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莉莉亚娜不可战胜的夏天 豆瓣
El invencible verano de Liliana
作者: [墨西哥] 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 译者: 姚云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1
获2024普利策奖!一位女性在巨大的困境之中拒绝被遗忘的故事。
与痛失至亲的噩梦缠斗,注视被束缚、被损毁的女性,在女性支离破碎的人生故事里抢救真相;
不只是女性主义调查纪实,不只是传统的回忆录,更是尽力复原莉莉亚娜蓬勃的生命力。
——————————
【内容简介】
“我们各自闯荡世界,但回到泳池后,我们又成为姐妹。
那是我们最亲密的姐妹情谊的空间。
我想在水中再次与她相遇。我想跟以前一样,与我的妹妹并肩游泳。”
1990年7月16日,莉莉亚娜·里韦拉·加尔萨,我的妹妹,被前男友杀害了。
她喜欢达菲鸭、凯蒂猫,爱写作,爱抽“罗利”牌香烟;
她热爱电影、游泳、街道、建筑、她的朋友,甚至爱安赫尔。
这是她的超能力,也是她的致命弱点。
而我被困在了内疚和羞耻的泡沫中。三十年来,我总是不断回到同一个起点:
当年究竟漏掉了什么?为什么没能保护她?
我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掸去莉莉亚娜遗物上的灰尘,
潜入档案、证词、信件、日记、便条的海洋,
追寻她的青春,她内心那不可战胜的夏天。
——————————
【编辑推荐】
🏊‍ 获2024普利策回忆录/自传奖:“三十年来,我每天都在思念莉莉亚娜。每一秒。”
二十岁的女大学生如何一步步命丧前男友之手?
当年究竟漏掉了什么?为什么没能拯救她?
为了终结痛失亲人的噩梦,为了寻回莉莉亚娜的青春,
姐姐走访亲友、整理遗物、梳理妹妹留下的文字,筑起一座纸上纪念馆。
.
🏊‍ 一个“不规矩”女孩的私人史,还原受害者真实的爱与自由
一个模范学生。一个充满爱的女人。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一个也许过分自由的女人。
一个爱看电影、爱抽烟、爱凯蒂猫的大学生。一个想要尝试新鲜事物的懵懂少女。
一个善良、温顺,面对危险却视而不见的女孩。一个迷失方向、每天遭受施暴者虐待的女孩。
然而,真实的莉莉亚娜到底是什么样的?
.
🏊‍ “写作也是直接的行动”,每一位读者都是爱与正义的见证人!
用诗意的记录直面暴力,将叙述的权利交还给女性受害者,
直击亲密恐怖主义、受害者有罪论、语言匮乏背后的性别不平等:
“追求正义的女性。疲惫不堪却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女性。
心生厌倦却坚持了数个世纪的女性。我们的愤怒永远不会消退。”
.
🏊‍ 迷失,迷失在迷宫般的墨西哥官僚系统
法律程序停滞不前、官方档案丢失、真凶下落不明——
一次三十年后为妹妹伸张正义的官方探访,
在俄罗斯套娃般的流程、客套的话语、辗转各地的搜寻中,
演变为一趟看不到终点的奥德赛之旅……
.
🏊‍ 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操刀封面,完美呈现作品精髓
碧蓝泳池是属于姐妹情谊的亲密空间,温暖地包裹,心碎地沉溺;
纯净内封,潜入记忆深处,穿透岁月的阴影,窥见夏日无尽的碎片。
120*200平装双封,典雅精致,舒适阅读。
——————————
【名人推荐】
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真实的犯罪故事,加尔萨的叙述既是个人的,也是政治的……本书的叙述不遗余力地追寻真相,而在追寻的过程中,莉莉亚娜的形象渐渐变得如此丰满,如此不可磨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一直想起莉莉亚娜,也许是永远。
——《华盛顿邮报》
通过里韦拉·加尔萨的研究,读者开始了解莉莉亚娜。这名大胆奔放的大学生是一位游泳健将。她喜欢穿机车夹克、朋友众多、热爱电影,经常抽烟。她是一个激愤的活动家、一个聪明幽默的领导者、一个焦虑抑郁的梦想家。这幅拼贴作品是一幅栩栩如生的谋杀案受害者画像,也是我读过的众多同类作品中印象最深刻之一。里韦拉·加尔萨描绘了人性的幽微之处,然后将其复杂化,再复杂化,创造出层层叠叠的微妙罅隙。
——《纽约时报》
一位女性在巨大的困境之中拒绝被遗忘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回忆录,也是对墨西哥普遍存在的性别暴力毫不留情的真实记录。
——《柯克斯书评》
里韦拉·加尔萨的回忆录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也代表着残酷的父权政治将迎来一个转折点。
——《波士顿环球报》
这位墨西哥文学大师在这本令人震撼的回忆录中探究了妹妹被谋杀背后的真相……里韦拉·加尔萨再现了莉莉亚娜死于前男友之手的情景,打开了官僚主义恶魔的潘多拉盒子,重启了对一桩悬案的调查,引发了全国人民对亲密伴侣间暴力问题的深刻探讨。
——《奥普拉日报》
《莉莉亚娜不可战胜的夏天》是一个女性谋杀案的蓝本,更是全球成千上万女性的故事。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对自己悲痛经历的审视令我震撼和警醒,激励着我像她一样勇敢地发声。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写出了近乎奇迹的作品:不是积案的案卷,也不是真实的犯罪故事,而是试图复原莉莉亚娜的生命力、她的生气勃勃、她的青春年华——这些都被如此残酷地夺走了。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
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是最伟大的墨西哥当代作家之一。
——乔纳森·勒瑟姆
2025年8月9日 已读
好多人在评论里提到什么“刺向父权制的利刃”或者“男人是祸害”,呃,也不至于吧。追着读完这本书,其实主要是因为前几天和墨西哥同事妹妹聊天,她给我对着谷歌地图来了个墨西哥地理大科普,每个州呀,旅游景点啊,她老家啊,她对象老家啊,再加上她在墨西哥城读书工作生活多年,墨西哥城的每个区也顺带介绍了一番。以至于我读这本书,看到一些她提到过的地名,多了很多亲切感。
书里有很多来自不同个人的追忆。感觉是想从方方面面还原出一个立体的,爱生活的,热情生动的莉莉亚娜的形象。凶手的描述很少,一方面我能理解就是没有必要去理解暴力加害者,但是这样也会更难把文本和追踪谋杀案以及探讨男性暴力犯罪联系起来。
其实这里面让我读起来最贴近的一段,倒并非妹妹的细节。而是关于哀悼的那一部分,哀悼在夏天失去的人,还有失去与哀悼永远地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VancouverLib 传记 吃完杂粮 图书馆 墨西哥
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1994) TMDB 豆瓣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
9.2 (53 个评分) 导演: 弗雷达·李·莫克 演员: 林璎
其它标题: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
林璎(Maya Ying Lin)美籍华裔建筑大师,林徽因的侄女。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曾入选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她颁发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zx.findart.com.cn
“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
1987年,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成为耶鲁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毕业典礼上,她以“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演讲。
“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zx.findart.com.cn
早在21岁时,林璎就因设计越战纪念碑一夜成名。从战争到民权,从女权到种族平等,针对美国的历史性议题,她又先后创作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妇女之桌”,以及为纪念美洲印第安原住民创作的7件雕塑装置组合“汇流”。zx.findart.com.cn
这些声名赫赫的纪念碑都是应邀之作,“但是我愿意创作最后一座纪念碑,它集中体现了我成长时期乃至今天仍是最重要的问题:环境以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2024年10月20日 看过
林璎好美,好厉害啊。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如此淡定自如,看影像中的她,一直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温柔又坚定。她的表达能力还好强,感觉传承了英语系妈妈和搞陶瓷/雕塑老爸的优点在一起啊。
推荐这个纪录片和她的书boundaries一起看。
传记 建筑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美国
Why Fish Don't Exist 豆瓣 Goodreads
7.5 (8 个评分) 作者: Lulu Miller Simon & Schuster 2020 - 4
A wondrous nonfiction debut from the cofounder of NPR’s Invisibilia, Why Fish Don’t Exist tells the story of a 19th-century scientist possessed with bringing order to the natural world—a dark and astonishing tale that becom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some of 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our lives.
When Lulu Miller was starting out as a science reporter, she encountered a story that would stick with her for a decade. It was the strange tale of a scientist named David Starr Jordan, who set out to discover as many of the world’s fish as he could. Decade by decade, he buil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men collections ever seen. Until the 1906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hit—sending over a thousand of his fish, housed in fragile glass jars, plummeting to the floor. In an instant, his life’s work was shattered.
Miller knew what she would do if she were in Jordan’s shoes. She would give up, give in to despair. But Jordan? He surveyed the wreckage at his feet, found the first fish he recognized, and painstakingly began to rebuild his collection. And this time, he introduced one clever innovation that, he believed, would protect it against the chaos of the world.
In Why Fish Don’t Exist, Miller digs into the passing anecdote she once heard about David Starr Jordan to tell his whole story. What was it that kept him going that day in 1906? What became of him? And who does he prove to be, in the end: a role model for how to thrive in a chaotic world, or a cautionary tale? Filled with suspense, surprise, and even a questionable death, this enchanting book interweaves science, biography, and a dash of memoir to investigate the age-old question of how to go on when everything seems lost.
2024年10月9日 已读
简·斯坦福我在YouTube案件博主那里听到过!不过科普科普着突然要开始感人,如果力度掌握得不够好,就会增加我阅读的不适感。这本书我觉得两者融合得不够好,感觉鳗鱼的旅行会好一些。自然的order完全不care你感悟到的人生意义,不是吗。
Libby 传记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科学
我有一片星空 豆瓣
作者: (英)马丁·贝利 译者: 徐辛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1889年5月8日~1890年5月16日,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凡·高入住圣保罗精神病院。其间,在精神、健康和经济的困顿中,他创作出了《星空》《麦田》《橄榄树》《盛开的杏花》等一系列杰出的作品。本书即从这样一个视角去认识凡·高以及他在精神病院创作的这些名画。马丁·贝利实地走访圣保罗精神病院及普罗旺斯圣雷米小镇,查阅市政档案、病院档案,采访当地相关人士,结合书信等资料,细腻而深入地还原了凡·高在精神病院一年多的生活细节和创作环境,揭开了凡·高这一段人生的神秘面纱。
2024年9月1日 已读
这里面收录了好些我以前没见过的画。有时候,我看他画的天空像在看河流,而看河流像在看天空。
这本书对梵高在精神病院的一年多时光考究得很细致。作者花了很多功夫,尽力复原当年梵高眼中的景色,脑中的思绪,具体到相关画作参照的是哪棵树,哪条路,哪位模特,哪座山头哪个教堂和哪片房屋。我读到这一百多年来游人如织,竞相走他曾经走过的路看他看过的风景参观他可能住过的病房,连油画画作上扫描出来了一只当时野外的蚂蚱都是令人惊奇的大新闻。可是当年他住进医院的时候呢,被自己的病痛和同住其他精神病人的折磨全部时间里,他亲爱的弟弟和弟媳,全家人,好像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
很难不感慨多少身前的孤独,和身后的热闹啊。
RichmondLib 传记 历史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冰山的阴影 (2009) 豆瓣
Jäävuoren varjoon
8.9 (74 个评分) 导演: 安蒂·斯潘能 演员: Aarno Mansikkamäki / Matti Seppänen
其它标题: Jäävuoren varjoon / Iceberg Shadow
导演在跳蚤市场找到了一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8毫米胶片。年长日久,这些盒子里的薄薄的塑料胶片渐渐呈现出了生命。毫无疑问它们都是由同一个人拍摄的。谁会是纪录这些瞬间的人呢?风浪后的平静,东方的舞者,马丘比丘的迷雾,一个飞毛蛾虫在蚕食树叶,还有曼哈顿闪烁的霓虹灯。不再存在的神秘港口的繁忙。成千上万的电影画面。一个人一生和经历就在跳蚤市场被卖掉了。
2024年6月15日 看过
这片子一点也不伤感。走过看过那么多地方,四十来岁从头开始学习做到轮船的轮机长,多酷啊。然而我觉得这里和被胶片记录下的所有世界各地闪闪的景色相比,最动人的,还是这件事本身——他被看见。
传记 旅行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芬兰
Snowflake Bentley 豆瓣
作者: Jacqueline Briggs Martin Houghton Mifflin Books for Children 1998 - 9
在线阅读本书
From the time he was a small boy, Wilson Bentley saw snowflakes as small miracles. And he determined that one day his camera would capture for others the wonder of the tiny crystal. Bentley's enthusiasm for photographing snowflakes was often misunderstood in his time, but his patience and determination revealed two important truths: no two snowflakes are alike; and each one is startlingly beautiful. His story is gracefully told and brought to life in lovely woodcuts, giving children insight into a soul who had not only a scientist's vision and perseverance but a clear passion for the wonders of nature. "Of all the forms of water the tiny six-pointed crystals of ice called snow are incomparably the most beautiful and varied." -- Wilson Bentley. SNOWFLAKE BENTLEY won the 1999 Caldecott Medal.
2024年5月3日 已读
突然觉得读书也有timing这一说来着。如果早一个月读,我可能都不太能体会书中所说雪花的美“不输于苹果花”,因为此前我这辈子没有见过苹果花。然而这一个月密集见了许多粉白又缤纷的满树苹果花开,可以更好地去想象Bently先生对雪花的欣赏。
真好啊,他可以专注认真地爱雪花爱几十年。他的爸爸妈妈也很好,很爱他,用十头牛的价钱支持十几岁的他,买最好的相机拍无人问津的雪花,只因为他的好奇和着迷。
传记 漂在加拿大 绘本 美国 英文
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 (2015) 豆瓣 TMDB
他們在島嶼寫作:奼紫嫣紅開遍
9.1 (38 个评分) 导演: 邓勇星 演员: 白先勇
其它标题: 他們在島嶼寫作:奼紫嫣紅開遍 / Multiflorate Splendour
“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论欲望焚练得痛不可当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从22岁创办《现代文学》的青春朝气,到近年写作《父亲与民国》、《止痛疗伤》的人子赤诚,本片借用(游园惊梦)的意识流形式――圣塔芭芭拉29年教书的回望、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苏州园林的10年重游、舞台上的黑暗王国及一幕幕演讲及授课的旅程……,交替叙说白先勇的特殊际遇与文学历程,一人引领数代风潮,独一无二的强韧胆识、细腻深情,在片中回荡交响,引领观众逐渐碰触热得发烫的小说家胸怀。
2023年9月28日 看过
标题是非常妙的总结。白先勇先生的人生四处辗转啊,却始终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的深厚的爱。明明他讲话和和气气乐呵呵的,不过看纪录片的大半时候我都在哭。虽是纪录片非常真挚动人,说起来我读白先勇还是在中学时期,当时并不喜欢,觉得满是糜烂又伤感的气息。
传记 台湾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Build 豆瓣
作者: Tony Fadell Harper Business 2022 - 5
Tony Fadell led the teams that created the iPod, iPhone and Nest Learning Thermostat and learned enough in 30+ years in Silicon Valley about leadership, design, startups, Apple, Google, decision-making, mentorship, devastating failure and unbelievable success to fill an encyclopedia.
So that’s what this book is. An advice encyclopedia. A mentor in a box.
Written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grow at work—from young grads navigating their first jobs to CEOs deciding whether to sell their company—Build is full of personal stories, practical advice and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some of the most impactful products and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Each quick 5-20 page entry builds on the previous one, charting Tony’s personal journey from a product designer to a leader, from a startup founder to an executive to a mentor. Tony uses examples that are instantly captivating, lik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very first iPod and iPhone. Every chapter is designed to help readers with a problem they’re facing right now—how to get funding for their startup, whether to quit their job or not, or just how to deal with the jerk in the next cubicle.
Tony forged his path to success alongside mentors like Steve Jobs and Bill Campbell, icons of Silicon Valley who succeeded time and time again. But Tony doesn’t follow the Silicon Valley credo that you have to reinvent everything from scratch to make something great. His advice is unorthodox because it’s old school. Because Tony’s learned that human nature doesn’t change. You don’t have to reinvent how you lead and manage—just what you make.
And Tony’s ready to help everyone make things worth making.
2023年3月11日 已读
喜欢,感觉很多地方kept me thinking。开始我还以为就是讲讲怎么做好厉害的产品,怎么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之后才发现原来讲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在startup的种种,基本到后来几乎每个章节我都能跟我们单位的流程或者具体做负责这个的人联系起来,比对他们是怎么做的,书忽然就生动了很多。不过很好笑,我看前面的时候讲纯混球和追求工作卓越而过于push让人讨厌的差别之后,毫不费力地说服了我自己不要讨厌我们单位一个老大,因为他是为了工作而强硬不招人喜欢,结果我这书还没看完这个老大就被炒了因为据称他creates a toxic culture🥹 这……还是不要相信书上说的能精确用于实践吧哈哈。
传记 商业 漂在加拿大 美国 英文
查理·布朗,你是谁? (2021) 豆瓣
Who Are You, Charlie Brown?
8.3 (27 个评分) 导演: Michael Bonfiglio 演员: 德鲁·巴里摩尔 / 保罗·费格
其它标题: Who Are You, Charlie Brown? / 你认识查理布朗吗?(港)
聚焦舒尔茨、《花生漫画》以及查理·布朗和史努比等角色的故事。该剧由露皮塔·尼永奥担任旁白,德鲁·巴里摩尔、凯文·史密斯、保罗·费格等也出镜受访。
2021年8月9日 看过
温柔动人,humanity at its most tender. 以前只晓得史努比狗狗,看完纪录片才知道这里面每个个性十足的小朋友几乎都来自漫画家舒尔茨本人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我小时候错过peanuts,长大了认识到也不错啊。我要找动画片来看看!
DataAnalyst 传记 动画 电影 纪录片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2014) 豆瓣
他們在島嶼寫作:如歌的行板
9.5 (31 个评分) 导演: 陈怀恩 演员: 痖弦
其它标题: 他們在島嶼寫作:如歌的行板
回顧1950年代迄今台灣詩壇與文壇,瘂弦的參與及貢獻,幾乎可說是從一個人的身體力行,縮影了超過六十年的現代詩與文化史。
在創作上,公開發表詩作雖然只有12年(1953-1965),然而作品經典淬煉,經過好幾世代潮流的浪頭,仍傳頌不輟。在編輯事業上,從《創世紀》、《幼獅文藝》到《聯合報副刊》,前後45年編輯生涯開枝散葉,以特有的溫情、智識、人緣風度,前溯五四與日據時期文學傳統,從島內到海外,打造文壇盛世。
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從瘂弦現下在溫哥華的日常生活展開,描繪詩人「退而不休」的文學進行式:依據瘂弦廣結人緣的寬闊關懷,與林亨泰、林懷民、蔣勳、席慕容、吳晟、蘇偉貞、黃永武、馬森、阮義忠等好友,回憶詩、副刊與文壇種種,交織呈現詩人與華文文學界的綿密交流;與張默重回高雄左營眷村,同遊《創世紀》創刊與1950年代創作狂飆、抄寫禁書的「左營軍中廣播電台」、「高雄煉油廠圖書室」等場景;南下成功大學,踏訪「旭町營房」舊址,回憶初來台灣的軍營生活與文友結緣;和接任副刊編務的陳義芝一起到圖書館,翻閱昔年《聯合報》副刊檔案,回憶「副刊王」與「副刊高」(高信疆)競爭互動、合縱連橫的臺灣文學副刊盛世。同時,拍攝團隊也隨詩人重返故鄉河南南陽,回到童年住居與學校,踏勘古城人文環境,追索詩人生命與詩意的根基。
歷經大時代變遷、壯闊波湧的文學生活,在本片中藉著抒情詩般的動人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瘂弦的生命之詩,成就了超越「記錄」的傳記電影新風貌。
Primates 豆瓣
作者: Jim Ottaviani First Second 2013 - 6
Jim Ottaviani returns with an action-packed account of the three greatest primatologists of the last century: Jane Goodall, Dian Fossey, and Birute Galdikas. These three ground-breaking researchers were all students of the great Louis Leakey, and each made profound contributions to primatology--and to our own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Tackling Goodall, Fossey, and Galdikas in turn, and covering the highlights of their respective careers, "Primates" is an accessible, entertaining, and informative look at the field of primatology and at the lives of thre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women scien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nks to the charming and inviting illustrations by Maris Wicks, this is a nonfiction graphic novel with broad appeal.
2021年7月30日 已读
三位女性科学家共同点啊,耐心,温柔,又坚定。老教授也好,慧眼识人。读到观察红毛猩猩那里,不知为什么被一句they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深深打动。
DataAnalyst SALib 传记 图书馆 漫画/绘本
流浪者:一部关于安东尼·波登的电影 (2021) 豆瓣
Roadrunner: A Film About Anthony Bourdain
8.5 (13 个评分) 导演: Morgan Neville 演员: 安东尼·鲍代恩
其它标题: Roadrunner: A Film About Anthony Bourdain
“重要的不是你去哪里。这是你留下的东西……”这部关于安东尼·波登的纪录片。记录了他作为厨师、作家和主持人的职业生涯。讲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厨师如何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偶像。
2021年7月24日 看过
影院里没有别人,等同包场。真是讽刺,向全世界宣告自己从未曾有过如此幸福的人没几天就在清醒状态下选择上吊自杀。Asia这个自私自利的烂泥坑,幸好纪录片里没有她。我看了看她的采访言论,无非是人们误解她了,她和波登各玩各的,波登出事了大众要找个人责怪才让她背锅。同样是那个说人生是游乐场enjoy the ride要尽兴的波登大叔,是什么时候,忽然觉得生活了无生趣了呢。
DataAnalyst withCYTang 传记 纪录片 美国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豆瓣
An Autobiography
8.6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王霖 新星出版社 2017 - 5
全世界都知道她是侦探小说女王,熟识她笔下的名侦探、有趣的故事,以及曾神秘失踪两星期。而身为善于描绘的作家,她如何讲述自己的一生?
作为女性:从淘气儿童到魅力少女,从女儿妹妹到妻子母亲,从对爱失望到重获幸福。阿加莎那些优雅的建议如今听来依旧时髦、实用。
作为作家:从兴趣爱好到职业,作品渐渐畅销,并开创新的创作领域。阿加莎对立志入此行的年轻人的教诲句句发自肺腑。
作为旅行爱好者:与爱人周游世界,独自踏入东方,不同心境的阿加莎开出超个性攻略。
作为一个英国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阿加莎,对祖国怀有深情的守护、对战争心怀入骨的憎恨。
读过她的书,再认识这个人。
2021年6月15日 已读
“感谢上帝赐我幸福的—生,给了我深厚的爱。” 阿加莎和老公之间的感情被她写得好让人羡慕,可是老公在阿加莎去世的第二年,带着心中失去太太无限的“emptiness”娶了新太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吧。哎。
DataAnalyst 传记 英国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豆瓣
Into Thin Air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 译者: 张洪楣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4
☆ 登山人心中的圣经级读物,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烈山难的完整记录
☆全美畅销书冠军 最杰出探险类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百万级经典作品
☆普利策奖获奖图书 《时代》周刊年度图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著名探险家、《绝地撒哈拉》作者 金飞豹 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 王雷 《魅力先生》主编 樊露薇 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月10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克拉考尔一个人坐在雪地上,想厘清过去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编辑推荐]
★ 最杰出探险类作家扛鼎之作。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著有《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荒野生存》等多部畅销书,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曾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普利策非小说类奖项、美国国家杂志奖。
★ “登山者的圣经”。1997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长踞排行榜52周,荣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 众多媒体、名人感动推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王雷、著名探险家金飞豹、《魅力先生》杂志主编樊露薇联袂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2021年6月12日 已读
美国的医生可真是富有啊。这里对九十年代七万美金登山费用轻松缴纳的,除了心脏医师,麻醉师,就是病理学家。我在赞叹那些富有同时又极具探险精神不要命也要去冲击目标的人时,再看看夏尔巴人,给他们背氧气瓶,背生活物资,背卫星电话,还他妈背打印机,穿梭于不同海拔的营地之间,甚至无一不是最后都走上奉献生命为了成全这些“有理想”的人们立志登顶宏志的路,等等谁再给我解释解释奴隶制是什么来着?
DataAnalyst 传记 旅行 登山 美国
不拘一格 豆瓣 谷歌图书
No Rules Rules: Netflix and the Culture of Reinvention
8.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里德·哈斯廷斯 / [美] 艾琳·迈耶 译者: 杨占 中信出版社 2021 - 1
网飞,一家市值超2000亿美元,全球付费订阅用户超1.9亿,业务版图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巨头。
作为创始人兼 CEO,里德·哈斯廷斯引领网飞实现了成功转型和强势增长,并坦言这得益于一套违反直觉的管理原则:
在网飞,你不需要取悦你的老板,只要给出坦诚的反馈;你不需要层层审批,就可以决定出差标准;你不需要用加班证明自己,只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能得到丰厚报酬。
里德·哈斯廷斯认为,如果你给员工更多的自由,而不是制定规则来阻止他们发挥自己的判断,他们会做出更好的决定,也更有责任感。
本书是里德·哈斯廷斯的作品,联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艾琳·迈耶,开创性地利用内外部交叉视角,揭示了人才重于流程、创新高于效率、自由多于管控的文化内核,让你能从网飞的实践经验中获得高价值的思维启发。
2021年5月22日 已读
我一直觉得坦诚是最省钱省力的路。公司文化看看挺好,至于评论说介绍给小姐妹说是找伴侣指南什么的,我觉得傻逼无比。坦诚借鉴一下尚可,其他怎么参考?你要找最好的那个,不够好就踢掉?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书,能让你经营更好的人生,能指导你选择伴侣,大姐🙄️
DataAnalyst 传记 商业 美国
孤筏重洋 豆瓣
9.6 (8 个评分) 作者: [挪威]托尔·海雅达尔 Thor Heyerdanl 译者: 朱启平 重庆出版社 2005 - 5
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太阳神——康提基带领自己的部族,从大洋东岸乘坐木筏,追随太阳移动的方向,飘洋过海,来到他们现在定居的地方……受此启发,挪威人类学家、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和五名伙伴坐上一艘以太阳神康提基命名的原始筏木木筏,从秘鲁出海远航,横渡太平洋。航行途中,他们经历了众多的艰难和困境,想知道后来他们成功了吗?那就一定不能错过本书啦!
2021年3月23日 已读
八年前的想读。探险家的笔记永远比小说故事精彩一万倍。我不单敬佩他的勇气和探险精神,还有他用尽各种办法,找到合适的队员,合适的中间人,合适的资助人……虽然准备的很多过程一笔带过,但是这个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一起以及在各个决策者面前pitch想法的本事非常厉害啊。这个精彩程度其实不输在太平洋上的旅程的。
DataAnalyst 传记 挪威 旅行
一个定理的诞生 豆瓣
Théorème vivant
7.8 (6 个评分) 作者: [法]塞德里克·维拉尼 著 / [法]克劳德·龚达尔 绘 译者: 马跃 / 杨苑艺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11
2010年,法国青年数学家塞德里克·维拉尼凭借对非线性朗道阻尼的证明以及对玻尔兹曼方程收敛至平衡态的研究,一举摘得菲尔茨奖章。维拉尼将以日记形式再现这段研究生涯,揭示一个数学定理的诞生历程,描绘数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真实人生。
2020年12月30日 已读
非公式的地方挺好玩的,顶级数学家的常人的一面,看日漫,对食物讲究,听歌……其外数学的部分,实不相瞒看多一眼我都觉得是侮辱了数学。这里面提到的东欧的数学家都好独特,想找他们的传记来读一读。话说他说自己盘算还有多久时间剩下可以拿奖,到后来我看到网上的新闻写他从政完全不意外哎。评论有人说可惜他从政,我觉得一点也不。
DataAnalyst 传记 数学 法国
情深无尽 (1996) 豆瓣
The Whole Wide World
导演: 丹·爱尔兰 演员: 文森特·多诺费奥 / 蕾妮·齐薇格
其它标题: The Whole Wide World
三十年代的德州,女教师兼新秀作家普莱丝跟傲慢自大的流行小说作家罗伯特.霍华德产生了一段执迷不悔的爱情。霍华曾写过《王者之剑》等畅销书,成功令他感到困扰。而普莱丝年轻漂亮,个性也独立倔强,两人碰在一起竟产生了电光火石的效果 ,两个爱好幻想的作家,经常把他们的梦想和真实情况搞乱了。
2020年12月10日 看过
所以见面说howdy是德州人特有的么……恋爱中的对方有特立独行的自我世界确实魅力无限,可是再往后走你想要带他去融入别人的世界可就难咯。情窦初开的时候什么样的蠢话都是动人的,什么样普通的景色(德州乡下大农田)都是五光十色。
DataAnalyst 传记 爱情 电影 美国
Know My Name 豆瓣
9.6 (30 个评分) 作者: Chanel Miller Viking 2019 - 9
She was known to the world as Emily Doe when she stunned millions with a letter. Brock Turner had been sentenced to just six months in county jail after he was found sexually assaulting her on Stanford's campus. Her victim impact statement was posted on BuzzFeed, where it instantly went viral--viewed by eleven million people within four days, it was translated globally and read on the floor of Congress; it inspired changes in California law and the recall of the judge in the case. Thousands wrote to say that she had given them the courage to share their own experiences of assault for the first time.
Now she reclaims her identity to tell her story of trauma, transcendence, and the power of words. It was the perfect case, in many ways--there were eyewitnesses, Turner ran away, physical evidence was immediately secured. But her struggles with isolation and shame during the aftermath and the trial reveal the oppression victims face in even the best-case scenarios. Her story illuminates a culture biased to protect perpetrators, indicts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signed to fail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ultimately, shines with the courage required to move through suffering and live a full and beautiful life.
Know My Name will forever transform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exual assault, challenging our beliefs about what is acceptable and speaking truth to the tumultuous reality of healing. It also introduces readers to an extraordinary writer, one whose words have already changed our world. Entwining pain, resilience, and humor, this memoir will stand as a modern classic.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不得不感慨她的文笔是真好,把你拉进一个女孩收到创伤之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姑娘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出生成长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至少对于平等权益认知方面)灯塔国中的灯塔州的灯塔城市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父母关怀,男友恩爱,姊妹情深。她的母亲年轻时候就在中国90年代先锋的纪录片里出现,她自己是文学专业的,以及后来还有做standup的训练和经历。对她的侵犯被正义的路人阻止不说,嫌犯Brock Turner还被抓了个现行,所以身份正当的路人(斯坦福的欧洲graduate学生)警察法医护士一众人等全部都可以毫无含糊地给她作证。以上,若说她被侵犯之后的际遇,是所有收到过侵犯的女性里面最最和善和优越的了,我觉得丝毫不夸张。看完全书,假设这已经是最好的版本了,那剩下的女性,想想她们,会不会让你不寒而栗。
DataAnalyst 传记 女性 美国 英文
女性的时刻 豆瓣
The Moment of Lift: How Empowering Women Changes the World
7.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梅琳达·盖茨 译者: 齐彦婧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世界变得更好,从第一个说“不”的人开始。
《福布斯》权力榜女性领袖、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微软女性领导者之一、比尔·盖茨夫人——梅琳达·盖茨
书写世界女性不为人知的悲怆与反抗,看见性别偏见,重塑女性自我
比尔·盖茨亲自晒书推荐,入选奥巴马年度书单
___ __
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成立20年,帮助了全球数以亿计的女性、儿童之后,联席主席梅琳达·盖茨首次来到台前,讲述她所目睹的无数底层女性的困境及抗争;分享她对男女不平等根源的深度思考,发展和投资女性的实践经验,以及那些致力于改善女性生存环境的理想主义者,正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从女性生育自主、受教育权、家务劳动、童婚问题到职场性别歧视,她发现,有时只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给她们翅膀。而提升女性,也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
在本书中,你会读到一位印度修女的故事,她开办了一所学校,专门面向那些被当地人视作“贱民”的女孩。
你会读到一位新西兰经济学家的故事,她勇敢地挑战统计数据中存在的偏见,让世界从此开始重视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无偿劳动。
你还会读到梅琳达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如何加入初创时期的微软,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性领导者;她的婚姻平等之路,她与比尔·盖茨如何通过分工合作,协调家庭与工作。
女人如果在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她就会变得勇敢,单薄的声音就会变成合唱。当打压她的文化环境被改变,当她可以摆脱贫穷、自我怀疑、恐惧和耻感,她会迸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
_____
“这是本智慧、诚恳、优美的书,有关赋权女性如何提升我们每一个人。(认识梅琳达的人对此不会感到意外。)写作本书花费了她一年时间,凝聚了她毕生工作所得。《女性的时刻》记录了那些激励了梅琳达的女性,从她的母亲,再到她微软的同事,直到今天,那些杰出的科学家、农业从业者、教育者,以及她在基金会工作时认识的引领者们。”——比尔·盖茨
“我想这是我读过zui棒的书之一……书中的故事既来自全球各地的女性,也来自梅琳达本人。而且这本书写得十分坦率,故事也精彩纷呈。”——沃伦·巴菲特
“梅琳达从事的工作让她走遍了全球各地,邂逅了无数鼓舞人心的人,在这本书中,她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深入研究了各项数据,有力地揭示了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从童婚到职场上的性别失衡。”——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读这本书时,我无数次感觉自己被戳中。”——奥普拉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的书。梅琳达•盖茨不仅讲述了她遇到过的非凡女性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有勇气站到女性赋权第一线。”——杨澜
“梅琳达·盖茨多年来一直在与全球各地的女性通力合作。这本书是一份迫切的宣言,敦促社会实现男女平等,正视并承认女性在各个领域的价值。zui重要的是,它还号召所有人团结起来,学会接纳与包容,强化彼此间的连结。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呼吁。”——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说比尔盖茨最喜欢的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不知为何感觉有点哈哈哈哈哈哈。很有意思,看完这本书没多久我刚好在看新闻联播,里面的有非洲农田的镜头,细看在田里劳作的都是女人。【虽然很讽刺但是我看到有人在讨论说这对巨富couple是包办婚姻,hmm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女性主义者,包办你嫁给未来的巨富,你嫁不?】
DataAnalyst 传记 女性 社会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