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2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4年4月11日 已读
薄薄一本,比起社会学的书还是容易读一些的。信里提到的母女关系,母亲太聪慧控制欲强小孩反叛,母亲太弱势小孩轻视母亲又反叛,那谁知道合适的度在哪里呢。十八岁的时候抱怨就算了,三十来岁的成年人了,真的要把自己生活中所犯的大部分错,还全部抛回给父母吗?
另外我不觉得向往浪漫的爱情是愚蠢,也不觉得对婚姻有所期待是天真。我读到的重点在于,是否付出只为获得男人的认可,还有是否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资本。
这一段读到的时候非常打动我:““变老”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会突然成为残障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感觉到精神和身体都是易碎品。不小心轻放,身心都会破碎。易碎品就得享受易碎品的待遇。而当年的我是多么傲慢,以为无论怎样胡来,我和对方都不会碎。”
RichmondLib 书信 图书馆 女性 日本
李小龙信札 豆瓣
Letters of the Dragon: Correspondence, 1958-1973
作者: 李小龙 译者: 李倩 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李小龙诞辰80周年纪念版
15年鼎盛时光,138封珍藏信札,让李小龙亲笔告诉你……
东方、西方的碰撞与结合 │ 传统、现代的冲突与创新
离不开爱情、亲情和友情 │ 放不下功夫、表演和生命
◎ 编辑推荐 ◎
★ 用“截拳道”的方式认识李小龙
呈现在本书中的138封信札,在 今天看来,乃是李小龙写给你我每一位正在翻阅它们的读者。因为,读他的亲笔书信,是认识他的最精简直接的方式,恰如他的截拳道所揭示的真理一般。
☆ 生平重要信件悉数收入
在李小龙人生的几次重要节点,他都选择借书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儿、1969年1月4日致张卓庆、1972年8月12日致水户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这四封信堪称李小龙的微型自传,读来让人深思和激赏。
◆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并存
这些信札中,一是保存了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思考过程,二是有诸多好莱坞与港片的幕后故事;三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人、美国亚裔群体的生活场景和奋斗经历;四是使站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龙更加形象立体,他的思考与创造对今天的世界仍有借鉴意义。
◇ 李小龙,永远的榜样
一个谦虚、好学、开放的人,一个致力于追求生命真谛的人,当他了解李小龙愈多,自然会愈加肃然起敬。对于李小龙,我们知道的远远不够,而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至少不会错过他。
◎ 内容简介 ◎
这本信札集记载了李小龙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十五年珍贵时光。在这些寄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龙毫无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诚的灵魂。通过他的亲笔,我们得以领略一代传奇巨星光环背后那兴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以及他那充满个性的奋斗历程。
李小龙短暂的生命是一个人努力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绝佳典范,功夫、表演和生命就是他的探索工具,也是这些信札的主题。翻阅这些信札,我们仿佛踏上了一趟“龙之旅”,在沿途每一个重要关口,我们都将拨开纷纭迷雾,目睹那些曾被掩盖的鳞爪痕迹,了解这个人怎样活过了一生!
◎ 名人推荐 ◎
阅读小龙的信札,你要从中寻找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便是他逐梦的典范……理性地计划——履行——达成。这就是小龙。这就是他实现梦想的方式。 ——琳达·李·卡德韦尔
这些信札集中揭示了李小龙生命中的崇高品质——凡事力争做到最好,绝不退而求其次。他的一生彰显了一种日求精进、陶冶情操、为人正派、重视人际、逆水行舟、精神境界强韧超凡的人生哲学。最后,李小龙的书信还反映出了“爱、和睦与兄弟情”的人生理念,而这也恰是他经常书于信末的衷心祝福。 ——约翰·里特
战士的方式不仅用于战斗,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进行实践。无论是生活还是体育,他教会我们做好准备,面对挑战,走向成功。——贾巴尔
他每时每刻都处在压力之下,醉心于使自己变得完美,下决心要达到个人目标。 ——成龙
李小龙刚开始拍电影时,我们中国人在外国绝对没有现在这么让人尊重,所以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态度去奉他为偶像的。 ——甄子丹
2024年3月31日 已读
之前读李香凝解读李小龙我很是钦佩,所以在图书馆看到这本就顺手借回来了。
书信是很好的途径,去了解李小龙银幕背后明星之外的生活一面。他对朋友很真诚,问候之余永远是带着鼓励,对妻儿温柔,分居两地时,会在信里写写身边家常兼吐槽美国海关。他在信里提到自己的低谷和在尝试当一个影人过程中的疑惑,但完全读不到灰心丧气,也读不到他质疑自己,用时髦的话来说,感觉他从不“内耗”。他给太太的信偶尔落款也幽默,“中国詹姆士邦德”哈哈。我还觉得他做一切其实都很用脑子,哪怕练武打拳,书信里会有他画图去解析如何破拳招,如何设计更好的训练工具以及防具。
距离上次读到情深意切打动我的家书已过去十几年,那时是读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深感爱中的人是如何可爱而不自知。这次读李小龙,感受到了久违的喜欢。明明第二天就有机会越洋通话,或是还有五天就要坐飞机回美国见到真人,他还是热情洋溢,在信里写下彼时的思绪与心意。似乎丝毫不在意这些信,可能会在两人下次交流之后的很久才到达。
他写下,“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真动人呀。
RichmondLib 中国 书信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丰子恺家书 豆瓣
作者: 丰羽 编 2020 - 9
《丰子恺家书》是由丰子恺的后人丰羽编辑的一部书信集,包括书信和给恩狗的画两部分。书中收入了丰子恺1959-1975年间写给小儿子丰新枚的信件,另有15封分别是给次女女婿宋慕法和外孙宋菲君,以及次子丰元草、三女儿丰宁馨。涉及教育子女和家庭诸事,也有谈论诗词和书画的心得,更有许多在逆境中的心境剖白,可谓丰子恺晚年处境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一封封的家书,文笔简练朴实、平凡字句中饱含一位父亲对子女的舐犊之爱,也浸润着一位学人的文学素养与赤子之心。
2023年12月20日 已读
读这本书的时候老想起一句话,you have less time than you think. 丰子恺在信里提了好多年,好多次,觉得他自己很快就能有机会去石家庄,见到儿子儿媳,可是文革遭遇,到他体虚病重,再到写出人生最后一封信,都没能如愿。同样,在去世的前几年,他还在信里宽慰地畅想,“你我还有一二十年的父子缘分”。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所拥有的和彼此的时间,总是比想象的要少啊。
很多信都提了“要销毁”,读来心酸。不过说回来,他和自己的儿子,相处好像朋友。除了家长里短,天气物事,兼讨论诗词,翻译用字的讲究,做一做文字游戏,喝到好茶随信附上,抽到好烟也在信里搭上两根,想看什么书了知道儿子有,让儿子找找寄来……觉得很温馨。
很久不读书信集,想来书信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怕是要消亡了。organic memory要让步于digital memory啦。
RichmondLib 中国 书信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最美的决定 豆瓣
作者: (美)怀特(White,E.B.) 译者: 张琼 张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E.B.怀特书信集》是作家迄今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他显然从未尝试过为成年人创作长篇小说,但他的书信带给我们小说所无法给予的东西:生活的日常细节,它所呈现的那些令人疲惫厌倦的责任和礼仪,那似乎无休止的生计维持(尽管它终有尽头),那些奔波劳作中日积月累的或被遗忘或被怀恋的时光。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要感激E·B·怀特,不仅因其散文堪称完美;不仅因其眼光敏锐,乐观幽默,文字简洁;更因其多年来给予读者,不论老少,无尽的欢乐。
——国家图书委员会
E·B·怀特是拿捏习语——那些既切中肯綮又教人遐想,既卓尔不群又耳熟能详的字眼——的大师。种种机智,在他口中娓娓道来。
——纽约时报
《夏洛的网》、《这就是纽约》的作者致人生、自然、妻子和《纽约客》的不朽情书
“最受爱戴的美国作家”书写在信纸与便笺上的编年自传
五十八幅历史照片图说E.B.怀特一生的轨迹与梦想
傅雷家书 豆瓣
8.3 (28 个评分) 作者: 傅雷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 - 7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 染启迪。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该版《傅雷家书》经重新编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致父亲:天才卡夫卡成长的怕与爱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张荣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孩子与父母之间玩的是一场教育游戏和成长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由父母先行确定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先是遵守规则,继而质疑规则、躲避规则,最终挑战规则。这个过程的渐变事实上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之中。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封信,牵涉事关现代家庭关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信中,卡夫卡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父亲的精神压抑和盘托出,对个性成长、身份认同、家庭游戏、角色转换、教育方式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是解读现代家庭关系的经典文本。
2014年10月6日 已读
看完一点共鸣都没有啊估计是我爹娘太可亲可爱了呢。从来木有怕过我爹可能就是我现在这么废柴的原因吧。小朋友呀,要温柔细心地对待,更要舍得放手啊。
书信 奥地利 虚度人生
自深深处 豆瓣 谷歌图书
De Profundis
8.3 (126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朱纯深 译林出版社 2008 - 4
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碰上你,对我是危险的,而在那个特定时候碰上你,对我则成了致命。命运将我们两个互不相干的生命丝丝缕缕编成了一个血红的图案,你的确真心爱过我。即使你拒绝收我的信,我也会照写不误,这样你就会知道,不管怎样,总是有信在等着你。
《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写给他的同性恋伙伴道格拉斯的一封长信,这封信是王尔德在牢狱生活的最后几个月内写成的,信中充满了以道格拉斯爱恨交织的情绪,同时还集中阐述了王尔德的艺术观、生活观。
2013年8月15日 已读
观全篇,一个满心念叨“你这个贱人,花我的钱,收我的礼物,败坏我的名声,毁灭我的灵感,害我又是生病又是上法庭又是进监狱…遇上你我是倒了十八辈子的霉啊可我还是爱人渣你啊”的伤心人跃然纸上。王尔德真是今古第一怨妇,鸡毛蒜皮啊,爱短怨长。只是在看到一句话之后全盘释然。“你的确真心爱过我。”
RA 书信 图书馆 情书 英国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2013年2月23日 已读
和你在一起我才明白,欢愉不是得到或是给予。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能存在。
书信 大学 法国 爱情
与二哥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张兆和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 6
《与二哥书》讲述现代文学史上,张兆和是一位被深深遮蔽掉的作家。她一生的低吟浅唱,使得她像天空缄默的飞鸟与原野缄默的百合。她温润而贵重的性灵,以及光华内敛的文字,被阻挡在现代文学那一群“巨无霸”身影的背面,特别是被摆脱沈从文高大身影的背面——这几乎乃一切才女所命中注定的:休斯与普拉斯那样的“夫妻双璧”终于反目,而杨绛的韵味只好等钱钟书去世后才荡漾出来,李清照之灼灼文名竟不能令她摆脱被编婚的凄怆命运。这本集子,是历史上张兆和作品首次完整出版,因此意义非同寻常。
朱生豪情书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朱生豪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8
本书将全部书信分成1933年到1934年、1935年暑期以前、1935年暑期以后、1936年暑期以前、1936年暑期以后到1937年五部分,以及附录“1943年春一封未寄出的信”。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查令十字街84号 豆瓣
84, Charing Cross Road
8.3 (232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莲·汉芙 译者: 陈建铭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
译者陈建铭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被出版方邀作译者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2011年4月18日 已读
没觉得那是爱情。在台南到台北的火车上读完这本书。之后,喜欢至极,但万分惶恐。
书信 大学 爱情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