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日本贫困女子 豆瓣
6.9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饭岛裕子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内容介绍
没完没了地找工作;
因工资低被迫住在父母家;
周围催婚催生压力过大;
事业、丈夫、孩子,一无所有;
高学历、有工作却生活拮据的“穷忙族”;
朋友众多、开朗乐观却收入很低的“穷充女子”;
深陷职场PUA、霸凌而致抑郁的“打工人”;
……
本书为饭岛裕子对47位女性的访谈调查实录。作者直击日本的贫困女性这一群体,对她们的生存现状、就业与婚育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发现,与男性始终处于社会焦点相比,女性往往被边缘化,进而被遮蔽在巨大的阴影之中,特别是贫困女性群体。贫困成为女性独立需要直面的首当其冲,并且血淋淋的残酷真相。
------------------------------------------------
◎21世纪女性生存现状实录。现实已分化为两个极端:要么死死抓住高薪岗位一直到身心俱损,要么只能从事一般工作与贫困为邻。
◎细思恐极的性别问题寓言。日本女性正在经历的,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妻子,姐妹,女儿,你。
◎直面每个人的切肤之痛,敲响社会的警钟。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穷忙的你,可能正不知不觉地步入贫困。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公共舆论场中女性话题井喷,与女性意识觉醒伴随而来的,是长期被遮蔽和压抑的女性生存现状——贫困。结合“月经贫困”“看见女性劳动者”等议题引起轩然大波,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日本女性的遭遇,更是中国乃至东方甚至全球女性的创痛——更重要的是,女性常常被遮蔽在男性的话语抑或社会整体的趋势之下,进而使女性贫困变得更加严重。本书即对此做出了警示,堪称“贫困女子图鉴”。
2021年5月25日 已读
写得比较浅,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温良恭谦性格作祟,不敢撕开受访者的矫饰(此处无贬义),有些故事既不合理也不不完整。比如有个姑娘被要求学经济好帮忙家业,然后长期在家族企业做行政(打杂,料理家务),完全没用上所学,最后想独立都没能力,十分拧巴。看完还觉得学艺术不行,这么点贫困受访者里就有四个学艺术的,还有一个在瞎画画...
女性 日本 日本文学 社会 社会学
正义之心 豆瓣
The Righteous Mind: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8.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舒明月 / 胡晓旭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内容简介]
☆ 一个你认为颇有价值的决定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一个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个人心中的自由战士——为什么人与人、群体、党派、政府与民众、宗教派别、甚至国家之间总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道德阵营,但人们真的就不能好好相处吗 ?
☆ 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认为,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 在《正义之心》中,海特教授从道德的社会直觉模型讲到道德的6个基础,继而详细阐述我们具有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书中立足于详尽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人们该如何跨越宗教与政治分歧,从而达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会的建立这一目标。这是一本令人惊奇又极富挑战性和说服力的经典著作,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瞠目结舌,最后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编辑推荐]
☆ 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畅销书《象与骑象人》作者、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最新力作。
☆ “人类认识自我本性的里程碑著作。”——《纽约时报书评》
☆ 道德心理学的革命。
☆ 为什么人类会因政治与宗教产生分歧?人类的正义之心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 涵盖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系统学、遗传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经典著作,汇集了这些领域中最新的科学研究与成果。
☆ 湛庐文化出品。
2017年9月7日 已读
作者的观点我不完全赞同,论证过程也远远称不上严密,但是用作开拓思路还是不错的。书中将道德分成六个维度,描述了每个道德维度的远古形成机制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触发诱因。再次感觉,造物主就是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以凑合能用为最高宗旨的非完美主义者...
心理 心理学 社会学 美国
未来简史 豆瓣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7.9 (194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2017年7月9日 已读
挺有趣的书,脉络清晰信息量大脑洞清奇,够各路科普公号吃两年。如果对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等都有点粗浅了解,会高兴地看到作者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把这些都杂糅起来做成了一道八宝什锦饭。缺点就是为了观点筛选证据,比如那个决策先于意识的实验,几年前我就看到有反驳了,但是作者没提...
人类学 历史 思维 未来 社会学
教養的迷思 豆瓣
作者: 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洪蘭 商周出版 2000 - 6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問題一般人都會不加思索的說, 會呀, 真的是如此嗎? 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 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 是真的嗎? 這些說法有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還是只是假說臆測, 或是個案觀察後研究者自己的推論?
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 作者以科學的研究態度, 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的基本假設成不成立, 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因為別人都相信便不去檢驗這個假設成不成立.
這是本非常精采的書, 博徵旁引, 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也讓我們看到, 同一個現象, 理論不同時會有這麼不同的解釋. 如譯者( 洪蘭教授, 陽明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 很少去考慮基因的角色. 因該先把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 而且過去大多數教養假設的研究沒有分辨直接和間接的遺傳效應, ( 直接遺傳效應指身高, 體重, 外貌, 先天氣質…; 而間接的遺傳效應: 如外貌美麗的孩子較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愛, 朋友的羨慕…; 而膽怯的孩子較容易引起母親的保護, 手足的調侃, 同儕的捉弄…. 等不同的效應). 直接與間接兩種基因遺傳因素會同時並加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研究架構的問題, 當研究的結果分析出現正向相關時, 研究者很容易以既有的理念架構過度推論其因果關係. 而且當研究結果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者較容易受到重視, 也容易出版; 但更多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 這種與既定觀念不同的研究結果就容易被忽略(即使其研究樣本更大, 研究方法更精確).
在我們生活週遭很常見的: 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 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 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 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移民, 可以發現他們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國家的小孩一樣, 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 作者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會化分類中基本上大人與孩子是屬於不同分類的, 孩子會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 同儕 )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作者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社會化, 人格發生永久改變的關鍵期, 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團體的文化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
一百年前並沒有教養的假設, 以前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在教養假設下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 能說以前的人人格就較不健全嗎? 而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 也不能確保她的同儕團體影響確保就是好的, 她的外貌, 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就像作者說雖然她已經很努力了, 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兩個小孩這麼不同; 所以生命自有其歷程, 輕輕鬆鬆愉快地養育小孩就好了.
在波士頓閱讀這本書更加有感觸, 可以看到唐人街中年以上的中國移民說話腔調, 及生活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國人文化. 但出了唐人街, 卻可以看到一口流利英文, 舉止行為和美國青少年無異的第二代移民. 父母教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否真是一種迷思?
2015年8月5日 已读
本来想看本宣传“你严格遵循专家建议耐心细致努力育儿然而这一切并无卵用”的书放松一下,看完后新得了“儿童成长最重要可控影响因素在于(非家庭)成长环境所以不来个高大上学区房吗”焦虑症。
儿童教育 心理 心理学 成长 教育
昨日之前的世界 豆瓣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
7.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廖月娟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昨日之前的世界》从人际关系、养育孩子、对待老人、婚配丧事、解决争端、应对危机、养生、宗教信仰、语言习得9个方面,全面还原了原始部落最核心的生活方式,每一点都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参考和借鉴。书中所描述的传统生活方式大部分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复制以及不敢尝试的,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在原始部落即将在地球上销声匿迹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人类“昨日之前的世界”。戴蒙德希望通过本书告诉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提倡我们要复古,只是告诫我们也许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传统社会。
2015年2月13日 已读
就结论而言并无新意,但是行文流畅有趣,翻译不错,装帧有加分。我一直有个疑问,钻石先生作为鸟类学家写的这些畅销书不知道在专业人士眼里水平如何.
人类学 历史 社会学 科普 美国
游戏改变世界 豆瓣 Goodreads
Reality is Broken: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7.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麦戈尼格尔 译者: 闾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9
◆《游戏改变世界》是著名未来学家、TED大会新锐演讲者简•麦戈尼格尔探索互联时代重要趋势的最新力作。在书中,作者指出:游戏可以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和缺陷,游戏化可以让现实变得更美好。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事例告诉我们,游戏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提供了令人愉悦的奖励、刺激性的挑战和宏大的胜利,而这些都是现实世界十分匮乏的。她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让生活变得像游戏一样精彩。
◆作者指出了游戏化将要实现的四大目标:更满意的工作、更有把握的成功、更强的社会联系及更宏大的意义,并用大量实践告诉我们该如何驾驭游戏的力量,解决现实问题,并提升幸福感。她告诫我们:如果人们继续忽视游戏,在不远的未来,就会处在极端不利的地位。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5年2月4日 已读
蒂利并不关注理由的真假,他的研究焦点落在理由、行动和关系三者直接的互动关系上。换言之,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理由并不必然属实,但必须与情境相符,人们之所以寻找理由更多是为了开创、确认、维护和重建关系
政治学 文化 社会学 美国
谣言 豆瓣
Rumeurs: le plus vieux media du monde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译者: 郑若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里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分析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作者充分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生动地论述了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他还分析了谣言在明星制度、政治、金融、商业行为中的作用,不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4年9月2日 已读
不同章节水准相差很大...梦揭示了人的潜意识,那些反复卷土重来的谣言往往揭示了集体的共同追求和恐惧。辟谣有道也有术:道者,一以贯之的诚意透明迅速公开信息;术者,以谣止谣;
传播学 心理学 社会学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豆瓣
Everyday Things in Premodern Japan: The Hidden Legacy of Material Culture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B·韩利 译者: 张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其生活水准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究竟是高还是低?用什么标准衡量日本的经济、民生水平?作者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室内装修、餐饮、服饰乃至洗澡,即当时日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物质文化的考察,来评价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什么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开展工业化?作者通过自己特殊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以人均收入、储蓄、消费、GDP……这些数据来评价那个时代,很难让人发现其中的奥秘。本书对于研究日本经济、历史的人固然有意义,对于那些迷恋于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浆洗和缝补衣服、如何准备膳食的人来说,也可以读得饶有兴味。
2014年8月4日 已读
历史课本上似乎把中日闭关锁国多年后走向不同道路归因于当时领导人英明与否,从这本书倒是读出了些其他原因。
历史 文化 日本 社会史 社会学
真相 豆瓣
Blur:How to Know What's Tru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7.0 (8 个评分) 作者: 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 / 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 译者: 陆佳怡 / 孙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
在网络时代,面对脱口秀评论者和自媒体的众声喧哗,网站无休止的链接和添加,“真实的新闻”是否已经死亡?旧的权威已被推翻,新的权威正在被创造,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仍然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目标。同 时,这也是新闻消费者的目标。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
[学界业界推荐]
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看起来,民众似乎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拥有把握这种控制的能力。为了辨别真相,也是为了避免被操纵,“新闻素养”就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责任教授 陈力丹
中国进入平面、电视、互联、移动互联四大介质并存交融的全媒体年代。不管是平面的黄昏还是电视的衰落还是网络的分化,都不能阻挡一个时代的来临:受众掌握信息接收和发布权力。……中国经济社会透明度整体偏低,以至于谣言丛生,信号沦为噪声,即使媒体专业人士,也难免被诱惑和绑架。《真相》一书的价值在于立足全媒体时代,努力寻求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建构一种透过喧嚣、管制、利益的丛林,获得事实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您本身拥有良知和常识。
——知名时评人、《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 石述思
两个具有开创精神的记者有力地证明,当千变万化的信息迎面扑来,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掌握促使伟大记者前进的怀疑精神。恰逢新闻业经历大变革之际,这本引人入胜、简明扼要的书告诉公民如何发现虚构的事实,分辨利益集团新闻中的中立信源,以及从句法上检验新闻。
——《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 迪恩•巴奎特
2014年5月6日 已读
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本质来讲,本书是讲批判性思维的。官媒完全可以给书中所列举需要警惕的伪新闻特征做注脚,私媒也好不了太多。聪明人都在纷纷逃离这个走下坡路行业,记者从名声到能力至少短时间内来看都会越来越差。
文化 新闻学 社会 社会学
疾病改变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卡特赖特 译者: 陈仲丹 / 周晓政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2
自古以来,饥荒、瘟疫和战争就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其中瘟疫为害尤甚。本书内容有趣,涉及面广,探讨了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作者利用鲜为人知的史料,展现了疾病对文明、军队以及历史上著名领袖人物的侵害,说明最有权势的个人和强大的国家也可能或已经因疾病的致命打击而衰弱。
古典时代,瘟疫耗尽了雅典和罗马的活力。14世纪,黑死病蹂躏了欧洲,促使教会内部异端教派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终结;性病可能导致了亨利八世没有男性继承人,而这对英国的安全至关重要——甚至对欧洲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巨大;性病还使俄国沙是伊凡四世患上了可怕的精神病,并使其成为暴虐的沙皇制度的始作涌者。在墨西哥,天花是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人的盟友;在俄罗斯,斑疹伤寒帮助俄国人打败了拿破全大军。维多利亚女王无意中将血友病传给了她的后代,然后让尼古拉和亚历山德拉推一的儿子得病——个人的悲剧意导致俄罗斯君主制度垮台。
每个时代人们对讨体质和精神病患的手段都有进步,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要面对许多新的疾病的威胁——比如艾滋病。展望未来,作者探讨了各种可能袭扰我们当代文明的疾病——其中许多是先进技术的副产品;作者警告世人——与任何时代一样,对许多广泛流行的疾病,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仍然捉襟见肘。
这本新版经典医学文在原版基础上将内容予以更新,增加了大量插图,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是一本反映疾病与人类历史之相互关系的极有价值的图书。
2014年2月21日 已读
角度比较有趣,探讨疾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人类公共卫生系统的发展,有些地方阐释过度,但还算开拓思路。耶稣的神迹大多数与医疗有关,贞德能看到圣徒是因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亨利八世后期的冷酷无情可能是因为梅毒
医学 历史 社会学 科普
隐藏的逻辑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马克·布坎南 译者: 李晰皆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 5
为什么有些酒吧这个礼拜人潮涌动,下个礼拜却空空荡荡?为什么《隐藏的逻辑》能在畅销榜单上久居不下?为什么邻居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为什么股市会起伏波动?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要像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一样来研究人类社会,要思考的是模式,而不是人。多少年来,人类做决策的特性把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都搞糊涂了,他们依赖一种老式的思维方式,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是复杂的。现在,理论物理学家马克·布坎南(Mark Buchanan)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正在上演一场“量子革命”。物理学法则开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关人或“社会原子”的崭新图像,而且与现实存在的个体自由意志毫不冲突。混乱的原子活动能够组合成精准的热力学,人类的自由个体也同样能组合成可预测的模式。社会物理学家能剖析潮流的变化;能预测企业是成是败:能解释犯罪增多的原因。布坎南在这本开阔眼界的书里提出,了解群体组织的规律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主要挑战。《隐藏的逻辑》例证丰富,论点尖锐,容易理解,充满了智趣的游戏和刺激的实验,为我们看待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013年7月20日 已读
作者是个物理学博士(不过不论是维基还是他的个人主页都没找到学校信息),用物理学中的原子运动来类比人类的群体行为,这个思路和Hari Seldon的Psychohistory有些类似,后者用用数学估计未来发展的若干趋势及其实现的概率大小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作为理论来说还很粗糙,但是观点比较有趣,值得一看
心理学 思维 社会学 逻辑
How Music Work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David Byrne McSweeney's 2012 - 9
How Music Works is David Byrne’s remarkable and buoyant celebration of a subject he has spent a lifetime thinking about. In it he explores how profoundly music is shaped by its time and place, and he explains how the advent of recording techn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rever changed our relationship to playing,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

Acting as historian and anthropologist, raconteur and social scientist, he searches for patterns—and shows how those patterns have affected his own work over the years with Talking Heads and his many collaborators, from Brian Eno to Caetano Veloso. Byrne sees music as part of a larger, almost Darwinian pattern of adaptations and responses to its cultural and physical context. His range is panoptic, taking us from Wagnerian opera houses to African villages, from his earliest high school reel-to-reel recordings to his latest work in a home music studio (and all the big studios in between).

Touching on the joy, the physics, and even the business of making music, How Music Works is a brainy, irresistible adventure and an impassioned argument about music’s liberating, life-affirming power.
假装的艺术 豆瓣
6.9 (51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怀特德-弗莱 译者: 赵悦 南方出版社 2010 - 11
《假装的艺术:一本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书》简介:在信息疯狂传播的今天,傻瓜才会花工夫去研究嘻哈文化,谁是新锐导演、哪部独立电影最近独领风骚关我屁事呢?但是,无奈的是,我们活在一个没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把妹、接近上流人物无处不存在要与人交流话题的需要,在经过一百多种选择的思考之后,还是选择最经济实惠的“假装”吧,这本《假装的艺术:一本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书》教给你的就是如何“装”出你的范儿来,作者无所不知的经历以及辛辣嘲讽的个性教你在读书、电影、古典音乐、建筑、美酒等常用装B话题中自由穿梭,在掌握了这些常人不容易知晓的知识后,还请根据需要研究出一套和你相匹配的微笑、耸肩、皱眉、嘲讽等表情,这样,才能将“假装的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Art of Faking It: Sounding Smart Without Really Knowing Anything
性别战争 豆瓣
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利维雅·贾德森 译者: 杜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奥利维雅女士以杰出的文字功力,用通俗易懂的笔法阐述生物性行为的进化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学现象,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却又丝毫不影响其严肃性和学术本质。
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
•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
•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
•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
•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
•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程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势利 豆瓣
Snobbery: The American Version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本斯坦 Epstein 译者: 晓荣 / 董欣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 5
《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 》是作者发表于2002年的著作,当年即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榜行列,这是一部对美国上流社会及其仰慕者也就是中产阶层极尽调侃、讽刺的辛辣之作,但通过其阅尽人情世故后的另眼,反而更真实地描绘出了如何进入上流社会的秘辛。全书共分24章,分别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运用势利这一另类的分辨术,来达到高人一头的愿望。
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福格林 译者: 陈蓉霞 新星出版社 2007 - 1
人类能够相信所有的事情,但是也能堕入深深的怀疑和迷惑。问题部分在于我们的许多信仰缺乏理性的基础。更深也是更麻烦的问题还在于,对理性的追求本身又是这种怀疑和迷惑的来源。
在《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中,罗伯特•福格林引导读者穿越悖论、幻觉及其激进怀疑论这些迷宫,而它们正是哲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所在。福格林认为,我们的理性技能坚持要对宇宙作出纯粹理性的说明,然而同时,这些技能的内在缺陷又使得我们决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结果我们发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牢靠的地位,于是,要么用康德所谓的“形而上学幻觉”来安慰自己,要么接受激进怀疑论的立场。
通过反思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以及如休谟、康德、维特根斯坦、尼采及萨特这样的思想家,本书使得读者进入——并且穿越——哲学中某些最棘手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领域
作者语摘:
不受束缚的理性,会迫使我们进入两个相反的方向。其一是形而上学的方向,其传统形式就是试图用一种纯理性的因素,来说明实在那稳定内在的结构。认为必定存在这一结构,那正是理性自身的要求。其二是相反的方向,因为当理性趋于极限时,就会带来自我摧毁,从而引出激烈的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
但本书不是为这种选择提供指导,而是力图理解它们如何产生,我们又如何可能从中解脱出来。我的中心论点是,当假设理性可不受限制地运用时,就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选择局面。更深入的论点是,摆脱这些选择或许是困难的,在某些情形中或许还决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些选择带来了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深深的焦虑”。
——罗伯特•福格林
2010年2月26日 已读
第一本我能读懂,而且确实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我某些疑问的哲学书
哲学 理性 生活 社会学
欧洲风化史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德)爱德华・傅克斯 译者: 侯焕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 10
本书包括风化的由来和本质;文艺复兴时代人体美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教会的风化;娼妓;公共娱乐;性病态共七章内容。《古希腊风化史》《古罗马风化史》与三卷本《欧洲风化史》(插图本)是学术界闻名已久的文化史名著。这三种著作虽为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但从内容脉络上来说,堪称姊妹篇。这里的“风化”,概即孟子所谓的“食色,性也”。书中对这一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了踏实精细的论述,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结论,为观察人类文明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中我们可以寻绎出人类文明脚步的清晰印迹。
大狗:富人的物种起源 豆瓣 Eggplant.place
作者: [美] 李查德·康尼夫 译者: 王小飞 / 李娜 新世界出版社 2004 - 1
作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把有钱人当作动物观察,将主题锁定在“有钱人与你我是否真的不同?”这个由来已久的疑问上,进而发现,同普通人相比,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异类;或者说,他们更像动物,而不像人。
抱持幽默的态度,作者揭示了富人用来建立统御优势的策略、夸耀财富的行径、划分尊卑纠葛的动力,以及形同异端的交配习惯。透过与其他珍禽异兽的对比,作者让我们洞悉了这一令人眼花缭乱的族群的动物本能,并让你我了解到,早在富人的祖先还围绕营火而眠的古代,就已经确立了今日仍然保持的社会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今天继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还进化出了哪些机能足以让他们日进斗金,他们如何利用灵长目动物的统御行为保有财产,并将财富转化为社会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