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
婚约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王克澄 / 张佩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黑塞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内涵和独特创作风格的诗人;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擅长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从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深刻刺痛,从而使作品的内在意义得以凝聚和升华;他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涵盖面甚广;他非常仰慕中国文化,特别崇拜孔子、老子、庄子,因此他所独具的诗人气质和“东方情结”的浑然一体,足以使他的作品在激情洋溢的背后,更透出些许超然与洒脱。
本书采撷的23篇小说,均是作者的精品,它们按年代排列,体现了黑塞早中晚不同创作时期的特点和风格。目录:
译本序

童年轶事
桑榆晚景
大理石的传说
拉丁语学校学生
艳遇
卡萨诺瓦的转变
厌世
婚约
汉斯·迪尔拉姆的学徒期
城市
埃米尔·科尔布
大蝴蝶
罗伯特·阿吉翁
大旋风
文学晚会
欧洲人
小孩的心思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
克莱因与瓦格纳
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
郊狼
中断的课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豆瓣
作者: 维·什克洛夫斯基 / 德·佛·扎尔斯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 1
内容简介
本书为"思想文库·文学与思想"丛书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对于文学研究者,而且对于哲学、宗教的研究者都是极宝贵的资源。本书集中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对陀氏及其作品的研究文论,有赫尔曼·黑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洲的没落》,理查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等。从中可看出国外对陀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中文目录
[原苏联]维·什克洛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苏联]德·佛·扎东斯基
为什么加尼亚·伊沃尔金没有去取十万卢布?
[德国]赫尔奥·海塞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断想
《少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欧洲的没落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断想
[德国]托马斯·曼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
[法国]安德烈·纪德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谈话
[英国]米德尔顿·默里·
论斯塔夫罗金
[英国]I.A.理查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美国]弗.纳博科夫
《鼠洞中的回忆录》
[美国]勒纳·韦勒克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史概述
[波兰]沃·卡扎克
德语作家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欧洲文化的源头问题
名词译释
话语定式
陌生化效果
OCTPAHEHHE
动情力
阐释学
解构主义
互涉文本
权力意志
假定性
差延
本体论还是存在论
盖特露德 豆瓣
Gertrud
8.6 (27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谢莹莹 / 卞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盖特露德》是黑塞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于1910年出版。
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与男主人公库恩因音乐相识、相知,却最终成为库恩好友穆奥特的妻子。
库恩年少轻狂时因一场恋爱事件意外残疾,尽管饱受残疾与爱情所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仍在音乐之途不懈追求,最终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成为了一位大音乐家。
最后,盖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剧告终。
这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在轮下 豆瓣
Unterm Rad
8.4 (5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佑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2010年2月14日 已读
经历过中国教育的人对此书描述都不会感到陌生
小说 德国 黑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