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豆瓣
8.8 (6 个评分) 作者: 郝景芳 / 王立铭 中信出版社 2018 - 10
直击中国家长痛点,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必备宝典!科技前瞻思维的教育家妈妈郝景芳、科学家爸爸王立铭,与童行学院携手钜献!杨澜、李开复、徐小平、刘慈欣、魏坤琳、吴军、陈忻重磅推荐!
2025年2月19日 已读
图书馆看到顺手借回来。感觉比其他的育儿书稍微不那么招人讨厌一点,但是我看完坦诚问了下自己,这里面一个男作者一个女作者,我要是个小朋友,想不想要这样的爹或妈, 🙅🙅🙅。家长微信群这种东西听着就像是毒瘤。男作者似乎是马斯克迷弟,逮着一点就开始Q马斯克。
我常常不怀好意地觉得,父母迷恋看“如何培养一生的优势”,几十年后就要轮到小孩看“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了。
VancouverLib 中国 教育 漂在加拿大
Brave New Words 豆瓣
作者: Salman Khan Viking 2024 - 5
“A timely masterclass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of learning in the AI era.”
—Bill Gates
“This book is required reading for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
—Adam Grant,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Hidden Potential and Think Again, and host of the podcast Re:Thinking
“Read this book. It’s the most fascinating and important account of how AI will transform the way we learn.”
—Walter Isaacson,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From the founder of Khan Academy, the first book on the AI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its implications for parenting, and how we can best harness its power for good.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the AI revolution is coming to education. In Brave New Words, Salman Khan, the visionary behind Khan Academy, explores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GPT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learning, and offers a road map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to navigate this exciting (and sometimes intimidating) new world.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Khan examines the ins and outs of these cutting-edge tools and how they will revolutionize the way we learn and teach. For parents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success, Khan illustrates how AI can personalize learning by adapting to each student’s individual pace and style, identifying strength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offering tailored support and feedback to complement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struction. Khan emphasizes that embracing AI in education is not about replacing human interaction but enhancing it with customized and accessible learning tools that encourage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prepare students for an increasingly digital world.
But Brave New Words is not just about technology—it’s about what this technology means for our society, and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guidance counselors, and hiring managers who can harness the power of AI in education and the workplace. Khan also delves into the eth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AI and GPT, offering thoughtful insights into how we can use these tools to build a more accessible educ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2024年7月6日 已读
还行,我还以为最后他会跳出来说,没想到吧嘿嘿嘿这本书一半是ChatGPT 写的。
难得听这么新的书,怎么说呢,就是会觉得前方和AI并行的路,又光明动人,又惊险万分。
Libby 图书馆 教育 漂在加拿大 科技
妈!这是我的人生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王食欲 / 永爱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3 其它标题: ?!?是我的人生 令人又哭又笑的母女成???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个很难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 但肯定不是“狂热”地激励孩子,本书以母女二人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双视角的创作方式,探讨教育的本质。
永爱——一位曾积极致力于激励女儿的妈妈,王食欲——一位被激励了十几年的女儿,组合搭档经历了“坎坷又有趣”的教育之旅。学才艺,搞学习,“偷偷摸摸”发展爱好,考上北京四中道元班,备战北京电影学院艺考、高考,创业,留学等等,让王食欲踏上了比同龄人更丰富、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
兜兜转转十几年,王食欲最终回归创作行业,实现了儿时的职业理想。
不过当女儿长大成人,她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
她们将以一种严肃、审慎的态度来回顾既往的成长历程: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与孩子一同找到人生的支点,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本书将为新手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关注者,提供真实、诚恳和多维的生涯教育借鉴。
2023年10月7日 已读
这书在豆瓣评价很高。可取之处是母女都算真诚,而且能从两个角度叙述。
可是反省了这么多说不要鸡娃,你觉得读者读完了是跟你一道感慨让小孩健康幸福用童年治愈一生呢,还是会羡慕北京资源丰富,被你鸡的女儿好厉害一路上好学校短时间高考分数迅速提高北电专业入校第一名没毕业就做厉害的项目呢。
这样看来,我就没有办法继续觉得真诚了。
说实话读完让我觉得在北京养小孩成了恐怖故事。
中国 教育 漂在加拿大 随笔
孩子是个哲学家 豆瓣
作者: [意]皮耶罗•费鲁奇 译者: 张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10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本书正文共14章,从不同侧面陈述了父母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
从孩子对世界的专注之中,学会活在当下,学会全身心地付出;
从孩子执着于自己的方式之中,学会不带期望地与他人相处,不侵占他人的空间;
从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创造性之中,学会摆脱过去和经验的牢笼;
从与孩子的接触中,发现之前未曾意识到的自己的另一面;
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观察到其中所折射的父母的潜在情绪;
从童言无忌之中,学会面对生活和自己的真实,拒绝谎言;
从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中,发现自己对待伴侣的态度,从而检省爱情之河的干涸;
从孩子的正义感和对于死亡的最初思考中,体验到对于生命的感激之情;
从孩子不厌其烦的重复游戏和探索中,学会缓慢、耐心和等待;
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般的问题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
从孩子的随遇而安之中,学会自发地生活;
从孩子的纯真之中,发现人际关系的美妙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之处;
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明白坚持和意志的重要性;
从陪伴、保护孩子的过程中,体味爱的无私和回馈。
“孩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常常如是感叹,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觉察却并不多见。《孩子是个哲学家》正是这一观念的绝佳阐释。
2020年6月4日 已读
“知道一切都有终点,生命中的悲剧不可避免,这使得爱更有活力,感激也更加真实。” 不要靠孩子去实现自我。另外,既然是哲学家,嘿嘿那还是等我先玩几年再去招惹他们好了。
DataAnalyst 哲学 孩子 教育 童年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2013) 豆瓣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9.0 (74 个评分) 导演: 邓康延 演员: 叶开 / 周国平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2020年2月22日 看过
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人文和理工学科的态度,作为父母的态度。。。太多话题可以展开了。看完觉得如果回国就不想生小孩了,还挺灰心的。
DataAnalyst 中国 儿童 教育 纪录片
Educated 豆瓣
8.7 (84 个评分) 作者: Tara Westover Random House 2018 - 2
Educated is an account of the struggle for self-invention. It is a tale of fierce family loyalty, and of the grief that comes from severing one’s closest ties. With the acute insight that distinguishes all great writers, Westover has crafted a universal coming-of-age story that gets to the heart of what an education is and what it offers: the perspective to see one’s life through new eyes, and the will to change it.
2020年1月23日 已读
家庭变成了作者成长的重重阻碍,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我很敬佩她,并不一定是一直清楚自己要什么追逐什么,但是一直认真在寻找&辨认自己不想要什么。家庭和信仰在她周身塑造了厚厚的壳(我想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教育让她破壳而出。盖茨奖学金给她提供了机会,看到有钱人的钱花在这样的地方真的让人很欣慰啊。另外好想吐槽啊,宗教里面那么多道理,怎么连不要张口就喊家庭成员whore都没教会???
Audible 成长 教育 美国 自传
正面管教 豆瓣
Positive Discipline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尼尔森 译者: 玉冰 京华出版社 2009 - 1
《正面管教》中告诉21世纪的父母和老师们: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惩罚和娇纵为什么对孩子都不好,并且不管用?
怎样用既不惩罚又不娇纵的正面管教方法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良好品质?
如何用正面管教方法自动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如何赢得孩子与父母和老师的合作?
如何消解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超级父母”对孩子会有什么危害?
各种性格的父母会对孩子有什么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父母如何发挥自己性格中的优点,避免缺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老师们如何避免对学生造成管教问题?
从3岁到青春期的十几岁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和老师,都将因为《正面管教》而彻底改变家里和学校的气氛,改变自己的人生。
2019年12月19日 已读
温和,坚定,和尊重。管教的不仅仅小孩,想来还有作为父母的自己本身的缺点和偏见吧。话说我刚好在看BAU大佬写的心理侧写的书,怎么分析小孩跟分析连环杀手还有点像,看这小孩惹是生非是因为要寻求别人的注意,要报复,要争夺权力还是自暴自弃?不过我第一次看到对家里的老大,中间小孩,和老小教育方式区别的分析哎,还蛮有意思的。最好奇的是作为在书中出现太多次的作者小孩最后长成啥样了?是跟有了心理学家妈妈的Leonard一样咩🧐
DataAnalyst 心理 教育 美国
与我为邻 (2018) 豆瓣 TMDB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8.0 (23 个评分) 导演: 摩根·内维尔 演员: 弗雷德·罗杰斯 / 贝蒂·阿伯琳
其它标题: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 愿与我为邻?(台)
弗雷德·罗杰斯以他温和的嗓音和发自内心的智慧,为几代美国儿童提供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代理父亲。他相信爱情是生活的基本要素,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困难的处境,仅仅是用手工木偶来表示宽容和接受。罗杰斯是一个被任命的长老会牧师,他直接和公开地向孩子们讲述了他毕生的工作,包括他的长期演出。他站在一个致力于满足儿童特殊需求的运动的最前线,并被认为是一个激进的支持者,他说:“我喜欢你就是你的样子。” 动画序列在罗杰斯先生的邻居的存档镜头和对弗雷德罗杰斯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采访中穿插。在研究罗杰斯的遗产时,奥斯卡获奖导演摩根·奈维尔(20英尺的明星)为一个真实的人类提供了深思熟虑和美丽的礼物,为这些令人担忧的时代提供了一种非常需要的慰藉。
All Joy and No Fun 豆瓣
作者: Jennifer Senior Ecco 2014 - 1
There's no shortage of books about how parents affect their children's lives, but what about vice versa? That's what New York Magazine contributing editor and mother Jennifer Senior sets out to investigate in All Joy and No Fun, a book about parental well-being.
"We assume that children will improve our happiness," Senior says, "That's why babies are called bundles of joy. But what's so interesting is that one of the most robust finding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and it's been this way for about 50 years — is that children do not improve their parents' happiness."
2018年6月7日 已读
刚开始还安慰自己,我没孩子,但是了解下总不是坏事嘛。而且也在observe身边的房东姐姐带小孩,对照起来应该很有意思。直到我在车里听到”we middle class Americans”简直乐坏,我既不是middle class也不是Americans,操着什么太平洋的心呀😂 说起来有很多德州和中国移民的例子哎~(现在的我认为)我会强迫我小孩学习滑冰和散打的……其他的应该就放羊了。
Audible GIS 家庭 教育 英文
哈佛家训 豆瓣
作者: 威廉・贝纳德 译者: 张玉 2004 - 5
《美德书》之后又一部伟大的励志经典。哈佛大学先后培养了7位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这些杰出的人物,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哈佛靠什么打造了这些巨人?他们的教育中有什么深藏未露的秘密? 《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使他们见微知著,从一滴水看见大海,由一缕阳光洞见整个宇宙。 这是一部教子课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许多望子成龙的人,总是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他们自己却经常背道而驰。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高明,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没有比孩子们做得更好,我们至少应该和他们一起成长。 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经历过世事风雨的成年人,但愿这本书中的某一个故事或者某一句话能改变你的人生,从而使你由平庸变得非凡,从失败走向成功。
2014年12月11日 已读
有不少故事都很东方……总让我觉得是伪的……
大学 教育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