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忧国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许金龙 九州出版社 2015 - 1
《忧国》是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集。《忧国》收录了《鲜花盛时的森林》、《忧国》、《剑》、《拉迪盖之死》四部作品。其中《鲜花盛时的森林》是三岛由纪夫16岁创作的处女作。而题名作《忧国》则是三岛审美价值开始发生变化的标志性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径分岔的花园 Goodreads 豆瓣
9.1 (43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本书为1941年的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七篇。其中,《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讲述一桩罪行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谜语,或者说寓言,而谜底正是时间。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白色巨塔(套装上中下三册) 豆瓣 谷歌图书
白い巨塔
9.1 (11 个评分) 作者: 山崎丰子 译者: 侯为 青岛出版社 2014 - 8 其它标题: 白色巨塔
【编辑推荐】
★日本“国民级小说”,不可错过的二十世纪文学巨著,首次出版引发日本社会强烈反响和思考。
★10年内加印40余次,全球累计畅销1000万册!
★感动全球千万读者,一部“必须哭着才能看完”的经典巨著!
★被网友评为“不可逾越的小说”“必读之书”!每个人的书架上 都应该有一本。
★同名日剧被评为“日剧巅峰之作”,收视率远超《东京爱情故事》,豆瓣评分高达9.6!长年雄踞“必看日剧推荐榜”第一名。由唐泽寿明、黑木瞳、江口洋介主演。
★同名影视剧在全亚洲被7度翻拍,引数十万观众讨论,热度长期居高不下。
-
揭医疗黑幕,看名利角逐,
惋良知末路,叹作茧自缚,
听醒世哀鸣,析人性玄妙,
探白色巨塔,诊社会癌灶。
-
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黑暗,信念的执着,欲望的无边,善恶的难断……看似接近白色巨塔之巅,却亦敌不过生命的光辉与尊严。在这里,并非所有的事物都非黑即白,并非所有的人物都非恶即善。当黑暗与光明交织,当道德与贪欲角逐,一部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人间悲剧就此展开……
-
【内容简介】
浪速大学附属医院财前副教授与排挤自己的恩师东教授决裂,借助岳父的财力与人脉和东推举的候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选票的斗争。在他不择手段的强大攻势下,东教授败北,财前如愿以偿地成为浪速大学第一外科教授。
潜伏的危机却在显现:由于财前对待一般病人的草率态度,病人因他的误诊死亡, 而此时,他正在德国参加学术会议……面对死者家属的控告和记者的质问,他将如何应对?
财前动用了所有的力量要打赢这场官司。官司初审财前胜诉后,病人一家坚持上诉。在正直的关口律师和里见医生的协助下,财前败诉。加上病魔缠身,在双重打击下财前倒下了……野心勃勃的财前最终迷失在自己单纯而露骨的欲望中……
2021年6月10日 已读
人的野心和执念,因为不同理念产生的冲突,乃至于疏忽职守送上了一条无辜者的性命,坚持己见,玩弄手段,到了最后的审判和karma。让人十分感慨的一部。虽然说有看到人讲,四和五是会比较拖延些,有一些同感,但感觉最后的收尾还是收的很不错的,至少把所有人的性格特质都再次展示出来了,也算是给了所有人一个“合适”的结局。如果依照原来的样子停留在三部的话,可能很多人看完都不敢去看医生了吧😂。
看完也觉得对医生还有医疗体制多了一些了解。之前去医院的时候从没有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过他们手上的限制和无奈,现在感觉能多体谅一点大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那样的决定了。不过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医疗体制能一点点脱离官场化,保有对于学术的好奇和探索还有对待病人的关怀的心吧...
小说 文学 日本
弃猫 豆瓣
猫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
7.0 (17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烨伊 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 2021 - 1
村上春树2021新作,终于完整谈起父亲、自我、回忆与猫。
有些事会随着时间被忘记,有些事则会被时间重新提起。
——————🐈——————
“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
故事始于猫,也止于猫。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
“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无穷地累积,才让我这个人长成如今的模样。”

村上冷静书写父亲的整个人生,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毫不避讳地向读者展示,父亲人生中经历过的动摇与恐惧,如今成为了村上对世界的迷茫与不安。
村上也写到真实的历史,反思战争,批判恶行,思考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找寻单个人生与世界历史间的关联。

自我存在意义的认同、与世界的隔阂、承接家族历史的艰难,这些村上文学的根源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展现和解答。这是村上用大半生时间酝酿终于写下的人生之书。

“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村上春树
——————🐈——————
〇部分推荐语:
【阎连科】
村上春树的《弃猫》,以平实的笔墨写了父亲波澜起伏而又深水静湖的生命,在娓娓的文字背后,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不言。这本小书真正对应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的可见在海面,八分之七的不见在海下。与其说《弃猫 当我谈起父亲时》写的是父亲,倒不如说是写了儿子与父亲遥远的距离。这种父与子的距离和距离的空白,才是村上不言的书写。

【止庵】
在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这是最沉重的一篇,虽然篇幅无多。历史的分量,现实的分量,记忆的分量,作为个体活着的分量,都是弥足珍贵、值得书写的东西。

【史航】
原来村上此生也有绕不过去的一段路。他在这条真相之路上一步一步虔敬从容地走着,比他跑步时的身影还动人。

【李敬泽】
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遗弃的猫是如何回来的。它在家里,但它自闭在它自己的内部,伤口愈合,但它长在了伤口中。
村上春树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父亲比为那只弃猫。《弃猫》只是一篇散文,但对村上来说,它就是一部书,关于他的生命之根本的书。
村上一直遥望着父亲,这个人是否杀过人?他经历了什么?
在这样的遥望中,村上形成了他对世界的态度,他的所有小说原来是从这里出发的,他无法信任、无法理解他的世界,他和父亲的联系在于,他也成为了那只自卡夫卡的海边归来的弃猫,永远在而不在,永远在自己的内部流浪。
这个小说家,他一直讲的就是弃猫的故事。他酷爱跑步,这或许也是下意识的身体反应,一个弃猫的奔逃。

【祝羽捷】
回忆从“弃猫”开始,“弃猫”像一种隐喻,无论多么不愿意面对冷峻的现实,残酷的真相总会像猫一样找到回家的路,袭上人的心头,存在于意识内部。这本书简短有力,以儿子追寻已故父亲的经历为线索,从含情脉脉的亲情中揭开了战争的残酷,反思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喟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偶然性。父亲吟诵的俳句,是平凡人生命中的浪漫,驱赶了生命的虚无感,是人性里不愿屈服的温暖。

【荞麦】
从历史的洪流和死亡的缝隙中召唤出父亲。是年老后的村上对自己最遥远的回眺,对生之虚空的叹息。

【蒋方舟】
有句话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就是开始像自己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遁入了他父亲的身体里,以父亲的目光去看,以父亲的灵魂去经历,其中的伤感因为父子二人共享同样的记忆而加倍浓重。
2021年4月25日 已读
“无论如何,我在这篇私人化的文字中,最想说的只有一点。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那就是,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儿子。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可越是坐下来深挖这一事实,就越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它不过是一种偶然。最终,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把这份偶然当成独一无二来生活罢了。
换句话说,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是确实存在的,却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即使它会被轻易吞没,失去个体的轮廓,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不,应该说,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文学 日本 非虚构
女系家族 豆瓣
作者: [日] 山崎丰子 译者: 邱振瑞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6
日本国民作家、《白色巨塔》作者,直木奖得主山崎丰子代表作。一部女系家族的覆灭记,爱与死年代里的门阀斗争史。这些不断上演的荒谬戏码,堪称“现代怪谈”。8次改编影视的传奇巨著,横跨昭和世代的名利启示录。人气比肩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被日本读者票选的平成年十大影响力作家之一的山崎丰子的受欢迎佳作。
"绵延四世、传承百年的大阪女系家族矢岛家集聚大量财富。当家女主人逝世一年后,隐忍一年刚成为家主的矢岛嘉藏也突然离世,并指定大管家宇市执行遗嘱。遗嘱公布后,一场争权夺利之战瞬间爆发,长女藤代以情人梅村芳三郎为外援,次女千寿仰仗入赘女婿良吉,幼女雏子则利用上一代继承权争夺中落败的姨母芳子,服务矢岛家五十余年的宇市也自有盘算。
缠斗数月,继承者战争即将平息时,一个与嘉藏关系神秘的女人却改变了这一切,而这个四代由女性掌权的女系家族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初期短篇集 豆瓣
8.3 (21 个评分) 作者: [日]谷崎润一郎 译者: 陈若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谷崎润一郎初登文坛、创立“恶魔主义”风格之经典名篇,含《刺青》《麒麟》《秘密》等代表作。这些早期作品结合了清新的古典唯美风格和颓废的反叛精神,展露出其贯穿一生的写作旨趣,也开创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耽美之风。或以散文诗般优美笔触阐释古典哲思,或以浮世绘 般风情画描摹时代风貌,或在梦境般的幻觉中展开刺激奇妙的情爱冒险,用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个凌驾于现实与梦幻之上、充满别样美感的世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谷崎自成一派的恶魔主义趣味。读者可从中探索谷崎创作泉源、破解其风格密码,亦可追溯耽美文学在发轫之初的形态,进入日本文化独具的审美体验,为日本文学、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必读之作。
▼名人推荐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对真实事物的描写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般想法之上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谷崎润一郎亲手开拓了现代文坛一个不曾有人涉足的艺术领域。” ——永井荷风

“谷崎名副其实是日本的瑰宝。” ——日本 《朝日新闻》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位作家,像谷崎那样毕生致力对美的探求,这种探求又是如此极端,如此无所限制。正因为无所限制,他的作品与社会发生了某种关系。谷崎只针对美,并不针对社会,但是社会关于美的意识与谷崎对美的探求有所冲突,在他看来这实际上是为美和审美规定了某种限度。而对谷崎来说,美没有任何限度,审美也没有任何限度。 ——止庵
▼编辑推荐

诡丽幽深的异想浮世绘,唯美主义文学大师始创风格之作。

惊世骇俗,一鸣惊人——“恶魔主义”的美学宣言,以文学反叛时代的欲望告白书。

收录经典名作《刺青》《麒麟》——绚美与惊怖织就的文字肌理,秘密梦境般的小说风景。

“年轻的刺青师的灵魂融化在墨汁中,渗透进皮肤里。混合着烧酒扎进肌肤里的一滴一滴的琉球朱是他生命的甘露。从那里他看到灵魂的色彩。”
——《刺青》

“人间欢乐世界的背后,潜伏着如此秘密而又奇妙的乐园。”
——《恶魔》
2020年1月10日 已读
鬼魅魍魉怪异绚烂的短篇们。上次看了刺青的那本后很感兴趣就添加了这本,没想到都是已经看过的故事了。十分有趣,但,可能不适合重复去读吧。第一遍的新奇和惊讶是十分珍贵的东西,译者的文风也很棒!... 说不定过一段时间等忘记的七七八八了倒是适合再看一遍。
小说 文学 日本 谷崎润一郎
我的名字叫红 豆瓣
Benim Adım Kırmızı
8.4 (49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沈志兴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 最会讲故事的诺奖得主
帕慕克的小说最好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有多重的欣赏角度和发展脉络,既可以满足单纯读故事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更深度的思考和审美。
◆ 大师代表作
《红》是奠定帕慕克国际文坛大师地位的作品,几乎获得了世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 经典文学中的畅销小说
《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畅销作品,06年的中文版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销量最好的之一。
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
一位细密画家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命令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方式,让全部角色都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死亡,甚至凶手自己。在他们的倾吐中,除了侦破凶案的蛛丝马迹,还有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对幸福与意义的不同渴求。
【评论】
“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用整整10天的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这10天,我在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仅是个了不得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导游。——阎连科
“《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获诺贝尔名副其实”: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作者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伟大作家。——蔡骏
“解画的艺术”:我认为他以六年功夫写出来的这部小说,应是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李欧梵
“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所特有的“废墟的忧伤”,既来自于帕慕克自我陌生化的姿态,也同时诞生于西方作家作为局外观察者的目光。——吴晓东
“无用之用”帕慕克逆流而上:简直是文学上的反动,他慢,很慢,极其慢。他对铺排细节有如此超常的耐心,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徐则臣
2020年1月8日 已读
和致命魔术的同类型(?)感!这边的背景和人物更为壮大些吧,对于故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和艺术的追求的描写很细致也有趣。
土耳其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