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工作细胞BLACK (2021) 豆瓣
はたらく細胞BLACK
8.2 (148 个评分) 导演: 山本秀世 演员: 榎木淳弥 / 大桥贤一郎
每天拼命在体内搬运氧气的新人红血球。他的职场劳动环境,却是彻底的黑暗(BLACK)——!!饮酒、吸烟、压力、睡眠不足……在如同不健康的综合商社一样的世界中,历经过重劳动的细胞们有何感想?这是你的身体的故事——
2022年4月4日 看过
从(反向)养生角度讲可比非black系列强多了,静脉血栓那集看完,更不敢久坐了_(:з」∠)_。上次看这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社畜还是《最臭兵器》,最臭显然是讽刺,《工作细胞black》就……真的是在歌颂。
科普
工作细胞 第一季 (2018) 豆瓣 TMDB Bangumi
はたらく細胞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工作细胞
8.2 (484 个评分) 导演: 铃木健一 / 大脊户聪 演员: 花泽香菜 / 前野智昭
这是一个关于你自身的故事。你体内的故事——。
人的细胞数量,约为37兆2千亿个。
细胞们在名为身体的世界中,今天也精神满满、无休无眠地在工作着。
运送着氧气的红细胞,与细菌战斗的白细胞……!这里,有着细胞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2年2月5日 看过
B站有字幕版也有中文配音版,给孩子的话主要不要看black版,那个太丧了。用来给小孩科普微生物,细菌和人体免疫非常好,就是白细胞大战xxx时血浆含量有点高,可可照例吓得睡不着然而坚持要看。
动漫 科普
We Have No Idea 豆瓣
作者: Jorge Cham / Daniel Whiteson Riverhead Books 2017 - 5
PHD Comics creator Jorge Cham and particle physicist Daniel Whiteson have teamed up to spelunk through the enormous gaps in our cosmological knowledge, armed with their popular infographics, cartoons, and unusually entertaining and lucid explanations of science.
In We Have No Idea, they explore the biggest unknowns in the universe, why these things are still mysteries, and what a lot of smart people are doing to figure out the answers (or at least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While they're at it, they helpfully demystify many complicated things we do know about, from quarks and neutrinos to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exploding black holes. With equal doses of humor and delight, they invite us to see the universe as a vast expanse of mostly uncharted territory that's still ours to explore.
This entertaining illustrated science primer is the perfect book for anyone who's curious about all the big questions physicists are still trying to answer.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看的时候不断发出“wow,wow,居然是这样”的惊叹,看完后感觉: 我是谁,我在哪,我TM刚刚看了啥?
宇宙 物理 科普 英文原版
未来简史 豆瓣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7.9 (194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2017年7月9日 已读
挺有趣的书,脉络清晰信息量大脑洞清奇,够各路科普公号吃两年。如果对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等都有点粗浅了解,会高兴地看到作者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把这些都杂糅起来做成了一道八宝什锦饭。缺点就是为了观点筛选证据,比如那个决策先于意识的实验,几年前我就看到有反驳了,但是作者没提...
人类学 历史 思维 未来 社会学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Notes from a Mud Hut
9.2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奈杰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种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以一种英国式幽默风趣的笔调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将隐匿于严肃人类学专著背后的鲜活经历与感触一一呈现给读者。
2016年1月31日 已读
既不浪漫也不神秘的人类学家田野调查,充满了困顿挫折疾病潮湿饥饿尴尬困窘等等负面关键词,但是真好笑呀。不知道喀麦隆人会不会看这本书,如果他们的民族感情有中国人十分之一那么丰厚,应该已经被伤害成玻璃渣了:P
人类学 田野调查 科普 随笔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心思大开 豆瓣
Mind Wide Open:Your Brai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veryday Life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蒂文·约翰逊 译者: 洪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1
“数字化未来十大思想家”、TED演讲者史蒂文•约翰逊经典作品
妙趣横生地讲述大脑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台湾著名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阳志平
联袂推荐
我是谁?大脑如何处理恐惧?为什么音乐会让人感动?我们怎么读懂别人的表情?爱和性的神经化学机制是什么?新奇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大脑本身的生化物质与市面上毒品是否有相似性?
作者讲述了一连串妙趣横生的亲身经历,以及通俗易懂的脑科学知识,让你不必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也可以知道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大脑的秘密生活,例如——
为什么你会笑?为什么你有时在不恰当的时候笑了出来,即使你并不想这样?他人怎么理解你这个不恰当的笑容? 这个过程的神经化学基础是什么?你是否可以控制这个过程?
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弱点与欲望,更让我们知道大脑各种模块的运作如何构成不同的生命样貌,最终让我们明白大脑科学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人格和其他人的动机和行为,进而自我提升,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好的生活。
2015年5月17日 已读
最近看的几本心理学方面的科普书都没得到什么新东西。另外必须鄙视一下亚马逊的排版,行间距太大了。
大脑 心理学 科普
昨日之前的世界 豆瓣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
7.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廖月娟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昨日之前的世界》从人际关系、养育孩子、对待老人、婚配丧事、解决争端、应对危机、养生、宗教信仰、语言习得9个方面,全面还原了原始部落最核心的生活方式,每一点都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参考和借鉴。书中所描述的传统生活方式大部分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复制以及不敢尝试的,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在原始部落即将在地球上销声匿迹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人类“昨日之前的世界”。戴蒙德希望通过本书告诉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提倡我们要复古,只是告诫我们也许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传统社会。
2015年2月13日 已读
就结论而言并无新意,但是行文流畅有趣,翻译不错,装帧有加分。我一直有个疑问,钻石先生作为鸟类学家写的这些畅销书不知道在专业人士眼里水平如何.
人类学 历史 社会学 科普 美国
失败的逻辑 豆瓣 Goodreads
The Logic Of Failure: Recognizing And Avoiding Error In Complex Situations
作者: (德国)迪特里希.德尔纳 译者: 王志刚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 9
本书作者德尔纳用他自己编制的引人入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吓人的――和他那“梳脑”思维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复杂问题。这些实例使本书成为一件矫正工具,一种明智的规划和决策指南,使商业经理、决策者以及面临由此及彼日常挑战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技巧更加敏锐。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2015年1月26日 已读
本书用了90%的篇幅阐述了为什么会失败,然后用10%的篇幅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你只关注答案,看这句就够了: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 有没有感到醍醐灌顶?:D
心理学 科普
肠子,脑子,厨子 豆瓣
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5.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S·艾伦 译者: 陶凌寅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家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吃”。不明白这些,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美味,但明白了这些,可以让你谈起吃来与众不同,在吃货中上升几个等级。
——云无心 科普“《吃的真相》系列”作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书里有多如牛毛的有趣信息:我们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食物如何推动演化……这是取道餐盘的人类史之旅。
——Jesse Rhodes,史密森尼杂志美食专栏作者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食物吸引,耽迷于复杂的食谱,眼馋巧克力……艾伦以精神上的味觉偏好作为透镜,讲述生物学和文化历史的故事,他的武器是人类学、食物历史和作为厨师的经验。书中涉及对食物的渴望与厌恶、文化取向与节食,内容丰盛。
——《自然》
艾伦是个科学家,这就是说,他对食物的文化史——比如说腌黄瓜怎么从东欧迁移到纽约——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干货”。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脑扫描图,看看要求被试者想着不同的食物时,他们的哪部分脑区会被激活。由此,他能把如今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镶嵌到生物演化的漫长征程中。
——Kathryn Hughes,历史学家,作家
2014年11月7日 已读
名字重口,内容略枯燥。人类嗜好酥脆食品是因为喜欢新鲜的蔬菜? 我怎么觉得是因为油炸过热量高的缘故... 对于挑食(前提该食物不引发恶心),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多吃
科普 饮食
统计数字会撒谎 豆瓣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7.1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达莱尔·哈夫 译者: 廖颖林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 3
这本书是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的传世之作,该书引发的“编造虚假信息”话题受到美国社会持续普遍的关注和美国权威媒体的激烈争论。书里面大胆地揭露了至今仍然被销售员、广告撰稿人、记者甚至专家频频使用的大量的统计操纵技巧,同时还配有别具一格的风趣插图以及众多幽默的案例。神秘的统计学在这里被哈夫像讲故事一样一一道来,莞尔一笑中让你知晓深奥的统计学基本原理,掌握揭露“虚假数据”的最有力武器……
自50年代出版以来,此书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的影响力持久不衰,被誉为美国商业人士、研修人员的重要入门必修书之一。
2014年9月30日 已读
书本身还不错,浅显易懂,要是有人把例子改成朋友圈疯传文章会更有意思,不过对我来说都是已经知道的,没吃到新东西
商业 科普 经济 统计 统计学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 豆瓣 Goodreads
6.5 (22 个评分) 作者: 果壳Guokr·co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9
衣食住行是我们最日常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生活质量,那么多了解其中的技术信息,消除一些技术方面的误会,就很必要了。
穿衣打扮要了解日用化学品的性质;饮食健康要了解肠胃、细菌、食品工业;居家舒适要了解电器有多智能,环境可以怎么改造;出门在外要了解交通工具和路况——最普通的生活离不开最基础的科技。果壳网用通俗的语言为你提供这些信息:享受生活需要有技术含量。
有技术含量,生活才有质量。用科技服务生活。
2014年9月30日 已读
果壳上文章合集,不同文章中风格差挺大,还可以的厕所读物
生活 科普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6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2014年8月16日 已读
这种面向普通读者的书读起来痛快,误人子弟率也高,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特别研究了一下作者背景,书中某些细节和我以前读过比较权威的厚部头也能互为印证,应该是靠谱的。
历史 文化 科普 通俗
话/镜 Eggplant.place 豆瓣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8.2 (13 个评分) 作者: [以] 盖伊·多伊彻 译者: 王童鹤 / 杨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4
为什么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因为你说的不一样。
《荷马史诗》中,把天空形容为黑色,蜂蜜形容为绿色,大海形容为紫罗兰色。《圣经》把鸽子的羽毛形容成绿色。直到20世纪,澳洲一些土著还没有表示蓝色的词。
两个世纪前的学者们排除了这是诗歌修辞的可能,提出了更惊人的论点:古人的 眼睛没有进化到我们现在的程度,也就是说,古人普遍是色盲。
事实是这样吗?从奇怪的颜色词汇出发,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Guy Deutscher)沿着大众和学者对语言的认知演变,一路做着刨根问底的调查,并从颜色延伸到了不同语言的语法和性标记,语言里的方位体系,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了核心问题:我们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被文化塑造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吗?讲不同语言的人,看到的世界,观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同吗?
曾经大家以为,语言是平面镜,直观地反映着你和你所处的社会。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知道,语言是透镜,可以修饰、改变、塑造你的世界观。曾经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只是因为,你生活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文化中。 讲着不同语言的你我,因此可以享受各自丰盛的世界,拥有不同的回忆,成为不同的人。
2014年6月10日 已读
政治正确的观点认为语言不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是作者以颜色为切入点,证明语言是透镜而非平面镜,会影响人们观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连附录都很有趣的一本书, 感谢@meteorode 老师推荐
科普 语言 语言学
性趣探秘 豆瓣
Why Is Sex Fu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贾里德·戴蒙德 /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郭起浩 / 张明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
《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
2014年5月1日 已读
钻石老师的有一本科普书,从男人为甚么不产奶到女人为甚么要绝经,饶有趣味。男人的阳具为什么比大猩猩还大,作者归因于军备竞赛,以前看过另外一个解释,似乎是说要冲走竞争者的精液,还拉了黑猩猩作对比,滥交的黑猩猩阳具比人还大。
人类学 心理学 科普
语言本能 豆瓣 Goodreads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蒂芬·平克 译者: 洪兰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一本由真正的专家所写的关于语言的书,可读性非常高。平克非常技巧地把一个想知道的语言问题提出来讨论,不但从语言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去着手,他还有深厚的生物学知识。最主要的是,他知道一般人对于语言学上的问题在哪里,以四两拨千斤的轻松方式,拨开云雾见青天,把人们带出牛角尖。不管这本书将来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上的影响为何,《语言本能》这本书已经在科学普及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平克的这本书,无疑地会使读者开始尊敬对这个令人惊奇的自然现象——语言。
2014年4月7日 已读
惆怅得发现已经在书架排队五年之久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再也没有阅读的必要了。评分仅针对烂到人神共愤的翻译。
心理学 思维 生物 科普 语言
疾病改变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卡特赖特 译者: 陈仲丹 / 周晓政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2
自古以来,饥荒、瘟疫和战争就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其中瘟疫为害尤甚。本书内容有趣,涉及面广,探讨了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作者利用鲜为人知的史料,展现了疾病对文明、军队以及历史上著名领袖人物的侵害,说明最有权势的个人和强大的国家也可能或已经因疾病的致命打击而衰弱。
古典时代,瘟疫耗尽了雅典和罗马的活力。14世纪,黑死病蹂躏了欧洲,促使教会内部异端教派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终结;性病可能导致了亨利八世没有男性继承人,而这对英国的安全至关重要——甚至对欧洲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巨大;性病还使俄国沙是伊凡四世患上了可怕的精神病,并使其成为暴虐的沙皇制度的始作涌者。在墨西哥,天花是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人的盟友;在俄罗斯,斑疹伤寒帮助俄国人打败了拿破全大军。维多利亚女王无意中将血友病传给了她的后代,然后让尼古拉和亚历山德拉推一的儿子得病——个人的悲剧意导致俄罗斯君主制度垮台。
每个时代人们对讨体质和精神病患的手段都有进步,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要面对许多新的疾病的威胁——比如艾滋病。展望未来,作者探讨了各种可能袭扰我们当代文明的疾病——其中许多是先进技术的副产品;作者警告世人——与任何时代一样,对许多广泛流行的疾病,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仍然捉襟见肘。
这本新版经典医学文在原版基础上将内容予以更新,增加了大量插图,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是一本反映疾病与人类历史之相互关系的极有价值的图书。
2014年2月21日 已读
角度比较有趣,探讨疾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人类公共卫生系统的发展,有些地方阐释过度,但还算开拓思路。耶稣的神迹大多数与医疗有关,贞德能看到圣徒是因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亨利八世后期的冷酷无情可能是因为梅毒
医学 历史 社会学 科普
意志力 豆瓣 Goodreads
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
7.9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伊·鲍迈斯特 / [美] 约翰·蒂尔尼 译者: 丁丹 中信出版社 2012 - 6
工作低效?情感纠葛?减肥总是反弹?控制不住乱花钱?沉溺于社交媒体和在线娱乐?天天熬夜时间也不够用?这一切都与意志力相关!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后天因素中,意志力排在第一位。
长期以来,意志力似乎是超凡人物才具有的美德。
但世界顶尖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意志力既不是魔法,也不是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让人生更美好的科学。
《意志力》的两位作者强强联合,一位负责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意志力运用的规律,一位负责将书写得好懂、好玩儿。意志力不再说不清、道不明,人人都可以修炼意志力。
《意志力》一书认为,意志力像肌肉一样,经常锻炼就会增强,过度使用就会疲劳,这是为何人们会在一些时候难以抵挡诱惑的原因。书中还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办法,解释了如何设置切合实际的目标(列任务清单真是门学问),如何监控进展(这样你就可以经常奖励你自己),如何在动摇之际坚定信念。
当今世界,诱惑无处不在,人类的意志力时时刻刻在接受考验。《意志力》指出,一旦养成了正确的习惯,找到了适合的方法,自控就会更容易一些,人们就只需要较少的心智能量来回避诱惑。
2014年2月5日 已读
集科普八卦励志实用于一身,一本顶几本看,买到就是赚到。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淘宝完即使什么都没买也不想工作了,原来做决定,哪怕是虚拟决定也把我的精力耗光了。打算照着做做看能不能提高意志力,治疗拖延症,还可以顺便用可可练手。
励志 心理学 思维 科普 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