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游民
A Little Bit Of Mambo 豆瓣
Lou Bega
发布日期 1999年7月19日 出版发行: Lautstark / BMG / RCA Records
A Little Bit of Mambo is the debut album by Lou Bega released in 1999. Propelled by the success of the single "Mambo No. 5", the album went platinum in over 10 countries.
"Mambo No. 5 (A Little Bit of...)" - 3:39
"Baby Keep Smiling" - 3:10
"Lou's Cafe" - 0:59
"Can I Tico Tico You" - 2:52
"I Got a Girl" - 3:13
"Tricky, Tricky" - 3:24
"Icecream" - 3:48
"Beauty on the TV-Screen" - 4:03
"1+1=2" - 4:02
"The Most Expensive Girl in the World" - 3:44
"The Trumpet Part 2" - 6:03
"Behind Stage" - 1:17
"Mambo Mambo" - 3:00
Rumours 豆瓣
9.0 (87 个评分) Fleetwood Mac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Warner Bros / Wea
这张Rumours最初发行于1977年2月的专辑毫无疑问已成为Fleetwood Mac音乐生涯的鼎盛时期,不仅采集了Fleetwood Mac几乎全部的精华,还轻易为他们带来了全球三千万的销售霸业。与软摇滚结合,乐队创造出一种成熟而富有感情的音乐使 1977 年的《Rumours》成为当时销量最好的专辑。
大多数乐队都承受着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的一连串变革时,却很少有乐队能象 Fleetwood Mac 一样经历了如此激烈的变化。在 60 年代末,这乐队最初的构思是作为一支 Hard - Edged British Blues Combo,在接着的十年的过程中,它就逐渐的转变成为一支优秀的流行摇滚乐队了。在它的整个转变过程中,乐队唯一一个不变的成员是鼓手 Mick Fleetwood 和贝斯手 John McVie。然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对这支乐队的音乐发展方向的影响却是最小的。最初,吉它手 Peter Green 和 Jeremy Spencer 提供给乐队具有迷幻性的忧郁的嗓音,但当两个吉它手都有了精神病后,这支乐队开始转向流行摇滚。在 70 年代中期,乐队重新定居在加州,在那里,他加入了 Lindsey Buckingham 和 Stevie Nicks 的轻摇滚组合的阵容。着迷于 The Beach Boys 和 The Beatles 的 Buckingham 帮助这支乐队成为了 70 年代末最流行的组合之一。收起
A Memory Stream 豆瓣
8.9 (11 个评分) The American Dollar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8年8月19日 出版发行: Yesh Music
The American Dollar,一个新近美国后摇乐团。Myspace上记录乐团成立于2005年的3月,隶属独立厂牌。乐团本身十分低调,他们的专辑只有向他们邮购才能买到。所以他们暂时并没有那么大肆的受欢迎。乐队的名字与其音乐理念息息相关,据团员自己解释,这个名字是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和对他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的认识的表达,与Pink Floyd的《Money》所要表述的意义相同。
而当大家都抱怨同在美国的Explosions in the sky不再爆炸的时候,令人欣喜的The American Dollar绝对有给你对后摇音乐以希望的实力。他们有Explosions in the sky同样深沉悠远的美感,同样在瞬间释放一切的爆炸张力。同时,他们的音乐中又有一种对世事的参悟,对静美的想望。电子合成器与真实乐器的协调应用,专辑从头到尾平稳的水平呈现,让我对这个乐团充满了认可和希望。
模特 豆瓣
7.8 (104 个评分) 李荣浩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3年9月6日 出版发行: 简单快乐
我们都渐渐在流动的时间里,停驻成仪态万千的模特,看着时间,衣冠楚楚的耗着,从欣赏变成了旁观,日子过的不留悬念,从生动变成了习惯,留一点锋芒的微光,做个模特在橱窗供人瞻仰,信仰或是遗忘。
你不认识李荣浩 但你一定听过他的音乐
如果你不从事音乐行业,不一定会认识李荣浩。如果你从事音乐行业,那你一定听说过李荣浩,如果你说,无论如何你仍然无从知道李荣浩是谁?那请baidu当红歌手的唱片,在制作名单里,你能看到“李荣浩”这三个字。没错,就是他!如果那英、陈坤、赵薇、信、张信哲、张杰、李宇春、周笔畅、杨宗纬、刘惜君、范逸臣……这些歌手的歌,你说你统统没听过,没关系,但还是希望这一次,不要错过李荣浩的这份惊喜。
显然,喜欢一件事,很容易。把喜欢做成一件事,也很容易。然而,要把一件事次次做的漂亮,没有天分和实力,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幼学习吉他和低音提琴的李荣浩,20岁做《吉他中国》音乐丛书主编,22岁赴台参与信的《我就是我》创作、专辑制作及北京演唱会表演嘉宾;23岁参与赵薇新专辑《我们都是大导演》创作及专辑制作及发布会表演嘉宾;24岁担任陈坤《谜&Me》专辑制作……业界合作过的歌手都曾赞他是天才音乐人。关于音乐,他在每一次机会和每一个角色里,都十分出色。只是,还没有尝试过专职歌手。如果早几年,他一定早就是乐坛当红歌手,而不仅仅是国内最年轻的音乐制作人和最棒的吉他乐手。可是一晃,入行十年,音乐越来越不景气,他却才不慌不忙的为大家交出一份答卷。如果你觉得奇怪,大概也只能归因为,他对音乐太认真!
太认真,所以用一个 十年 做 一张专辑
所有认识李荣浩的人,都说他很随和;所有合作过的音乐人,却都说他太较真。学琴时,为了熟练新技巧,可以数日不出房门,数月不出家门。工作时,遇强愈强,工作搭档必须手眼身法步随时到位,意识一定要超前。创作时,一定要尝试所有可能,完美只是先决条件,挑剔是一定的。聊天时,话题永远是最近听到某位音乐人的作品,很棒;funk和jazz哪种更适合某首歌。所以有的人一年做了十个梦,有的人十年做了一个梦。十年做一张专辑,李荣浩觉得时间刚刚好。
就像渴了要喝水,伤心了会掉眼泪,快乐了会发笑,创作音乐是他的自然反应,只不过这一次,他从暗处走到台前,第一次用音乐语言,去和外界做一次沟通。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所以,至此,你仍然确定要放过与他在音乐里的邂逅吗?
渐渐在流动的时间里 停驻成 模特
谁能告诉我,新生活是什么样的?会比现在更好或是更差,或是其实从来没有新生活。
我们和生活之间,就像相亲秀一样,从未见面时的幻想,到第一次会面,彼此客气生疏的暗自打量,保持距离又彼此渴望亲近,相互角力。争执,妥协、退让,和好。一次又一次,到最后开始倦怠,习惯,接受。经过了所有情侣必经的过程,这世界上,越来越没有一段关系会比生活与自己的关系更亲密,更有安全感。与其说没有新生活,倒不如说再找不到更适合的新生活。到最后,也就清醒的看着自己和生活一进一退。
于是乎,我们都渐渐在流动的时间里,停驻成,仪态万千的模特。于是乎,我们都渐渐在流动的时间里,安分于,与生活平分秋色。
2013年,李荣浩全新专辑《模特》,可不可以再度唤醒你困顿无力的灵魂,让你再次活出万种姿态?
2013的这个秋天,国内最年轻的资深音乐制作人,在音乐圈内被赞为“80后音乐天才”的李荣浩,十年磨一剑,首度携自己的全面创作新专辑《模特》席卷而来,强势回归台前。
此番,由简单快乐文化发行,李荣浩个人创作专辑《模特》,不但涵盖了人们在不同阶段中的角色,更运用时下最流行的音乐元素,多元化展现李荣浩的个人创作实力以及完美唱作功底。而对于自己一向超高要求的荣浩,更是坚持回归到最原始的手段,从选歌阶段的DEMO作品,到最终呈现的音乐成品,都以真实乐器录制、采样,甚至不惜将已经做好的成品推翻重来,都要力求保证每一个乐器的音质特色与人声之间的搭配,都要得到最完整、最美的呈现。而这样的初衷,在最开始提出来时,亦与简单快乐文化对于音乐品质的追求不谋而合,公司为了能够让李荣浩的专辑概念和音乐要求,能够准确体现,为他量身定做三首主打歌MV,其中专辑同名主打歌《模特》的MV拍摄,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更激发了李荣浩潜在的表演欲,用冷峻的表情,犀利的眼神,征服了在场所有工作人员。
10首真音乐 李荣浩交还给你 10段人生Live秀
我们一路走着,认识了一些人,与另一些人成为朋友。
生活,让李荣浩与你成为一直都在互相旁观的某一些人。
还是「李白」的时代让人羡慕,随性而洒脱,一切只问本心,不管世间如何评判对错,乡村摇滚风的率性旋律,吉他fill与和弦交错出摩登时代与理想的生活之间巨大鸿沟,淡淡的自嘲意味溢于言表。在李荣浩的歌声里,你会看到,这座城市里那些外表坚强而内心脆弱,宛如表情麻木的「模特」,灵魂乐与JAZZ弦乐的严丝合缝的交融,内心的那个自己渐渐学会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做个大隐于世的模特。即使在感情里,我们也几乎快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木吉他淡淡扫弦,中慢板的节奏,不断变化的和弦,掺杂着灵魂乐的悸动,带出了一个人深爱一个人,却不知道「两个人」是否能走到最后的隐忧和义无反顾。终究,都只能怪自己「太坦白」,对一个人交付真心的过程,就像一首慢摇滚,节奏不能太激进,全靠吉他与贝斯催情,但忐忑的心情就如鼓点一般,昭然若揭。不知道茫茫人海中,是否有一个人,可以做自己的「老伴」,不是为了某一天老去,伊人作伴,而是潜意识里那份对归属感的执迷,美式soul节奏,在Jazz的曲承转合间,复古的吉他旋律里,隐匿了一个对爱情永恒的叩问。其实,不论在爱情里,还是朋友,甚至自己一个人,我们都只是寂寞的「演员和歌手」,用经典70年代的复古灵魂乐,辨认着自己的本色,经得起华丽如丝绒或是质朴如金属,找一点存在感,至少我们还没有丧失自我娱乐的本能。对人生,我们都不要太焦虑。最后,「都一样」,找到像R&B一般的自由,属于自己的率性生活,最好,身边「有一个姑娘」爱着自己。在「蓝绿」色交相辉映的美景中,在美式乡村乐般的轻松氛围中,开始新生活,并向过去的那些迷茫、焦躁和抗拒,认真的说一声「拜拜」。
娘炮极客 豆瓣
9.2 (30 个评分) Jason Mraz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3月13日 出版发行: Atlantic UK
Lifted from his 'Mr. A-Z' release. The album version of the title track is b/w 'The Remedy (I Won't Worry)' (Eagles Ballroom Live Version). Warner. 2006.
爱不可及 豆瓣
6.8 (25 个评分) 王菲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4年9月19日 出版发行: Katie Chan Productions
将于9月19日公映赵宝刚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触不可及》发布主题曲MV,由王菲+林夕+张亚东黄金三角11年后再度聚首,唱出“几步之遥,一生距离……”的主题曲“爱不可及”浅吟低唱间,道出了爱情的永恒,“一辈子三个字听来熟悉,没说然后就在一起……命和运太远,爱不可及……” 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此生承诺,平和婉约的唱调,对宿命和缘份的喟叹与释然,封存一份永恒的遗憾。
天后王菲,金牌制作人张亚东,著名填词人林夕,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的11年间,在开辟属于自己领域的辉煌后,各自走进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却未再一次三人同行。林夕依然大赞已经淡出的王菲,并称她是“十几年才会出现”的天才。如今归来,只因赵宝刚新片《触不可及》,也让爱而不及的三个人重新牵手,乐坛黄金三角首次为电影度身打造的歌曲。
三人三生三世情 11年“爱不可及”
从1995-2014年,王菲、张亚东、林夕的组合式存在,让乐坛多了一抹色彩。林夕作词的《约定》唱醉了爱情中的痴男怨女,好评如潮的《浮躁》开启了张亚东为王菲担当金牌制作人的序幕。《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偿还》、《彼岸花》,首首经典俯拾皆是。
11年中,林夕拿到了香港十文中文金曲词作者最高奖项——金针奖。张亚东也开启了自己的音乐全新领域,开始寻找乐坛的新力量。可是乐坛黄金三角却从未再聚,11年的时间,爱而不及。
《触不可及》的爱情 三人因赵宝刚再度携手
你来过一阵子,我等了一辈子。《触不可及》就是这样一段爱而不能、等而不及的故事,成功的让乐坛黄金三角再度合作,也是首度为电影创作主题曲。
《触不可及》是赵宝刚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孙红雷、桂纶镁上演了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等待关于永恒的故事。故事里没有承诺没有海誓山盟,却打动了所有人。林夕更是在完全没有看过全片的情况下,只凭着张亚东的讲述就提笔写下“爱不可及,几步之遥”的点睛之笔,三人的默契情感,也在歌词中流转往复。
王菲为赵宝刚新片献声,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两个人走在一起,让人很是觉得突兀,遑论乐坛黄金三角重出江湖,更是让人望而却步的赏心乐事。为何赵宝刚能让三人重新聚合到一起,或许歌词已经能够给出答案。“几步之遥,一生距离……一辈子三个字听来熟悉……”,冥冥之中仿佛有一条线牵引着三个人,因为《触不可及》而再度重聚。作为北京人的张亚东和王菲对于赵宝刚导演熟悉而未谋面,此次能够请到王菲演唱,张亚东谱曲,林夕填词,因为张亚东觉得“一生一世一次的爱情,只有林夕最能明白,只有王菲最能唱出那味道。”乐坛黄金三角就因为赵宝刚而再聚录音室,也为《触不可及》献出了爱情永恒的唱调。
赵宝刚新片获盛赞 《触不可及》让孙红雷为王菲跳起来
《触不可及》是赵宝刚导演磨励经年打造的电影,一部关于民国的青春与爱情,不同的年代,相同的心情。孙红雷和桂纶镁首次在片中大跳探戈,用交融的跳舞将彼此心意交付,表现方式大胆直白,美艳却不露骨的舞蹈让爱情美丽而梦幻。
孙红雷上一次在电影里的形象是《全民目击》里的商人林泰,看似狡诈多变实则爱女心切,变幻莫测的表情下面其实只是一颗真诚的对待女儿的慈父。此番孙红雷他用不动声色的表演带来了一个多情并不乱情,隐忍却不残忍的男人形象。傅经年和宁待之间,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孙红雷更是在银幕上首次献出国标舞步,和桂纶镁大跳特跳探戈名曲,加上王菲空灵的声音浅吟低唱出“几步之遥,一生距离”的时候,与片中音乐相得益彰。
电影《触不可及》将于9月19日内地公映。
The Velvet Underground 豆瓣
9.5 (170 个评分)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olydor / Pgd
地下丝绒的第三张专辑,由于录音前期发生设备遗失的事故,以及创团成员John Cale的离开,这张专辑的声音平静内敛富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