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二手世界 豆瓣
Secondhand: Travels In The New Global Garage Sal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亚当·明特(Adam Minter) 译者: 王小可 / 曹易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编辑推荐
★ 前彭博社驻上海记者,因《废物星球》而广受赞誉的作家亚当•明特又一力作
★ 《书单》《出版人周刊》《自然》《科学》《图书馆杂志》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
★ 作者历时4年,横跨五洲四洋,用职业记者的敏锐视角,通过生动的故事、触目惊心的数据全方位讲述全球旧货市场现状
★ 当你把不要的东西放在二手商店,它们会去哪儿?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留下的东西会经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买买买?如何构建一个没有冗余的未来?深刻拷问现代消费型社会主导下人的购买欲望
★ 囤积狂、二手物品爱好者、环保主义者必读
----------------------------
当你把一盒不要的东西扔在当地的旧货店时,这些东西的去向如何?
本书作者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二手世界的宏观图景。
跟随作者的足迹,我们将认识形形色色的二手回收机构、个体与理念,从美国古德维尔旧货店到非洲加纳的阿博布罗西,从日本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整理法到BOOKOFF的“让旧书在书架上重获新生”的服务理念,从马来西亚阿马广场上的跳蚤市场摊贩再到星牌抹布厂的威尔森,涉及形形色色的二手贸易从业者和令人感慨抑或震撼的精彩故事。
我们还会发现那些被我们捐给慈善机构或者卖去二手店的东西,很可能穿越整个国家,甚至半个地球,来到地球的另一端,来到渴望这些东西的地方和人们的手中。即使在这个重视崭新、闪亮的物品的时代,二手物品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它为我们带来娱乐,帮助我们创造财富,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2025年4月28日 已读
补标。
浪漫亦是有浪漫的地方,“当拥有的东西失去时,一种更深层次的伤感会随之而来。你失去的不仅仅是情感。你失去的是你自己”。不过这里面随处可见把锅推到中国制造业纺织业兴起导致产品质量变差浪费增多,拜托一个巴掌拍不响好嘛,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是哪里的咧?另外呢对于有些美国和日本的消费者,麻烦搞搞清楚,环保是意味着“你”物尽其用,而不是“你”疯狂买新东西满足物欲然后用旧了闭眼交给goodwill幻想出这个东西在“别人”那里重复利用。就,这里面对与环保和重复利用的期待可能还比不上“你看我的生活多好我用旧不要的东西还有人当宝”的优越感。脸被打得啪啪响,可别着急立牌坊。
可悲我最后读出来什么呢,希望物件被重复利用,那么最实际的办法是,其实是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一部分人非常穷。哎。
商业 无工作游民 社会 科普 美国
语言恶女 豆瓣
Wordslut: A Feminist Guide to Taking Back the English Language
7.5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曼达·蒙特尔 译者: 李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6
◆脏话一定辱“她”?男人讲话不能“娘”吗?女人总是“婆婆妈妈”?
◇日常语言中处处隐藏着性别偏见!是时候掀起一场女性主义语言革命了!
◇和炫词狂魔阿曼达·蒙特尔一起,用恶女力重构我们的语言
◇在嬉笑怒骂中粉碎父权制的堡垒
++++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
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
【编辑推荐】
◆语言“恶”女?直击日常语言背后的性别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脏话都有侮辱女性的意味?为什么默认“保洁”为女而“保安”为男?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娘娘腔”“像个娘们”?为什么女人讲话总被认为肤浅做作?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发挥恶女之力,用话语粉碎父权制,从语言中重获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主义语言指南,囊括各种实用策略:怎样不厌女地说脏话,怎样性别友好地称呼他人,如何反击那些打断女性发言、攻击女性的声音,如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本恶女宝典将教你打破语言背后的不平等结构,重塑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言为自己赋权,用收复回来、重新定义的语言,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放松、更富有同情心、更少人会被冒犯的世界。
◆语言学原来这么有趣!
◇坐上酷飒语言学家的探险飞船,前往性别和语言交叉的迷幻宇宙,穿梭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领略脏话侮辱、闲聊八卦、流行俚语、气泡音和夹子音的奥秘。不必担心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变革潮流产生的颠簸,沿途有轻松有趣的故事、犀利俏皮的评论,也有让每个人乐在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始终相伴,让你在大笑之余思考语言的力量。
++++
【名家推荐】
每读完一段书中对英语的充满活力的迷人批评,你都会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了。——《破产姐妹》编剧、制片人 惠特妮·卡明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可以在聚会上迅速拿出书中有趣的知识来让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闭嘴。——《时尚》
2025年3月25日 已读
原来英语里有这么多的词来形容性器官和性行为,还演变了那么多年那么多版本……看花了我的眼👀。
分析没什么不好的,也不难懂。但是……有点点流于表面,而且当你在阅读的某一刻意识到发出提议的这个作者其实是一个蛮privileged的白人女性,如何不会质疑那些个人语言的改变是真的可以shake父权制度本身,还是更多的只是号召者的一腔天真呢?
女性 漂在加拿大 社会 美国 语言
白金数据 豆瓣
プラチナデータ
6.9 (4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王蕴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
凶手,竟然是我自己?!
傍晚六点十二分,数学天才蓼科早树和哥哥被杀死在七层的房间里。整栋大楼的走廊、电梯都装有监控器,24小时有人查看,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七层只有蓼科兄妹二人。楼层的门禁,并未遭到破坏。现场留下的枪属于此前犯下数起案件的NF13。而蓼科早树身上的毛发却属于另一个人——我?!
《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推理天王东野圭吾的烧脑巨献。拥有值得反复思考的深度,远远超越“推理小说”范畴。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是自我救赎,也是对人性的深层读写。
2025年3月12日 已读
以前以为大家都是或多或少在“安全”和“自由”之间做选择。现在发现不是的,还有特权阶级,凌驾于这两个选择之上😬
VancouverLib withCYTang 图书馆 小说 心理
The Anxious Generatio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nathan Haidt Random House US 2024 - 3 其它标题: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Caused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来自《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心灵的溺爱》的合著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溃的重要调查,以及一个更健康、更自由的童年的计划
经过十多年的稳定或改善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在 2010 年代初期急剧下降。 抑郁、焦虑、自残和自杀的比率急剧上升,在大多数指标上都增加了一倍多。 为什么?
在《焦虑的一代》一书中,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阐述了同时席卷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的事实。 然后,他研究了童年的本质,包括为什么孩子需要玩耍和独立探索才能成长为有能力、茁壮成长的成年人。 海特展示了“以游戏为基础的童年”如何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衰落,以及如何因 2010 年代初“以手机为基础的童年”的到来而被消灭。 他提出了十多种这种“童年的伟大重塑”干扰儿童社会和神经发育的机制,涵盖从睡眠不足到注意力分散、成瘾、孤独、社会传染、社会比较等各个方面。 他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媒体对女孩的伤害比男孩更大,以及为什么男孩从现实世界退缩到虚拟世界,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重要的是,海特发出了明确的行动号召。 他诊断了困扰我们的“集体行动问题”,然后提出了四个可能让我们自由的简单规则。 他描述了家长、教师、学校、科技公司和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结束精神疾病的流行并恢复更加人道的童年。
海特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困难的环境中以数据为依据讲真话——政治两极分化的社区、文化战争的校园,以及现在 Z 世代面临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我们不能忽视他关于保护我们孩子的发现—— 以及我们自己——免受基于手机的生活所造成的心理伤害。
From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coauthor of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an essen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llapse of youth mental health—and a plan for a healthier, freer childhood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stability or improvement,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plunged in the early 2010s. Rates of depression, anxiety, self-harm, and suicide rose sharply, more than doubling on most measures. Why?
In The Anxious Generation, social psychologist Jonathan Haidt lays out the facts about the epidemic of teen mental illness that hit many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He then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of childhood, including why children need play and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to mature into competent, thriving adults. Haidt shows how the “play-based childhood” began to decline in the 1980s, and how it was wiped out by the arrival of the “phone-based childhood” in the early 2010s. He presents more than a dozen mechanisms by which this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has interfered with children’s social and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covering everything from sleep deprivation to attention fragmentation, addiction, loneliness, social contagion, social comparison. He explains why social media damages girls more than boys and why boys have been withdrawing from the real world into the virtual world, with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societies.
Most important, Haidt issues a clear call to action. He diagnoses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that trap us, and then proposes four simple rules that might set us free. He describes steps that parents, teachers, schools, tech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can take to end the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and restore a more humane childhood.
Haidt has spent his career speaking truth backed by data in the difficult landscapes—communities polarized by politics , campuses battling culture wars, and now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faced by Gen Z. We cannot afford to ignore his findings about protecting our children—and ourselves—from the psychological damage of a phone-based life.
2025年3月12日 已读
说这么多要控制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啥的,我想起来路上看到的带小朋友的家长,十个有九个眼睛全神贯注在手机上,就这,你还限制小孩?
另外最后说,哎呀男孩现在没有role model了因为学校里面的老师校长都是女的了,所以要增加男老师男校长?这段给我听笑了……
Libby 儿童 心理 漂在加拿大 社会
永久记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Permanent Record
6.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 译者: 萧美惠 / 郑胜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是爱德华•斯诺登的自传,记录了他在童年、少年、成年时期的经历,以及自己价值观变化的全部过程。书中内容既反映了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国政府监视行为的不安,并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反思与告白。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斯诺登的童年回忆。他自小开始对计算机程序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走上成为系统工程师之路,寻找网络的秘密。第二部分是斯诺登受雇于美国情报机构期间的经历。此期间,他冒着极大风险曝光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视系统。这一部分还讲到他为建立这个系统所做的工作,以及促使他曝光事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斯诺登逃亡到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在这一部分中,他也袒露了内心的矛盾。
从田园诗般的童年印象,到跌宕起伏的情报工作,《永久记录》这本书讲述了斯诺登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关于这个“在网上长大”的聪明年轻人的完整而深刻的记录。他满怀着激情与坦率、智慧与担当写下的这本书,注定将成为数字时代不可忽略的嘹亮回声。
2023年12月31日 已读
第一部分讲一家满门忠烈是如何出了个一身反骨的斯诺登的。第二部分讲,中国人知道自己不自由,而美国人不知自己不自由。第三部分像悲壮又精彩的逃亡电影。阴谋终被揭发,英雄抱得美人,却又无家可归。
我本想,这摆在台面上骂美国政府的了,总不会有删减了吧。结果删减的部分就值得五星。什么样的书没办法有简体中文版,什么书的中文版里被拿掉了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十有八九比书的内容正文还要精彩。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官方机构在特定地方给你画了高亮。
也许未来某天,会有人系统研究我们这个年代,什么被打码,什么被删减,是不是也多亏了“永久”记录。
而这本书的出版,也恰巧成了最好的隐喻。美国大张旗鼓让其出版,作为读者,你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去购买阅读书中的内容。但如书中所说,你如何知道,背后没有一张网,记载并且永久追踪所有了解这本书内容的人。中国也出版,只不过虽然不着痕迹地删减若干,所有删减处都有省略号,只不过中文版,都不让你评论,但你可以评价英文版。🙂
Richmond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社会 美国
第一人称复数 第一季 (2023) 豆瓣 TMDB
所属 : 第一人称复数
8.6 (15 个评分) 导演: 任长箴 / 周轶君 演员: 周轶君 / 陈碧
节目以周轶君为话题发起人,每期邀请不同的谈话嘉宾,展开关于社会、科学、生活等多方面的探讨。用聊天的方式打开多元视角,碰撞多维观点,解读文化现象,启发深层思考。
2023年12月8日 看过
陆陆续续看了一个月。太喜欢了,每一集的话题我都很喜欢。这里每个嘉宾都是干货满满,所以需要主持人有足够的功力把场撑住,维持棋逢对手的对话。
中国 女性 漂在加拿大 社会 脱口秀
消失的13级台阶 豆瓣 Goodreads
13階段
8.4 (352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野和明 译者: 赵建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内容简介】
一对老夫妇惨遭杀害。一切证据都指向树原亮,他却因车祸,恰好丧失了案发前后数小时的记忆……
死刑执行官南乡携手刚假释出狱的纯一调查,希望替这位丧失记忆的死刑犯洗清冤屈。但他们查到的唯一线索,就是树原亮记得自己曾“走在台阶上”。
距离树原亮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所剩无几,但这起案 件始终疑云重重,仅有的线索“台阶”仿佛也凭空消失了……
【编辑推荐】
🔹荣获日本推理小说至高荣誉江户川乱步奖!
🔸荣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10”第2名。
🔹入围“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榜单。
🔸作者高野和明曾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作品入围各大榜单。
🔹日本推理小说家宫部美雪好评盛赞,曾为本书写解说。
🔸曾改拍成电影,反町隆史、山崎努领衔主演!
🔹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 ,是一次对死刑制度鞭辟入里的探讨。
🔸是否值得为一场痛快的复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
【名家评论】
这是一次很有勇气的尝试,文中处处能感受到作者的热忱。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非常推荐!——宫部美雪
直到故事最后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真相,故事的情节设想得天衣无缝!——北村薰
虽然内容有些沉重,但是这本书具备让人一鼓作气读完的磅礴气势。——北方谦三
所有优秀推理小说应具备的条件,这本书里都发挥得恰到好处,无可挑剔。——逢坂刚
2021年7月2日 已读
精彩。 作者是下定了心思讨论社会问题啊。想起来之前听了一个podcast 去采访狱里的重刑犯,讨论他们人生中的转折点,和尝试改变自己和狱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很有意思。另外这个故事跟,无罪之最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DataAnalyst 小说 推理 日本 社会
女性的时刻 豆瓣
The Moment of Lift: How Empowering Women Changes the World
7.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梅琳达·盖茨 译者: 齐彦婧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世界变得更好,从第一个说“不”的人开始。
《福布斯》权力榜女性领袖、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微软女性领导者之一、比尔·盖茨夫人——梅琳达·盖茨
书写世界女性不为人知的悲怆与反抗,看见性别偏见,重塑女性自我
比尔·盖茨亲自晒书推荐,入选奥巴马年度书单
___ __
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成立20年,帮助了全球数以亿计的女性、儿童之后,联席主席梅琳达·盖茨首次来到台前,讲述她所目睹的无数底层女性的困境及抗争;分享她对男女不平等根源的深度思考,发展和投资女性的实践经验,以及那些致力于改善女性生存环境的理想主义者,正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从女性生育自主、受教育权、家务劳动、童婚问题到职场性别歧视,她发现,有时只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给她们翅膀。而提升女性,也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
在本书中,你会读到一位印度修女的故事,她开办了一所学校,专门面向那些被当地人视作“贱民”的女孩。
你会读到一位新西兰经济学家的故事,她勇敢地挑战统计数据中存在的偏见,让世界从此开始重视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无偿劳动。
你还会读到梅琳达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如何加入初创时期的微软,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性领导者;她的婚姻平等之路,她与比尔·盖茨如何通过分工合作,协调家庭与工作。
女人如果在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她就会变得勇敢,单薄的声音就会变成合唱。当打压她的文化环境被改变,当她可以摆脱贫穷、自我怀疑、恐惧和耻感,她会迸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
_____
“这是本智慧、诚恳、优美的书,有关赋权女性如何提升我们每一个人。(认识梅琳达的人对此不会感到意外。)写作本书花费了她一年时间,凝聚了她毕生工作所得。《女性的时刻》记录了那些激励了梅琳达的女性,从她的母亲,再到她微软的同事,直到今天,那些杰出的科学家、农业从业者、教育者,以及她在基金会工作时认识的引领者们。”——比尔·盖茨
“我想这是我读过zui棒的书之一……书中的故事既来自全球各地的女性,也来自梅琳达本人。而且这本书写得十分坦率,故事也精彩纷呈。”——沃伦·巴菲特
“梅琳达从事的工作让她走遍了全球各地,邂逅了无数鼓舞人心的人,在这本书中,她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深入研究了各项数据,有力地揭示了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从童婚到职场上的性别失衡。”——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读这本书时,我无数次感觉自己被戳中。”——奥普拉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的书。梅琳达•盖茨不仅讲述了她遇到过的非凡女性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有勇气站到女性赋权第一线。”——杨澜
“梅琳达·盖茨多年来一直在与全球各地的女性通力合作。这本书是一份迫切的宣言,敦促社会实现男女平等,正视并承认女性在各个领域的价值。zui重要的是,它还号召所有人团结起来,学会接纳与包容,强化彼此间的连结。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呼吁。”——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说比尔盖茨最喜欢的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不知为何感觉有点哈哈哈哈哈哈。很有意思,看完这本书没多久我刚好在看新闻联播,里面的有非洲农田的镜头,细看在田里劳作的都是女人。【虽然很讽刺但是我看到有人在讨论说这对巨富couple是包办婚姻,hmm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女性主义者,包办你嫁给未来的巨富,你嫁不?】
DataAnalyst 传记 女性 社会 美国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2020年8月22日 已读
难过的是发现作者03年就去世了,我阅读的时候还一直不怀好意的想电视节目就让他痛心成这样那现在的社交网络和手机,他还不得气炸,几十年过去他所预言的一切都在成为更真,更糟。结尾作者把唯一的希望留给学校,可2020年学校也被迫只能存在与比电视还要娱乐的网络之上,真是讽刺。信息过载,越来越小的空间留给思考和观念,大众只剩支离破碎的情绪。说起来,我傍晚会在小区散步,一个小小的观察是,只要能透过窗户看到美国人家里的电视,这个电视就一定是开着的。也没什么可怕的,亚洲变成1984美国变成美丽新世界,你看,未来就在眼前呐!
DataAnalyst 娱乐 文化 社会 美国
西部招妻 豆瓣
7.3 (30 个评分) 作者: 马宏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6
★柴静、杨锦麟 作序力荐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行走江湖30年,零距离记录两个农民“招妻”的离奇曲折经历,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首部当代中国长篇人文故事&摄影作品史诗力作,绝对真实,却难以置信
★凤凰卫视多次跟随作者走南闯北,只为记录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当代中国!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柴静
我知道 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马宏杰用近三十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
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农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富庶地区长大的我们轻飘飘地评论一句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真是没什么意义的。看得我太难过了,一头牛卖7000,一个西部穷困地区的女人卖10000,上过初中可以卖12000。可以讨价还价,可以反悔,可以继续卖“二手”。
DataAnalyst 中国 摄影 社会 随笔/散文
再会,老北京 豆瓣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2018年11月30日 已读
翻译得真好,对过往怀念的那份感受,最妙不过“当时只道是寻常”啊。城市发展车轮滚滚,谁都无法抵挡。然而我不免悲哀地想,若是在这两年,他志愿教书的学校里的孩子,怕是要当做高端人口被请出北京了吧。Peace Corp果然能人辈出,何伟之后还有梅英东和史明智,风格都不太一样,但是我一样很喜欢看他们写他们观察到的中国,街头巷尾和寻常人家。跑个题,看后续作者在本书序里甜蜜记挂的当时还彼此异地的清华姑娘,两个人美美地结婚还把这美国女婿带到东北生活了一阵。嘿,我就没猜错!
GIS 北京 社会 随笔/散文
甲骨文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115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八旗文化 2011 - 6
詩人、甲骨文和青銅器研究者、自殺於文革期間的陳夢家,其故事塵封已久,猶如等待破解的密碼。紐約客記者、著名美國作家何偉深入中國,補綴、還原了他被古文字、青銅器、政治和謠言糾纏的一生,並藉此再現了和文字有關的隱秘歷史、大千世界,讀起來令人匪夷所思,感慨萬千。何偉不僅「考古」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國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他還通過若干次遊走中國的旅程,出入於古代和現代,講述了若干相互交織、充滿了隱喻的故事,並尋找到彼此的內在聯繫,繪製出一幅幅奇異的當代甲骨拼圖。在《尋路中國》一書中,何偉好像是當代馬可波羅,開著吉普車深入中國,在《甲骨文》裡,他則似乎扮演一個西方占卜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是何偉自己製作的占卜當代中國的甲骨。
2016年5月25日 已读
刚知道原来VOA在美国是不让播的,想当年俺开始学英语也是跑步的时候听 VOA special English起步呀,久远的回忆。何伟这个人啊,温柔又慈悲,还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那么绕一大圈都能给圆回来~
PhD 中国 社会 美国 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