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東京八平米 豆瓣
作者: 吉井忍 印刻 2024 - 10
這本書要獻給即將創建新生活的人,
你的「小」不成問題,因為外面的世界足夠大。
用「八平米的生活哲學」思索,探究城市與人的關係。
八平米(へいべい),不到三坪的居住空間,卻讓人擁有寬闊的東京視野。
租屋處位在交通便捷的東京市區,租金便宜,但房間裡沒有衛浴、洗衣機和冰箱,不過,省下來的費用卻可以提高娛樂支出,例如看無數場電影、展覽、音樂活動,聽起來是不是很吸引人?
由於明白自己對居住條件要求不高,作者選擇「蝸居」在八平米租屋處。為了解決生活不便而踏出房間,遇見勇敢爭取自由的洗衣店阿姨;到錢湯泡澡與人展開裸體交流,見識了江戶人「忍耐」的生活美學;意外發現早上八點便關門的喫茶店,老闆神秘作息背後竟有滿滿人情味;以及明明日子過得辛苦卻總是笑臉迎人、並且能適時地接住客人情緒的蕎麥麵店老闆娘……
在這個彷彿一鍵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世界,雖然少了溝通的麻煩,卻失去偶遇的樂趣。作者記下這些為她的東京小日子帶來美好與省思的相遇故事,哪怕只是微小的人際互動,都可以因時間累積而產生幸福感。
2025年6月12日 已读
也住过小而热闹的的地方,确实精神世界丰富,看展看电影逛二手书店是每周的基本活动,大多数步行或者便捷的公共交通可达。不过我的感想倒是希望再也不要住小房子了……施展不开,为了点空间要动一万个脑筋,拘束。不过生活的这两面——精彩和受限制,想来对于大部份人来说都是选了要一起选的。
读来还是有感伤的。看到说离婚, 我去搜了搜彼时老公的言论,也许当时报道出来是为了赞扬婚姻观的吧,可是说我不完美我承认,哪个王八蛋敢说我作为老婆“还可以”,我是断然不会继续跟他过的。增加我对豆瓣文艺男的刻板印象哈哈。
书里有一句我读了印象深刻。说是我们眼前的“平常”,是很脆弱的。这个感慨跟“当时只道是寻常”还不太一样,我年纪长一些,更明白当下无灾无难,能够真切又热情地体会此刻生活,有多么珍贵。
另外觉得有爱好真的是好啊,跟你秀恩爱说誓言的男人也许会离你而去,但是再忙的生活节奏,再是低谷的日子里,那些真真切切爱着的,操练着的兴趣,还是会永远在你身边,甚至成为你的本能。
VancouverLib 吃完杂粮 图书馆 日本 生活
生活的艺术家 豆瓣
Bruce Lee:Artist of Life
7.7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小龙 / [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 译者: 刘军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4
李小龙传世遗作震撼面世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意推荐
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
却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用无为的道家思想诠释功夫的真谛。
他是叱咤风云的好莱坞巨星,
却厌倦浮华喧嚣的名利场,在宁静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
翻开本书,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 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2025年6月3日 已读
很喜欢他的这一句,“人比流派重要”。
文集到后面有点儿散,但不晓得为什么,读到他笔下提到的“中国人”,尤其觉得掷地有声。
VancouverLib 中国 吃完杂粮 图书馆 散文
离岛 豆瓣 博客來
7.4 (5 个评分) 作者: 库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3
🌊
“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
选择离岛,就是逃离人心的孤岛。
三年,三座岛,作家库索三次只身探访日本偏僻之地的沉潜之旅。
——【内容简介】——
“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
离岛,指远离本土的、隔绝 于世的岛屿。日本不止是东京、京都、大阪、北海道……日本有400多个有人的离岛。每200个日本人之中,就有一个生活在离岛。
作家库索历时三年,独自走访了日本最为偏僻的数个小岛,切入岛国鲜为人知的边缘地带。五岛、佐渡、隐岐……离岛满足人们与世隔绝的浪漫想象:丰裕的自然,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得以完好保留的古典之美,悠闲缓慢,自给自足。
在库索的视角和笔下,离岛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和可能性,但也面临严峻的现实:这里没有超市、便利店、医院或任何娱乐设施,少子化和高龄化现象空前严重。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性别歧视、传统文化与艺术无以为继……耕田捕鱼的原住民为生计所困,只能奋力逃离。
但意外地,她又看到很多崭新的气象:为日本人定制旅行的年轻美国亚裔,拜师学艺、移住小岛四十余年的加拿大老先生,从零开始种植葡萄的法国金牌酿酒师夫妇,毕业于东京名校、拒绝高薪offer的80后爸爸,带领非遗传统艺术重获新生的庶民表演者……在刚刚过去的、充满“错位感”与不可思议的三年里,他们活出了我们不敢过的人生。
离岛不只是日本的缩影,也是世界的缩影。近代东亚社会共通的矛盾点,在这里一触即发。闭塞与贫穷是否真的无解?跟随库索,打破城市生活的边界,看普通人如何从孤岛上汲取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又将这种力量反哺土地。
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自愿放弃城市,奔赴离岛——
也许,这正是我们很多人的未来。
——【编辑推荐】——
无数年轻人逃离又降落,在城市之外找到未来。
作家库索沉淀之作,真实记录岛屿人生。
★在离岛,读懂日本!探索一片被遗忘、被忽略的偏僻之地
五岛、佐渡、隐岐——简中世界鲜少书写的处女地,满足你对海洋与飞地的一切好奇心和想象。
跟随库索,去往现代社会的边缘。与岛民同吃同住,在人迹罕至之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更多侧面。
★在离岛,重启人生!想象一种共识性、无国界的生命可能
名校毕业、拒绝高薪offer的80后爸爸、从零开始种植葡萄的法国金牌酿酒师、孤守农田的最后一位非遗技艺传承者……在焦虑不安、充满“错位感”的三年里,他们活出了我们不敢过的“慢”人生。
★在离岛,看到乌托邦的新鲜模样!体验一次从零开始、身体力行的耕耘
穷则思变,何以破局?《离岛振兴法》出台、国际基金会援助、小微创业的尝试与日渐成熟……深度纪实观察“岛经济”,全方位解读邻国日本的地域振兴成功案例。
“走出去,还是走进来?现在的年轻人离开城市、回家种地,并不是没有退路的选择。这是他们找寻到的未来。”——《种地吧少年》总导演杨长岭 寄语推荐
——【作者的话】——
这是我在路上的第九年,终于写出了一本我真正想写的那种书。
我走过的离岛,是少子化和高龄化的日本所有社会问题高度浓缩的容器。后来,我想搞清楚人们如何在那样的偏僻之地生活,毕竟,每200个日本人里,就有1个居住在离岛。
我看到了一个崭新世界:在这些大多数日本人一辈子都没到过的小岛上,生活着许多形状奇特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东京大阪和京都,甚至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一些想要寻求主流之外生活方式的人聚集在这里,一些想要走没有人走过的路的人聚集在这里。一些见过了广阔世界的人最终选择离岛作为归宿,他们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当下社会结构充满怀疑,正在尝试实践重建生活,并且用他们的日常告诉我:这里有他们想要的生活。在这里他们可以建设生活。
人们去小岛,恰恰是为了不躺着。为了不躺在城市里摸鱼打发人生,为了不让生命成为机器上的一枚齿轮,为了自己定义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定义。
选择地理意义上的孤岛,其实是为了逃离人心的孤岛。
——库索
2025年4月21日 已读
喜欢看这样的书,讲作为外来人在日本离岛生活的观察。感觉书里把观察者本身的评判尽量减少了,比我之前看的被许知远盛赞最好的游记作家高了好些个段位。
最后一个岛读来最有意思。也许是因为作者与岛上居民和移居者生活最久最深入的原因?不过我在书的前部读到一小段描述,觉得对整本书讲述的各个离岛生活的过去和未来都可以是很精妙的总结了。
是这样的,说岛上的居民接受不了长崎的刺身酱油,觉得太甜了,所以多年来拜托关东的朋友购买邮寄偏咸的酱油。下一句是“如今亚马逊取代了朋友,准时到达,不收运费”。
是不是,读得人五味杂陈。
VancouverLib 吃完杂粮 图书馆 日本 游记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豆瓣 Goodreads
7.6 (34 个评分) 作者: [意] 亚历(Alessandro Ceschi) 文汇出版社 2024 - 7
从罗马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重新做学生。有时失业,有时居无定所,在不稳定中流动。

在北京电影学院,跟宿管阿姨学怎么切菜;靠白酒和翻译软件交朋友,用蹩脚的普通话录播客;在国产片剧组,见证外籍群演之间为了一句台词的激烈竞争;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杀青时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困在海南的夏天,和偶遇的豆瓣网友一起看云。

写这本书是为了讲我的故事,或者说,为了搞懂我这些年都是怎么过的。这不是政治学论文,也不是社会学调查,写的是我的生活,我和这片土地的复杂相处。
2025年2月8日 已读
看到有个评论说老外仅仅靠国籍就在北京轻易泡到妹子觉得不爽,我翻了个白眼。且不说我完全没有读出这一层意味。还有点好笑,二十一世纪都过去二十多年,原来还有中国男人因为外国人能约到妹子而受到威胁啊……男人的安全感呦(看我的小拇指尖尖)。吸引异性,有人靠国籍,有人靠身材,有人靠文采,也有人靠钱财,嘿,这谁还瞧不起谁了。
跑题。这里面有好笑有心酸。我想象了好几次那不勒斯大哥看着北京披萨店卖的榴莲披萨边上标语“妈妈的味道”的暴怒,每次都很好笑。心酸是,关于2022年上海的记录终于也在书上看到了,想起来我们每每从亲历的朋友口中听到,都觉得是无比的创伤回忆。
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个选择远离家乡去异国生活的人都在成为一座座小小的桥梁。
中国 意大利 散文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现实主义者 豆瓣
K.O. à Tel Aviv
8.3 (32 个评分) 作者: [以] 阿萨夫·哈努卡 译者: 张琦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2
“我们的生活是一部讽刺喜剧。”
※以色列国宝级漫画家阿萨夫•哈努卡首部自传漫画合集
※《鼠族》后又一惊艳世界的犹太作者漫画,英、法、美、西班牙等多国争相引进
※现实主义者的另类创作,254个日常片段,一场270页的视觉盛宴
※揭开以色列的神秘面纱,还原当代都市人的真实生活
------
◎ 编辑推荐
🎪“他一幅画包含的信息量堪比一本书!”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插画师、漫画家阿萨夫·哈努卡的首部自传漫画作品集。同为犹太漫画家,哈努卡作为《鼠族》作者阿特·施皮尔格尔曼的“接班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又一股犹太漫画狂潮。
其代表作《现实主义者》集插画与短篇漫画于一身,最早来源于哈努卡在以色列报纸The Calcalist上的每周创作,以其另类、有时甚至超现实的幽默来记录他所在城市——特拉维夫的日常生活。
作者融合墨比斯、罗伯特·克鲁伯的绘画风格,以纯粹且精妙绝伦的图像和极少的文字,戏剧化地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而趣味十足、时而苦中作乐,但都令人上瘾!
2015 年入选安古兰国际漫画节,2016 年获艾斯纳奖最佳引进作品奖,从法国、美国、英国再到韩国,《现实主义者》被多国争相引进,在各大网站上均是好评连连,更有读者曾言“从头到尾读了几十遍,从来没有厌倦过!”
🤹‍♂️成年人生活不易,一本展示当代社畜生活图鉴的漫画样本
故事从房东突然决定卖房开始,哈努卡一家不得不被迫搬离出租屋,面对铺天盖地的租房信息却找不到一间适合自己的……他是幻想破灭的平民,是缴械投降的丈夫,是怨恨气恼的一家之主,是焦虑不堪的父亲,是社交恐惧的普通人,也是自我怀疑的艺术家。有时候,变得现实并不是自愿选择,而是生活所迫。通览全书,灵感枯竭、房贷压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诸多问题在这本自传漫画中逐一呈现,尽显“现实主义”的本色。当然,生活中也不乏一些闪光的幸福瞬间,让人感叹即便辛苦,人间也依然值得。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通过漫画家之笔,了解极具神秘感的以色列文化
作为艺术家、丈夫、父亲以及一名普通的以色列公民,阿萨夫·哈努卡用时而离经叛道,时而超现实的幽默漫画记录着自己国家的日常生活。在书中,哈努卡一家居住的特拉维夫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生活习俗足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以色列充斥神秘感的生活环境。与“圣诞节”类似却没有圣诞老人的“光明节”,人人盛装打扮、上街狂欢的“普林节”,全天不许工作的犹太教重要节日“安息日”,全家人一边围坐在一起吃“逾越节晚餐”一边纪念犹太人在摩西的领导下成功逃离埃及的“逾越节”……在作者笔下,这些节日偶尔充满“磨难”,却无不妙趣横生,让读者们得以一窥犹太民族的独特文化。
💣战火连天的国度,流淌不息的生活
在以色列生活,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就是“战争”。哈努卡善于以一种幽默又感性的手法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危机感似乎充斥每个以色列人的内心:哈努卡儿子的小学同学一家要搬到波士顿住两年,不再回到这所小学了;几个好友打算把公司迁往中国,直到局势稳定了再回来;同事举家奔赴柏林;姐夫提议作者一家去澳大利亚投奔他,至少能避一避“战争”,哪怕“战争”尚未爆发,危机感却在每个人心中蠢蠢欲动……逃生演习、时常发生的恐怖袭击、爆炸过后亲朋间的致电询问……对今天的国内读者来说难以想象的事情,却是作者“此时此刻”的日常。《现实主义者》恰似一扇窗户,读者得以透过它了解以色列这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的现实状况以及中东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精装本极具收藏价值,可平摊的装订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本书几乎每一页都在讲述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可以平摊的装帧大大方便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沉浸在非凡的画面与幽默又不乏深刻的故事里。封面选用作者一幅流传甚广的插画作品,内封采用醒目的红色+书名压印,颇具冲击力。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装帧上看,《现实主义者》都是漫画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以色列著名漫画家、插画家阿萨夫·哈努卡的自传漫画合集。故事主角是一位幻想破灭的平民、缴械投降的丈夫、怨恨气恼的一家之主、自我怀疑的艺术家、形影不离而焦虑不堪的父亲……在这个时而战火连天的国度里,哈努卡一家人过着危机四伏的生活:人们嘴里不断提起战争,恐怖袭击随时可能发生,避难演习成为常态,新闻里播报的是哪里又发生了爆炸……但这些只是这部漫画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哈努卡一家的日子和普通家庭没什么分别,同样要面对债务危机、房东毁约、夫妻吵架、亲子关系等种种难题。哈努卡用一种难得的精妙视角打量这个世界,以非凡的图像创作将他的所思所想呈现了出来。
◎ 媒体推荐
“这些短故事往往就像梦境的闪回,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射出的光芒。而它真正的力量就在于,成功地将讽刺与梦幻交织在了一起。”
——法国《读书》杂志
“妙不可言。”
——法国《世界报》旗下杂志《M》
“令人着迷、引人入胜的视觉按摩,向罗伯特•克鲁伯和墨比斯致敬。”
——法国著名综合文化杂志《电视全览》
倒数第二次恋爱 (2012) 豆瓣
最後から二番目の恋
9.0 (177 个评分) 导演: 宫本理江子 / 谷村政樹 演员: 小泉今日子 Kyôko Koizumi / 中井贵一
人生到了四五十岁,似乎就不再期待恋爱了?吉野千明(小泉今日子 饰),45岁,单身,职业是电视剧的制片人。有不错的收入,有亲近的朋友,却对恋爱不再抱有希望。觉得自己将要孤老下去的千明考虑到养老,花费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古都镰仓买下了一座旧宅。在考察镰仓的时候,遇上了当地观光推进科的工作人员,50岁的长仓和平(中井贵一 饰)。二人如同汤姆和杰瑞,结下了孽缘。碰巧,千明的邻居就是长仓一家,由和平的弟弟真平(坂口宪二 饰)经营着咖啡店。治愈系的真平,让千明重新燃起恋爱之心,和长仓家也越走越近。除了真平和长平,还有啰嗦的小妹典子(饭岛直子 饰)和怕见生人的万里子(内田有纪 饰),趣事不断上演。
45岁,人生行将过半,成了别人口中的“欧巴桑”。恋爱一词让人胆怯难为情却仍旧货真价实的美好。下一次恋爱,把它当成倒数第二次恋爱,就算是“欧巴桑”的未来,仍旧有期待。
2024年12月21日 看过
我常觉得谈恋爱就是两个人做有趣的事情, 增加彼此的共鸣和亲密感。也许年龄和人生经历的增加,表现的方式会发生改变。可若这“恋爱的感受”随着年龄增长,或是踏入婚姻而消失殆尽,真是很可惜。
镰仓真是个美丽的城市呀,看完电视剧之后想要拜访的城市+1。喜欢这样的剧,除了讲述主线剧情,还让人靠近看一个城市的迷人之处。真平看着好像张东健,是我的错觉吗。
日剧好看是好看,为啥我感觉里面好多时间大家都在互相鞠躬讲抱歉和没关系= =
日本 漂在加拿大 爱情 生活 电视剧
你的夏天还好吗? 谷歌图书 豆瓣
너의 여름은 어떠니
9.0 (41 个评分) 作者: [韩国] 金爱烂 译者: 薛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韩国八零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
第十八届韩戊淑文学奖获奖作品
老舍文学奖得主 文珍 作序《在悬崖尽头抓住热带鱼》
“去看里面八个如热带鱼一样残忍而发光的故事吧。去亲身感受金爱烂美丽又凶险的夏天吧。——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多读几遍。”
《你的夏天还好吗?》是金爱烂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八篇作品。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面临绝境,赤裸裸地暴露在现实之中,却试图寻找渺茫的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五篇作品聚焦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细腻地描摹了她们在爱情、友情、婚姻、工作等方面的心理状态,或许会激起中国女性读者的共鸣。作为韩国文坛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金爱烂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品主人公的力量。
2024年12月8日 已读
是的,我读这一本也想起了门罗。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韩国人的关系,金爱烂笔下的故事和细节比门罗的更能触动我。
这里的生活截面,都很动人。虽说大部分的故事都很致郁,有一处却戳中了我奇怪的笑点。大抵是,女主人在家发现了蟑螂,给老公打电话,老公安慰她说“别担心,这个蟑螂应该只是过路的。”
VancouverLib 图书馆 小说 漂在加拿大 生活
问题餐厅 (2015) 豆瓣
問題のあるレストラン
8.6 (367 个评分) 导演: 并木道子 / 加藤裕将 演员: 真木阳子 / 东出昌大
随和开朗的田中玉子(真木阳子 饰)曾供职于一间大男子主义盛行的餐饮公司,因为不满老板(杉本哲太 饰)及负责人对高中时代友人及其的压迫和羞辱,玉子在惹出骚动后毅然离开该公司。此后她租下前公司所属的西式餐厅附近一座建筑的屋顶,并且召集来异装癖的基佬海地(安田显 饰)、恐惧人 类的社长千金雨木千佳(松冈茉优 饰)、曾经打工时的伙伴乌森奈奈美(YOU 饰)、被前夫贬到一文不值的主妇三千院镜子(臼田麻美 饰)、八面玲珑的心机女蓝里(高畑充希 饰)以及自视甚高的东大丧服女新田结实(二阶堂富美 饰),准备开一家西式料理餐厅,向对门的敌人们发起挑战。
几经波折,名为Bistro Fou的露天餐厅终于悄然开张,而这几个失败组的女性还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24年11月19日 看过
我这部剧都看完了都没看出来原来露耳妹不是有村架纯!!!也长太像了吧!菅田将晖演渣男还挺传神的。
日本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电视剧 美食
森山桑 (2017) 豆瓣
MORIYAMA-SAN
8.5 (21 个评分) 导演: Louise Lemoine / Ila Bêka 演员: Yasuo Moriyama / Satoshi Takae
其它标题: MORIYAMA-SAN
Moriyama-SanMoriyama-SanMoriyama-San
One week in the extraordinary-ordinary life of Mr. Moriyama, a Japanese art, architecture and music enlighted amateur who lives i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chitecture, the Moriyama house, built in Tokyo in 2005 by Pritzker-prize winner Ryue Nishizawa (SANAA).
Introduced in the intimacy of this experimental microcosm which redefines completely the common sense of domestic life, Ila Bêka recounts in a very spontaneous and personal way the unique personality of the owner: a urban hermit living in a small archipelago of peace and contemplation in the heart of Tokyo. From noise music to experimental movies, the film let us enter into the ramification of the Mr. Moriyama's free spirit.
Moriyama-San, (63 min), the first film about noise music, acrobatic reading, silent movies, fireworks and Japanese architecture!
2024年10月20日 看过
这个房子好好看,植物,光线,过道。虽然我也是刷个牙能把家里每个角落都巡视遍的主,但还是很难想象穿着背心裤衩的,就这么走在屋外。只要不是躺着不动,随便干什么事情都要踏出私人空间……房子里的家具和电器也很美,托之前看的椅子纪录片的福,我认出来了一把名椅子哈哈。
感觉屋里什么地方都能就地躺下,读书,听音乐,晒太阳,真好呀。
建筑 意大利 日本 漂在加拿大 生活
马雁散文集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 编者 秦晓宇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马雁散文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散文作品的精选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散文写作的历程和成绩。全书由读书随笔、人生自述、日记三部分构成,涉及对文学、读书、影视、社会、自我、交游等众多领域的多层次多角度书写。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
2024年10月16日 已读
喜欢马雁,就冲她是我读到的第一个吐槽田晓菲和她老公文字没劲的哈哈。她是一个很有才华,也很真诚的人。
读到末尾我好伤心啊,她临过世前的写的日记里,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样,规划好了要什么样的墙纸和摆设,想象自己喜欢的房子天花板是什么样的,花园具体种什么样的植物,养两只猫猫……那么具象的幸福,却终结在她几日后的一跳。我看她的个人简介,本以为她是抑郁症,遗憾她离世前没有觉得这个世界有更多值得她留恋和希望的地方。但后来书里提到好几次幻听,那精神疾病应该还是挺严重的,看她有时候似乎还不上心吃药,真是可惜了。我前阵子碰巧重看韩剧原来是爱情啊,感觉让对自己的脑子极为自豪又敏锐的人吃药,真是件痛苦的事,对他们而言是折损了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自我啊。
读有些文章,我会觉得她若是活在现在的中国,很可能更痛苦。
中国 散文 漂在加拿大 生活
恩珠的房间 (2018) 豆瓣
은주의 방
8.8 (17 个评分) 导演: 张正道 / 苏在贤 演员: 柳慧英 / 金宰英
该剧改编自同名网漫,是Olive TV制作的第一部电视剧,讲述用自己的装潢灵感改变自己的房间和生活的平凡女性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装潢找回原本生活的步调,寻获幸福的故事。
刘慧英饰演申恩珠,她原本是一个版面设计师,但因为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选择辞职,变成自由职业者之后开始自己装潢房间。
金宰荣饰演徐敏硕,他是申恩珠的恋人,也是装潢公司的副代表。
2024年10月9日 看过
大学毕业后,住任何地方我都觉得自己一两年要走人了,所以从不觉得装饰改善居住的屋子是有意义的,想到搬家我就希望房间只有床。所以我真心敬佩哪怕住半年,也会认认真真花时间,把暂时属于自己的空间装饰得温馨可人的朋友。
说回到这部剧,讲女主角在朋友的帮助下,通过最初的一个契机——屋子里换一盏灯,逐渐享受改变房间的点滴角落,再到帮助别人改善居住空间和心情。虽然我觉得故事的立意有些许理想化了,但我想,借由设计、挑选和安装实践,获得更多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总是实在的好事情。而且我喜欢这个剧的处理是,人们碰到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时候,没有突如其来一个穿着闪亮盔甲的王子或者大罗金仙拯救你,他们大手一挥这些困窘就立刻消失不见。被《妈妈朋友的儿子》创到的朋友推荐可以看这部剧,同样是讲青梅竹马,友情点滴升华成为爱情,编剧对感情的处理要自然得多,也不那么敷衍。两部剧的男二是同一个演员。
当然吐槽还是要有的。花很多心思在房间(还有别人的房间),但是自己在家顿顿还是吃泡面,改善伙食就是炸鸡。只能说一样是对生活的掌控,不同人也是侧重在不同面的吧哈哈。
漂在加拿大 爱情 生活 电视剧 韩国
酒鬼都市少女们 (2021) 豆瓣 TMDB
오 나의 주님
8.5 (161 个评分) 导演: 金正植 演员: 韩善花 / 郑恩地
该剧讲述了把喝酒当做人生信念的三个30岁女人之间的治愈故事。
2024年8月27日 看过
让我不解的是,这部剧的豆瓣讨论小组里,多得是北上广各大城市酒局的邀约,甚至还有喝酒搭配的推荐。是不是搞混了重点?在这故事里,让生活温暖明亮起来从来都是不是酒啊,是友情和善意,是在艰难日子里的互相支持,不是么。
韩国电视剧常常有各式对喝酒和聚餐文化的描绘,彷佛职场的边界在生活中不断延伸,我看得越多,越是厌恶。
友情 喜剧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电视剧
Hello, New York 豆瓣
作者: Julia Rothman Chronicle Books 2014 - 3
2024年8月12日 已读
我喜欢这本书,想去里面提到的几个博物馆玩一玩(还想去那个卖内衣的店哈哈)。书很鲜活,不仅仅讲人尽皆知的景点和食物,作者还穿插进了儿时的回忆,纽约本地工作的普通人的生活,比如计程车司机,还有高档餐厅提供选酒咨询的侍应……
年轻的时候住在大城市的蜗居真是值得的,虽然这背景色也许免不了脏和乱,但有心去看,四处都是光点闪闪。
城市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纽约 绘本
偽魚販指南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林楷倫 寶瓶文化 2022 - 3
▍天未亮的魚市,是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
▍潮濕,氣味紛雜,難辨魚臭。

市場的人總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
他那賭光家產的父親,說的卻是: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2019年魚販林楷倫抹下手上的魚鱗,開始寫作;2020年拿下各大文學獎。他寫下清晨燈火通明的魚市裡,魚販間的競標廝殺、潛規則與黑話,那些市場裡買賣交易間的人情世故、情感流動:

魚市裡,全仔是從丸美出走、另立商號的「背骨仔」,起初與前東家比拚、削價競爭,後來有了默契,彼此相讓出一條路。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後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女人魚攤的阿娥姐在魚市裡標起貨來聲勢懾人,她的女子軍團在市場裡提供最周全的殺魚選魚服務,而每個來這做事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楷倫的首部作品,剖魚亦自剖。從魚市裡真情流露的在地魚販們,寫到他所身處的魚販日常,再溯源寫回原生家庭的魚販三代。這也是台灣第一本真人實事的魚販寫作。

// 刨光魚鱗,繼續刨下側線的皮肉。未死的魚一跳一跳。
 久了、習慣了痛,也不跳了,只剩開闔呼吸。
 拿起弓繩用力將魚弓起,
 卻只看到自己的右手揮舞,左手抵抗出血痕。//
2024年8月11日 已读
读完五味杂陈(可惜唯独没有鱼的鲜香哈哈)。哎,作者写了许多卖鱼的种种最后还是绕不开要离开又离开不了的原生家庭的痛。海岛的人可以选择好多不同的鱼啊,我很好奇什么时候能吃到觉得“甘甜”的鱼。我家一般都嫌弃海鱼腥,看来还是离海不够近。
不知道身为鱼贩的儿女亲眷,日常生活会不会受到少许负面影响,毕竟鱼的味道不小的。上小学一个同学的妈妈的卖烧鸭的,我记得自己每天都能闻到她身上的鸭子油味道。
台湾 市场 散文 漂在加拿大 生活
回答不了 豆瓣 Goodreads
8.2 (128 个评分) 作者: 匡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每个深夜,睡前你想到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
在漫长的日复一日里,你是否觉得生活挺没劲的,但在某个瞬间又生机勃勃、斗志昂扬起来?
爱情、工作和生活日常,是在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坚定无比的?
又是否有一个时刻让你觉得如此虚弱无力?
你对未来最美好的畅想是什么?
……
这本书试图描述这些问题,并给出一些解答。
但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你呢?你有哪些问题?
把它们写下来,
十年后,二十年后,
看看时间会给你怎样的回答。
感动百万读者的11个小故事。
你有想过,当下你的生活里的难题,都应该如何解决吗?
对此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匡扶摇精准地捕捉到现代社会里人们最在意的问题:
爱情、亲情、事业、奋斗、房子、老年生活等等。
那些问答、对话和想法就出自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自己。
故事里描述的是我们当下最真实的想法、最直观的感受,也碰触到我们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正是这些真实和感动,让每一个故事都成为刷屏的存在。
一如我们无法逃过这个时代。
2024年7月18日 已读
我不喜欢最后一个故事,有点刻意深沉的感觉。
其他的,读着觉得真诚,偶然会有意外感。还不错。读这本是因为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偶然看到,图书馆逛的时候觉得眼熟,就抓回来了。缘分😃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生活
阿贤逛巴剎 (2018) 豆瓣
Jason's Market Trails Season 1
9.2 (10 个评分) 演员: Jason Yeoh
Astro AEC 2018年全新策划饮食节目阿贤逛巴刹,将纪录全马各地巴刹的老滋味,以感受劳动民众一天最早甦醒的好食光。老巴刹乃社区生活的心肺,总是集聚许多古早朴实的小吃,有者甚至没名没牌。光顾者多属巴刹的摊贩和社区熟客,生意一做便数十载。光是这样的岁月风华,就值得再三回味。跟随阿贤的脚步走逛巴刹,在老味道裡追寻日新又新的生命力。每日就近走一趟巴刹,不需远行他方,也能透过“轻旅行”而更新心情。
2024年7月15日 看过
最大的震撼是,没想到马来西亚有这么多华人移民。我想福建、两广还有海南的朋友看了,肯定会有某些时刻觉得非常亲切。
第一层面,是看到很多很多美味的食物。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海边,人们在食物的创意上千变万化。第二层面,是看这些下南洋的华人,如何克服艰难的外部环境,一点点靠勤劳的双手在异乡扎根。一系列采访给我的感觉是,食物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与家乡的精神联系。
主持人阿贤真的好厉害,普通话、粤语、客家话、英语无缝切换,看似毫不费力就拉近了和商贩的关系。他也不会刻意煽情,点到即止。虽然很多家的现状是无后人接手,老爷爷老奶奶哪日身体不行做不下去了,那么在当地居民记忆中一直熟悉的美食也将一一消失。资本主义无孔不入,人情味必然日渐式微,在当地能体验到的人,就抓住机会多体验一点吧。
历史 文化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纪录片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第2季 (2021) TMDB 豆瓣
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Season 2 所属 :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8.4 (12 个评分) 导演: 李明璁
我們真心相信,所有活絡的市場都不會老朽,總有一種與時並進的生機能量,日以繼夜的喧囂說著「現在進行式」的點滴故事。
2024年7月11日 看过
非常喜欢,文案更是加分。中学离家之前,我天天跟着妈妈去菜场,虽然不是沿海或是热带,没有那么多炫酷的鱼和香料,但从来都觉得市场是很亲切的地方。说来惭愧,本来只是带着“菜市场”的期待想去看新鲜的蔬菜瓜果鱼,没想到纪录片拍了台湾各地市场的方方面面,布店米店中药店小吃店修脚店甜品店磨刀店咖啡店……意外之喜,一口气看完,我真是大饱眼福!
而且这里面的从业者们有的热情真挚,有的开朗风趣,他们偶尔无意间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表达都很动人。我好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共同点,接手生意往往是因为家里的长辈生病,问回报不丰厚还继续做吗,当然啦不然谁来去做呢,而被问到要做多久,都是希望做到不能再做的一天。
希望下次去台湾补上澎湖,基隆,和桃园,去逛那里的市场!
@亚露 你可能会喜欢这个!
台湾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纪录片 美食
勇气 豆瓣
Courage
9.3 (7 个评分) 作者: (美)伯纳德·韦伯 著 / (美)伯纳德·韦伯 图 译者: 阿甲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3
全书就像一首散文诗,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画面鲜活、风趣幽默,非常适合大声朗读和课堂讲述,作者采撷生活中小小的片断,用优美的语言和活泼的画面,教孩子用源源勇气面对未知的下一刻:勇气是骑自行车不装辅助轮,是留下一根棒棒糖明天享用,是向陌生人问好,是勇尝不喜欢的蔬菜……
“这是一本辛辣又有趣的小册子,作者韦伯实在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观察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指点我们——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或者仅仅是一只小狗——该如何克服困难,表现勇气。” ——美国《出版人周刊》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豆瓣
作者: Suzanne Simard Knopf 2021 - 5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forest ecologist who forever changed how people view tree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one another and to other living things in the forest–a moving, deeply personal journey of discovery
Suzanne Simard is a pioneer on the frontier of pla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 she’s been compared to Rachel Carson, hailed as a scientist who conveys complex, technical ideas in a way that is dazzling and profound. Her work has influenced filmmakers (the Tree of Souls of James Cameron’s Avatar) and her TED talks have been viewed by more than 1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Now, in her first book, Simard brings us into her world, the intimate world of the trees, in which she brilliantly illuminates the fascinating and vital truths–that trees are not simply the source of timber or pulp, but are a complicated, interdependent circle of life; that forests are social, cooperative creatures connected through underground networks by which trees communicate their vitality and vulnerabilities with communal lives not that different from our own.
Simard writes–in inspiring, illuminating, and accessible ways–how trees, living side by side for hundreds of years, have evolved, how they perceive one another, learn and adapt their behaviors, recognize neighbors, and remember the past; how they have agency about the future; elicit warnings and mount defenses, compete and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with sophist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scribed to human intelligence, traits that are the essence of civil societies–and at the center of it all, the Mother Trees: the mysterious, powerful forces that connect and sustain the others that surround them.
Simard writes of her own life, born and raised into a logging world in the rainforests of British Columbia, of her days as a child spent cataloging the trees from the forest and how she came to love and respect them–embarking on a journey of discovery, and struggle. And as she writes of her scientific quest, she writes of her own journey–of love and loss, of observation and change, of risk and reward, making us understand how deeply human scientific inquiry exists beyond data and technology, that it is about understanding who we are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in writing of her own life, we come to see the true connectedness of the Mother Tree that nurtures the forest in the profound ways that families and human societies do, and how these inseparable bonds enable all our survival.
2024年7月3日 已读
陆陆续续听了大半年。作者这大半生的人生故事,不论是做实验,进入婚姻,成为母亲,走出婚姻,还是失去家人,与学术界的偏见搏斗,与癌症抗争……和逐渐discover森林的旅程,缠绕交织在一起。人与家庭,学术界以及社会,比对树的个体,真菌的网络,和森林,很精彩。
树真好啊,抱一抱它们,给我们力量。
Libby 图书馆 女性 漂在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