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爱的地下教育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彭浩翔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 6
本书是2009年9月在彭浩翔博客开设的《爱的地下教育》答信专栏,专门解答读者各种奇难杂症。内容涉及爱情辅导、性教育、心理治疗等范围。
由于文字恶搞辛辣,推出后迅即于网络火热。每周数十万网民追捧转发,更被各大报刊杂志邀请开设《爱》的专栏,在《外滩画报》、《城市画报》、《男人装》等总发行量超过一百六十多万份的报刊杂志上连载。同时,该书已被网络媒体及电影公司洽购改编版权,计划以其内容改编成同名单元式网络感情节目及电影,足见此栏在答问界中风头的一时无两。
2016年4月12日 已读
篡改一下。“你知道疯狂迷恋什么人直至冲昏头脑的好处是什么吗?就是迷恋总有结束的一天。”
专栏 大学 随笔/散文 香港
丢下宝钏走西凉 豆瓣
作者: 刘原 新星出版社 2011 - 6
本书是幽默鬼才刘原十年作品自选集“流亡三部曲”之三,收录了刘原2005年至2011年的专栏文章之精华部分。刘原的文字充满诡异莫测的喜感,有着才气作底的戏谑嬉皮,同时苍凉悲悯无处不在,在点中你笑穴的同时,也触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2015年2月18日 已读
真以为在男人不堪和戏谑的包裹中表露出的一点真心就更珍贵么。呸。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无非是乡愁和怀旧,还几乎篇篇提到清华北大(恕我恶意),生生毁了尔乔的插画。可是我真的很喜欢韦尔乔,在别人的书里一眼认出他的画,彷如在陌生的城市里撞见老友一般亲切。
专栏 虚度人生 随笔/散文
来去自由 豆瓣
作者: 连岳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6
编辑推荐:二000至二00二年的多数时间里,生于七十年代的双子座作家连岳在《南方周末》的不同版面开设了如下专栏:“冥想”,“数字神经”,“自以为是”,“连城诀”,“在巴黎”,“如是我闻”,“我是鸡汤”。这些专栏文章以清新、生动的语言,展示七十年代人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双重追求与提升,充分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非凡的才华。该书这些文章的精选合集。来去自由——人文主义新体验。
苏丝黄的世界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苏丝黄 文汇出版社 2006 - 6
这本书的内容曾经放在一个叫"All About S”(关于S的一切)的个人网页里。作者自2003年起先后在《经济观察报》、《ET卫视周刊》和《上海壹周》上开设关于苏丝黄的专栏。有大约两年时间,依然有读者疑惑苏丝黄究竟是男是女。
苏丝黄的专栏被许多读者称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然而北京和纽约毕竟大有不同。
"S”的意思大概是:Susie Wong,Sex,Snobbery。
关于Susie Wong(苏丝黄)这个笔名。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她准备写一个专栏,然后苏丝黄这个名字就脱口而出,它的节奏和音韵似乎打开了看不见的禁锢,有点风骚俏丽、嘻哈胡闹和打捞幸存者的意思。
关于sex。
人们总以为sex的复杂之处在于那一两个小时的技巧和荷尔蒙,其实它最复杂的地方在于此前的酝酿阶段,后面发生的一切,借用一位英国父亲对儿子的话:欢愉是短暂的,姿势是滑稽的,代价是昂贵的。但有它真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能够把它和婚姻、健康讲座、犯罪、挑衅和诽谤剥离开来的话。
关于Snobbery(势利)
势利曾经是我们镀金时代不太体面的内衣,现在风潮变幻,内衣可以外穿了。研究势利的微妙之处可以令人发疯,不过它并不总是讨人厌的,有时它就像动物寻找同类的气味一样必不可少。
别拿畜生不当人 豆瓣
作者: 小宝 2004 - 1
本书内容是小宝的随笔集,包括:布衣石榴、身为上海人、绝对忘年交、霍华德医生、玉观音、科学家莫里斯、成功女士、黎儿流、左右开弓乔志老、失踪的网络作家、女作家谈吃、美国异人、十四爷、第一高手韦小宝、 城里的男人、中年偶像、金钱本色、女特务、优雅的小丈夫、批评家、知道本田凌志的穷人、丽人心事、萨伊德先生见鬼去、村上春树、不过是斯皮尔伯格、《春光乍泄》、响应刘老人、紫气、今年佳人、多凄情、别拿畜生不当人等等。
黄色潜水艇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文汇 2006 - 1
黄色潜水艇,1966年收录在披头士唱片里的一首歌曲。三年后,它又变成了一部卡通片的名字。据保罗·麦卡尼回忆:“当时我突然想到不如写一首儿歌,继而想到各种画面,黄颜色和一艘潜艇随之浮现,我想,这个主意不错,一艘充满了童趣的黄色潜水艇。”
安伯托·艾柯在1989年曾提出过一个辨别影片是否色情的标准,因为那类片中充斥着角色上车和开车好几里的路程,“若角色从A点到B点的耗时超出你愿意接受的程度,那么你看的那部电影就是一部色情片。”
饮食男女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 8
继《时髦是毛 时间是皮》、《写食主义》、《食相报告》等专著之后,著名专栏作家沈宏非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饮食男女》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集结出版。
沈宏非为目前活跃在中国报刊的新锐专栏作家之一,他的最有影响力的专栏包括《南方周末》的“饮食男女”、“写食主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思想工作”,《上海一周》的“吃弗消”,《经济观察报》的“废话点心”,以及正在《新民晚报》开设的“准风
尚谈”等等。《饮食男女》正是其在南方周末开设的专栏“饮食男女”的集结。
由沈宏非所倡导的美食美文已成为时下报刊界的风景,评论认为“沈宏非本人和他的深明挑逗意味的专栏文字还有他对吃喝与时尚的融汇,对流行话语的随手拈来,都成了一种新的路数。” 沈宏非写过诗、小说,当过记者、编辑,连续居住超过10年以上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和香港,对南北饮食文化的热爱、对报刊口味的熟埝以及对中西时尚文化的敏感造就了他在他在专栏写作的领跑地位,从而改写了谈吃谈喝一向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历史。
与《食相报告》、《写食主义》等书不同的是,《饮食男女》并不仅仅着眼于“饮食”,而是把笔触伸向了“男女”,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书中,沈宏非坚持一贯的游戏文风,写饮食男女和男女饮食,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隽幽默,入木三分,如《安能辨我食雌雄》,《鸳鸯茶》,《霸王别鸡》,《男左女右》、《惹火尤物》等篇章,将饮食的活色生香与男女的欲说还休表达得津津有味,令人捧腹之余,又满口余香。
写食主义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沈宏非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3 - 11
如书中篇名所言,阅读本书中的文章犹如“赶赴美味的约会”。作者以散文为容器,为读者提供了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或清蒸,或红烧,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或小酌,或狂饮,妙在醉与不醉间;或特立独行,或呼朋唤友,都是真性情的展现。作者用调侃而智慧的语言,信手拈来,把读者带到饮食文化的云里雾里:钩沉食海,展现食技,回味食趣,抨击食弊,“饮食”二字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自字词间涸散、蒸腾。作者也正像一位求变的厨师,把散文做出了新花样,让读者尝到了蒸炒煎炸之外的另类味道。
神了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 - 8
这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我们的她们 豆瓣
7.1 (11 个评分) 作者: 韩松落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11
全国100家媒体娱乐版主编联名支持
最懂女人的,永远是男人
南有连岳,北有韩松落
韩松落
我知道她们她们性格中一切虚荣、浮夸、乖戾和摇摆不定的善良,知道她们多么自信和不自信,知道他们是怎样被台上荣光和场后寂寞的落差毁损,因为我就曾是这样的人。
这是《最好的女子》的姐妹版,写的是60多个港台女子。
她们都是正当红和红过的女子,然而时光有限,走红有年,人生真的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当初红到发紫的,现在寂然无人问;昨日爱笃情深的,今天劳燕各自飞。时光带来的,又会一样一样收回去,这就是人生大义。
韩松落以己度人,以情运笔,在她们热闹的人生中读出苍凉,在她们起伏的命运中读出嗟叹,两岸三地女子人生的起落沉伏、悲欢爱怨,都透过他的笔尖传出殆尽,绕纸不散。
痴男怨女问沈爷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馋宗大师沈宏非
情感专栏首度结集
蔡澜 洪晃 毛尖 小宝 大笑荐赏
所谓剽悍的人生,就是绝不能被生活欺骗,有机会还要欺骗生活。
淡你自己的定,让别人蛋疼去吧。
写美食而成“馋宗大师”之后,沈宏非顺水推舟,半推半就,由饮食而男女,由美味而风月,不拗造型,独劈情操。本书为他在《周末画报》的情感问答专栏之首度结集,口号:“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我们开心一下!”于是千种纠结,万般私情,一经沈爷之刀笔,无不于光天化日之下现出其娱乐的原形。一问一答凡近百回合,堪称一部当代的“风月宝鉴”。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我爱问连岳Ⅲ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9 - 7
《我爱问连岳3》是连岳的情感问答专栏结集。其它有:《爱情金刚经》、《爱总是从羞愧开始的》、《逻辑自洽的男女关系》、《芥菜籽里的快乐秘密》、《等我,我老婆快死了》、《伦理道德的数学分割法》、《光阴的故事(一)》、《光阴的故事(二)》、《和衣而卧的性爱》、《光阴的故事(三)》、《我们为谁活着?》、《真美呀,时光暂停一下吧》、《爱情不是叫鸡》、《来上一节悲剧课》、《G点深深深几许?》、《我们的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