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4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2年1月14日 已读
很适合大众阅读,没什么理论,就是聚焦中国政府和政策,抽丝剥茧的讲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来龙去脉。不管好的坏的,不可否认,政策是中国多数行业最大的风险和机遇,多了解些政府想做什么以及做事方式总没坏处。书中所述大多数事件我都从新闻报刊中看过,只是当时茫然懵懂,并没有身处洪流的自觉,亦不知将被带往何处。看本书有助于增长几分事后诸葛亮的智慧。可读性蛮好,连注释我都细细看过,mark了十几本推荐读物(大概率不会看)。
中国 纪实 经济学
谜一样的孩子 豆瓣
A Mother’s Reckoning: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ragedy
作者: [美]苏珊·克莱伯德 译者: [美]花一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0
● 一场令整个美国震惊和沉默的真实故事
●一个母亲在枪击案后的绝望、爱与勇气,亚马逊4.6高分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年度重磅推荐
●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直面暴力背后的真相
● 一个母亲20年跨越生死的自白,在告别之后,她朝孩子隐秘的内心走去,学着真正了解与原谅
● 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对你隐藏了自己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 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
…………………………………………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透露出苏珊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证明了这起惨案的复杂性。她认为好人也会做坏事,我们每个人在道德上都会有迷失;并且即使做了坏事,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其他行为和动机。这本书的终极信息让人心生恐惧: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更糟糕的是,你的孩子可能对你隐藏了自己。你所害怕的“陌生人”可能会是你的儿女。
——美国著名作家、心理学家 安德鲁·所罗门
这是一本所有青少年父母必读的书……是作者用直击灵魂的诚实、勇敢和智慧写就的书……其内容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
——《泰晤士报》
这本书读起来,苏珊仿佛是发了誓一样地严谨认真,且诚实而彻底地回答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做父母的,为预防这场悲剧的发生,本来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对她赋予了怜悯,同情和钦佩。然而,这本书最终是一个警示,而不是用来推脱罪责的。
——《纽约时报》
有时,她的故事让你感到不寒而栗,恨不得掩面不看。但苏珊充满悲悯之心,真诚实在,她领悟到,父母和相关教育机构必须敏锐地发现孩子深藏的痛苦。这领悟牢牢地攫住你的心,使你读下去。
——《人物》
苏珊的这本书很诚实,如同她的痛苦之真实。她的经历可能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会提高我们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以及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青少年人群患有抑郁症,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这一切,即使是真正关爱他们的亲人朋友,也可能不曾注意到。如果读者仔细倾听苏珊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这些变故如何改变了她。那么,针对青少年的痛苦,至亲们可以更加迅捷地予以回应。
——美国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者 保罗·奇昂菲利多
…………………………………………………………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科伦拜恩枪击案”中13名师生被枪杀,并有24人受伤。随后,持枪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饮弹自杀。案发后的20年里,迪伦的母亲苏珊一直生活在那一天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哀伤和痛苦中。她深爱的、精心养育的儿子做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而作为母亲,她居然对儿子的不对劲儿毫无察觉。她错过了哪些本可以察觉的征兆?她本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她毫不掩饰、开诚布公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这不可思议的现实的。她将自己的日记、迪伦留下的录像和文字,以及无数与精神方面专家的面谈资料整理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她希望个人的顿悟和诠释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予以识别和及时干预。
2021年12月25日 已读
翻译有些地方不是很通顺。作者作为凶手的母亲,十分困惑自家就算不完美,但起码不是什么糟糕家庭,自己也一直按照中产共识精细有爱育儿,怎么会养育出杀人魔,而自己竟然一无所知。从她的追寻记录来看,除了同谋,其他人也对此一无所知。事后诸葛亮看,严重抑郁症+家庭变故(父亲生病导致经济压力大到要发愁大学学费,哥哥不断惹事)+校园霸凌+爱而不得+反社会人格同伴教唆+轻而易举获得危险武器+警方内部流程失效,共同造成了悲剧。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具体怎么关注没展开。另外我悲观觉得,青春期孩子如果能掏出实话,按现在标准,恐怕大部分都需要治疗……
传记 家庭 教育 纪实
高中生穷忙族 豆瓣
高校生ワーキングプア:「見えない貧困」の真実
6.8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马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明明还是孩子,却被逼成了大人”
无法安心学业的高中生
日本现代贫困的缩影
————————————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 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2021年11月12日 已读
讲日本儿童贫困的。前不久刚看了私立小学闯关记,作者是个富家女,工作飘忽不定,收入菲薄,用父母钱支付养子的高昂学费、补习费、医药费、留学费用毫无心理负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穷忙族里有个姑娘,连让父母出证明申请助学金都张不了嘴,真令人感慨。

日本的穷困标准和中国很不一样,日本人即使陷入相对贫困,也会把有限预算花在打扮上,外观上很难和普通中产区分开,贫困中学生打工最主要动力是和同学社交,有个带三个娃的单亲妈妈,每个娃都要帮忙做家务,包含每天洗衣服、晒衣服、叠衣服、熨手帕、全屋吸尘、打扫卫生,每天!懒惰如我就算精力很充沛也不会每天干这些活,更别说在生活重担压迫下。
教育 日本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日本文学 社会
日本贫困女子 豆瓣
6.9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饭岛裕子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内容介绍
没完没了地找工作;
因工资低被迫住在父母家;
周围催婚催生压力过大;
事业、丈夫、孩子,一无所有;
高学历、有工作却生活拮据的“穷忙族”;
朋友众多、开朗乐观却收入很低的“穷充女子”;
深陷职场PUA、霸凌而致抑郁的“打工人”;
……
本书为饭岛裕子对47位女性的访谈调查实录。作者直击日本的贫困女性这一群体,对她们的生存现状、就业与婚育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发现,与男性始终处于社会焦点相比,女性往往被边缘化,进而被遮蔽在巨大的阴影之中,特别是贫困女性群体。贫困成为女性独立需要直面的首当其冲,并且血淋淋的残酷真相。
------------------------------------------------
◎21世纪女性生存现状实录。现实已分化为两个极端:要么死死抓住高薪岗位一直到身心俱损,要么只能从事一般工作与贫困为邻。
◎细思恐极的性别问题寓言。日本女性正在经历的,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妻子,姐妹,女儿,你。
◎直面每个人的切肤之痛,敲响社会的警钟。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穷忙的你,可能正不知不觉地步入贫困。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公共舆论场中女性话题井喷,与女性意识觉醒伴随而来的,是长期被遮蔽和压抑的女性生存现状——贫困。结合“月经贫困”“看见女性劳动者”等议题引起轩然大波,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日本女性的遭遇,更是中国乃至东方甚至全球女性的创痛——更重要的是,女性常常被遮蔽在男性的话语抑或社会整体的趋势之下,进而使女性贫困变得更加严重。本书即对此做出了警示,堪称“贫困女子图鉴”。
2021年5月25日 已读
写得比较浅,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温良恭谦性格作祟,不敢撕开受访者的矫饰(此处无贬义),有些故事既不合理也不不完整。比如有个姑娘被要求学经济好帮忙家业,然后长期在家族企业做行政(打杂,料理家务),完全没用上所学,最后想独立都没能力,十分拧巴。看完还觉得学艺术不行,这么点贫困受访者里就有四个学艺术的,还有一个在瞎画画...
女性 日本 日本文学 社会 社会学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2015年7月28日 已读
想起有个邻居老奶奶,经济收入和健康水平在同龄人中算很好了,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定居,之前我爸妈会顺带帮她买些菜,跑腿办些手续,后来她搬家了,和保姆处不好,独自生活不便,考虑过去养老院,但考察一圈没有靠谱的。有回我去她家帮忙修电脑,闻到奇怪的味道,一问是刚做午饭——酸奶煮面条。
日本 社会 纪实
真话 豆瓣
作者: 刘青松 九州出版社 2009 - 8
《真话:1978-2008中国壮语》:人民不会永远沉默“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说假话是最大的腐败之一。能够不说假话已经很不容易,更不用说要讲真话了。” 1978—— 2008,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迷失到觉醒的过程,命运的大落差,观念的大转折,前所未有。这样一部厚重丰富的心灵史,密码就藏在那些流行一时的民间语词中。一本书,30年历史,从官方到民间,在各自的话语中,让你读懂中国!正是那些跃动的心,真实的声音,像偏旁,昂然站立,构成了史书上的文字,构成了一部雄阔的中国当代史。
第四级病毒 豆瓣
作者: 约瑟夫·麦科明克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 4
《第四级病毒》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最先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
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第四级病毒》中以第一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
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第四级病毒》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
本书展现了追逐病毒的传奇之旅,带领你走过致命病毒的世界,揭开了第四级病毒的真相,籍此了解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和防控举措。告诉我们哪些人为了捍卫我们的健康,冒着生命危险追猎病毒。
2013年4月24日 已读
第四级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分离、实验微生物组织结构时安全隔离分级的最高等级。作者很多时候与之斗争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封建迷信,官僚系统,资源不足或者没有,乃至病人本身的大意麻痹,书本身并不轻松,但是读起来不累, "问题总会解决的,但往往不是按你原来想象的那种办法”。
生物学 病毒 科学 科普 纪实
生而自由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乔伊·亚当森 译者: 张雪兰 京华出版社 2008 - 1
《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是一头野生狮子:爱尔莎与作者之间生动而感人的真实故事。在非洲的原始荒原上,由于一次意外的误杀,三头失去了母亲的小狮子闯入了作者乔伊?亚当森的生命。就在这片荒原上,乔伊精心抚养着它们,并根据她们不同的个性为她们起了名字,其中最小的那只便是爱尔莎。等小狮子们稍大一些的时候,乔伊把那两只大的送到了荷兰动物园,留下了最小的爱尔莎,因为狮群中最弱小的那只往往活不下来。自此,爱尔莎成了乔伊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们同吃、同住、同玩儿,同在非洲荒原的荆棘丛和高山的大森林中漫步徜徉,同在大海的浪花中嬉戏,形同母女又似朋友,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爱尔莎极其喜欢同丛林里的其他野生动物玩耍,她搞恶作剧一般地追逐着斑马群,她喜欢在厚皮食草动物的粪便中打滚,她也曾失魂落魄地在丛林中寻找另一头公狮的吼声……转眼间,爱尔莎到了自立的年龄,乔伊决定让她重返大自然去过独立自由的生活,于是对爱尔莎进行了野化训练,通过多次努力,爱尔莎终于一步三回头地向荒原深处走去……心有不舍的乔伊望着远去的爱尔莎,泪眼模糊,但对于爱尔莎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她天生就是自由的。
书中难得一见的照片令人震撼,有可爱的狮子、大象、其他动物以及东部非洲原生态的风光,在这里,人与动物那自然淳朴的感情超越了一切,全然没有了人兽之分。
2010年11月2日 已读
照片很多,虽然是黑白的,但是很生动,艾尔莎夹在人群里帮忙拉猎物的样子,四脚朝天放松睡觉的样子,吸吮养母大拇指的样子,学习跟踪的样子
动物 奥地利 纪实
迟到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刘小磊 2004
从1984年创刊时起,《南方周末》就颇留意往事类题材,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随着报纸的整体转型,此类文章渐渐从“野史”、“轶闻”的窠臼中脱胎。往事版的前身,叫作“解密新闻”,要做的内容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新闻与当年的新闻背后的历史”。汇集在这里的文章,追述的是民国以来历史的片羽飞鸿――那些看似熟知却并非真知的时间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