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 豆瓣
作者: 樊锦诗 / 著者:刘永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塑造佛像有哪些规范?
敦煌彩塑如何制作?
北朝彩塑如何融汇中西?
隋代雕塑如何承前启后?
唐代彩塑为什么偏重写实?中唐之后的彩塑为什么渐入衰境?
本书阐释了千余年间的石窟开凿史上,敦煌塑像的发展与演变,详细论述了敦煌莫高窟现保存有北凉等十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余尊,浮塑1000余身,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原作14000余身的发展演变
2025年3月17日 已读
太好了,图书馆有这个。我本是随手借回来,意外读出了好多乐趣。这本书很是外行人友好。每个插图都会细讲手势啊,服饰啊,花纹啊,表情姿势呀,书里也会简单提及技术和审美随时代的变化。
找规律就很好玩,比电子书好的就在这里,可以手指头夹着,前后反复比较。我看前几章的时候不太分得清释迦和弥勒像的区别。感觉这佛长得差不多嘛,网上去搜一搜,再回过头看他们脚的姿势,头上那个髻,明显容易区分很多。另外还看到说,唐朝以前,弥勒居多,后来释迦才更流行,所以唐朝之后的像更可能是释迦佛。想起小时候去参观景点,听到的都是弥勒是未来佛释迦是现在世,我猜想也许咱中国人但凡生活稳定一点,其实是更在意现世的,几百年后的事情都懒得想,谁在乎几十亿年后的佛,那会儿地球都毁灭了哇……这么想,推崇释迦更合理。另外也喜欢唐朝之后佛像更像普通人的解读,随着宗教普及还有技术的发展,神的意象就更接近人了。
小时候去敦煌没看出啥来,就记得大盘鸡和烧烤了,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去看看。
RichmondLib 中国 图书馆 敦煌 漂在加拿大
敦煌莫高窟 美の全貌·上篇·重现大唐帝国的辉煌 (2008) 豆瓣
9.6 (37 个评分) 演员: 佐藤浩市 / 古野晶子
前编《重现大唐帝国之辉煌》
中国美术至宝——敦煌莫高窟,人称“沙漠中的大画廊”。大唐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石窟,大佛营造不断,但规模最大的,唯有莫高窟。在现存的492洞石窟中,约有半数建于唐代。营造千年,又历经千年,逝者如斯,但当年富丽多彩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如今在石窟中尚存。
莫高窟中烨然生辉的中华文化,乃是世界工艺美术之极致,同时莫高窟中还存有大量的古文书,可谓艺术性,学术性兼备。
今次,包括为公开的石窟在内,将为观众呈现30洞石窟的美之全貌。

首次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并公开30个洞窟的敦煌壁画
【制作】个人
旁白:
演员-佐藤浩市 NHK播音员-古野晶子
翻译 日语听写 后期:源唯斯
海报+协力:烨明 源明信 黑泽雄二
2015年1月26日 看过
塑像和壁画们伫立千年,让人在遥想往日繁华之时也不免感叹历史的沉重。我想敦煌之于日本人就像是京都对于中国人一样的存在吧。日本人这小心思,拍到壁画上的五弦琵琶,然后话锋一转说啊全世界唯一一把保存在我们日本。。。考古研究所所长一口流利的日语接受采访哈帅气。
敦煌 日本 纪录片 艺术 虚度人生
美學的極致 豆瓣
作者: 杨东苗、金卫东编著 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编辑推荐
★ 佛光山創辦人 星雲大師 / 知名畫家.詩人 席慕蓉
内容简介
自古以來,「手」便是人類交流信息與創造事物十分重要的工具。因此在繪畫作品中,手部的摹寫往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刻畫難度並不亞於五官,因為想畫好一雙手,就必須合理的安排指、腕、臂等十多個元素,並妥善搭配姿勢與配件,才能完美的描繪一雙美麗的手。敦煌石窟以佛教藝術為中心,以藝術描繪來宣揚佛法,壁畫中大量描繪了各種手姿,不僅善用線條貫穿每一個細節,更極盡傳達情意之能事,每一雙手都表達了各自不同的含意與情態。因此「手姿」成了敦煌石窟畫中極具藝術價值,並為人所樂道的特色,甚而日後還衍生出各種舞蹈、戲劇等相關表演。《美學的極致-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不僅含括了敦煌歷史上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手姿,並收錄了高昌王國、龜茲王國、古格王國壁畫中的手姿,其題材相同,但藝術風格卻各有特色,使本書風格豐富且多樣。從中不僅可以欣賞藝術與宗教結合的極致表現,更可從朝代更迭中,窺見美學演變的脈絡。內容編排上更以時間為序,方便讀者欣賞與查閱。相信本書不論對宗教、藝術、創意啟發等各方面而言,都將是一本極具收藏價值的作品。
作者简介
楊東苗
1969年出生於古城西安的一個敦煌藝術之家,自幼酷愛繪畫藝術。曾向父輩們學習工筆重彩人物畫,其間受到敦煌壁畫藝術的薰陶,立下付出畢生精力復原敦煌壁畫的大志,並先後進修於西安美院、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院。為讓更多人士有幸目睹華夏文明之精髓,曾為香港菩提學會的西方寺九層寶塔設計了九個藻井圖案和部分壁畫。從1992年至今,耗資百萬,復原臨摹敦煌壁畫三百餘幅。作品先後在香港和大陸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展覽,並在西安、北京、佛山、順德、杭州等地舉辦過大型敦煌壁畫復原展,深受廣大觀眾喜愛。2001年初與上海證大集團共同成立楊東苗敦煌壁畫工作室,為實現復原敦煌壁畫的宏願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前言
佛手婆心「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  「佛手婆心」,一向被人喻為不但是美,也是慈悲,也是智慧。在世界上,表達佛手之美的地方,最多的就是敦煌寶地,那裡的石刻、繪畫、浮雕,足堪稱世間的瑰寶。
本書以佛手為題,要將人間「萬能的雙手」,發揮功用,為人間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樂於為其推薦。星雲 於佛光山法堂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美麗的手   古今中外繪畫和雕塑藝術作品中,關於「手」的藝術表現形式非常多,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我觀摩、品鑑,乃至動手追摹過許多作品,但其中最具系統性,也最讓我心動的,當首推敦煌壁畫藝術中的「手」。 「手」幫助人類創造了世界,也幫助人們傳遞情感。語言、眼神、手勢是人類與生俱來,三種交流信息的工具。而在繪畫作品中,手的刻畫難度並不亞於五官,因為想畫好一雙手,就必須要合理的安排好指、腕、臂等十多個元素。敦煌壁畫裡的手不但用線條貫穿好每一個元素,還極盡傳達情意之能事,每一雙(隻)手都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涵義與情態。
敦煌壁畫有相當一部分是「經變畫」,經變即是經文的圖解。畫中主要人物的手都和經文的主題思想相互呼應,而次要人物的手也對所繪內容有映襯的作用。比如莫高窟北周第428窟釋迦牟尼佛的手印(圖1)代表降魔,稱為降魔印;莫高窟第208窟佛手印(圖2)代表說法;最常見的觀音菩薩一手持淨瓶,一手持楊柳枝的手姿,代表救助眾生,而千手千眼形象則表示法力無邊和洞悉一切。
敦煌壁畫中最多的還不是上述具有一定涵義和「功能」的手。最有代表性、最藝術化的還是飛天、舞女、樂女和眾多叫不出名稱的菩薩的手。因為她們沒有固定的司職、固定的風範及程式化的姿態,所以手勢與手姿也就各不相同,一雙(隻)手配上各式器物就可以變化無窮,百看不厭。   神靈的手誰也沒見過,這些柔美無比的手的原型在哪裡?其實它來源於生活。天國中的人們是不用勞動的,一雙從來不用做事的手是怎樣的呢?於是,大家閨秀的手、皇妃公主的手便成了畫師們取材的典範。但是,敦煌畫師從來就不可能見到這些貴人的手,更不用說觸摸其質感了。所以,透過想像、經過藝術加工創造的手就更理想化、更唯美了,再糅合進嬰兒手可愛、純真、無邪的成分,敦煌美手就這樣誕生了。或纖長、或豐潤,展現了各個時代審美的意趣。甚至把「男性」菩薩的手也女性化的誇張表現了,也許這是古代畫師對「郎才女貌」的一體化表現。  然而,敦煌人物眾多,並不是入畫的所有角色都有一雙美手。美手通常是和俏麗的五官相配的。比如民俗畫中勞動的人們的手,與今天生活中的手沒有什麼區別;畫面中的反面人物,如夜叉、魔鬼的手,畫師則極力的暴露其缺點,或關節粗大,或指頭短拙,是一隻連算命先生也不會恭維的手,而護法武士的手雖也肌腱緊繃、稜角分明,但能看得出這是正面的誇張。 在敦煌壁畫千餘年的藝術長河中,手姿、手勢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早期(十六國、兩魏、北周)的手大多數以纖柔為美(圖3),為了表現這一特徵,有些手甚至省略了關節,這也許與當時人們以「秀骨清像」為儀態標準有關。中期(隋、唐、五代)以豐腴為美,柔美得幾乎脫離了生活,這與唐人推崇「資質豐潤」有很大的關係,是敦煌手姿最為藝術化的時期(圖4)。到了晚期(宋、西夏、元),宋代出現了一種較為生活化的手,畫面形象平淡(圖5);最後,元代畫師用較為豐滿、手指略長、指甲尖利的手姿形象(圖6)使平淡的風格又趨於藝術化;西夏則介於兩者之間。
本書即收錄了上述敦煌各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手姿。此外,又收錄了高昌王國、龜茲王國、古格王國壁畫中的手姿。高昌壁畫所在地是今天新疆的吐魯番,龜茲壁畫在今天新疆的庫車,它們與敦煌藝術都有著親緣關係;古格王國位於今天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與印度毗鄰,其風格深受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與敦煌壁畫題材相同,而藝術親緣關係則相去甚遠。 在繪製手姿圖的過程中,我內心充滿了對古代畫師的欽佩,巧手畫美手,誇張卻不失自然,條理清晰、簡單明瞭。也不知是佛教利用了中國線描藝術來弘法,還是藝術家們利用了宗教題材在造美。本書手姿大都出自我們工作室累年的畫作之中,同時我也廣泛地參考了敦煌前輩藝術家們的研究資料。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我們盡量把手所在的身體部位、衣飾和所持物件、法器也一併描出,使讀者能看出它們之間的連帶關係和手的職能。為了更方便讀者欣賞與查閱,本書在編排上,主要以時間為序。同時,為了表現藝術風格的協調與一致性,有些地方又作了相應的調整。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受到從事舞蹈、戲劇、繪畫、雕塑、裝飾、廣告藝術等人士的青睞,並定會對所有追求美、熱愛美的人們在心智和藝術靈感上有所啟迪。
我的藝術工作多年來備受上海證大集團同仁的關愛,畫家與企業家聯手,為現今發展快速的社會提供豐富的藝術養分。 我雖然沒有一雙如敦煌壁畫所展現的那樣令人動容的美手,但我會用我勤奮的雙手,再現那人類歷史文化瑰寶中一雙雙端莊、智慧、迷人的手。楊東苗 於上海浦東證大家園工作室 東方與西方的握手 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西方藝術的震撼力。  2002年12月6日下午,法國後現實主義雕塑大師凱撒先生的力作〈大拇指〉落戶上海的揭幕儀式在浦東水清木華國際公寓的藝術館舉行。雖然多次在美術刊物上看到過這件作品,但紅幕落下後,如此近距離的觀摩還是第一次。有著怒濤般渾厚的視覺衝擊力的這一歐洲藝術,與同在藝術館中陳列的敦煌壁畫形成了強烈的剛與柔、張揚與含蓄的對比。1.8米高的雕塑,以極其寫實的手法,一絲不苟的把皮膚上每一條紋理都刻畫得清晰可辨,充盈著肌膚的質感,指甲的光澤下泛著紅暈,像有生命似的,就連拇指右上側邊緣因剪掉肉刺而留下的痕跡也如實的反映了。這是一件代表著西方現代文化藝術思想和審美情趣的傑作。用科學的視覺與光學原理來分析表現對象,這一西方藝術技法於20世紀被上海藝術家所接受,今天迎請〈大拇指〉的地方也正是這一東方大都會。
恩格斯說過:沒有古希臘的藝術與思想,就沒有現代的歐洲。在今天,就某些方面來說,古希臘藝術仍是一種規則和典範。西方藝術的產生和愛琴海早期文明密不可分;古希臘人以城邦為獨立的政體,城邦與城邦在戰爭與友誼的洗禮下成長,加之早期的海上貿易素來具有一定的掠奪性質,要求有強悍的男子不斷的補充軍隊,各城邦間的競技體育運動會由此每四年舉行一次的沿襲下來,因而希臘人很早就培養了自己對人體的審美素養。體魄健美的男子(圖1)、線條優美的女子(圖2)都被贊揚和歌頌,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把他們作為繪畫和雕塑的目標都是一種風尚。
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這種求實、樸素、實用與理想化的藝術風格,並將它推廣到了歐洲的其他地方。這種藝術風格又在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得到了肯定和發揚光大(圖3)。
與之相比較,中國的藝術像涓涓小溪般靜靜的流淌,時而入地下,時而入草叢,她輕柔得幾乎沒有可以捉摸的定式。在古老的中國,很早就有了廣泛的農耕文明。追求安逸的田園生活是人們的願望,在相對安定的生活中產生了「長袖寬襦,長裙被地」(如圖4)的民族服飾。再加上與西方不同的文化習俗,藝術家們在生活中不可能見到可以作為人體像的摹物,所以只能透過想像去揣摩人體的結構了。以前在西方人眼裡,中國古代人物畫充滿了「不準確」,即使深受外來藝術影響的敦煌人物畫,也僅僅是東方式的「寫實」。而在塑造天國中原本看不見的佛、菩薩、天女時,想像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畫師們利用精練的線條、高超的技法,一筆一筆的,竟也從「骨法」中帶出了肌膚感,這骨即是線,肌膚感則是線富有的神韻。雖出自人巧,終歸於自然,盡善盡美達到了筆無妄下的程度。看來中國古代畫師的「臨摹物」存在於頭腦中,反而使他們有了更廣泛的發揮空間,這樣的美學方式在今天攝影技術大行其道的社會裡,定會有更為獨特的藝術魅力。  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條件下創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藝術,都在現今繁忙的文化交流十字路口上碰撞融合。相互理解和海納百川的胸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就像中國戲曲藝術家們只用十幾個人就成功演繹了楚漢之爭而不被西方人當作「開玩笑」;美國好萊塢集合了三萬多個演員拍攝羅馬史劇《斯巴達克斯》還覺得人數不夠,同樣也不會被中國人視為「費事」。
一個有容乃大的城市也是如此,歷史上的羅馬、長安、君士坦丁堡便是榜樣;今天的巴黎、紐約也承襲了這樣的傳統。上海正是在這種包容的精神下誕生,她面對中國代表著世界,面對世界代表著中國。我們相信,這樣的城市在華夏大地上還會越來越多。
讓敦煌的蘭花手、菊花手、飛鳳手、飛燕手和西洋雕塑在浦東這座藝術館中對話握手吧!她們會一同成為這座博大都市美麗的雞尾酒中的基酒,也一定會孕育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藝術。金衛東 於上海浦東水清木華國際公寓藝術館
2015年1月26日 已读
美是很美啦。只是拈花持珠的菩萨每个指节上都是健硕的肌肉的美感,就是要花点时间才能慢慢接受。想来往往也只有虔诚的信仰,才能让凡夫俗子心甘情愿将全副身心乃至灵魂交付,满怀爱与敬畏,得以创造出流传千年的艺术品啊。
中国 敦煌 绘画 艺术 虚度人生
敦煌学十八讲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荣新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8
本书共十八讲,内容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金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2013年4月5日 已读
尽管我还是觉得跟王圆箓比起来,张大千才是个贱人…可是读完才隐约觉得王道士究竟是把一笔多么浩大的财富拱手于人啊…第十六讲我看了最有趣…其它对我这等不学术之人略枯燥艰深了些。
RA 中国 历史 敦煌
敦煌 豆瓣
8.0 (52 个评分) 作者: [日]井上靖 译者: 刘慕沙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10
日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奖得主——井上靖代表作之一,荣获每日艺术大奖,令无数人拿着这本书从世界各地奔赴敦煌。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却因瞌睡错过了考试,前往刀兵四起、黄沙漫天的敦煌,命运由此发生了剧烈的转折……
2013年4月1日 已读
在去敦煌的绿皮火车上读完的。日本人来写,有种淡淡的情怀,好像拉着你的手慢慢走着走着,你就看见了一瞬间的永恒。
RA 小说 敦煌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