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厨室机密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伯尔顿 译者: 傅志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经过28年的放浪形骸之后,身兼大厨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安东尼·伯尔顿决定把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他在Gironde第一次吃牡蛎,到他在普罗温斯城的一个低级嘈杂的餐馆里当地位低下的洗碗工;从洛克菲勒大厦顶层彩虹会所的厨房到纽约东区的毒品地;从东京到巴黎,再回到纽约,伯尔顿厨房里的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充满激情,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震惊。
2015年2月1日 已读
本来以为是类似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那种科普书,实际上是本传记,把厨房描述的跟海盗窝似的无法无天生机勃勃。作者推荐了三种刀具:环球钒钢刀具,F.DICK offset锯齿刀,mandolin切片刀,除了中间的F.DICK还能找到牌子,其他两种找都找不到。
传记 厨师 文化 烹饪 生活
肠子,脑子,厨子 豆瓣
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5.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S·艾伦 译者: 陶凌寅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家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吃”。不明白这些,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美味,但明白了这些,可以让你谈起吃来与众不同,在吃货中上升几个等级。
——云无心 科普“《吃的真相》系列”作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书里有多如牛毛的有趣信息:我们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食物如何推动演化……这是取道餐盘的人类史之旅。
——Jesse Rhodes,史密森尼杂志美食专栏作者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食物吸引,耽迷于复杂的食谱,眼馋巧克力……艾伦以精神上的味觉偏好作为透镜,讲述生物学和文化历史的故事,他的武器是人类学、食物历史和作为厨师的经验。书中涉及对食物的渴望与厌恶、文化取向与节食,内容丰盛。
——《自然》
艾伦是个科学家,这就是说,他对食物的文化史——比如说腌黄瓜怎么从东欧迁移到纽约——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干货”。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脑扫描图,看看要求被试者想着不同的食物时,他们的哪部分脑区会被激活。由此,他能把如今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镶嵌到生物演化的漫长征程中。
——Kathryn Hughes,历史学家,作家
2014年11月7日 已读
名字重口,内容略枯燥。人类嗜好酥脆食品是因为喜欢新鲜的蔬菜? 我怎么觉得是因为油炸过热量高的缘故... 对于挑食(前提该食物不引发恶心),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多吃
科普 饮食
金瓶梅饮食谱 豆瓣
作者: 邵万宽,章国超 著 山东画报 1970 - 1
《金瓶梅饮食谱》主要内容:诞生于十六世纪晚明社会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对研究明代的饮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作者把视线集中于市井群体,描摹世俗百态,绘成一幅鲜明生动的晚明山东一带的《清明上河图》。它的显著特点便是,通过对西门庆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达到“描写世情尽其情伪”的目的。
2010年11月24日 已读
视角很好,可惜写的乏味,颇似中学生命题作文。金瓶梅里的吃食就像书一样,家常,粗糙,热烈
中国 历史 美食 随笔 风俗
Asian 甜品屋 豆瓣
作者: 關琬潼 嘉出版有限公司 2006 - 3
作者經常遊歷世界各地,學習當地的菜式,煮食經驗打破地域界限。作者在此書中介紹了42個亞洲特色甜品,包括中國、東南亞及日本。甜品中有傳統的薑汁撞奶、豆沙鍋餅、高力香蕉豆沙、印尼芒果椰絲卷、銅鑼燒等,但亦有自家創意的甜品橙香梳乎厘薄餅、豆漿忌廉布甸、紅豆豆腐芝士布甸等。作者對甜品反覆鑽研及試味,不但令食物的真正味道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甜度適中,達到甜而不膩的至高境界。
吃主儿 豆瓣 Goodread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吃主儿》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北京,有不少人被称之为“吃主儿”。“吃主儿”不是厨师,他们有一套“信条”,您了解了这套“信条”,您就知道了“吃主儿”的独特之处。
介绍“吃主儿”,就不能不讲他们怎么采购、怎么做、怎么吃的种种讲究。本书介绍的这些菜肴大多没用什么名贵原料,有些是老北京的家常菜而今天难得一见的,有些是经“吃主儿”改良而与众不同的,更有令有缘品尝者念念不忘、报刊文字屡屡推介却是偌大京城只此一家的。可喜的是,对这些菜的制作精要,作者可谓倾囊相授。如果您跟着实践,您也可以成为“吃主儿”。
2010年4月22日 已读
无语问苍天,为啥要在减肥期间看这本书呢...文字挺踏实的,可惜和我吃不到一起去
三联 文化 生活 随笔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