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设计面面观 (2009) 豆瓣 TMDB
Objectified
8.0 (50 个评分) 导演: 加利·哈斯特维特 演员: Paola Antonelli / Chris Bangle
其它标题: Objectified / 造物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设计面面观》是一部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长篇独立纪录片。影片详尽地展示了创造工业产品流程的实录片断,并记录了与世界顶尖设计师们的交谈与讨论。导演Gary Hustwit用洞察深切的镜头记录了这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工业设计产品,看似稀松平常的设计背后,却是设计师们倾尽全力的良苦用心。
《设计面面观》中采访到的设计师们包括: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Paola Antonelli,慕尼黑BMW首席设计师Chris Bangle,巴黎兄弟设计组合Ronan & Erwan Bouroullec,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Walker艺术中心平面设计师Andrew Blauvelt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正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促使我们去思考得更多更多。
2024年10月21日 看过
美可以相对主观,但是验证为什么是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客观的表述。扣题。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美国 设计
城市与建筑-安藤忠雄的建筑诗 (2011) 豆瓣
8.0 (5 个评分) 演员: 安藤忠雄
2024年10月21日 看过
出来是蔡康永的脸我震惊,还以为是自己进错视频了哈哈。海边的屋子真是好看,但是也许镜头没多强调,安藤忠雄肯定是一个极为严格的人。工地的监工小哥战战兢兢,发现差错之后一脸死灰,然后做梦梦的都是安藤……
我还在Fort Worth住过两年呢,看到纪录片里说当地的美术馆就是安藤忠雄盖的,555要是那时候有点知识去玩耍一下就好了。看这个纪录片,跟我看那个森山邸一样产生的疑问是,屋主看着像普通的上班族啊,如何雇得起这么昂贵的知名建筑师给自己设计房子呢。
建筑 日本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设计
传奇字体 (2007) 豆瓣 TMDB
Helvetica
8.4 (89 个评分) 导演: 加利·哈斯特维特 演员: Michael Bierut / Neville Brody
其它标题: Helvetica / 海维提卡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
2024年10月17日 看过
感觉Helvetica有一个好的设计师的素质,就是“克制自己本身的表达”。不同设计师跳出来说不同意见还是很好的,不是一边倒。不过把字体跟战争联系在一起是个什么鬼啊,有种脑子不清爽还硬要表达的感觉。攻击字体干啥,攻击现实生活中有权力但又做出蠢决策的人嘛。原来再怎么像一阵清风吹拂过业界的设计,用的人多了总会变成烂大街/陈腐/官僚化,让俺暗搓搓地怀疑有些经典的设计是不是只是引用/抄袭的成本太高。
以前上街从来不注意字体的,纪录片里用很多空镜头呈现了字体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应用。看的时候,我发现,好像字幕就是Helvetica嘛——印证了我一个小认识,太多事物,没有意识/观察到,它们对我就是不存在的啊。
字体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英国 设计
拉姆斯 (2018) 豆瓣
Rams
8.6 (28 个评分) 导演: Gary Hustwit 演员: Dieter Rams
其它标题: Rams
Rams is a documentary portrait of Dieter Ram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designers alive, and a rumination on consumerism, sustainability, and the future of design.
“The man who all but invented consumer product design as we know it today.” – The Guardian
“To quantify his impact, you need only look at the millions of Apple products in our pockets.”
—Fast Company
“Dieter Rams’ design ethos has shaped the way entire generations think about making and consuming.” —Wired
“Indifference towards people and the reality in which they live is actually the one and only cardinal sin in design.” – Dieter Rams
2024年10月8日 看过
赏心悦目啊赏心悦目。
以前单纯地觉得设计是艺术和美,最近看完几个关于设计的纪录片,意识到这背后的核心似乎更是人。感觉这些优秀的设计师是想法和考量特别多,表达能力也强,但是又要努力克制自己的表达,有种奇妙的矛盾感。
这里面Rams提到Braun被吉列收购,结果设计不得不持续让位于marketing的需求导致他最后与Braun分道扬镳。我不太熟悉吉列啦,第一反应就是,这怕不是个美国公司,一切都要让位于卖卖卖,卖更多。看完一查果然是哈哈。
德国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设计
座椅时间 - 坐的历史: 1800至今 (2019) 豆瓣
Chair Times - A History of Seating - From 1800 to Today
9.2 (12 个评分) 导演: Heinz Bütler 演员: Antonio Citterio / Ronan Bouroullec
其它标题: Chair Times - A History of Seating - From 1800 to Today / Chair Times A History of Seating – From 1800 to Today
CHAIR TIMES takes viewers on a journey through a »sea of chairs:« 124 objects dating from 1807 to the latest 3D printed designs are arranged in the order of their production year to create a timeline of modern furniture design. Which objects would professionals in the design field want to talk about, bringing their expert knowledge to the respective topic? Serving as guide on this excursion into the history of seating design: Rolf Fehlbaum, Chairman Emeritus of Vitra.
2024年9月22日 看过
赏心悦目。这里面好多椅子,光看着线条都是眼睛的享受。刚想说如艺术收藏品一般的椅子咱买不起,那肖想一下那些个漂亮的椅子小模型总可以吧,结果评论科普说有的小模型大概 一个几千块,真是僭越了🤪
意外的是,原来很多有名的建筑师还兼职设计椅子,好神奇呀。这椅子博物馆有天我也想去看一眼。
德国 椅子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艺术
抽象:设计的艺术 第一季 (2017) 豆瓣 Eggplant.place
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 Season 1 所属 : 抽象:设计的艺术
9.1 (130 个评分) 导演: 摩根·内维尔 /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Netflix最新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创意时尚工业领域的艺术纪录片《抽象: 设计的艺术(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探访全球创意艺术名家,分享这些活跃于世界顶级设计领域舞台的设计师所持的创意艺术理念。
2024年9月21日 看过
鞋子设计师原来跟Bill Bowerman有渊源,上次看到教练的名字还是在shoe dog这本书里,感觉教练对这些人都是灵魂支柱的存在。建筑师那一集倍感亲切,发现他就是我们平日过桥时候看到的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扭腰大楼的设计师。然后interior design的艺术家全集看着都对眼睛非常舒服,虽然我知道这里面所有细微末节的人性关怀都要大把的💰来铺垫哈哈。
挺好,给俺这种没有受过美学训练的普通人上点普及课。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美国 美学 设计
勒·柯布西埃全住宅 豆瓣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 宁波出版社 2005 - 9
本书介绍了勒·柯布西埃的106个住宅设计项目,书中的每个设计作品都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并配有详尽的模型和平面图展示。另外,本书还附有安藤忠雄和加藤道夫对柯布西埃住宅的精辟诠释以及富永让与妹岛和世的对谈录,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更为真实地接近和把握建筑大师柯布西埃在住宅上的设计精神及此宣言的完成过程。
2024年5月30日 已读
好酷,第一次看书全程希望书能是3维的!!!
看到001号建筑,我盯着描述里的“建筑师17岁进行设计”愣了半天。柯布西耶这么天才的么。
话说这里好些房子都是给劳动者设计的,有些是给农民,有些是给技师,还有是给看门人设计的。是当时法国的劳动人民待遇好吗,这一个个的,将近一百年前啊,有房子设计的还带车库……还是说是建筑师心怀大众,企业家的房子也设计,老百姓的房子也设计。
看到有的设计图,建筑师连树的位置都精准安排妥了,哈哈。
建筑 日本 法国 漂在加拿大 设计
Boundaries 豆瓣
作者: Maya Lin Simon & Schuster 2000 - 10
Walking through this park-like area, the memorial appears as a rift in the earth -- a long, polished black stone wall, emerging from and receding into the earth. Approaching the memorial, the ground slopes gently downward, and the low walls emerging on either side, growing out of the earth, extend and converge at a point below and ahead. Walking into the grassy site contained by the walls of this memorial, we can barely make out the carved names upon the memorial's walls. These names, seemingly infinite in number, convey the sense of overwhelming numbers, while unifying these individuals into a whole...
So begins the competition entry submitted in 1981 by a Yale undergraduate for the design of th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in Washington, D.C. -- subsequently called "as moving and awesome and popular a piece of memorial architecture as exists anywhere in the world." Its creator, Maya Lin, has been nothing less than world famous ever since. From the explicitly political to the unashamedly literary to the completely abstract, her simple and powerful sculpture --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sculpture, the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Civil Rights Memorial, the Yale Women's Table, Wave Field -- her architechture, including The Museum for African Art and the Norton residence, and her protean design talents have defined her as one of the most gifted creative geniuses of the age.
Boundaries is her first book; an eloquent visual/verbal sketchbook produced with the same inspiration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as any of her other artworks. Like her environmental sculptures, it is a site, but one which exists at a remove so that it may comment on the person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ose works. In it, sketches, photographs, workbook entries, and original design are held together by a deeply personal text. Boundaries is a powerful literary and visual statement by "a leading public artist." (Holland Carter). It is itself a unique work of art.
2024年4月1日 已读
书有点旧,但是非常美。我发现林璎和李小龙一样,好喜欢水啊。水的力量,水的流动,水的形状,影响无处不在。
本来我以为她仅是写自己的作品,意外地在经由她诠释自己创作过程中做出的选择,了解她的文化背景,幼时成长环境,和父母哥哥的感情,她对自然和自己作品的看法,以及成名后面临的争议……完全可以当半个传记看了。看到有人读完了这整本书,对她了解也算变深,居然还仅仅用“林徽因侄女”或是“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来标签她,我有点生气。
另外她的文字非常冷静自持,感觉多大的议题和争议,她都可以举重若轻去面对。读到中段,她仿佛听出了我作为读者的好奇,写道她因为亚裔面孔会被人追问“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作品中的疏离,原来来自于作为无处归属的他者的观望——“And I think it is that feeling of being other that has profoundly shaped my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as if from a distance—a third-person observer”.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建筑 漂在加拿大
東京製造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塚本由晴 / 黑田潤三 译者: 林建華 田園城市 2007 - 5
從東京開始的都市建築冒險
建築物上有電車或道路穿梭、高速公路蜿蜒地跨在河川上空、車子可以開上直達大樓六樓屋頂的斜坡、住宅區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看起來就像個大籠子一樣……這些寡廉鮮恥的用途組合及空間構成,憑藉現代建築技術而出現在都市裡。可容許這種狀態存在的東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若以從事建築設計的價值觀為準,這個都市在人們眼前的映象只是充斥著該被唾棄的毫無價值的建築物。如果身邊淨是慘不忍睹的都市風景,那奉建築名作為圭臬只不過變成展示自己的興趣品味、擴張對漂亮照片的無謂憧憬而已。這樣下去連建築設計也立刻成為索然無味的無聊玩意兒罷了,讓人不禁悲觀地對未來失去信心。
但東京已經完全被上述所謂無價值的建築物所佔據了,也許我們不該逃避現實,而是思考如何將它們變成優點才對。若不能將己身周遭化為豐富的資源,就失去特地留在東京的意義了。作者意識到這種想法,開始思考如何化前述的不協調感為可用。若整理前述寡廉鮮恥的建築物,將常被形容為渾沌、混亂的都市現狀以報導形式來嘗試認同它們不也很好嗎?
東京都市這些並非建築上的構成美學或形式,而是以憨直地對應周遭環境與內容為優先目標的建物,作者以夾雜愛與輕蔑的感情稱它們為「濫建築」。而從透過建物的形式來觀察東京的現實這點來說,濫建築或許比任何建築家的作品都好。不論那個都市都會有獨特建築物反映出它們所選擇的都市狀況或價值觀,與其說這類建物是被東京說明,還不如說藉由這些濫建築說明了東京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故若不集合這類建物並將之連結在一起的話,將無法浮現出東京都市空間的特質,並找出身處之地究竟蘊含著怎麼樣的潛力。
東京製造的、被稱作「濫建築」的建物,全是因為當下有必要,於是盡可能地利用基地的所有要素,即時組裝建造出來的。涵構或歷史性無法得出文化面的解答,只有經濟效率高的解答才是最佳捷徑,也許東京並不要求直接答案之外的東西。這不是受文化薰陶的「建築」,而是被當成事物的「建物」。問題已不在調整比例等細節上。只有機能、或是無他人意志干涉的欲求。沒有角色,才能形成慾望的零度,甚至可說它們是常識之外的建物。不過東京就是這樣違反常理的地方,這些「建物」毋寧反映出東京的都市空間。用故事訴說歷史或訴諸文化的美化手法,反而顯得虛偽不實,這就是東京。
本書便是此一研究主題下的結晶成果。本書採用導覽形式,無軸線、都市界線曖昧的東京,是沒被導航系統組織過的巨大迷宮。有各種主題的導覽被製作出來,依使用者的目的重新編輯那個都市。就算是後來製作出的軟體,在組織都市使用方式的意義上,導覽就成為第二次都市計畫或系統化的工具。而導覽不需要結論,既沒有明確的開始、也沒有終點。這種形式最適合經常重複建設與破壞的東京。
這本導覽並非網羅東京全部,要把東京這個巨大的都市全體都當作觀察對象是辦不到的。但就算是如此龐大的都市,至少可以建物為中心,掌握一個被「整合」後的環境。作者以在都市內部以建物為始,觀察所有者與使用者,還有生活於其中的人們。這裡的觀察反映觀察者身體、心理上對當下東京的真實感受,可以為這城市的個別使用者或設計者需要系統化的時候提供幫助。只有從這裡出發才能開始真正的建築冒險。
2023年9月18日 已读
第一次听说滥建筑(da-me architecture)这个概念哎。里面的手绘图很有帮助,不知为何照片总看得我晃眼,可能真的是太小的地方塞了太多的东西吧。除了感慨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利用空间之外,不得不感慨有些居民也真的是厉害的,头顶汽车轰隆隆过,出门就是墓地,墓地边上还有菜地……如此生活的境界啊。另外说东京urban code房子和房子之间至少留500mm,我还真伸出手来比划了一下哈哈。
这次无意间发现老爸的日语很好,忽然动了心想占他的光一起去日本旅游一趟。
建筑 摄影 日本 漂在加拿大 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8.4 (1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2023年8月22日 已读
用上手越自然,背后设计师的心思越细致入微。日本人在微小处的用心让人印象深刻。
让厉害的建筑师设计补蟑螂的盒子可真有趣,最后成品像给蟑螂建造的玩乐天地(如果你可以忽视粘着疑似蟑螂物体的内侧的话)。
我之前吐槽美国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真是僭越了,日本人用弹子球理论解释自己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终点集合所在哈哈,天下大同啊天下大同。
日本 漂在加拿大 艺术 设计 随笔
干净的错误 豆瓣
作者: 胡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6
胡颖的设计涉及房地产广告、商业logo、网站视觉、字体、书店、杂志、图书等诸多领域。这本书就是他关于设计的经历与思考记录。书中收录了胡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及对每件作品设计理念的释注与解说,对他的设计生涯、成长经历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作为一名设计师,他不仅设计了这本书的内容,也设计了这本书的呈现形式。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文字是否也受了设计的影响,坦诚直接却又点到为止。第一次看设计师写的书,喜欢。
GIS 中国 设计 随笔/散文
Reality Is Broken 豆瓣
作者: Jane McGonigal Penguin Press HC, The 2011 - 1
Visionary game designer Jane McGonigal reveals how we can harness the power of games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 and boost global happiness.
More than 174 million Americans are gamers, and the average young per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ill spend ten thousand hours gaming by the age of twenty-one. According to world-renowned game designer Jane McGonigal, the reason for this mass exodus to virtual worlds is that videogames are increasingly fulfilling genuine human needs. In this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of the power and future of gaming, McGonigal reveals how we can use the lessons of game design to fix what is wrong with the real world.
Drawing on posi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science, and sociology, Reality Is Broken uncovers how game designers have hit on core truths about what makes us happy and utilized these discoveriesto astonishing effect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Videogames consistently provide the exhilarating rewards, stimulating challenges, and epic victories that are so often lacking in the real world. But why, McGonigal asks, should we use the power of games for escapist entertainment alone? He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gamers are expert problem solvers and collaborators because they regularly cooperate with other players to overcome daunting virtual challenges, and she helped pioneer a fast-growing genre of games that aims to turn gameplay to socially positive ends.
In Reality Is Broken , she reveals how these new alternate reality games are alread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ur daily lives, fighting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obesity, and addressing vital twenty-first-century challenges-and she forecasts the thrilling possibilities that lie ahead. She introduces us to games like World Without Oil, a simulation designed to brainstorm-and therefore avert- the challenges of a worldwide oil shortage, and Evoke, a game commissioned by the World Bank Institute that sends players on missions to address issues from poverty to climate change.
McGonigal persuasively argues that those who continue to dismiss games will be at a major disadvantage in the coming years. Gamers, on the other hand, will be able to leverage the collaborative and motivational power of games in their own lives, communities, and businesses. Written for gamers and nongamers alike, Reality Is Broken shows us that the future will belong to those who can understand, design, and play games.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至交好友有志于奉献全副热情给游戏设计行业,我已是用比平日里更为open的态度去对待书里的观念和展望了……这本书断断续续听了一个月,我还是时常会有作者怎么会这么乐观的感觉。但是想想与其批判某个改变不长久或是不够彻底,还不如去敬佩和支持人们已经达到的成就。毕竟那些,才是在自我的能力的范围里一点点去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虽然我还是不会受鼓励去玩优秀的游戏……除了智障小游戏和QQ农场/牧场……
书评就书评,有人comment里面止不住评论作者的脸蛋和有意无意提美女作家是几个意思啊(呕……
Audible GIS 游戏 美国 英文
Logo的文化史 豆瓣
作者: 钱定平 2005 - 5
Logo是什么?它有什么念义?它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的?
现代人生活在logo的海洋之中,每天触目皆是的,莫不是形形色色的logo,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logo背后的文化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本书作者查阅了各语种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游目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万千互联网页,爬罗logo的文化渊源及演进,挖掘古老文明中的logo意向,罗列中世纪以降的上至帝王,下及平民的logo意识,为读者编织出作为文化符号的logo的跨文化发展之网。作为logo文化研究的开创性读物,读者阅读本书,能够在广阔、宽泛、人性、艺术和历史的氛围中去触摸、熟悉logo的文化与历史,进而获取新的知识,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中华商标与文化 豆瓣
作者: 马东岐 2007 - 1
商标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日益引人注目。本书聚焦商标,从历史、文化、竞争、审美、发展等方面,多视角、全方位地察隐烛幽,透视扫描,解读那一个个维系着企业生存发展、生动而又鲜活的商标符号。翻开此书,你可以看到一个五彩缤纷,具有挑战性的商品世界。
我的我的天 豆瓣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
这本集子收录的作品,源起自许多年前作者在台北的半载勾留。四格八格接接续续在台北的一份晚报上发表,后来转在香港一份日报里出现,又再延伸发表在台北另一份日报,至今未断。漫画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作为一种感情?),兼收并蓄然后孑然一身,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最有韧性最有弹性,最鲜活最高贵,最轻佻,最贱。这本书带你去认识一个私密的、狂乱的、黑色的、漫画的欧阳应霁。
波普设计 豆瓣
作者: 张承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 8
作为一次艺术设计的革命,波谱艺术无论在创作思想、技术手段、语言元素上都是根据当时西方生活的具体要求产生的。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艺术界中现代主义思潮占主要地位。战后的艺术仍沉浸在严肃、规范的现代主义形式中,艺术剩下的仅是最低限的抽象与色场,形式主义达到了极致,这种把艺术类似到法典的状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与反叛,“波谱”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和设计流派,开始在欧美流行。
全书内容包括波普艺术流派简述,英国的波普艺术,美国的波普艺术,作为国际风格的波普艺术,波普艺术作品赏析。
設計私生活 豆瓣
作者: 歐陽應霽 大塊文化 2002 - 11
我們依然需要設計,是因為我們渴望要有選擇。
一成不變的世界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就因為服裝有性感的、優雅的、復古的、前衛的,手機有黑的、銀的、紅的、彩色的,生活才有意思起來。一抹藍,一條弧線,一個奇想,傑出的設計讓世界瞬時改觀。
Marc Newson、Philippe Starck、Hedi Slimane、Raf Simons、Tom Dixon、Ross Lovegrove、村上隆、安藤忠雄……這些我們也許熟悉也許陌生的設計大師背後有什麼創作理念?奈良美智筆下那個大眼睛、看起來總是在生氣的小女孩,什麼時候開始充斥在我們四周?Dior Homme那設計線條極為纖細、連瑪丹娜也為之瘋狂的男裝,魅力何在?
在歐陽應霽筆下,一幅幅設計界的精彩速寫,像是令人目不暇給的創意與美感之萬國博覽會。他與讀者分享的領域涵蓋傢俱、產品、時裝、音樂、電影、雜誌、玩具、旅行、美食……一會兒帶我們到巴黎的伸展台上,一會兒深入知名流行生活雜誌Wallpaper的幕後製作,一會兒解讀對切.格瓦拉的崇拜現象,一會兒探索簡約的意義。
設計與生活的關係難以分割。多一分對傑出設計的認識,我們的生活就能多一分樂趣,和選擇的自由。
世纪经典工业设计 豆瓣
作者: [美] 梅尔·拜厄斯(Mel Byars) 主编 译者: 谢大康 / 邓欣楠 2000 - 9
《世纪经典工业设计:设计与材料的革新》包括《50款产品》《50款灯具》《50款椅子》《50款桌子》,均使用同一IS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