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第 1 季 (2021) 豆瓣 TMDB
Pretend It's a City Season 1 所属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8.7 (346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演员: 弗兰·勒博维茨 / 马丁·斯科塞斯
弗兰·利波维兹与马丁·史柯西斯面对面对谈,带观众和这位善于揶揄的作家、幽默人士兼说书人一同漫步纽约街道,领会她的迷人思绪。
2024年10月18日 看过
前一阵加班的时候看完的,我太喜欢说话快脑子清爽的女性了。马丁斯科塞斯很捧场还是笑点低,所有梗都很容易笑得他翻来覆去。 作家生活在纽约真是对的,抱怨和灵感一样永远源源不断 (也许这俩根本是一件事😅)。
文学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纽约 美国
解释鸿沟 (2024) 豆瓣
7.9 (12 个评分) 导演: 朱凌卿
本片是一部通过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专注探讨当代精神生活纪录片。片中呈现了陈嘉映教授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以各种形式展开的交流故事,从当下与未来,人生与事业,世界与个体,观念与常识等命题出发,探讨在深陷现代性困境的当代社会和我们的生活中,人的“精神性努力”的价值及其可能,鼓励着我们不懈的认识自我,“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
2024年8月19日 看过
越看到后面越喜欢,非常精彩。虽然有的讨论很“密”,作为观众最好全神贯注。慢慢看,他们是怎么在论辩中试图把一个理念,一个问题讨论得更清楚一点,是很让人享受的。第五集结束,陈嘉映和学生们在饭桌上微醺了,说的那段话我尤其喜欢。
“我是深信,个人生存的意义。虽然我知道,个人就那么几十年。而且,个人消失了就是消失了。我也不相信,个人融入永恒啊,载入史册啊。当然载入史册的话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是,so what,那跟你什么相关。在这个意义上,都不是我说的那个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
你在世界的哪个方面联系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跟世界相联系。你信爱情,比如说,这意味着什么?就在这个家庭中,我就讲我三个孩子,就是我生命的意义,fine。但是我想说,我没有三个孩子,我也有意义。如果你就是说,我夫妻就是恩爱,这就是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好,如果那就是你的意义。如果你真的就是说,在那里面真的生活出了意义,你不用跟我说这些,那就是你生活出来的意义。但是你不要教给我说,那就是生活的意义,不一定。我也许孤独到终身,我就是有生活的意义。You never know.”
中国 哲学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访谈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豆瓣
8.2 (21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深刻影响时代的作家、知识分子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知识分子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 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许倬云、白先勇、陈嘉映、王小波、金宇澄、唐诺、陈志武、西川、许宏、项飚、赫拉利等10余位作家、学者,堪称一场时代的知识盛宴。
★ 当知识分子遇上许知远,从审美的共鸣到知识共同体的重建,将时代观察呈现为更辽阔与深沉的表达
受访者皆是我们时代中,他们有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见识,所以有料;从访谈窥人,他们或谦和,或洒脱,或深情,风格迥异,所以有趣;他们为同一种逝去而叹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所以有同一种温度:同样关心广阔的人类命运,并奋不顾身投身其中。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寻智性生活的无限可能:
作为 “智识上的同路人”,许知远对话10余位我们时代里的标志性的知识分子,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探讨人文与求真,追问意义与价值;也通过不断对话安顿自我,观察世界,寻回精神生活的力量。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 彩蛋! 王小波特别篇,李银河等人深情忆小波;
谭嗣同特别篇,历史学家与新青年对谭嗣同从各种角度的动人解读!
许倬云夫人孙曼丽谈婚姻生活中的趣事,六千字长文首发,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许倬云。
.
◎【名人/媒体推荐】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
◎【内容简介】
在当代生活中如何解救自我?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着人心之自由;
如何重寻我们生活中的消失的“附近”?人类学家项飚给出了新的理解与建议;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哲学家是什么感觉?陈嘉映剖白个体经验与求真渴望;
对现实无能为力怎么办?唐诺讲述着自我的挣扎与书写的永恒。
……
许知远与10余位国内外重量级作家、学者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人文访谈录。从许倬云到白先勇,从金宇澄到赫拉利,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等多个领域,探索从个体到社会的众多议题,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访谈录。他们说过的智慧、愤怒、偏激之言,都来自同一种脉搏:对广阔的人类命运的关怀。在流量至上、技术笼罩,人文主义节节败退的今天,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精神,久违了。
——“你说什么时候这种价值混乱才会过去?
——“要在里头能够让自己喘得过气来,自己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不怕那,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
2024年6月24日 已读
之前对许知远不感冒。图书馆有这么一本我随手就借回来了,还不错。项飙那篇有意思,有机会我想找他的书来读一读。
不过我感觉让许自己一个人在那儿表达,就能看见油花隐隐浮上水面哈哈。
Richmond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访谈
西蒙娜·德·波伏娃:为什么我是女性主义者 (1975) 豆瓣
Simone de Beauvoir: pourquoi je suis féministe
9.5 (35 个评分) 导演: Arlette François 演员: Jean-Louis Servan-Schreiber / 西蒙娜·德·波伏娃
其它标题: Simone de Beauvoir: pourquoi je suis féministe
2024年6月20日 看过
脑子很好说话很快,喜欢。希望这两年有机会把第二性找过来好好读一读。平分家务和照顾小孩,女人有自己的感兴趣想要做的事,这短短几个点,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很难了。前路漫漫,只能坚持斗争不断。
女性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访谈
金斯伯格访谈录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RBG: Ruth Bader Ginsburg on Life, Love, Liberty, and Law
8.4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罗森 译者: 李磊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 10
本书记录了杰弗里·罗森与金斯伯格两位老友持续近二十年的对话。金斯伯格在此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位大法官眼中的时代议题:法律应该为少数群体做些什么,两性平等在司法案件中推进了多远,最高法院如何应对党派政治的趋势,等等;也谈论友情、生活与爱。对话既呈现出金斯伯格在具体案件中追求平等、正义的深思熟虑,也还原了法袍之下的这位女性,时而严肃时而风趣,真诚而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温和又坚定。每次看到RBG相关的文章都能被轻推着去多想一点问题,连带着被科普那些著名的案件,甚至也会多pick up 一些些的勇气。我现在想,不了解一个人光听一两句旁人评论就错过自己可能的探索与思考太可惜啦,你看她都“notorious”了,还和Margaret Atwood一道被女权主义者批评呢,只有细读她们的主张才能看出分歧所在。我太喜欢她了,物理大哥恰恰相反觉得她极端,啊只能说我和他两个人的论辩非常非常下饭哈哈。
DataAnalyst 女性 法律 纪实 美国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豆瓣
Lives of the Artists, Lives of the Architects
作者: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译者: 王乃竹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
策展人奥布里斯特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有意识地采访接触到的艺术家,并记录下来,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谈笑中,他本书收录的是他与19位(组)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其中包括大卫·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里希特、路易丝·布尔乔亚、雷姆·库哈斯、奥斯卡·尼迈耶、扎哈·哈迪德,等等。他们都是(或生前曾是)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被誉为“英国艺术教父”的大卫·霍克尼,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建筑风格独特又备受争议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曾参与修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奥斯卡·尼迈耶,等等。
在轻松的谈话中,艺术家与建筑师阐述了自己创作中面对的个人及社会问题,具体作品的创作思路,未来的创作计划,乃至对年轻艺术家的建议,等等。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看到他们的灵感来源,了解背后的创作故事。
本书的写作方式,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家乔尔乔·瓦萨里《名人传》的启发,没有区分艺术家和建筑师,而是将这些同代人视作历史人物进行记录。而事实上,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师早已突破学科的藩篱,在多个领域进行着跨界实践。无论从写作方式还是内容来看,这本书都“很当代”!
19篇对话,19位(组)艺术家,浓缩了当代艺术的19种面貌,折射出当代艺术的丰富形态。我们亦可以通过艺术家之眼,审视我们生活的时代。
2021年11月21日 已读
这本书读好久了呀。印象最深的是伊朗的女艺术家和采访最后的zaha hadid。要是有配图里很好了啊,不然的话很多讨论对于门外汉会有些dry。建筑师的访谈都很不错,似乎一直绕不开展馆作为建筑和展品之间的dynamics。至于所有的行为艺术家,我都不喜欢。
DataAnalyst 瑞士 艺术 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