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
环境行为学概论 豆瓣
作者: 李道增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 3
内容提要
为推进我国“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发展,作者参考了欧、美等国高校中开设的“环境行为学”教
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讲授“环境行为概论”课程的讲稿,撰写成本书。
全书共分五章。第1章述及环境行为学定义与几种学派的论点。第2章介绍了“环境”对行为影响
的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领域性问题;微观、中观、宏观空间层次上人的行为
以及所涉及的个人空间、邻里单元、城市意象问题。第3章深入分析了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与文脉环境
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关于密度、拥挤、西方强迫拆迁给居民带来的负面效果。第4章介绍了当今西
方对建筑环境的一些美学探讨。第5章介绍了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观察”的方法。
本书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适用于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建筑
师、规划师,可作为大专院校开设“环境行为”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景观都市主义 豆瓣
作者: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 2011 - 2
景观城市主义是一个正在兴起并愈演愈烈的的一个学科领域,受到建筑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景观学逐渐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作为放大镜和媒介,反映了当代城市组成的方式。这些想象成为正在现形的“景观城市主义”的征兆。本书介绍了在景观城市主义领域内知名的14位国际学者的14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取自不同的视角,全面收集这一新兴领域的起源、联系、目标和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场地的思考、尺度问题、基础设施的景观以及景观城市主义在欧洲等文章,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强。
枡野俊明 豆瓣
作者: 詹姆斯·G·特鲁洛夫 2002 - 1
本书收集了俊明在世界各地创造的十个花园。俊明说,“每当为一座花园寻找合适的石头其他材料时,我常常深入自然进行研究。在寻找植物的过程中,我会带着感情地画出许多草图。当开始立石和布置植物时,我完全沉浸在各种相关元素的对话之中。我寻求一颗石头或一株树木所具备的某种精神从而确定其合适的位置”。有些园林不是人们想像中的“真正的园林”,而是在屋顶或者建筑内部这样的人造空间中所建的花园。通过本书的照片你能从中窥见俊明与植物、山石之间的某种对话,能够了解他试图创作的某种世界,因为那些作品体现了纯粹的日本精神之本体。
看不见的花园 豆瓣
作者: (美)彼得·沃克 / 梅拉妮·西莫 中国建筑工业 2009 - 4
《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是一部关于在1925~1975年之间曾为美国景观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些个人和公司发展历程的著作。在那个时期,美国兴起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景观设计体系,该设计体系将体现永恒价值观的社会思想与园林景观和花园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现代美学思想。在作者选取的研究对象中,既有未建成的设计方案,也有实际的花园作品,范围从小型的私家花园、到游戏场和公司总部花园。书中讨论的项目,既有现代景观中的经典作品,也有鲜为人知、但实际上却应该拥有同那些经典作品相同地位的作品。因此《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成为美国景观学在战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为争取行业地位和为追求现代审美理想所做出的文化贡献的一种记载——这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这些姊妹学科的历史、目标和发展进程有着明显的不同。《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为西方园林景观方面的经典理论读物,其内容丰富,富有深度,它将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该书适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 豆瓣
作者: 王向荣 / 林箐 2007 - 3
《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内容简介:由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和冰岛组成的北欧五国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高福利地区。在相近的自然条件、共同的宗教信仰、类似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北欧国家的人民形成了特有的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
与北欧国家其他的设计领域一样,北欧国家的景观设计实质上是对生活的设计。设计师把设计看成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自然和艺术还原在生活之中。景观设计追求内在价值和使用功能,作品非常实用又耐用,充满了恬静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为大众而设计的民主思想、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对光与材质的关注、人情味与地域特色,以及实用、美学与艺术品质的统一是北欧各国现代景观的共同特征。而北欧国家不同的发展状况、地域特征、民族传统,以及受到他国影响的不同也导致了北欧各国的现代景观存在着多元化。
北欧的现代景观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其设计思想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是读者了解北欧国家现代景观的较为完整和重要的文献。
国际新锐景观事务所作品集 豆瓣
作者: 张淼 1970 - 1
《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国际新锐景观事务所作品集:Balmori》是《国际新锐景观事务所作品集》系列之一,书中具体介绍了国际新锐景观事务所的秦皇岛、亚洲文化联合中心、深圳文化公园、都柏林大学正门工程、银杯工作室、2012年纽约市赛马场、肯特瀑布景观的恢复等建筑设计作品。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豆瓣
作者: 俞孔坚,庞伟等著 2003 - 3
本工程从现场调查(1999年5月)到设计再到基本建成(2001年5月),历时两年有余。其间有不少痛苦也有许多欢乐。除了众多设计者的辛勤劳动之外,特别要感谢对土人始终怀着信任的态度,并最终使设计付诸实的人们,该感谢的人和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不能一一表白。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发生在1 999年初,刘慧林女士偕何少阳、何华忠,张柯等一行到北京,将如此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委托给“土人”,这种信任一直成为“土人”在设计与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支柱;第二个场景发生在1 999年6月,当土人初次将一个”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概念呈示给中山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们评审会时,得到了以刘管平教授为首的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刘教授并在此后的多次方案争议中,甚至在几经面临被推翻的场合中,都坚决表明其肯定的立场,使得方案的原义能得以基本坚持。第三个场景发生在2001年初,公园的建设进入关键时刻,彭建文副市长力排众议,使公园的一些关键设计能得以实现,而避免了一些较大的遗憾,彭市长并以“二锅头”相赠,使春节前夕仍然奋战在工地的”土人”们得到极大鼓舞。岐江公园是个实验作品,允许失败是实验能否继续的关键,正是中山市的决策者和主管部门对待实验性设计的积极态度,正是刘管平教授这样的专家对待新的探索的鼓励和支持,才使本项目得以完成。正当《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完稿之际,获悉本项目被授予2002年美国景观设计协会年度设计荣誉奖,评委们及国际同行的评价令人欣慰,对那些曾经为本项目付出劳动的执着的人们是一种莫大的赞许。
作为本项目的主持设计师,本人十分庆幸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土人”团队。没有这一团队中每一位直接和间接参与项目的”土人”们的齐心协力,没有“北京土人”和“广州土人”之间默契的两地配合,要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是不可能的。特别应该感谢的是庞伟和黄征征领导的现场工作组,每次到现场看到他们全身沾满泥土,从一个个白领设计师,变成了真正的“土人”甚或“泥人”,在南方的烈日下指挥,甚至亲自施工,一种敬意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我们也非常荣幸地获得众多艺术家、工程师、学者以及当地各级领导直接或间接地给予项目的支持和帮助。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作为一个案例的集成,在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同时,在设计途径上做了些探索,特别在三个方面会对同行有所启发
第一,如何解决水位变化的滨水地段的生态性与亲水性,本案例尝试了栈桥式的水际设计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第二,如何解决江河防洪过水断面拓宽和保护沿岸绿带的问题,本案例尝试了挖侧渠而留岛的方式,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
第三, 如何对待产业用地及其构筑物等,本案例尝试了三种设计途径,即:保留、改造再利用和再生。这方面可探讨的余地较大。
项目有许多遗憾,有的是在设计中发生的,有的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但主题和立场是鲜明的,那就是尊重足下的文化——平常的和普通人的文化,歌唱野草之美——那些被践踏和被忽视的美。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普通和平常的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的,也不是自然和野草就是美的,设计才使它们成为艺术,成为美。本案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设计者对文化的理解,对传统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公园的理解。
非常感谢刘慧林女士作为整个设计过程的内情人为《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提供了一篇档案性的重要文字,刘女士是最有权利解说设计委托过程及方案论证过程的。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还有幸获准收入两篇已发表的评论,由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胡异和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提供,他们分别从现场体验者的角度和站在一个全球产业用地再利用和再生的视野上,以外在者的身份来定位和解读岐江公园,都将有助于读者认识岐江公园。
除注明外,《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其他文字和照片都由俞孔坚撰写、拍摄,尽管如此,《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所展示的成果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豆瓣
作者: [美]拉特利奇A. Rutledge / D.J. Molner 译者: 王求是 / 高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看与被看成为场所设计的焦点,环境行为是整个设计思考的核心,提出了连接体系、袋状空间、看与被看、环形设计等新奇有趣的东西,文章富有情感和口头化,读起来轻松易懂,眼睛保健运动让人眼球一新,希望读者能够利用好这些建议观察人们的行为规律与结构
景观设计学 豆瓣
作者: 约翰·O·西蒙兹 译者: 俞孔坚 / 王志芳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 8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3版)人们需要一本能用简洁明了且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的书,《景观设计学》正是针对人们的这一需求而撰写的。它使我们理解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描叙了自由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向我们灌输了对气候的感觉及其在设计中的意义;讨论了场地选址和场地分析;指导可用土地及相关土地利用区的规划;考虑了外部空间的容积塑;探讨了场地-建筑组织的潜力;寻找出富表现力的人居环境和社区规划及近代规划思潮的历史教训;提供了在城市和区域背景下,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导则。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豆瓣
Landscape Archetect's Portable Handbook
作者: 尼古拉斯·T·丹尼斯 / 凯尔·D·布朗 译者: 刘玉杰 / 吉庆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1
本书的翻译工作历时近一年,其实这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本书被认为是“填补了教学和实践领域的空白”,涉及到整个景观设计行业的专业内容,无论是在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值得我们推介。
首先,该书几乎涉及到景观设计所有尺度的内容,并将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按“编辑部 和空间尺度”、“场所和邻里尺度”和“社区和区域尺度”进行划分和论述,方便景观设计师将其作为工具书使用。
其次,该书还涵盖了景观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中涉到的具体的施工和管理工作程序方法。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格兰特·W.里德(Grant W.Rei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 1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涵盖内容:详细的图片展示各种生动的设计技巧;简洁的实例展示一系列设计形式的形成过程;自然界中的典型形状以展示自然图形设计形式的来源;超常规的实例以激发设计师创新的灵感。
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很令人头痛的事就是把概念转化为特定的、详细的空间组织形式。《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提供的一些生动、实用的技巧,能把这一转化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使之更富有成效。
书中提供的方法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得以印证,为设计思路和方案图提供了概念和哲学方面的基础。里德利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图形色画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豆瓣
作者: Charles Waldheim 2011 - 1
Infrastructure is currently a much discussed notion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t regards the entire urban and rural space as a network that calls for an integrated planning approach. Natural and man-made infrastructures are viewed as forming a single, overarching whole. The book examines this new and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approach with essays by well-known experts in the field. It also documents thirteen international examples. The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Initiative is part of the SWA Group, which was founded in 1957 by Peter Walker and Hideo Sasaki and has since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landscape planning agen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ong the projects of the firm that have captur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re the technologically innovative roof domes for Renzo Piano's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 in San Francisco ( 2008 ), which were planted with indigenous flora.
风景园林的视觉化设计 豆瓣
Visualiz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unctions Concepts Strategies
作者: 艾尔克·梅腾斯 译者: 金荷仙 / 林冬青 2013 - 9
各种图像是园林设计师的主要语言,向游客表达设计意向,向人们展示开放空间和环境的未来发展,而这也是我们未来生活的构成部分。园林设计师通过图纸、图像和视觉效果来表达设计意图,其设计表现能力让非专业人士羡慕。《风景园林的视觉化设计(功能概念策略)(精)》(作者艾尔克·梅腾斯)的基本出发点旨在园林设计项目中,对设计理念、设计方案交流和表述的视觉方法进行编译、概览、描述和分析。这种想法源于作者的设计工作以及在德国柏林和新勃兰登堡多年的教学经历。书中含有大量的平面图、透视图、模型、概念图以及模拟动画,既是工作基础,又是交流工具,同时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世界园艺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 豆瓣
作者: 江三戈 2002 - 1
《世界园艺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以简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翔实地介绍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全书分为概述、室外园区、室内展馆、专题园、企业展区、水体景观、公共服务设施与园林建筑小品、金殿风景名胜区等部分。
滨水景观设计 豆瓣
作者: 丁圆 2010 - 2
《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系列教材·滨水景观设计》内容简介: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的安全、美观和高效越来越受到规划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成为当今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系列教材·滨水景观设计(附光盘)》的主体结构分为六章节,涉及滨水空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前沿课题、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及相关案例分析,着重解决滨水空间的亲水活动和环境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相关问题。
《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系列教材·滨水景观设计(附光盘)》适合高等院校景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专业使用,也可以提供给相关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水岸景观分析与鉴赏 豆瓣
作者: 李展平 编 2011 - 1
为了系统、完整地阐述水岸景观的营造,《水岸景观分析与鉴赏》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水岸景观解析、中篇为水岸景观营造分析、下篇为水岸景观实例鉴赏。从对水岸景观的理解、它的基本模式,主要元素的构成、营造的趋势,规划设计原则与营造方法至水岸景观保护,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入手,用实例图片与表格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分别进行论述,力求清晰,明了,富有实用性。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豆瓣
2008 - 4
《全国高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推荐教材•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的编写是以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为依据,在广泛收集中外风景名胜区规划素材的基础上,借鉴城市、区域、国土、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力求系统完整地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程序等内容加以介绍与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