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无非求碗热汤喝 豆瓣
7.5 (49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张佳玮最新美食随笔,杂志专栏打包私房心得,
大体关于吃,吃什么,怎么吃;更关于吃的心情,陪你吃的人,吃的时候想着你和你想着的人……
深入浅出,大快朵颐。
2015年7月14日 已读
聪明的容易刻薄,宽厚的容易乡愿,难得有聪明宽厚兼具的文字。都是些接地气的食物,以前喜欢到处跑的时候大抵都慕名吃过,可惜没作者的本事写出活色生香来。缺点是专栏文章合集,有些地方重复了。
中国 张佳玮 散文 生活 美食
厨室机密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伯尔顿 译者: 傅志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经过28年的放浪形骸之后,身兼大厨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安东尼·伯尔顿决定把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他在Gironde第一次吃牡蛎,到他在普罗温斯城的一个低级嘈杂的餐馆里当地位低下的洗碗工;从洛克菲勒大厦顶层彩虹会所的厨房到纽约东区的毒品地;从东京到巴黎,再回到纽约,伯尔顿厨房里的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充满激情,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震惊。
2015年2月1日 已读
本来以为是类似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那种科普书,实际上是本传记,把厨房描述的跟海盗窝似的无法无天生机勃勃。作者推荐了三种刀具:环球钒钢刀具,F.DICK offset锯齿刀,mandolin切片刀,除了中间的F.DICK还能找到牌子,其他两种找都找不到。
传记 厨师 文化 烹饪 生活
大师教做家常菜 豆瓣
作者: 《天天饮食》栏目组丛书委会 编 2008 - 10
《大师教做家常菜》是从2007年10月底开始,由《天天饮食》栏目组推出 系列节目,让烹饪大师们贡献出他们的厨艺“绝活”,让观众朋友们轻松学会制作各种简便、健康、营养的菜品。让您做的“家常菜”取材于平常,成就于不平常,在家也能做出五星级美味。节目开播以来,持续飙升的收视率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观众朋友们提出的许多反馈意见让我们很受感动。
自古道:好菜民间,好味家常。何为家常菜呢?从字义上讲,无非是指一些家庭式的、平常的、近乎自然的可口菜肴。品尝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实在是一个很温馨、很享受的过程。难怪如今消费者进饭店直奔可口的家常菜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家常菜谁不会做?但您是否常常觉得做完一道菜后品尝,味道还不错,但似乎还缺点什么?抑或是面对一堆再普通不过的蔬菜,‘想做出点新花样,却无从下手?怎样能把家常菜做到特色鲜明,唯我独有?家常菜看似简单,却仍有无穷奥妙蕴含其中。所谓小搭配里也有大学问,也许只需要在平时的烹调过程中再加一个步骤,就能把“家常菜”做出新意,让您家的餐桌上多一份意想不到的美味。
金瓶梅饮食谱 豆瓣
作者: 邵万宽,章国超 著 山东画报 1970 - 1
《金瓶梅饮食谱》主要内容:诞生于十六世纪晚明社会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对研究明代的饮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作者把视线集中于市井群体,描摹世俗百态,绘成一幅鲜明生动的晚明山东一带的《清明上河图》。它的显著特点便是,通过对西门庆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达到“描写世情尽其情伪”的目的。
2010年11月24日 已读
视角很好,可惜写的乏味,颇似中学生命题作文。金瓶梅里的吃食就像书一样,家常,粗糙,热烈
中国 历史 美食 随笔 风俗
Asian 甜品屋 豆瓣
作者: 關琬潼 嘉出版有限公司 2006 - 3
作者經常遊歷世界各地,學習當地的菜式,煮食經驗打破地域界限。作者在此書中介紹了42個亞洲特色甜品,包括中國、東南亞及日本。甜品中有傳統的薑汁撞奶、豆沙鍋餅、高力香蕉豆沙、印尼芒果椰絲卷、銅鑼燒等,但亦有自家創意的甜品橙香梳乎厘薄餅、豆漿忌廉布甸、紅豆豆腐芝士布甸等。作者對甜品反覆鑽研及試味,不但令食物的真正味道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甜度適中,達到甜而不膩的至高境界。
绘画中的食物 豆瓣
作者: 本迪纳 译者: 谭清 新星出版 2007 - 7
《绘画中的食物》的确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它分析精准,评论深刻,插图更令人垂涎欲滴。和众多艺术史学家不同的是,该书作者不是拘泥于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而是敏锐地捕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们在饮食、烹饪等方面的变化。读后不但能大饱眼福,更能发人深省。
——《独立报》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作家本迪纳的风格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和博物馆迷们最喜欢的:它构思新颖,结构独具匠心,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当今艺术界的新潮流,而且深刻分析了绘画作品中与食物有关的主题的发展脉络。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本迪纳带领读者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有关食物的艺术作品的大海中遨游。他既让读者受益匪浅,也给艺术史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美食家》
本书对文艺复兴早期以来欧洲及美国作品中的食物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肯尼思·本迪纳将食物画看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流派,记叙了它独特的发展过程。他重新审视了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勃鲁盖尔、伦勃朗、夏尔丹、马奈、沃霍尔等大家手笔,也有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的作品。《绘画中的食物》突出了十六世纪出现食物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十七世纪荷兰作品在食物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数百年来绘画作品中的食物以及进餐的意义。作品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静物食品、催情春药、狩猎场景、盛水容器、店铺市场、宠物、餐厅、进餐者等等。作者阐释了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暗示性的纯象征食物画、寓言中的食物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文艺复兴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突出了人们的富足和成就感。
作者独具匠心,把进餐和艺术这两件人生乐事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场不可不看的视觉盛宴。你想了解食物及进餐的发展历史吗?你想知道勃鲁盖尔画笔下的农民吃的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夏尔丹为什么用橘子花装饰布里欧奇面包吗?阅读《绘画中的食物》吧,它会告诉你答案,给你带来一方崭新的艺术天地。
食物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阿莫斯图 译者: 何舒平 中信出版社 2005 - 2
餐桌前的愉悦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当我们失去其他的愉悦时,它却仍伴随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到欣慰。
我们在餐桌上认识整个世界。盘中物透露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我们的角色、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进化的历史。绅士也好,野人也罢,究其根源,吃莫不是人类对上万年来受制于自然的反抗和恐惧,而这种反抗又触发了古老的问题: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文明的进程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做了最好的脚注。


有这盛宴的大厅,在这人间的乐园,觥筹交错,满堂生辉,庄严伟大,优雅至极……
餐桌前的愉悦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当我们失去其他的愉悦时,它却仍伴随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到欣慰。
吃好喝好身体好 豆瓣
2009 - 4
《吃好喝好身体好》是这片迷雾中让人欢欣鼓舞的灯塔。它针对广泛的科学研究成果给出符合常识的解释,应用到饮食与健康领域中。看完这本书,你将获得全新的饮食指南,你的饮食将会是美味而健康的,是基于最佳的科学理念并符合传统的。场上绝大多数饮食类书籍都令人误入歧途,迷雾重重。凯泽(Kaiser Permanente)医院病源与预防医学科副主任劳伦斯·H.库什博士_在我所读过的关于公众营养的书籍中,《吃好喝好身体好》一书是最好的一本。威利博士勇敢地站出来,对某些“权威” 包括美国农业部公布的“饮食指南金字塔”作出批判。我真切地希望你们买回此书后能够为自己而阅读,你会知道为此所付出的时间物有所值。ABC news医学编辑蒂莫西·詹森博士一多年来,在“护士健康研究”项目中,威利的研究对象是真正的妇女,而不是小白鼠,并把他的研究成果提炼成了一本健康生活指南。这是每个妇女都应该阅读的营养读物。终于,我们有了一本可以作为常识并建立在营养学基础上的可以信赖的书。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乳房圣经》作者苏珊·乐芙医学博士_一本健康饮食的杰作,最有见地的是威利修订后的美国“饮食指南金字塔”。《芝加哥论坛报》_威利博士是营养学界的重量级拳手,所以有理由相信,他的书不会仅限于陈列在书架上。《底特律自由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