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
猫鱼 豆瓣
8.4 (34 个评分) 作者: 陈冲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6
★备受期待的华语重磅新书,电影人陈冲自传性散文作品——从上海童年的老房子到旧金山的家;从少女时代“小花”剧组到《末代皇帝》《太阳照常升起》的银幕背后;从祖辈的往事到父母、哥哥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猫鱼》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回忆录,是知识人的心灵史,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也是一部当代女性的成长之书、勇气之书。
★金宇澄、罗新、姜文、许知远诚意推荐——“《猫鱼》是高水准的自传体散文集,既是个体生命史,又是时代大记录,一字一句,真气充盈。”(罗新)“陈冲建立的纸上王国,细腻、自由、直率,她的人与事,尤其几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填补了文学上海的叙事空白。”(金宇澄)“《猫鱼》是陈冲珍贵的个人记忆,写得鲜活、深邃。她毫不畏惧地邀请你踏入其中,经历她的人生……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姜文)
★人的生命就像猫鱼,始终卑微、弱小,却坚韧地活着。在日常之中,期待奇迹发生——“‘猫鱼’是当年的上海话,菜场出售一种实该漏网的小鱼,用以喂猫,沪语发音‘毛鱼’。随着以后猫粮的出现,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上海之冬,一只“猫鱼”死而复生,成了我和哥哥童年唯一的奇迹。“猫鱼”是生命里转瞬即逝的灵感,是人的本性里被遗忘或隐藏的真相,是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每一个奇迹。
★《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获奖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独特又深沉的陈冲,她以克制内敛的笔法向着家族历史征进,踏进如烟的家族往事又不沉溺其中,通过众多日常的生活细节完成了对家人形象的刻写和赋形,从而与历史生活达成了深沉又动人的联系,作品呈现出的沉郁悲悯让人为之动容。”
《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自传性散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2025年6月23日 已读
我觉得有点絮叨,陆陆续续读了好几个月。加上可能文笔不太够,丰沛的感情在我看来就成了文字里的缺点。
她写文革期间住进她家的苏北人,吵闹,无理,还有异味(因为自己酿酱油)。我不算意外,谁的大宅子被占了,自然是不会用善意的眼光去观察的,想来只觉得鸠占鹊巢。
不过她家当年真的是大户吧,我想了想,如何强求上层阶级的人瞧得起劳动人民呢。七十年代的时候,她外公外婆住了几十年的卧室都有自己的卫生间。
我出国才知道有卫生间在卧室里面的……
中国 吃完杂粮 女性 电影 自传
我看见的世界 豆瓣
The Worlds I See: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李飞飞 译者: 赵灿 中信出版社 2024 - 2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到顶尖科学家的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北极星”,并最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是最技术性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激发无尽的科技创新。
🌟编辑推荐:
*【世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科学家李飞飞首部个人回忆录,女性科学家突破困局、追寻梦想的成长之作】
李飞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20多年,还是现代人工智能的关键催化剂ImageNet的创建者,在该领域有着极为权威的地位。
李飞飞如何从生活困顿的普通移民到成长为世界顶级科学家,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困难、挫折,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道路,如何以真正的科学精神投身研究,如何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将启发、引领、激励科学研究者和普通读者。
*【一部翔实的现代人工智能发展史】
李飞飞亲身经历了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时刻,她在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其中的关键细节。阅读本书,就是在阅读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金融时报》2023年最佳图书,国内外学者、企业家、投资人一致推荐】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分子生物化学家珍妮弗·杜德纳
2018年图灵奖得主 杰弗里·辛顿
英伟达高级研究科学家 范麟熙
领英和Inflection.AI创始人,《联盟》作者 里德·霍夫曼
皮克斯的联合创始人 埃德·卡特穆尔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 张亚勤
创新工场董事长、零一万物CEO 李开复
智源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 黄铁军
华大集团CEO 尹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陆雄文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符绩勋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 傅盛
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 程浩
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 杨澜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马兆远
得到联合创始人,得到AI学习圈产品主理人 快刀青衣
小红书CMO 之恒
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段伟文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 杨庆峰
CSDN创始人&董事长,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副主席 蒋涛
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CEO 霍太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知名科普达人 李永乐
微反应科学研究院院长,司法心理专家,风险投资人 姜振宇
2025年6月17日 已读
我看豆瓣上好多人读书读到热泪盈眶这倒也不至于吧……本俗人看完之后只是挺想吃她说的四川腊肉。感觉作者自己感情方面的表达明明很克制啊。
在世俗成就上很多部分都被她举重若轻地一笔带过了。大学录取,一句话……热恋,一句话……怀孕生小孩,一句话……
不过我喜欢这个标题是真的,从她谈生物的进化,自己的实验,赌上的项目,所有的一切也是呼应这个“看见”的,很妙。
VancouverLib 吃完杂粮 图书馆 女性 科技
别逗了,费曼先生 豆瓣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R.P.费曼 / [美] R.莱顿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别逗了,费曼先生》是理查德·费曼 (Richard Feynman) 最为著名的自传,书中的这些故事,是科学怪才理查德·费曼和拉尔夫·莱顿高高兴兴打鼓的七年之间,零散而随意地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一辈子,竟然能发生这么多奇妙而发疯的事情:在大学宿舍里愚弄同学、观察蚂蚁、模仿猎犬嗅气味、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撬开了装着原子弹保密文件的九个保险柜、在酒吧的厕所里跟人打架、看裸体舞表演、在巴西打桑巴鼓、学日语的尴尬、画儿画得相当不错、愚弄精神病医生、破译玛雅天文学古本,等等。这些令人发笑的故事,表现的是费曼坦率诚实的品格、自由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作为他生活轴心的物理学研究,其实是这个大玩家用全部的好奇心和热情来玩的一个玩具。
2024年12月23日 已读
今年早一点看了部费曼的纪录片,所以在图书馆看到这本就借回来。费曼是个妙人,书也是好书,但是没想到译者是个最大的地雷。读前几章的时候,我老有种错觉,觉得费曼的自我认识怎么像是一个爱遛鸟玩乐的北京少爷,我不是在看王世襄吗?
然后才意识到是翻译特地的选择。我知道是想表现出费曼爱玩乐好奇心强的本性,但是这些词语的选择非常违和,非常破坏阅读感,尤其是之前对费曼哪怕有少少了解的人。另外我比较生气的是,有些有名的人名,译者似乎没有尊重大众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且对里面物理知识一窍不通的我,还发现有个地方的数字错了。
当然这些不能掩盖费曼本身的魅力。我喜欢他说的那一句,发现了所做事情的欢乐,“我已经得到了我的奖赏”。看到有女性评论说费曼是有意思的理工男“爱了爱了”,我觉得有些讽刺。不是,这么一本自传看下来,难道没看出来费曼对女性似乎并非良人吗?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科普 美国
Americana 豆瓣
作者: Luke Healy Nobrow 2019 - 8
This intimate, engaging autobiographical work from an Irish visitor to the United States recounts the author's own attempt to walk the length of the USA's west coast. Healy's life-changing journey weaves in and out of often humorous reflections on his experiences in America and his development as an artist, navigating both the trail itself and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people who attempt to complete it. For fans of Cheryl Strayed's Wild.
2024年12月20日 已读
很厉害,感觉靠着青年人的硬气走下来了PCT。作者徒步的历程,穿插了身为爱尔兰一家移民(又回流)的历史。不过作者的外公吧,作为年轻人见识过纽约了,还决定要回爱尔兰开火车也很神奇。嘴上说着在美国的生活只是survive,所以要回到家乡。然而家乡的mortgage一部分是远在美国打工“survive”的姐姐们承担的啊。
读这历程吧,让我有种是不是不仅仅是一部分中国或是印度人,而是全世界各地都有爱美国(梦)而不得的人。少小离家,错过家乡亲人的婚礼,葬礼,新生的婴儿……这一点原来是四海皆通的。
RichmondLib 图书馆 徒步 漂在加拿大 爱尔兰
Good Talk 豆瓣 Goodreads
8.5 (6 个评分) 作者: Mira Jacob One World 2019 - 3
A bold, wry, and intimate graphic memoir about American identity, interracial families, and the realities that divide us,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The Sleepwalker’s Guide to Dancing.
“By turns hilarious and heart-rending, it’s exactly the book America needs at this moment.”—Celeste Ng
“Who taught Michael Jackson to dance?”
“Is that how people really walk on the moon?”
“Is it bad to be brown?”
“Are white people afraid of brown people?”
Like many six-year-olds, Mira Jacob’s half-Jewish, half-Indian son, Z, has questions about everything. At first they are innocuous enough, but as tensions from the 2016 election spread from the media into his own family, they become much, much more complicated. Trying to answer him honestly, Mira has to think back to where she’s gotten her own answers: her most formative conversations about race, color, sexuality, and, of course, love.
“How brown is too brown?”
“Can Indians be racist?”
“What does real love between really different people look like?”
Written with humor and vulnerability, this deeply relatable graphic memoir is a love letter to the art of conversation—and to the hope that hovers in our most difficult questions.
2024年11月12日 已读
听到书里作者和公婆家关于大川川的争论那会儿,我想,8年过去,又是大选,作者以及儿子现在是否要再一次经历那些困惑与愤怒的瞬间。这书很短,三个小时就听完了,节选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长大的印度裔女孩儿一路成长的片段,用对话来呈现出来。
讲真问这个世界是在变好吗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我觉得是人想要自己为难自己。
Libby 图书馆 女性 漂在加拿大 美国
小星星通信 豆瓣
奈良美智
8.8 (22 个评分) 作者: 奈良美智 译者: 黄碧君 / 王筱玲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2 - 2
《小星星通信》是奈良美智唯一一本自传。绘画对于奈良美智来说,是驾轻就熟的表达方式,这次虽换做了文字,依然保留了奈良美智质朴、坦诚的性 格特质。交流方式的不同,并未影响到奈良美智传达对真实情感的传达。
奈良美智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弘前市,这里的漫长冬天造成了相对封闭的 环境,奈良美智常常呆在家中绘画。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电台播放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浸染其中,奈良热爱上了民谣与摇滚乐。在独自绘画中与内心的对话,以及摇滚乐中的反叛和自由精神,成为了奈良美智画作风格的奠基。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书中笔墨所及,记录了奈良美智的每个阶段,尤其是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也许微小,却有非凡的意义。在武藏野艺术大学的第二年,因厌倦当下的状态挪用学费去欧洲旅行;结束稳定的高中老师生涯,在28岁时拖着行李箱去德国留学。早年在“内心世界的无限冒险”(奈良美智语),延续成为现实中的不断“出走”。自此奈良美智开始了他在更广阔的世界的漫游。
在德国时结识志趣相投的异国人;途经捷克被当做李小龙;与村上隆一起在洛杉矶加州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反战特辑踏上阿富汗采风;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其中有开心的事,也有难过的事,甚至有讨厌到不想做的事,但是对于奈良美智来说,这些经历真实、平等地灌注着自己的人生。在度过的岁月里,曾拥有的所有事物造就成为现在的“奈良美智”。抱持了这样的想法,才会使奈良从不讳言否定过去的想法,也不抗拒去发现新的表现方式。在这本自传《小星星通信》中,除了常见的绘画、雕刻作品之外,还穿插有奈良美智的摄影照片。展览作品、照片、手绘涂鸦,再加上质朴的文字,可说是奈良美智一次多纬度的自我剖析。
然而,无论经历多少,奈良美智仍拥有一颗“初心”,正如吉本芭娜娜的评价:“尽管在这个年头要始终保持真实和诚恳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但奈良是真诚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对于外界附赠的标签无动于衷,奈良美智一直有自己坚持的方向,并将这份真诚在书中呈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当当网购买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80563
2024年6月23日 已读
很神奇,奈良美智的文字和画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他好真诚啊,感觉是一直不停审视内心与自己对话的人。而且就传记里看到的,感觉是个能到处交朋友的人嘛,打破我对艺术家孤僻的刻板印象哈哈。
我在想,搞艺术的是不是有些感受是相似的,他说“所有的事物都是重要事物的重新发现”,想起来我之前读的一句,“所有经典的东西第一次看他就像是重逢”,有那么点微微重叠的意思。
之前看坂本龙一,觉得他们这辈日本的艺术家,受西方摇滚乐影响很大哎,每个都在自传中着重强调。
说起来,二十岁的背包旅行状态有且只能有一小段,能走多少权看个人缘分。错过了这个年龄,就不再有啦。
日本 漂在加拿大 绘画 自传 艺术
A Quantum Life 豆瓣
作者: Hakeem Oluseyi / Joshua Horwitz Ballantine Books 2021 - 6
In this inspiring coming-of-age memoir, a world-renowned astrophysicist emerges from an impoverished childhood and crime-filled adolescence to ascend through the top ranks of research physics.
NAMED ONE OF THE BEST BOOKS OF THE YEAR BY KIRKUS REVIEWS •“You’ll encounter one extraordinary turn of events after another, as the extraordinary chess player, puzzle solver, and occasional grifter works his way from grinding poverty and deep despair to worldwide acclaim as a physicist.”—Bill Nye, CEO of The Planetary Society
Navigating poverty, violence, and instability, a young James Plummer had two guiding stars—a genius IQ and a love of science. But a bookish nerd is a soft target, and James faced years of bullying and abuse. As he struggled to survive his childhood in some of the country’s toughest urban neighborhoods in New Orleans, Houston, and LA, and later in the equally poor backwoods of Mississippi, he adopted the persona of “gangsta nerd”—dealing weed in juke joints while winning state science fairs with computer programs that model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Once admitted to the elite physics PhD program at Stanford University, James found himself pulled between the promise of a bright future and a dangerous crack cocaine habit he developed in college. With the encouragement of his mentor and the sole Black professor in the physics department, James confronted his personal demons as well as the entrenched racism and classism of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When he finally seized his dream of a life in astrophysics, he adopted a new name, Hakeem Muata Oluseyi, to honor his African ancestors.
Alternately heartbreaking and hopeful, A Quantum Life narrates one man’s remarkable quest across an ever-expanding universe filled with entanglement and choice.
2024年6月1日 已读
这本传记可以当悬疑小说看。因为你看开头二十章,家庭贫困,妈妈有精神疾病+嗑药,孩子上了小学才知道有爹这玩意,爹呢是又吸毒又贩毒,他自己也深陷毒圈……怎么看这本书本应该不是黑帮大佬的回忆录,就是如何成为breaking bad主人翁的指南。所以作者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了天体物理学家,和大学教授呢?
作者其实没有写太多他有多刻苦,多勤奋……但是你看他经历的困境和创伤就能很容易想象出来。读完觉得好学校真好啊,哪怕有些favor少数族裔的机制看着像装装样子,至少真的有渴求机会陷于困境的人得到帮助,奋力一跃,改变了整个人生。
话说地狱笑话是真的存在,作者说他第一次见他爹挺意外的,因为他认识的黑人小孩都是没有“爹”这个概念的。
Libby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美国 自传
活着为了讲述 豆瓣 Goodreads
Vivir para contarla
9.3 (6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李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4
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
★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得主、纯文学畅销奇迹创造者马尔克斯的成长故事: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
★ 正是回忆中的这些细节、生命中的这些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 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 首版首次赠限量别册(含地图、人名索引、加博书单、作品年表)+ 雕刻时光咖啡券
=======================
“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他说,他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更爱他。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2024年2月28日 已读
读完之后第一感觉,半个哥伦比亚都是马尔克斯文艺界的熟人,还有一半是他们家亲戚。偶遇的路人是外公的私生子,以及读到他爸爸妈妈十三个小孩,六十四个孙辈的时候,我已经不太会数数了。
写他爸爸妈妈恋爱那一段可太好看了,像是一场热带风暴。刮的人晕头转向,却又终身难忘。还想说这跟我看的俄国文学里拧巴的感情就是两个极端,看到后来发现两者还是有共同点的,就是拉美的人名和俄国人一样可以长得离谱,一个人名占两行,一看就是重要人物!
本来我对哥伦比亚一无所知,只晓得咖啡和毒品。开着谷歌地图,看马尔克斯写自己巴兰基亚长大以及求学波哥大,哪怕本书的结尾他30岁还不到,我仿佛被拉入他那个动乱的时代,跟着年轻的他从花街柳巷到城市暴乱。你说这世上,明明不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时间,怎么发生的好像总是一模一样的事情。
传记结尾在二十多岁真是好啊。读毕你不会觉得是满怀沧桑的老者在回忆往事,而是欢欣期待,明明经历了那么多,仿佛一切才刚刚要发生。
RichmondLib 人生 哥伦比亚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照护 豆瓣
The Soul of Care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博文 译者: 姚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4年1月6日 已读
知道这本书很久了,一直没有足够的勇气看。这次在图书馆看到,想了想,就借回来了。说是陌生的话题吧,阅读的过程中仔细想一想,照护的例子身边有很多很多。我们中国人聊起来,话题不是关于深情就是关于孝顺。少有像书里,论述被照护者的尊严和平等,以及提示照护者也需要观测并且警惕自身的心理状况。
这是个悲伤的,让人心生畏惧的话题,但是总有一天,我们都要去面对。不过谈论了这么多伦理,说起来普通人还是得多挣点钱啊,对于伴随衰老而来的失能,有钱不见得能获得尊严和平静,但是没有钱,一定是什么都没有的。
RichmondLib 医学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疾病
永久记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Permanent Record
6.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 译者: 萧美惠 / 郑胜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是爱德华•斯诺登的自传,记录了他在童年、少年、成年时期的经历,以及自己价值观变化的全部过程。书中内容既反映了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国政府监视行为的不安,并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反思与告白。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斯诺登的童年回忆。他自小开始对计算机程序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走上成为系统工程师之路,寻找网络的秘密。第二部分是斯诺登受雇于美国情报机构期间的经历。此期间,他冒着极大风险曝光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视系统。这一部分还讲到他为建立这个系统所做的工作,以及促使他曝光事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斯诺登逃亡到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在这一部分中,他也袒露了内心的矛盾。
从田园诗般的童年印象,到跌宕起伏的情报工作,《永久记录》这本书讲述了斯诺登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关于这个“在网上长大”的聪明年轻人的完整而深刻的记录。他满怀着激情与坦率、智慧与担当写下的这本书,注定将成为数字时代不可忽略的嘹亮回声。
2023年12月31日 已读
第一部分讲一家满门忠烈是如何出了个一身反骨的斯诺登的。第二部分讲,中国人知道自己不自由,而美国人不知自己不自由。第三部分像悲壮又精彩的逃亡电影。阴谋终被揭发,英雄抱得美人,却又无家可归。
我本想,这摆在台面上骂美国政府的了,总不会有删减了吧。结果删减的部分就值得五星。什么样的书没办法有简体中文版,什么书的中文版里被拿掉了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十有八九比书的内容正文还要精彩。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官方机构在特定地方给你画了高亮。
也许未来某天,会有人系统研究我们这个年代,什么被打码,什么被删减,是不是也多亏了“永久”记录。
而这本书的出版,也恰巧成了最好的隐喻。美国大张旗鼓让其出版,作为读者,你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去购买阅读书中的内容。但如书中所说,你如何知道,背后没有一张网,记载并且永久追踪所有了解这本书内容的人。中国也出版,只不过虽然不着痕迹地删减若干,所有删减处都有省略号,只不过中文版,都不让你评论,但你可以评价英文版。🙂
Richmond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社会 美国
音乐即自由 豆瓣
音楽は自由にする
8.5 (57 个评分) 作者: [日] 坂本龙一 译者: 何启宏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7 - 5
本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口述自传。幼时的坂本龙一,因为饲养小白兔而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喜悦。青年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但也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并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期间,他 曾一度拒绝学习钢琴,正因为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他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音乐使他自由。此后,他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登顶国际舞台赢得盛誉…在口述中,坂本龙一不断俯瞰自己迄今为止的生命,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2023年12月16日 已读
逛图书馆的时候看到,就借回来了。虽然我之前完全不了解坂本龙一……如今他已过世,翻读这本书其实还有点贸然窥见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人生之感。
和以前看到的传记不太一样的是,他几乎没有花笔墨写自己“很热爱”,或是“很厉害”,又或是“很艰难”。好像人生大多选择,都是顺其自然,提到自己上街抗争,文字中都不太看得出愤怒,不知是不是写书的时候已到了一定年纪和心境,一切都是举重若轻。
我挺意外的是他写一路成长受到的文化影响,竟然多是欧美,连小时候看的剧集都全是美剧。以前我还没有意识到,原来读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可以顺道体会背后的历史context。流行文化是怎样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
RichmondLib 日本 漂在加拿大 自传 音乐
少年凯歌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39 个评分) 作者: 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6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2023年10月22日 已读
薄薄一本,读了好几天。文笔好,很真诚。我之前从未读过陈凯歌的文字,所以这本书里感受到的他(或者说是三十多岁时候的他)和在娱乐新闻以及他的电影里感受到的他,是完全完全不一样的。陈凯歌记录在老舍自杀的当天,自己还在白天时候的太平湖公园里还看见了他。
陈凯歌写亲历的身边的自杀,“在这个世界上,以人生为他乡的人是有的。当大家都走头无路的时候,他们却轻易地找到了那扇门。” 我被“以人生为他乡”这个说法深深触动,和🐘友们一番讨论觉得是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属于自己,仿若一直生活在异乡,而离开异乡回归故里的手段,便是自杀。
豆瓣有人不怀好意戏谑,说陈大导演年少时期的伤痛已被功名利禄治愈。所以是亲人好友被折辱,是自己被迫去折辱别人甚至家人的痛,是熟识的人不堪折辱自杀死在面前的痛,烙下的不堪要如何被治愈呢。另说我前几周刚看过另一本同样是北京人读了北京四中然后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写的书,只是那本的重点是鸡娃。几十年过去,中学生的生活天差地别了啊。
中国 文革 漂在加拿大 自传
攀岩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ush:A Climber’s Journey of Endurance, Risk, and Going Beyond Limi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米·考德威尔 译者: 乔菁 / 宋明蔚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3
汤米·考德威尔以相当诚实的方式分享了自己成长与冒险的旅程,你可以从无数细节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少年汤米的手足无措、尴尬青春;青年汤米在成人世界里经历的猜忌、迷茫、失败;到最后探索未知的自我, 放开心胸让自己成长,学会与他人分享。如今已经40多岁的汤米,人生经历十分传奇,被恐怖分子挟持、被迫杀人、惨遭断指、不幸婚变,但每多碰到一次挫折,就多一分坚定的意志。他把目光放在无数人心目中那项“不可能的任务”上——光滑如镜、垂直高度900多米的绝壁“黎明墙”。他必须依靠几微米的皮肤接触,几毫米的岩石边缘,脑海中千万个动作,并以无懈可击的精确度执行才能成功。历时7年时间,汤米最终完成了这项壮举,重新定义了攀岩这项运动,也拓展了生命的可能性。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攀岩,而是我们普通人都会经历的渴望与恐惧、纠结与挣扎,展示了人类最高水平的努力、永远无法磨灭的精神和决心。
2023年8月22日 已读
翻开这本书的契机是在看湖的时候碰到几个小姐姐在攀岩。我对作者人生好奇的最大的一点是,攀岩是顶级刺激惊险的运动,那这些运动员从岩壁上下来,咋还能回到喂鱼养猪儿女绕膝的平淡生活。好难想象。
他们被绑架那一段,这个叙述让我感觉是不是大多美国人都自认宇宙中心啊(没啥贬义的意思)。去一个动乱国家,为什么不提前查一下到达地是否安全,大使馆通告也不看,而是觉得那儿有想做的事就直接可以去了?
读到婚变那里是觉得,伴侣可能来来去去,多年感情piaji就没了,事业可能也陷入低谷。唯一在他身边不会变的,是他挚爱的攀岩。
漂在加拿大 美国 自传 运动
天高歌长 豆瓣
作者: 程不时 / 程不时 2004 - 2
《天高歌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3年8月16日 已读
非常impressive,首先就是他父亲parenting的部分:抗战年代,带着他逃难不忘每日做体操锻炼身体,鼓励小孩参加体育比赛,放手让小孩写日记(有模有样)出版个人报纸做应用题还有引导小孩画画。
因为是自传嘛,有趣的几点还有,读完全书会觉得他到80岁的人生一生都在在做让自己骄傲和快乐的事,老爷子除了设计飞机,在读书时候搞话剧,当首席小提琴手,做管弦乐队的指挥,写小说,四十岁开始接触学习编程……真是无比充沛的人生。
书里是看不到一点他自我怀疑的,或者是失落都不曾多提,哪怕他经历过文革下厂子做零件,和初恋分开,以及引以为傲的运十飞机后来被搁置。不过看他写民科那里,我又觉得他是很乐意与外行去平等地谈论讲解,并非自认“高高在上”的专家。
唯一情绪多露了一些的地方还是关于初恋,笔墨多过写太太和儿女。但笔下似是写给读者,似是说给自己,他和对方为了达到此后的人生境界和实现理想,分开也是必然的事。
中国 漂在加拿大 自传 飞机
刀锋人生 豆瓣
The Knife's Edge
8.6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2022 - 4
直言不讳的医生自传,揭示出高光职业的振奋和磨难
一桩桩医疗探险,包含着现代外科的宏大、神奇,与人间的悲欢
◎ 内容简介
心外科医生,有着开胸换血、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但也是活生生的人,也经受着所有人都有的核心情绪——大部分时候。
一次诡异的运动事故,冥冥中将韦斯塔比塑造成了全球领军级的心外科医生之一。“我从打蔫的紫罗兰,变成了无拘无束、胆大自负的混蛋。我变得对压力免疫,成了习惯性的冒险者,始终渴求着刺激,像一块磁铁似的,把高风险病例吸到身边,并陶醉在和死神的竞赛之中。”
而又一个寒冷冬日,孩子的拯救和降生,“帮我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也将我塑造成了一个更优秀的外科医生——我变成了比过去好得多的人,也重又明白了爱能带来欢腾、喜悦。”
透过韦斯塔比的心路剖白和自我反思,读者将看到一场场生命的冒险,一次次爱的悲欢,以及现代心外科那扣人心弦的全部故事——“它们正是在我这一生中渐渐铺陈开的,能够参与其中,我很自豪”。
◎作品看点
★ 职业光环背后,是鲜活的个人。
在外人眼中,心外科医生是神秘且强悍的人物,他与死神争夺生命控制权,是容不得同事犯错的严厉“大boss”,在医院里横着走了一辈子。但其实,他也曾内向瑟缩,也曾因自己的操作粗心坑惨队友,会因抢救稚童、老友的失败而心如刀绞;也要为了突发的抢救而忍痛抛下过生日的女儿、生产的妻子,甚至还会在自己接受小小的窥镜治疗时提心吊胆。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得意和悔恨,有长处和弱点……有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和当仁不让的坚决意志。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的人创造的。
★ 医学进步黄金时代的画卷。
自50年代心内直视手术出现以来,心外科经历了飞速发展:体外循环、人工辅助装置、各种高难度术式纷纷涌现,这背后则有众多医学天才群峰耸峙。作者于60年代进入医学院,在学习和执业的过程中,师从本托尔、罗斯等杰出前辈(皆有以自己命名的术式),更受教于成功应用体外循环第yi人柯克林、人工心脏移植第yi人库利。作者自己亦推动改进体外循环抗感染技术,将罗斯的瓣膜术式首次用于婴儿,用成人心脏辅助装置帮助儿童恢复、研发硅橡胶气管等,为心胸外科做出开创性贡献。透过本书,读者能看到,在那个对丙肝、HIV都还束手无策的年代,医护怎样用自己的才智、勇气和高尚情操,治病救人、大胆钻研,为我们今天的福祉开创了大好的局面。
★ 更惨痛,却更真实。
真实的心外科,就是浴血和惨痛。被木桩洞穿的胸腔,化脓粘连在一起的食管和心肌,主动脉夹层犹如愤怒的茄子,体外循环术仿佛“放血宰牲”……为了患者的生机,医生们连续操作十几个小时,或者一动不动用拳头摁住低温的心脏漏洞而遭冻伤;可即便如此拼死,当被问起“你的病人里有多少死了”时,也只能回答“比大多数士兵手下死的人要多”。
◎ 名人推荐
心脏外科圣手韦斯塔比的故事依然惊心动魄。《刀锋人生》通过12个主题词再次展现了他的职业悲喜剧:家庭、悲伤、风险、傲慢、完美、欢腾、险境、压力、希望、韧性、惨痛、恐惧。每个片段都是一桩医疗探险,都在他生命中刻下了难消的印痕,也一定会给读者诸君留下共感的涟漪。可以说,这本直言不讳的传记,捧出的是韦斯塔比那颗风光与磨难同在的灵魂。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韦斯塔比这样立于鳌头的心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部行走的故事搜集器。本书中的病例救治过程,其曲折惊险的程度,让人即使只是阅读,都会深感窒息……作为丘吉尔的粉丝,韦斯塔比也将“我们决不投降”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也是带着这样的信条一次次让濒死的病人绝处逢生。每个人都有遭遇绝望的时刻,也许《刀锋人生》中的那些游走在冥府边缘尚且不屈服的求生意志和决不投降的勇气,能带给你重新振作起来的力量。 ——李清晨(小儿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手术两百年》联合编剧)。
患者能够把生命放心地托付给你,允许你切开他的胸腔和心脏,其实是一种莫大的信任。而心外科医生也常会为了给患者实施救治和手术,耽误甚至放弃自己个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这也是职业操守的体现——韦斯塔比教授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心脏外科是医学领域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身处其中的我们,一定会沿着本托尔、柯克林、罗斯、韦斯塔比等教授们开拓的道路,努力探索,力争在技术创新和有温度的治疗上不断进步,担得起患者的性命之托。——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完全可信……本书传达了一种无可置疑的真实感。——《每日邮报》
这份回忆录读来津津有味,正是因为作者出乎意料地承认了自己的脆弱。——《泰晤士报》
2022年5月20日 已读
因为喜欢韦斯塔比医生的第一本书《打开一颗心》,所以这本一出我就迫不及待找来读了。我想,选择做医生并且坚持,必然还是有悲天悯人的心,毕竟同等的智识干其他的行业一样能有近似的金钱和地位回报。不过说到医生的同理心,或者和蔼可亲,作者的解释我还是认同的,这些顶级的医生救下绝症的病人,尤其还能看到病人们十年后拥有普通人的生活,其实纯靠他们专注解决问题本身和团队天衣无缝的配合,这时候共情是会碍事的,因为它影响理性判断能力。读的过程中偶尔会浮现豪斯医生的脸。另外外行人获取无用(不低俗)小知识一枚,除了猪心和牛心在手术中大放异彩之外,原来鲑鱼的精子开发出来的鱼精蛋白也是心脏手术中的key player之一。以后煎三文鱼的时候会多一分感激的!读到最后还是发现总不自觉提醒自己,好好活着,已是莫大的福分。
医学 无工作游民 科普 自传 英国
我的几何人生 豆瓣
The Shape of a Life: One Mathematician's Search for the Universe's Hidden Geometry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丘成桐 / [美] 史蒂夫·纳迪斯 译者: 夏木清 译林出版社 2021 - 3
本书讲述了丘成桐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异国求学路,初入数学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基础科学建设的拳拳之心……攀登科学高峰,拨开浮华迷雾,丘成桐直面盛誉、无惧挑战,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书中特别收录丘成桐原创诗词赋文,学贯中西、融通文理,尽显大家风范。他的故事就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正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并终将重塑世界科技的秩序。
2021年4月19日 已读
很多年前的夜晚,我和桐老板喝了点酒,两人吹着风在九龙的大马路上散步聊天。路过一间中学,隐隐看见学校的大门和名字,两个人一时好奇扒拉出手机,想搜搜这学校如何出了什么学生。培正中学,然后我俩被里面毕业学生的厉害惊呆了,也是那时候,遥远地通过维基百科知道了丘成桐。数学家呀,好像拥有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各样的工具,他们就勤勤恳恳一件一件拿出来,尝试去解决大的如天空一般的难题。我在书里读到他对数学全心全意的爱,敬佩又羡慕。有一处是不是出错了,说是华罗庚和郭沫若拿了第一届国民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怎么想都不能吧……我去查了查应该是冯友兰,而且虽然是两个一等奖,应该华罗庚是科学技术,冯友兰是文学/哲学类才是吧。
DataAnalyst 中国 数学 美国 自传
活过,爱过,写过 豆瓣 谷歌图书
8.0 (25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其它标题: 活过, 爱过, 写过
★社会学家李银河新版自传——一位女性主义者的人生自述,坦荡、独立、勇敢、自由,一生所求不过爱与美。
生于1950年代,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公派留学……李银河成长中的苦闷彷徨和命运转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从理想狂热走向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成长、爱情、学术在李银河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人生的这三个向度上,她“像蜜蜂采蜜一样”,只采撷最精华的部分。
★李银河首次深入、完整回忆与王小波的爱情历程,呈现《爱你就像爱生命》背后的故事。
王小波是李银河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与王小波的婚恋故事,读来令人动容,仿佛斯人未逝。从手抄小说《绿毛水怪》结缘,到热恋时的情书互递,婚后出国求学并借机穷游欧美,再到回国共同生活,甜蜜、浪漫、诙谐有趣,呈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王小波和一对精神伴侣的日常生活。
★借由李银河的回忆,一窥中国社会近三十年婚姻家庭、性别与性的观念更迭与变迁。
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领域的女学者,李银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揭示中国人关于婚姻、家庭、性的观念及其文化根源,并积极为中国社会的性少数群体发声,致力于扩大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与认知。她对学术生涯的回忆和梳理,清晰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三十年来在上述领域的观念变迁,以及与西方社会普遍认知的异同。
★李银河亲自修订,篇幅增补5万字。收录精选照片四十余张,首次曝光多张珍贵生活照。
特别增加了与年轻读者互动的一章,选取青年人普遍关心的有关婚姻、家庭、性的问题,逐一回答。
精选的四十余张照片,串联起李银河的一生经历:在北京度过童年、进内蒙古兵团、上工农兵大学、赴美国留学、与王小波相恋并一起留学、晚年与大侠相伴,等等。
★文字坦荡,率真。公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李银河,在她本人讲述下,却寻常不过,只是一位活出了自己所相信的一切的人。
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精华,最美丽的,最舒适的,最诗意的,最适合我的。 活着,就享受所有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所有这些感觉。这就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李银河
★知名设计师操刀,装帧风格新颖前卫,彩插版本,用纸精良。
内容简介:生于1950年代,李银河一生的命运转折和苦闷彷徨,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人从理想狂热到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与众不同的是,她一生都坚定地追求真我与自由:不顾一切与王小波热烈相爱,全心投入中国婚姻、性与家庭研究,通过学术实践打破偏见、为少数群体发声……李银河在书中回溯近七十年的岁月流光,落笔坦荡,纯真率性。人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她,在除去种种标签之后,只是一个敏感、纯粹、为了爱和美而真实地活着的人。
2020年6月17日 已读
我的问题在于,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如果你不去做变性手术,不服用药物,仅仅因为“性格中男性度极高”,外貌打扮接近男性,就可以认为自己是transgender。进而爱你的女性也是异性恋,你自己也是异性恋。这逻辑不能说服我啊。虽然恋爱的事情无关性别阶级这样那样的,但是如果你认同男女之间的差别在于器官和体力而尝试去反对社会对塑造性别额外的要求,那你如何定义“性格中的男性度”, 勇敢,坚毅, aggressive,性格豪爽,难不成是这些?当然我还是很欣赏李银河的生活态度啦。年轻时候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有美好的爱情,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想,一路成长中能对自己足够坦诚,就已是异常珍贵的事。另外看了这么多文化领域收紧和创作者获罪的新闻,李银河咋就这么乐观地觉得前途是光明的呢。
DataAnalyst 中国 女性 自传
Educated 豆瓣
8.7 (84 个评分) 作者: Tara Westover Random House 2018 - 2
Educated is an account of the struggle for self-invention. It is a tale of fierce family loyalty, and of the grief that comes from severing one’s closest ties. With the acute insight that distinguishes all great writers, Westover has crafted a universal coming-of-age story that gets to the heart of what an education is and what it offers: the perspective to see one’s life through new eyes, and the will to change it.
2020年1月23日 已读
家庭变成了作者成长的重重阻碍,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我很敬佩她,并不一定是一直清楚自己要什么追逐什么,但是一直认真在寻找&辨认自己不想要什么。家庭和信仰在她周身塑造了厚厚的壳(我想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教育让她破壳而出。盖茨奖学金给她提供了机会,看到有钱人的钱花在这样的地方真的让人很欣慰啊。另外好想吐槽啊,宗教里面那么多道理,怎么连不要张口就喊家庭成员whore都没教会???
Audible 成长 教育 美国 自传
Born a Crime 豆瓣 Goodreads
9.4 (137 个评分) 作者: Trevor Noah Spiegel & Grau 2016 - 11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The compelling, inspiring, and comically sublime story of one man’s coming-of-age, set during the twilight of apartheid and the tumultuous days of freedom that followed
NAMED ONE OF THE BEST BOOKS OF THE YEAR BY
Michiko Kakutani, New York Times • Newsday • Esquire • NPR • Booklist
Trevor Noah’s unlikely path from apartheid South Africa to the desk of The Daily Show began with a criminal act: his birth. Trevor was born to a white Swiss father and a black Xhosa mother at a time when such a union was punishable by five years in prison. Living proof of his parents’ indiscretion, Trevor was kept mostly indoors for the earliest years of his life, bound by the extreme and often absurd measures his mother took to hide him from a government that could, at any moment, steal him away. Finally liberated by the end of South Africa’s tyrannical white rule, Trevor and his mother set forth on a grand adventure, living openly and freely and embracing the opportunities won by a centuries-long struggle.
Born a Crime is the story of a mischievous young boy who grows into a restless young man as he struggles to find himself in a world where he was never supposed to exist. It is also the story of that young man’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earless, rebellious, and fervently religious mother—his teammate, a woman determined to save her son from the cycle of poverty, violence, and abuse that would ultimately threaten her own life.
The stories collected here are by turns hilarious, dramatic, and deeply affecting. Whether subsisting on caterpillars for dinner during hard times, being thrown from a moving car during an attempted kidnapping, or just trying to survive the life-and-death pitfalls of dating in high school, Trevor illuminates his curious world with an incisive wit and unflinching honesty. His stories weave together to form a moving and searingly funny portrait of a boy making his way through a damaged world in a dangerous time, armed only with a keen sense of humor and a mother’s unconventional, unconditional love.
Praise for Born a Crime
“[A] compelling new memoir . . . By turns alarming, sad and funny, [Trevor Noah’s] book provides a harrowing look, through the prism of Mr. Noah’s family, at life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 . . Born a Crime is not just an unnerving account of growing up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but a love letter to the author’s remarkable mother.”—Michiko Kakutani, The New York Times
“[An] unforgettable memoir.”—Parade
“What makes Born a Crime such a soul-nourishing pleasure, even with all its darker edges and perilous turns, is reading Noah recount in brisk, warmly conversational prose how he learned to negotiate his way through the bullying and ostracism. . . . What also helped was having a mother like Patricia Nombuyiselo Noah. . . . Consider Born a Crime another such gift to her—and an enormous gift to the rest of us.”—USA Today
“[Noah] thrives with the help of his astonishingly fearless mother. . . . Their fierce bond makes this story soar.”—People
“[Noah’s] electrifying memoir sparkles with funny stories . . . and his candid and compassionate essays deepen our percep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race, gender, and class.”—Booklist (starred review)
“A gritty memoir . . . studded with insight and provocative social criticism . . . with flashes of brilliant storytelling and acute observations.”—Kirkus Reviews
Review
“[A] compelling new memoir . . . By turns alarming, sad and funny, [Trevor Noah’s] book provides a harrowing look, through the prism of Mr. Noah’s family, at life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 . . In the end, Born a Crime is not just an unnerving account of growing up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but a love letter to the author’s remarkable mother.”—Michiko Kakutani, The New York Times
“[An] unforgettable memoir.”—Parade
“You’d be hard-pressed to find a comic’s origin story better than the one Trevor Noah serves up in Born a Crime. . . . [He] developed his aptitude for witty truth telling [and]…every hardscrabble memory of helping his mother scrape together money for food, gas, school fees, and rent, or barely surviving the temper of his stepfather, Abel, reveals the anxious wellsprings of the comedian’s ambition and success. If there is harvest in spite of blight, the saying goes, one does not credit the blight-but Noah does manage to wring brilliant comedy from it.”—O: The Oprah Magazine
“What makes Born a Crime such a soul-nourishing pleasure, even with all its darker edges and perilous turns, is reading Noah recount in brisk, warmly conversational prose how he learned to negotiate his way through the bullying and ostracism. . . . What also helped was having a mother like Patricia Nombuyiselo Noah. . . . Consider Born a Crime another such gift to her—and an enormous gift to the rest of us.”—USA Today
“[Noah] thrives with the help of his astonishingly fearless mother. . . . Their fierce bond makes this story soar.”—People
“This isn't your average comic-writes-a-memoir: It’s a unique look at a man who is a product of his culture—and a nuanced look at a part of the world whose people have known dark times easily pushed aside.”—Refinery29
“Noah’s memoir is extraordinary . . . essential reading on every level. It’s hard to imagine anyone else doing a finer job of it.”—The Seattle Times
“Powerful prose . . . told through stories and vignettes that are sharply observed, deftly conveyed and consistently candid. Growing organically from them is an affecting investigation of identity, ethnicity, language, masculinity, nationality and, most of all, humanity—all issues that the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ws are foremost in minds and hearts everywhere. . . . What the reader gleans are the insights that made Noah the thoughtful, observant, empathic man who wrote Born a Crime. . . . Here is a level-headed man, forged by remarkable and shocking life incidents, who is quietly determined and who knows where home and the heart lie. Would this unique story have been published had it been about someone not a celebrity of the planet? Possibly not, and to the detriment of potential readers, because this is a warm and very human story of the type that we will need to survive the Trump presidency’s imminent freezing of humane values.”—Mail & Guardian (South Africa)
“[Noah’s] story of surviving—and thriving—is mind-blowing.”—Cosmopolitan
“A gifted storyteller, able to deftly lace his poignant tales with amusing irony.”—Entertainment Weekly
“Noah has a real tale to tell, and he tells it well. . . . Among the many virtues of Born a Crime is a frank and telling portrait of life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1980s and ’90s. . . . Born a Crime offers Americans a second introduction to Trevor Noah, and he makes a real impression.”—Newsday
“An affecting memoir, Born a Crime [is] a love letter to his mother.”—The Washington Post
“Witty and revealing . . . Noah’s story is the story of modern South Africa; though he enjoyed some privileges of the region’s slow Westernization, his formative years were shaped by poverty, injustice, and violence. Noah is quick with a disarming joke, and he skillfully integrates the parallel narratives via interstitial asides between chapters. . . . Perhaps the most harrowing tales are those of his abusive stepfather, which form the book’s final act (and which Noah cleverly foreshadows throughout earlier chapters), but equally prominent are the laugh-out-loud yarns about going to the prom,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hite Church’ and ‘Black Church.’”—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A] substantial collection of staggering personal essays . . . Incisive, funny, and vivid, these true tales are anchored to his portrait of his courageous, rebellious, and religious mother who defied racially restrictive laws to secure an education and a career for herself—and to have a child with a white Swiss/German even though sex between whites and blacks was illegal. . . . [Trevor Noah’s] electrifying memoir sparkles with funny stories . . . and his candid and compassionate essays deepen our percep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race, gender, and class.”—Booklist (starred review)
“A gritty memoir . . . studded with insight and provocative social criticism . . . with flashes of brilliant storytelling and acute observations.”—Kirkus Reviews
2018年6月27日 已读
最早知道Trevor Noah是在Jerry Seinfeld的comedians in cars getting coffee里面。当时印象就非常深刻,觉得这个人既有天分又非常自制。现在听了这本书,想想这么锐利又真诚的人果然有不一样的成长经历。最后一章听得又哭又笑。加上又是Trevor本人阅读,好像连着听了十几个小时的standup,带入感非常强。Trevor的妈妈真是一个勇敢坚强又温柔的女性。Audible万岁!
Audible GIS 南非 自传 英文
7年之痒 豆瓣
作者: [美国] 杨二车娜姆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 9
几年前,杨二车娜姆的一本《走出女儿国》自传小说,让人们认识了神秘的、来自泸沽湖的摩梭人,也领略了她与挪威外交官石丹梧的爱情传奇。后来这段佳话被娜姆写进《中国红遇见挪威蓝》一书中,成了女孩子们的爱情圣典。但是,娜姆令人羡慕的“国际走婚”在七年之后停住了脚步。娜姆在新书《七年之痒・中国红别了挪威蓝》中袒露了自己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以及这些年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