十分樂觀而心懷感激。再度航行於長江之上將是一件愉快的事,即使舊日江水的湍急水流已變成回憶。
——二○○五年十月於北京
2012年7月8日 已读
何伟笔下的中国,有我熟悉的,也有我所不熟悉的。书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老人说:“今天我们回头看文革,觉得荒谬可笑,也许在未来,人们回头看今天,他们会说一样的话。” 而现在的时代,不用加“也许”,“未来”这些限定词,就已经是段子集合了
中国 历史 文化 社会
奢华之色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扬之水 中华书局 2010 - 4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最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2012年6月18日 已读
还不错,只是信息量没有想象中大。国人尚玉,金银器总是俗物,不入收藏家法眼,流传至今的宋代金银首饰都是窖藏或者墓葬,窖藏自然不讲究做工,墓葬又无大贵之家,纵观第一册,宋代出土品级最高也就是硕人,只怕不能代表当时金银首饰的顶峰.
历史 名物 扬之水 文化 民俗
不只中国木建筑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赵广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br>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房远 京华出版 2011 - 5
我要听最年轻的声音说说这个国家最新的事儿,我要看这个最帅的男生聊聊最好最坏的日本人。
作品从衣、食、住、行、娱乐、历史、人物、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写,以描写日本普通民众生活为主要内容,旨在从日本普通民众生活的点滴,发掘日本民族的文化传承、风俗习性以及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让中国读者更真切的了解我们的邻国日本和日本人。此外,作品通俗化的叙述方式,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轻松享用之际,又让人感慨作者的学识渊博以及认知的多维度。既不严肃却也不失深刻性。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是一本关于日本生活和文化的杂文书。日本一直是个谈之色变的敏感国度,却又秉承着一衣带水的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存在。从视死如归的武士精神到影响数代人童年的日本动漫;从庄严的富士山到烂漫的樱花;从大和名族的女人性格到在世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日本文学。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我们又该聊些什么呢?看了这本书,或许你该得到些答案。
2011年9月14日 已读
一,可能是我自己不习惯BBS语言直接变成印刷体;二,从信息角度讲,没吸收到我所不知道的,有用有趣的东西_x000d_
文化 日本 杂文
文化和人类发展 豆瓣
作者: J·瓦西纳 译者: 孙晓玲 / 罗萌 2007 - 10
《文化和人类发展》是文化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包含了发展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比较文化学等跨学科领域的观点和知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视野考察人的发展,着重讨论了人的发展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并说明从出生前直至成人各阶段的发展和文化的关系,它为思考在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类个体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给人以很多启示。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学生和学者非常重要的参考书籍。
2011年9月13日 已读
第一部分是哲学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金枝》。翻译坑爹
人文 心理学 文化
医学史 豆瓣
作者: [美]洛伊斯·N.玛格纳 译者: 刘学礼 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
序言
第一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
第五章 中世纪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院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
第十四章 诊断与治疗
索引
2011年7月31日 已读
经常上网的同学大概都听过“常凯申”的笑话,这本医学史也不遑多让。请看这中西兼并的翻译:“针次术的秘诀据说是由女神Scarlet和White传授给黄帝的”(我猜是指玄女和素女,不过这两不是教房中术的么?)再看这句话“...判断胎儿的性别,这种做法的正确率好歹总有55%”,原文是fifty-fifty,默..._x000d_
抛开翻译不提,书本身还是蛮有意思的,从原始医学到最新的基因组都有简明介绍。和各种科学一样,医学的发展也充满了歧路,多少现在看来已经是常识的东西,当初被认为是奇谈怪论;而当时的常识,现在又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_x000d_
之所以给2星,实在是翻译太坑爹了,我毫无把握看到的文字是否是作者想表达的。
医学 历史 文化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