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Sophie's World (Comic Version)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挪]乔斯坦·贾德 著 / [比]文森特·扎比斯 改编 译者: 张佳玮 CITIC Press Corporation 2023 - 3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惊呼:原来,哲学也可以这么可爱! 故事的开始是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一个问题:"你是谁?"它就像一个路标,为读者指出通往人类文明的大道--从自然神话到原子、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雅典卫城到罗马教廷、从文化到艺术,这个世界巨大而丰富,知识富饶而深广。如同爱丽丝跟随一只兔子掉进了奇幻的兔子洞;主人公苏菲受一封封信的牵引,钻进了浩渺的人类时空中。 整个故事需要读者投入专注、不断思考,汲取其中的养分和智慧。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苏菲的思辨精神,她不时地质疑和主动思考。在故事的结尾,她独自划船去小屋寻找真相,下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 全书中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替,节奏把控松紧有度,色彩画面有层次且炫目;在每个章末回归悠闲的聊天,带领读者进入下一段精彩之旅。 一封神秘来信,打开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这是一部两代人共读的经典,让你和孩子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富足快乐的人生!
2024年11月11日 已读
读大学的时候,室友大宝在读这本书。她给我大概讲了书里是什么。当时听到她说,这个书中的主人公某一天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普及哲学的历史和概念。 我当时可能也读了一两章吧,听了觉得莫名的伤感,可能也是为什么后来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去读完这本书。 这次在图书馆看到了插画版,想想也许绘本能缓和一点儿,就借回家。 书里面有些内容似乎与时俱进了,而且我发现画比书能更好的去起到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作用。
我还挺喜欢这本书的,虽然迟到了很多年看完。
VancouverLib 哲学 图书馆 挪威 法国
世界莲花里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 - 3
在文人画领域中,画家主要是以画来悦心而不是悦目的,“求于形似之外”自北宋开始就是文人画的基本法则,文人画具有非常清晰的重思想、重智慧的特性。在八大山人看来,他的书画活动,不是创造什么艺术作品,就是随意而往的生活,是他生命的一种直接反应形式。兴致来时为书为画,这就是他的“事”。这样的描写,比较符合中国文人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本书由八大山人的“涉事”概念谈起,从多个方面探讨八大山人的精神理路和绘画哲学。
2024年9月16日 已读
读到后来分不清是论禅还是论画了。我好喜欢八大山人笔下那些貌似想要翻白眼又忍着的鱼和鸟啊,希望有机会我能去博物馆见一见真迹。
中国 哲学 漂在加拿大 绘画 艺术
解释鸿沟 (2024) 豆瓣
7.9 (12 个评分) 导演: 朱凌卿
本片是一部通过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专注探讨当代精神生活纪录片。片中呈现了陈嘉映教授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以各种形式展开的交流故事,从当下与未来,人生与事业,世界与个体,观念与常识等命题出发,探讨在深陷现代性困境的当代社会和我们的生活中,人的“精神性努力”的价值及其可能,鼓励着我们不懈的认识自我,“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
2024年8月19日 看过
越看到后面越喜欢,非常精彩。虽然有的讨论很“密”,作为观众最好全神贯注。慢慢看,他们是怎么在论辩中试图把一个理念,一个问题讨论得更清楚一点,是很让人享受的。第五集结束,陈嘉映和学生们在饭桌上微醺了,说的那段话我尤其喜欢。
“我是深信,个人生存的意义。虽然我知道,个人就那么几十年。而且,个人消失了就是消失了。我也不相信,个人融入永恒啊,载入史册啊。当然载入史册的话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是,so what,那跟你什么相关。在这个意义上,都不是我说的那个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
你在世界的哪个方面联系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跟世界相联系。你信爱情,比如说,这意味着什么?就在这个家庭中,我就讲我三个孩子,就是我生命的意义,fine。但是我想说,我没有三个孩子,我也有意义。如果你就是说,我夫妻就是恩爱,这就是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好,如果那就是你的意义。如果你真的就是说,在那里面真的生活出了意义,你不用跟我说这些,那就是你生活出来的意义。但是你不要教给我说,那就是生活的意义,不一定。我也许孤独到终身,我就是有生活的意义。You never know.”
中国 哲学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访谈
梦之囚徒:降维 豆瓣
Julius Corentin Acquefacques, La 2,333e Dimension
8.7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蒯佳 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鬼才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成名之作
☆打破漫画的创作规则、颠覆纸书的呈现形式
☆欧洲漫画界卡夫卡的先锋艺术实验
☆令人无比焦虑的荒诞世界,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
☆倘若真有造物主,“我”又为何而存在?
当梦境辐射进现实,降为二维的世界要如何恢复原本的维度?
红蓝3D眼镜带你走 进马修的立体漫画宇宙
▼编辑推荐
“一切都看似合乎逻辑,即使是在最荒诞的情况下。这就是梦的本性。”
——马克-安托万·马修
◎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成名之作
从悬念重重的《画的秘密》到不着一字的《方向》,从一镜到底的《3秒》到话痨烧脑的《全民审判》,再到命题创作的《卢浮地宫》,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每一部作品都令漫画爱好者耳目一新,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带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和非凡的体验。
1985年,马修与朋友成立 Lucie Lom 工作室,开始进入舞台设计领域,业余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自编自绘的漫画——《梦之囚徒:起源》,凭借该书极具创意的实验性而在漫画界一鸣惊人,并斩获1991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初露锋芒奖。在接下来的23年里,马修用《梦之囚徒》系列完成了他一连串的漫画实验,使其成为被研究得最多的漫画系列之一。《梦之囚徒:降维》是《梦之囚徒》系列的第五册。
◎在虚构中影射现实,黑色幽默风格描绘一个卡夫卡式的荒诞世界
马修在《梦之囚徒》系列中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尤里乌斯·科朗坦·阿克法克(阿克法克是“卡夫卡”的法语倒过来念)。这个勤勤恳恳的小人物是幽默部的一名普通职员。他一点也不虚荣、不自负,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没有任何观点。他只是一张面具,读者可以戴着这张面具亲自进入他的世界。这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式的世界:荒谬和极权的行政管理、住房危机、交通堵塞、强迫性的准时……马修以一种夸张的黑色幽默描绘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之极,让人在忍俊不禁间窥见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场景。
◎“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叙事手法,创造一段如坠梦境的探索之旅
读者手上拿的这本漫画,从封面到某些内页都重复出现在本书的画格中,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元素。不仅叙事手法如此,马修还采用了“画中画”无限循环的递归视觉形式,给人一种无限下坠的眩晕感。故事的开场总是阿克法克的一段似是而非的梦境,随后,伴随着某种形式的“坠落”,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得模糊,随着世界观逐步被颠覆,主角开始带领读者经历一段谵妄的解密之旅。
◎上帝视角,引发思考关于存在的问题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戏,那“我”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梦之囚徒》系列是马克-安托万· 马修构建的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宇宙。他不仅为角色搭建了舞台,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似乎身在戏台,幕后更有位一手导演他们人生的“造物主”。这导致他们不断质疑所处世界的真实性,思考自己存在的理由。在《梦之囚徒:降维》中,主人公在寻找消失点的过程中发现了无数的平行宇宙,继而一头栽进了作者丢弃的草稿中,由此引发了对于世界真实性的思考,并提出了著名的疑问:上帝掷骰子吗?。
◎奇诡的想象力和实验性,将漫画这一载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该系列中,马修创造性地颠覆了封面、画格、色彩、维度等各个方面的常态,用六个创意,一次次打破漫画的创作规则。在《梦之囚徒:降维》中,作者为长达9页的内容设计了3D效果,并随书配有3D眼镜,带上眼镜直视图画5秒后即可进入马修的立体漫画宇宙。3D效果通过红蓝双色的错位排布达成,暗合多普勒效应中的红移和蓝移。书中其他地方也多次利用透视法和量子物理概念对客观世界进行另类审视。在一次采访中,马修自我评价道:“这些形式上的颠覆性改变会让人产生对载体的疑惑,也就是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学到他的生存之道。”
◎以故事为主导的极简主义画风,只保留恰到好处的细节
马克-安托万·马修说:“我不需要成为伟大的画家才能讲好故事。”在《梦之囚徒》系列中,故事以及关于漫画这个载体的思考占主导地位,而绘画是次要的。当马修在画一张画稿的时候,总是极力消除细节,比如说,把一些区域整个涂黑。他非常注重让每一页的画面都极度清晰易读,以便让读者首先被故事情节吸引。在昂热美术学校就读的最后三年,马修开始专注于研究光线对雕塑形状的影响。在开始画漫画以后,他自然而然地将这个问题搬到了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中。这种非黑即白的画风,给人一种强烈的舞台照明效果,简洁却不失张力,成为他独有的图像语言。
▼内容简介
阿克法克是幽默部的一名普通职员。一天,他在自己的梦中又做了一个梦,在那里他弄丢了透视系统中的一个消失点。而真实世界的规则是:梦×梦=现实,所以在梦中梦里丢失了一个消失点相当于真实世界中也丢了一个消失点。根据透视法,这导致真实世界从三维降到了二维,所有人和物都变成扁片了。为了找回消失点,阿克法克被折成纸飞机弹射到外太空,在那里他发现了好多平行宇宙,由此展开了一段颠覆世界观的探索之旅。
▼名人推荐
我将自己从现实抽离,和叙事密码周旋,重新创造自己的梦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就是造物者。——马克-安托万·马修
与卡夫卡和大卫·林奇水平相符的继承人。一部成功引起幻觉的漫画,您将完全沉浸于其曲折的情节之中。就连萨尔瓦多·达利本人都会赞不绝口的变幻之术。您将拥有独一无二的体验,并深受其影响。——Fnac书店评论
一部想象之门大开的漫画。一本关于漫画的漫画,关于它的创作过程,每一本都充满了独特的创造性,作者将载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Fnac书店评论
该系列在20世纪90年代的漫画界打下了马克-安托万•马修的烙印,成为新生一代作者的灵感来源。荒诞、无意义和悖论闪耀其中,是书中的主宰,却丝毫不会影响故事的结构。马修巧妙地将我们的真实世界改编成一个有点错位的世界。他用他特有的语言构建他的宇宙。——sceneario.com
马克-安托万·马修是一位高贵的演奏家,一位玩转漫画叙事手法的杂技演员,一位善于发挥漫画这一媒介的一切潜能的高级玩家。别再看我写的文字了:去读他的书吧!——Actualitte.com
如果所有的漫画书中只能保留一本,那只能是这一本!一个超级棒的画中画,表达出角色对他所处的世界、他的起源和他存在的理由的思考。——亚马逊读者
《梦之囚徒》适合作为礼物送给不了解漫画或对漫画有偏见的人。这是一部既滑稽又聪明的漫画,图像富有表现力,而且玩弄的是漫画本身的创作规则。我们无法将其划归为现有的任何一个漫画种类。——亚马逊读者
洞见 豆瓣
Why Buddhism is Tru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哇!!!豆瓣读书能用了!!!撒花!!!这本书还蛮有意思的,把进化心理学和佛学拿来一起说。读的全程我都在试图想象,我可不可以站在“我”之外,来观察,剖析自己(然后发现自己的内心空无一物的大洋葱哈哈)。以前我只觉得信仰是慰藉,是额外的勇气和责任。这里面读到一句引用觉得很有意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宗教可以看作“信仰一种存在,它有不可见的秩序,我们的至善在于就此秩序和谐地调整自身”。”
DataAnalyst 佛学 哲学 心理 美国
孩子是个哲学家 豆瓣
作者: [意]皮耶罗•费鲁奇 译者: 张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10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本书正文共14章,从不同侧面陈述了父母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
从孩子对世界的专注之中,学会活在当下,学会全身心地付出;
从孩子执着于自己的方式之中,学会不带期望地与他人相处,不侵占他人的空间;
从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创造性之中,学会摆脱过去和经验的牢笼;
从与孩子的接触中,发现之前未曾意识到的自己的另一面;
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观察到其中所折射的父母的潜在情绪;
从童言无忌之中,学会面对生活和自己的真实,拒绝谎言;
从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中,发现自己对待伴侣的态度,从而检省爱情之河的干涸;
从孩子的正义感和对于死亡的最初思考中,体验到对于生命的感激之情;
从孩子不厌其烦的重复游戏和探索中,学会缓慢、耐心和等待;
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般的问题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
从孩子的随遇而安之中,学会自发地生活;
从孩子的纯真之中,发现人际关系的美妙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之处;
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明白坚持和意志的重要性;
从陪伴、保护孩子的过程中,体味爱的无私和回馈。
“孩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常常如是感叹,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觉察却并不多见。《孩子是个哲学家》正是这一观念的绝佳阐释。
2020年6月4日 已读
“知道一切都有终点,生命中的悲剧不可避免,这使得爱更有活力,感激也更加真实。” 不要靠孩子去实现自我。另外,既然是哲学家,嘿嘿那还是等我先玩几年再去招惹他们好了。
DataAnalyst 哲学 孩子 教育 童年
不可能性 豆瓣 Goodreads
The Impossible
7.8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
————————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第一个书名的意义,这是我最后选择谈论不可能性的原因。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巴塔耶
2020年4月13日 已读
书里最多的两个词,“温柔”和“焦虑”。段位不够,很多地方看得我晕沉沉。但是美的句子和比喻是真的很美。“我接近诗了:却是为了错过它。”
DataAnalyst 哲学 法国
方向 豆瓣
Sens
8.5 (14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后浪漫(编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欧洲艺术漫画奇才马修全新烧脑神作
图像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突破
智力与想象力的乐趣背后,是深刻的哲学探讨
...................
※编辑推荐※
《画的秘密》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烧脑神作之二,是一次挑战漫画极限的艺术实验。
马修以极简的画面语言构建了一 个庞大无比的迷宫,一个无名的人在其中跟随着莫名其妙的箭头,从一维跨到多维,从微观转到宏观……
《方向》即便在马修的作品中也算得最独特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原作本无一字,标题只是一个→,出版时才加了个书名Sens——既可以指“方向”,也可以指“意义”。
《方向》没有“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请读者在尽情释放想象力和独立思考之余,破解作者的密码,听听作者对荒诞的看法。
...................
※内容简介※
一个无名的人在一片空茫茫的世界里跟随箭头前进、前进……他要去哪里?不知道。意义是什么?不知道。
好了,面对这样一本奇书,每一个字的介绍都是多余的。聪明的你,跟紧了→
...................
※媒体推荐※
当代西西弗在荒诞的迷宫里随着存在中的偶然不断游走。
——布鲁塞尔专题画展介绍辞
跟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和佩索阿的结合体最接近的一部漫画。
——法国《世界报》
一部了不起的风格尝试之作,带我们跳出时间和日常生活,摆脱物质的纠缠。
——ActuaBD
马修的聪明之处在于将深刻的底色掩盖在机巧的形式之下:大胆的表象底下藏着腼腆的人道主义。
——Esprit BD
2019年8月6日 已读
厉害。有一小会想起了纪念碑谷。忍住不去探索任何深意或是哲学,仅仅看这画也是享受。#友邻赠书#
DataAnalyst 哲学 法国 漫画/绘本
十五条狗 豆瓣
Fifteen dogs
9.0 (8 个评分) 作者: [加] 安德烈·亚历克西斯 译者: 李静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十五条狗拥有了人类的心智, 从此,他们当不了人,也当不了狗
★斩获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坎贝尔文学奖三项大奖
★智慧究竟是灾难,还是礼物?
以狗生映照人生,一部既野蛮又温情、既荒诞又暗黑的动物寓言
★ 《环球邮报》年度选书Top 1
★ 《国家邮报》、加拿大出版商协 会、加拿大广播公司“年度好书”!
★随书赠送独一无二的精美“狗诗集”《十五首献给狗的诗》
这是一则为我们这个时代写下的美丽寓言,一本极具创意、充满勃勃活力的大师级小说,它赋予哲学一种完美的形式。——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 授奖辞
既幽默又野蛮,既孤独又喧闹,充满奇妙的平衡。这是一本精彩、新鲜感十足的小说。——吉勒奖 授奖辞
★寓言是古老的。快乐是恒久的追索。而《十五条狗》是全新的。
……………………………………………………………………………………………
午夜时分,一间宠物诊所里的十五条狗从奇异的梦境中醒来,突然有了人类的心智。看见从未见过的泡泡糖粉色,听懂人类的话语,意识到时间像疥癣虫一样在皮肤底下爬动。从此,做人还是做狗,成了一个致命问题。
一场“权力的游戏”在狗群内部爆发了,外面还有一个“处处踩雷”的新世界在等着他们。食物、饮水、狗窝如何解决?由谁来领导,选择追随谁?“尘埃”这个词有存在的必要吗?或许做一条像狗的狗才是最好的选择?他们会像人类那么不快乐吗?
作者安德烈·亚历克西斯是加拿大当代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曾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并列获得延龄草图书奖,并凭借《十五条狗》斩获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坎贝尔文学奖三大文学奖项。不仅如此,更是以一书之力为加拿大版本的出版社撑起了一片天空,其畅销程度可见一斑!在这位文学大师灵动而诗意的笔下,围绕这十五条“天选之狗”,一部野蛮又温情,荒诞又暗黑的动物寓言震撼上演。以狗生映照人生,时而惹你发笑,时而令你落泪,后劲十足。智慧究竟是灾难,还是礼物?智慧究竟摧毁了我们,还是拯救了我们?或许,在合上这本书后,你的心中自然会有答案。
★一本卓尔不群的“狗小说”,更是一部文明小史,一则当代社会的寓言
这本小说其实也是一部微缩的哲学史,当这十五条狗被赋予人类的心智后发生了什么呢?他们重新演绎了人类的哲学之旅。“哲学令我喜欢的始终是那些问题,但我始终都厌恶那些答案。”——安德烈·亚历克西斯
……………………………………………………………………………………………
这本生动的小说在短短的篇幅中不断挑战我们的预期……我不是爱狗人士,但是身为小说爱好者,我从头到尾都喜欢这个聪明、充满勃勃生气的奇幻故事。——《卫报》
乔治·奥威尔和保罗·奥斯特(《4 3 2 1》)绝对想不出这样的故事,我觉得这本细节与情感丰实的小说比《动物农场》更细腻、更好看。——Goodreads读者
不怕大家知道,读到结局的时候我哭了。—LitReactor.com
亚历克西斯在这部优美、极具阅读愉悦感的小说中,设计了别出心裁的闹剧来穿透人性的本质……巧妙地探索了人类的本质为何,真正的理解是什么,人类社会又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科克斯评论》
这本小说中的每一条狗都代表着一种思考和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亚历克西斯静静讲述的声音完美地和他的语言风格相融,同时展现出极强的描绘温情与极端残酷的能力。这本书的力量就在于他巧妙地使那些“大问题”蜕变为艺术。他想要经由一种不同的方式,抵达一处不同于康德、黑格尔、古希腊智者及海德格尔的所在,“我永远迷恋哲学的那些问题,而厌恶那些答案”。——《国家邮报》
2019年8月4日 已读
小说还不错。只是老实说,真有这样为了打个赌就改动设定的神。我会觉得他们是随心所欲的强力煞笔。另外,真的可以因为掌握对等的语言和陪伴就能带来平等吗,我强烈怀疑。
加拿大 动物 哲学 小说 待业
偶像的黄昏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 9
偶像的黄昏,ISBN:9787800919060,作者:(德)F.W.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che)著;周国平译
2018年2月19日 已读
读到尼采的第二本,慢慢从字里行间及日常骂叔本华骂康德骂柏拉图骂女权骂浪漫主义骂利他主义骂基督教感受到他最为坚定的信仰,是他自己好嘛。我是超喜欢他啦,偶尔觉得自己读懂了一小段都佩服莫名。然而想想他描述的理想世界,生命力十足,等级严明,强大,理性,优雅……还真是一边仰视一边觉得心生恐惧。这本书读完,对他自杀来结束生命这个选择毫不意外。
GIS 哲学 德国 随笔/散文
快乐的知识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黄明嘉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在外部世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人类的“诗”与“思”都似乎越来越少了。本书阐述诗意的哲学,包含无穷的智慧,作者早我们许久完成了精神和情感的长征,他们在前方呼唤我们:过有思想的生活,过有诗意的生活。  本书是《诗与思文丛》之一。是尼采一八八二年撰写的,其中第五卷补写于一八八六年。他在第二版前言(一八八六年秋)中提及,此书是他大病初愈之后写就的,是疾病和痉娩出的胎儿,由于这次康复大出他的意外,故“快乐的知识”意味着“心灵的狂欢”,“康复的陶醉使他居然阐发诸多非理性、愚妄之论,抒发孟浪情愫,侈谈外表棘手而实则并非如此的种种问题”。  这本语录式的小书涉及的问题颇多,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本能、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宗教、社会发展……等等,是否可以说,尼采思想的精髓大体上已包罗在这部奇书里了。  情欲比禁欲和伪善好;诚实,即便是恶意的诚实也比因恪守传统道德而失去自我好;自由之人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然而,不自由的人由玷辱人之本性,因此不配分享天上和人间的安慰。总之,谁要做自由人,必先安全成为他自己。自由不会如神赐之物落在人的怀里。
2017年7月10日 已读
非常喜欢,相见恨晚。看着尼采明晃晃地diss叔本华柏拉图斯宾诺莎diss中国人法国人德国人diss基督徒和上帝diss女人总觉得贼有喜感,不送他进精神病院你说送谁?尼采一直主张做生活的强者啊,每次读毕都深觉激昂,自我意识高涨哈哈。我这辈子怕是跨不进基督教的门了…
GIS 哲学 德国 随笔/散文
智慧的痛苦 豆瓣
作者: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 2004 - 11
《百家讲坛》系列丛书, 中央电视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合力打造人文精神家园:知性、诗情、画意、人文趣味。
《百家讲坛》
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
一种与美无止境的精神生活方式
一种人文学人共有的生活方式
《智慧的痛苦》
感悟哲学思想,品味人文精神
何光沪
存在是哲学中最古老的一个概念,甚至是个最核心的概念
钱 逊
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很重要的基础是在修生
王一川
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不应该是一元的
颜世安
老子提出的这个道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自然之道
袁正光
科学从理性的角度创立了人文观念, 并 把人文观念渗透到人类的灵魂之中
张祥龙
“孝”这个字形就反映出了“孝”的含义,它好像是一个子辈扶着一个老人的样子
张志伟
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的是一种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
郑家栋
传统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潜移默化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
……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豆瓣
作者: 高旭东 2004 - 5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文学与哲学宗教关系的专著,是比较文学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的新收获,对于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等相关学科都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探讨文学与哲学宗教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热点讨论之中,《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中有相当长的篇幅是与另一位学者刘小枫就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位置展开的对话讨论。收入书中的相关文章在著名的“文化研究”网站连载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争论,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先后发表有关此书的访谈。
2015年12月6日 已读
其实我觉得挺好的。为什么给那么低的评价。可能因为我是外行吧。
中国 哲学 图书馆 大学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1:神圣的智慧 豆瓣
作者: 韦尔乔 图 / 王玉北 文 中信出版社 2015 - 1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典籍中,无数睿智的哲学家留下了宝贵的世界与人生智慧,予人启发。本书独辟蹊径,由画者韦尔乔以钢笔线条,诠释作者王玉北浓缩后的哲理和故事,以古朴雅致的独特风格、自由驰骋的精妙创意,解读西方古代哲学的激荡画卷。图文交相辉映,雅俗共赏,知识与艺术相得益彰。阅读本书,可欣赏机智洒脱、轻松灵动的线条,更可在艺术之美中,了解西方哲学的深刻精髓,获得心灵的启迪与超脱。
本书的内容包括古希腊神话故事,以及寓言家和贤人的生平与名言警句。
2015年6月3日 已读
尔乔尔乔亲爱的尔乔。我真爱他的画呀,得闲才去瞄那些无所不能却又任性妄为的神的故事。他们能让讨厌的人受折磨,也能强迫别人爱他们,却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呀。谢阁主赠书。
中国 哲学 漫画/绘本 虚度人生
电车难题 豆瓣
The Trolley Problem
8.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卡思卡特 译者: 朱沉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本书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作者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 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地呈现了诞生数十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堪称一次为广大公民讲授的伦理通识课。
【媒体推荐】
文笔从容,条理明晰,内容精简。 ——《纽约时报书评》
透过一次虚构的审判,首次将大名鼎鼎的“电车难题”巧妙而趣味盎然地予以全景式呈现。 ——《华尔街日报》
【名家推荐】
这部小书如此生动有趣,就像一次堪称典范的授课,精彩绝伦地介绍了“电车难题”这个著名伦理问题。——约翰•佩里(斯坦福大学哲学荣休教授,《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
【编辑推荐】
★首次以图书形式全景呈现全世界大学课堂热烈探究的超级讨论题“电车难题”。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超级课程“公正”开堂引题,该课程同名图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畅销全球。
★ 深刻性比肩《洞穴奇案》,但内容生动有趣,阅读门槛更低。
2015年5月9日 已读
模仿洞穴奇案的写法,哲学101。有趣的是当年我看justice之后心里隐约有一个答案。读了些许波普尔之后,坚定了改变了曾经的判断。那个法庭爱好者的最有趣,我拿了支铅笔窸窸窣窣地把周围所有能用上的白纸都拿来写吐槽了…
哲学 美国 虚度人生
谈美书简 豆瓣
作者: 朱光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2015年4月15日 已读
满篇“马克思”和“阶级斗争”读得我意兴阑珊。想想估计老爷子在文革的时候被强迫受了无数教育写了无数检查。真是心酸。
中国 哲学 艺术 虚度人生 随笔/散文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2015年2月4日 已读
想来所有爱过的人亦感同身受。解构主义太有趣!爱情啊,是夜照亮了夜。
哲学 法国 爱情 虚度人生
薄伽梵歌 豆瓣
作者: [印度] 毗耶娑 译者: 张保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 8
弥漫着金色烟尘的华丽的插图,悠扬清新一如天籁的诗句。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宗教和文学名著,也是古代印度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最精彩的哲理插话和印度教最负盛名的经典。
《薄伽梵歌》这个书名是由“薄伽梵”(Bhagavat,“世尊”之意)和“歌”(Gita,“颂歌”)组成的,全意就是《神之歌》,堪称古印度的《神曲》。
这部圣诗是以《摩诃婆罗多》中的俱卢和般度两个亲族大战为背景的。般度族的第三子阿周那面对即将被屠杀的亲族充满悲伤怜悯之情,黑天神化身为阿周那的车夫克里希纳,与王子做了一番关于宗教、信仰、生命和死亡的对话。
简言之,就是一篇深奥优美的战前动员。
2015年1月8日 已读
愚者贪眠伤感多,萎靡不振且惶恐。虽然我觉得Krishna和yoga即便是为着一部分人可以从容安静面对欲念和恐惧有存在的必要,Krishna也多半是世间第一自恋吧>_< “你信仰谁都没关系,反正我是一切的化身,最终你祭祀的对象还是我”,啧啧这脸皮。有趣,过去的人们更倾向于用对话体来阐释故事吗?
印度 哲学 宗教 虚度人生
哥德尔证明 豆瓣
Gödel’s Proof
9.4 (13 个评分) 作者: 欧内斯特·内格尔(Ernest Nagel) / 詹姆士 R. 纽曼 (James R. Newman) 译者: 陈东威 / 连永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3
《哥德尔证明》是第一本既面向学者又面向非专业人士,对哥德尔证明的主要思路和广泛含义作了易读的解释的书。对任何具有逻辑和哲学品味的受过教育的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先前无法企及的论题的机会。
在此书的新版中,普利策奖的获奖作者道格拉斯•R·霍夫斯塔特对这一经典著作的原文进行了重新斟酌和更新,澄清了模糊之处,使论述更为清晰,并使行文更具可读性。
2014年11月17日 已读
字号很大出版社有良心啊。从来没这么认真地读过一本书的所有脚注和附录,详细又生动,好评!最后作者才不玩那些感谢爹娘伴侣小孩那些虚的,上来就是此书献给伯特兰罗素。可证就是不可证,那一小段看了半个多小时。真虚妄…虽然第一次看这样的书好好玩…[居然半夜了
哲学 数学 数理逻辑 科普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