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
书店四季 豆瓣
Confessions of a Bookseller
7.8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肖恩·白塞尔 译者: 顾真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8
英国超人气毒舌店主的爆笑吐槽与告白,2019书市黑马《书店日记》火热续篇。
“真希望这些书能开口说话,跟我们讲讲它们见过的事儿。”
一头扎进书店里,一切都会好。
*
世上有两类人:一类在酒吧、咖啡馆、餐厅或者商店上过班,另一类没有。
*
18岁的时候,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The Book Shop)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经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十三年后,肖恩辞去电视台的职务,买下了这家书店。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书店”已是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而威格敦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肖恩往返各地收购旧书,应付层出不穷的奇葩顾客、古怪店员和电商冲击之下的经营窘境。2017年,他的“行业劝退书”《书店日记》出版,这部反映当代书业生存现状的实录,凭借喜剧天赋和犀利毒舌成为英国书市的年度黑马。
2019年,续篇《书店四季》出版。新的一年,小镇和“书店”也在经历改变。女友安娜离开了,无视老板的人气店员、“女王”妮基在年底离职,肖恩说那就像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但故事仍在继续,肖恩依旧出入陌生人的客厅和书房,见证书与人的相聚与分离,黑猫“船长”还镇守着他的地盘,仓库和棚屋改建成活动场地,新来的意大利姑娘伊曼纽埃拉渐渐融入了小镇的生活,更多书店和文艺群落在周边出现,“那些在更加传统的地方不受包容的怪癖,在威格敦却能够得到认同”。
四季轮替,时光流转,“书店”也愈加坚固地扎根在苏格兰的乡土生活之中。肖恩说:“只怕改变就在不远的将来。尽管如此,味道、氛围和人与人的交往将依然是实体书店的专属保护区……也许书店也会迎来一场小小的复兴,足以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再多撑一阵子。”
*
评论推荐:
★白塞尔毒舌的笔触和对荒诞现象的敏锐洞察力,都让我想起喜剧演员瑞奇·热维斯假如经营一家书店会说些什么。——《华尔街日报》
★ 白塞尔是一位娴熟老道的作家……他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里面充满丰富多彩的角色。苏格兰的风景——野鸭飞过盐沼,去蜿蜒的河边垂钓——是美妙的……一本可爱而又发人深省的书。——《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白塞尔的乖戾魅力,从他在书店黑板上涂写的标语就可窥见一二:“避免社交:永远带本书。”(Avoid social interaction: always carry a book.)——《华盛顿邮报》
★这是我读过的蕞暴躁也蕞有趣的书商回忆录。——德怀特·加纳(著名评论家),《纽约时报》
★……有趣的坏脾气故事集,爱书人都会喜欢的,但恐怕也会时不时感到畏缩……——《出版人周刊》
★白塞尔的作品充满辛辣的幽默……他是一个肩负使命的人,透过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书店一年会让读者相信,这是一项值得承担的使命。”——《芝加哥论坛报》
★一位苏格兰威格敦的书商讲述了他在小镇上卖旧书的一年经历……暴躁,滑稽,偶尔也有伤感一闪而过,这本书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书店的生活,来自正在消失的实体零售行业第一线。一部宽宏、清醒、博爱的作品。”——《科克斯评论》
★白塞尔对那些斤斤计较的顾客的诙谐描述,他日常生活中的苦与乐,以及苏格兰特有的风土,都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地方感,足以俘获飘忽不定的心灵,让我在他的炉火旁安顿下来。——《波特兰先驱报》
2021年11月1日 已读
亚马逊被骂得够呛哈哈。不知道为什么看第一个月的日记时候留下的印象是作者是个lesbian…想起来以前吃饱喝足了去逛旺角的二手书店,和序言永远不会缺席的猫猫。可惜生活游离不定,最近两年再也不肯买书了,也不乐意逛书店,也是憾事。
DataAnalyst 书店 英国 随笔/散文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
9.3 (32 个评分) 作者: 清水潔 译者: 王華懋 獨步文化 2019 - 5
我的女兒被殺害了三次--
第一次死於兇手的刀下;
第二次是被見死不救的警方殺死的;
第三次是被見獵心喜的媒體殺死的。
--豬野憲一(一九九九年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被害者父親)
她生前的求救吶喊,一直沒人聽見。
是什麼樣的社會,讓一名普通女性求救無門,慘死於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
又是什麼樣的黑暗,讓一名平凡的週刊記者,決心和國家權力與眾多同業站在對立面?
本書特色:
★榮獲日本新聞工作者會議大獎、日本編輯嚴選雜誌報導獎
★引發日本電視台深入專題追蹤,全日本注目並催生反跟蹤狂法案!
★被譽為「記者的教科書」,日本報導文學的扛鼎之作!
★長踞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高位,日本讀者★★★★☆震撼推薦!
★你絕對會希望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看過的一本書!
王立柔(前《報導者》文字記者)
李屏瑤(作家)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臥斧(文字工作者)
胡晴舫(作家)
神小風(作家)
張亦絢(作家)
張茵惠(MPlus主編)
蔡宜文(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楊子磊(卓新新聞攝影獎得主攝影師)
董成瑜(《鏡文學》總編輯兼總經理)
賴瑩真(律師)
--誠摯推薦
「如果我被殺了,那就是小松殺的--」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僅二十一歲的女大學生豬野詩織,
遭人於日本埼玉縣JR桶川站外刺殺身亡。
豬野詩織身前向朋友訴說,自己不斷遭到前男友小松的暴力恐嚇與跟蹤騷擾。
不願意和詩織分手的小松,總是將能夠簡單蹂躪殺害詩織的話語掛在嘴邊,
逼迫詩織聽從自己。
不肯坐以待斃的詩織,決心前往埼玉縣警轄下的上尾署報案,
卻被警方以不介入民事糾紛的藉口,給拒於門外。
詩織只能將與小松交往過程中的遭遇完整告訴好友,
並留下藏在房間角落的遺書給父母。
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年輕女性遭到殺害。
詩織的死亡引起媒體矚目,週刊記者清水潔也加入採訪行列,
在一路遭擋碰壁的追訪過程中,他自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讓他聽見了詩織的遺言。
透過縝密的調查、漫長的跟監,清水調查出詩織前男友小松的真實身分、
比警方更早鎖定兇手,掌握案發後即下落不明的小松行蹤……
起先認為這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社會案件採訪,
沒料到竟會踏上一段平凡人為平凡人討公道的孤寂旅程──
●相信警方能保護人民是我們的錯嗎?
比上百名刑警更早鎖定犯人,暴露日本警方嘲弄被害者的吃案醜態。
●當新聞媒體不再是揭露真相的正義之聲
批判依附國家權力生存的主流媒體,拒絕被害者一再遭受汙名化。
●過著平凡日子的你我都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當親密關係成為撼動社會的恐怖慘案,催生日本反跟蹤狂法案。
凶案悄然落幕二十年,但我們還能拯救二〇一九年的豬野詩織。
對本應保護人民,竟棄人民於不顧,
甚至試圖壓迫人民噤聲的警察機關提出嚴厲批判;
對本應傳達正確訊息,卻只在乎收視率及銷售量,
不惜扭曲被害者形象的媒體提出尖銳質疑。
事件真相揭露以來,撼動著一個又一個日本讀者,
清水潔孤獨卻執著的追尋,促使日本政府在二〇〇〇年通過「反跟蹤狂」法。
而距離桶川案二十年後的台灣,
我們同樣面對著因為缺乏情感教育,頻頻發生跟蹤狂犯罪的現況;
也同樣面對著只在乎數字,不在意事實的媒體。
此時閱讀清水潔這本充滿對被害者的同理心,及對記者生涯的自省之作,
將會是敲醒我們心中之門的一記警鐘。
【各界迴響】
我相信大多人聽到或閱讀桶川事件的資料時,
都會對兇嫌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也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但兇嫌敢發出「散布強姦影片」的威脅,正代表他有自信有人將替他撐腰。
他很靠勢,靠的不是他的小弟,他的金錢,也不是他的麻吉和親戚,
而是千千萬萬個面孔模糊,在平常生活裡可能都被稱為「好人」的平凡百姓。
我們一定都有對電視機裡各種犯罪案件痛罵的時刻,
但有沒有一時半刻停下來思考過,
某些傷害能夠被創造出來,被賦予破壞力,其中有多少是眾人授權?
--前《報導者》文字記者王立柔推薦序節錄
調查報導並非靈感乍現,然後華麗轉身獻上意外撞上的內幕。
調查報導是日積月累的耕耘,它來自勤奮的跑線與探訪,
甚至得埋首在枯燥的公文與判決書裡,拉出不尋常的線索。
清水潔就是這樣的一位記者,手機不離身,總是第一時間衝到現場。
他不滿主流媒體對政府機關訊息的照本宣科,
從眾人不假思索的「隨機殺害年輕女人」社會案件裡,
發現日本女性面臨情感報復後的孤立無援,
而真正該負責的不只是兇手,還有怠惰輕忽的警方。
清水潔在扭曲的新聞風向裡,試圖爬梳真相。
他告訴讀者,獨立思考和不輕信的重要,
也讓我們知道,調查報導這門課,是一門腳踏實地的技藝。
--《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這個日本版的《預知死亡紀事》,沒有華麗的技巧與文學的野心——
但它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帶來震撼。
最使我百感交集的,是那份近乎傻氣的樸實,
我彷彿聽到作者清水潔在說:她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
如果只是用「人對人的在乎」,我們可以走到多遠?
權力機構的歧視與失格,導致平凡人為平凡人討公道。
悲劇在最初,看起來是如此微不足道。
全書幾無術語與理論,然而,但凡不識「制度失靈」或「親密暴力」者,
必能從這部寫實的守護性命之作,得到啟發與借鏡。
──張亦絢(作家)
清水潔雖自嘲為受人鄙夷的週刊記者,但透過此書,
他揭示了記者如何在社會新聞的採訪中讓被害人免於輿論成見的二次傷害,
並在追查真相的基礎上勇於挑戰公部門的陳腐,
進而讓弱勢者的處境得以被社會重視,最終促成了法律的修改。
──楊子磊(卓新新聞攝影獎得主攝影師)
2021年7月5日 已读
读的我太绝望了。二十多年前的日本,发生了这种警察扯皮不作为导致普通民众(不想说弱女子因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惨死的恶性事件。记者彼时发问,日本怎么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女性被变态前任/追求者烧死,砍死,警察无能为力的新闻俯拾即是,亚洲女性的日常😑
DataAnalyst 悬疑 日本 犯罪 随笔/散文
无罪辩护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朱明勇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本书以律师手记的叙事方式记录了作者执业经历中的几个标志性案件。挑选的这些案件,从接受委托到辩护终结,客观地还原了刑辩律师的生存样态:既有执业初期“不起眼”的普通伤害案件,也有开启冤狱平反之路的标志性大案。既要纠结纯粹的法律问题,也要冲破法律之外的各种潜规则。
2021年4月26日 已读
非常棒,最后一篇尤为精彩。罗翔的书偏理论分析的话,这位完全是实战记录。以前对国内一些案件的了解仅仅是从媒体的角度,报纸或是法制节目。读书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里面有一个案件我在央视的节目看过,只是这次从刑辩律师和犯罪嫌疑人的角度看感受全然不一样。这里的案件,涉及的人从农民,货车司机,会计师,到警察,交警,再到高校教师,甚至是干部,但凡最初被卷入这巨大的机器制度之中,无一逃脱,即便顽强申诉,依旧最后身心俱残(用“疲”太轻微了)。再一想,这些还是被强硬的律师和其他好心人,还有老天爷的无敌运气保下来的,那其他人呢。
DataAnalyst 中国 法律 随笔/散文
失落的卫星 豆瓣
8.2 (186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0 - 7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2020年11月22日 已读
咳咳读下来还是何伟好,作者这一路喝了好多好多酒啊。我是翻着狗哥地图一起看的,本来地理也不太好,什么什么斯坦的看着看着我就晕了,有地图还是好很多。虽然看完之后完全没有燃起我对这些国家的兴趣,也许是作者的描述,我只看见帝国的残影。读毕倒是希望有机会去把撒马尔罕的金桃读了。
中亚 中国 旅行 随笔/散文
圆圈正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5 (89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 - 8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圆圈正义”“何谓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生命的尊严”“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2020年11月20日 已读
很诚恳。也挺理想主义的。我看文章在想罗翔是不是基督徒。里头一篇文章聊到于欢。说一审判无期太重了,我一时好奇去网上搜了搜后来有没有改判。Wikipedia说他昨天出狱了,好的。是好事。
DataAnalyst 中国 法律 随笔/散文
阳台人的植物生活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正幸 译者: 吴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注意:本书并非种植指南!
阳台人与空间斗,与季节斗,与自己的贪心和懒惰斗。
植物们冷眼旁观笨拙的人类,忽然花开。
阳台人 暂且的十条戒律
一:愿适当疼爱
二:坚信植物枯死是由于摆放位置不当
三:不可将土扫向邻居阳台
四:别人抛弃的要收留
五:食用后应找寻有没有可栽种的种子
六:只要浇水总能成活
七:不求缝隙家具只求缝隙花盆
八:且凭观察力独断专行
九:老太太是信息源
十:狭小乃智慧之泉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观察细微是好事,只是诠释过多不免趋于矫情。植物是个在全民禁闭时期自然给予我们的窗口。今天还在跟物理大哥聊,养一株小小的植物,我们也算为固碳做了一分钱的贡献,聊胜于无。
DataAnalyst 日本 自然 随笔/散文
我爱天下一切狗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0 - 7
本书精选季羡林散文中最深情的42篇文章,“我爱天下一切狗”实际上传达他爱天下一切有情众生。一篇篇触动人心的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多情且深情的季羡林。季羡林的一生满怀悲悯,无论是对人、对动物,还是对花木,哪怕对待无端的孤独寂寞都注入了无限的深情,他用每一根敏感的神经来爱着这个杂芜的世界。
行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无力和哀凉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唯有用满满的爱来对待生命里所有的遇见。爱尽万物,自在不言!
2020年11月14日 已读
书名萌萌的,然而文章却可都真沉重啊。跨度六十余年乃至七十年,可我觉得,自青年时期季羡林失去母亲之后,他心里那个悲伤易感的宛若teenager的存在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了。哎,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识那么多,我读完大多数文章的感觉都是,对他而言所有曾经温暖的陪伴,最后都成为他悲伤的回忆,人事物皆然。哎。
DataAnalyst 中国 随笔/散文
剑桥倚天屠龙史 豆瓣
8.1 (83 个评分) 作者: 新垣平 万卷出版公司 2011 - 3
《剑桥倚天屠龙史》是新垣平博士恶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戏作。新博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运用奇妙的想象和精妙的推理,将正史和武侠完美地熔为一炉,写出了这部令所有金迷击节赞叹的奇书。本书最早在天涯论坛连载,轰动一时,被粉丝们疯狂转帖。新博士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用最严肃的历史叙事笔调来书写最荒诞不经的虚构情节。他将小说和历史双重陌生化,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彻底打破,使得历史书写成为纯粹的文本游戏。这游戏是意义机制自身的狂欢,也是一场智力的盛宴!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说当年张三丰想救张无忌,秒秒钟就救下来了。怎么救张翠山和殷素素就救不下来只能任由他们自裁了,说白了不还是如果救下来没法给武林同道交代,也没法在武当内部交代。不管金庸原书有没有imply这块,被人点出来这种可能性让我有些惊讶,也有些伤感。
DataAnalyst 中国 小说 武侠 随笔/散文
好诗不厌百回读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袁行霈 北京出版社 2017 - 7
当代国学大家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的编委,《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行霈先生诗词赏析的小集。本书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对自《诗经》至《纳兰词》,五十首古典名篇的精彩赏析,旨趣高雅,言语亲切,非常切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2020年9月2日 已读
我喜欢作者讲一些背景,一些文言解释,剩下来的意境自己体会就好。我一直以来很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画面感强让人顿生开阔之意的诗。看到后来书里解释时代变迁对诗人风格的影响,忽然觉得在人生失意或是低潮之时,读盛唐的诗,也许能借一点明朗壮阔的气势。
DataAnalyst 中国 诗词 随笔/散文
不要和你妈争辩 豆瓣
SAKER MIN SON BEHÖVER VETA OM VÄRLDEN
7.9 (2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陶曚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4
* 孩子,虽然这是你的人生,但爸爸有一些经验,你最好早点知道。
* 《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时间的礼物》作者巴克曼,首部非虚构随笔集。
* 写给儿子的人生避坑指南。
* 养娃路上不得不吐的槽,新手奶爸的抓狂瞬间。
* 好笑但有用的人生秘籍,守则一“不要和你 妈争辩”。
* 不成文的家长守则实在太多了,评论区贡献起来?
* 没错!还是你熟悉的那个巴克曼,温暖又睿智。
-
喜欢巴克曼的读者,对这本非虚构随笔集一定不会失望,还是那个熟悉的北欧治愈大叔,每一页都充满巴克曼特有的幽默、睿智、细腻和温暖。
随着孩子的降生,奶爸巴克曼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忙乱和困窘,人生从此围绕着便便和奶瓶转;追在孩子后面收拾一地鸡毛;牺牲个人时间都不算什么,被剥夺睡眠才是最大的痛苦。在此过程中,他记录下许多新手父母必然经历的抓狂瞬间。虽然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并主宰自己的人生,但爸爸还是有责任尽早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比如宜家,没有人在宜家吵架是因为宜家本身,一对夫妻在柜子上的分歧实际上关系到彼此的包容问题,所以“不要找一个爱你优点的姑娘,而是找一个能够包容你缺点的姑娘”。
比如商品,“一生之中我们会拥有无数东西,商品不能比人还重要,所以不要太依赖任何一个物品”。
比如男子气概,“真男人也可以坐下、闭嘴并倾听,在犯错误的时候低头承认错误”。
当然,“不要和你妈争辩”也是很重要的一条“生存法则”。
13篇文章,13条好笑但有用的人生秘籍,所有的喋喋不休都是为了“保护好你,远离生活的沮丧、坎坷和不愉快”。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以前看法拉奇给自己未出生小孩的信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半夜又哭又笑,脸下方的床单上都是眼泪😓 作家父亲确实不一样,全篇虽是对儿子说却更像是朋友的口吻。想起来父母未曾说出口的爱。“我们人生中最最美妙的回忆都会在宜家发生。”哈哈看您是瑞典人我就更赞同一点好了!
DataAnalyst 瑞典 随笔/散文
夏日走过山间 豆瓣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缪尔 译者: 邱婷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缪尔于一八六九年夏天,在内华达山间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所记下的日记就成了这本不朽的文学名著。缪尔在四个月的行程中,除了参与牧羊之外,考察了山脉、矿石、冰川痕迹、气候、植物、动物等,所获得的成果不亚于任何一支考察队。
缪尔在文字中更是表现出了大师级的文采,在他的描写对象中,不管是冷杉、云彩、石头还是溪水,在每一天的笔下都绝不相同,他表现出精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运笔能力,文采飞扬,毫不枯燥。
他的考察充满了激情与勇敢的精神,在山中,缪尔会经常连续几日漫步于群峰、湖泊、峡谷、草甸之中,只带着极少的面包,那种在荒野中的怡然自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让人感叹,已不是今天破坏荒野的“驴友”、“背包族”们所能企及的。整本书自始至终,没有表露出一句对艰苦或原野的抱怨,荒野对他来说就是天堂,每天,他总是以极大的激情去迎接黎明的开始,去大自然中朝圣。
2020年7月6日 已读
作者笔下,山里的每一天,都是神秘而迷人的。一看就是无比的热爱自然,植物,鸟类,昆虫,熊……真是如数家珍。另外两百年前一样没素质的人就开始在自然景点刻字了(谁知是不是XX爱XX一万年什么的)哈哈咱中外友人谁也没低过谁一头。读完之后,好想好想去走优胜美地的trail啊。要是提到的动植物都有相应的图鉴就更好啦。
DataAnalyst 美国 自然 随笔/散文
西部招妻 豆瓣
7.3 (30 个评分) 作者: 马宏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6
★柴静、杨锦麟 作序力荐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行走江湖30年,零距离记录两个农民“招妻”的离奇曲折经历,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首部当代中国长篇人文故事&摄影作品史诗力作,绝对真实,却难以置信
★凤凰卫视多次跟随作者走南闯北,只为记录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当代中国!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柴静
我知道 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马宏杰用近三十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
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农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富庶地区长大的我们轻飘飘地评论一句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真是没什么意义的。看得我太难过了,一头牛卖7000,一个西部穷困地区的女人卖10000,上过初中可以卖12000。可以讨价还价,可以反悔,可以继续卖“二手”。
DataAnalyst 中国 摄影 社会 随笔/散文
玩儿 豆瓣
6.3 (12 个评分) 作者: 于谦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3
“什么叫喜欢?就是你愿意照顾它,伺候它,琢磨它,不怕脏,不嫌累。”
于谦说:“我想说的东西,跟钱关系不大。”
于谦,人称谦儿哥。相声界公认头号玩主,郭德纲认证捧哏巨匠。世事洞明却低调内敛,温润豁达而又随遇而安。抽烟、喝酒、烫头之外,谦哥爱交友,爱大自然,尤其喜爱各种小动物。在《玩儿》精装典藏版中,谦哥记录了自己多年来养猫、粘鸟儿、养鸽子、摸鱼、遛狗、熬鹰、驯马的各种心得体会。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亲切、厚道、朴实、局气的老北京四九城内的文化气息,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百姓烟火人间温情尽汇于此,堪称人间大美。
同时,《玩儿》中又处处可见于谦对生活的思考、对友谊的珍重和对理想的追求,从捧哏巨匠到摇滚大爷,谦哥随遇而安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热血、智慧和自由的灵魂?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还以为郭德纲的序里会提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呢……熬鹰和有些对北京“爷们”的描绘让我不适。读毕对typical的北京爷们更上一分嫌弃,也更不想养动物了。我觉得平等的爱太难得的,别轻易把这个字用在动物身上。
DataAnalyst 中国 随笔/散文
小阳台大园艺 豆瓣
作者: 王梓天 2013 - 1
《小阳台大园艺》讲述了23种最适宜阳台种植的可食香草,20种最具人气的草花,配有近千张图片,从种子的形状、发芽、成长、开花、摘心打顶,到如何配土、修剪、施肥、应用手作,任何步骤都有图片,一本连小孩子都能看得懂的园艺书,最适合新手入门!
2020年5月24日 已读
很有意思,我把作者的性别猜错了,但是竟然全程没有违和感!种植香草的基础科普蛮好,怎么做才能搞好不知道,但多了解什么最好完全避开我想还是最基础的。摄影/食谱可以略过不看。。。
DataAnalyst 中国 园艺 植物 随笔/散文
豆瓣
作者: [法] 儒勒·米什莱 译者: 陈筱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7
昆虫的身体结构,巧夺天工,是大自然充满数学之美的杰作。昆虫的社会构造,团结一致,毫不逊色于人类社会分工的复杂和有条不紊。米什莱全身心地注视着这些有愿望、爱劳动、心中充满了爱的小昆虫,从这个无限小的世界中看到了无限博大,无限深邃。他耐心地描绘出昆虫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生机,衷心钦佩而又深怀悲悯,宛如咏唱圣诗。《虫》第一卷“蜕变”,是对昆虫由卵、蛹变成虫的描述,第二卷“昆虫的使命和技艺”,写破坏性昆虫,也写了蚕与蜘蛛,第三卷“昆虫社会”,写白蚁、蚂蚁、黄蜂、蜜蜂等昆虫的社会生活。
2020年5月18日 已读
hmm观察中融入自己的心情没什么不好,只是如果在对昆虫的描述当中加入了太多人类的情感,昆虫的爱情,昆虫的回忆什么的,会让我觉得观察者的重心其实不在昆虫或是自然身上,而在自己蓬勃而出的情感上。虽然各人有各好,比起诗人对于小虫子的瞎抒情,我想昆虫学家讲自己小时候一手抓一只甲虫,结果看见第三只舍不得放弃把手里抓的一只放到嘴里结果舌头烧了半个月这样的故事更能让我觉得自然和研究者的可爱吧。
DataAnalyst 昆虫 法国 随笔/散文
将饮茶 豆瓣 Goodreads
8.6 (30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本书最早于198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出版后深受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喜爱,成为散文经典之作。本次再版,增加了《收藏十五年的附识》一文,同时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后增加了一篇附录,即“申辩之中高检长惩戒案”。
无尽绿 豆瓣
8.2 (31 个评分) 作者: 宋乐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这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与所给人美的愉悦之外,突出的是植物与人的日常相关的“物用”,以及这种“物用”和人发生联系以后,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因为有亲身经历和亲手经验做底子,所以写起来不虚,文字朴素而真切动人。春日连绵照眼的紫云英与新绿茶树,于合适季节亲手制作出的乌糯米饭与木莲豆腐,还有秋日香气沉沉的桂花晴雨录,这些都是我们置身其中、日常生活里鲜明的“无尽绿”。
全书四色印刷,179幅精美摄影作品,随书附赠两张明信片。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少年时候去杭州,夏天闷湿潮热。对着西湖一眼望过去除了绿只有绿,满头汗气都喘不过来,想来我当时真是嫌弃死这“无尽绿”了哈哈。作者笔下,这植物,和杭州生活,却是无尽乐趣啊。只是,我认真想了想,若是生活里有娃,有工作,有对象,有家务,还能维持这般的细致观察和感受的兴致,可真的非常不容易啊。
DataAnalyst 中国 植物 随笔/散文
我的造梦之路 豆瓣
KON'S TONE 「千年女優」への道
8.5 (117 个评分) 作者: [日] 今敏 译者: 焦阳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5
动画教父【今敏】的执着梦想和坦诚生活
.
日本动画大师【今敏】亲笔随笔集 中文版首次出版
.
收录多幅分镜稿、精美全彩习作
黄金拍档、《千年女优》《红辣椒》原声制作 平泽进中文首次访谈
.
雅众·影事01
========
.
他是日本史上独一无二的动画导演,一生短暂,留下 的动画电影仅有《千年女优》 《红辣椒》《未麻的房间》《东京教父》这四部,却都屡获大奖。作为掌控梦境与现实的天才,银幕上每一帧的虚实交织都是他对既定概念的颠覆。
他扔掉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一生沉浸于挚爱的事业。生活对他而言就像电影一般,有鲜活的苦涩,也有极致的梦幻。
他的匆匆离去给世界动画产业留下无尽遗憾,但他未竟的千年之梦仍在延续。
.
========
.
今敏以小小的动画获得了最高的赞誉,是日本一位伟大的电影人,也是世界上最敏锐、最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时代周刊》
.
今敏辞世以后,我们就觉得日本动画的未来没有了。——电影杂志《CUT》
2019年11月22日 已读
今敏是顶级认真的人啊。读完另外一个思索的点是,是不是日本的文化人年轻时候都要经历一番“要不要自杀”的拷问啊……
DataAnalyst 传记 日本 电影 随笔/散文
放牧人生 豆瓣
The Shepherd’s Life:A Tale of the Lake District
8.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里班克斯 译者: 尹楠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一个有关传承、根源和归属的故事,一部21世纪的牧歌宣言。
——詹姆斯•里班克斯以隽永清新的文笔,带领读者体会牧羊人的一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田园生活记录,这种生活深深扎根于我们大多数人已失去的土地。这是一个关于谋生的故事,关于他周围的人,他的童年,他的父辈和祖辈,在身边的世界快速变化的时候,他们仍然这样生活和经历着一切。许多故事都在讲述一个人如何为了离开而努力工作,而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了一些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留下来。
★“造就湖区的是牧羊人一百万件看不见的工作的总和”
——在牧羊人的眼里,湖区与风景名胜并无关系。这里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无关田园风光,也无关诗情画意。放牧、收割、饲养……是日复一日琐碎忙碌的工作,是土地、天气和羊群,共同造就了湖区。他们的祖先一直这样生活,而他们也将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纽约时报》、《卫报》2015年度最佳图书
——从乡村去到城市,我们称之为人生奋斗;从城市工作中脱身返回乡间,我们称之为远离尘嚣。但牧羊人的选择从无这些噱头。因为对阅读的热爱与对世界的好奇,他申请并入读牛津;因为对牧场生活与土地的热爱,他又回到湖区继续放牧。放牧的劳作,就是牧羊人的人生奋斗,而乡间与城市的区分,只是因为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土地。
★特别精选32页彩色插图,呈现各色羊群、可爱的牧羊犬、精美的牧羊手杖、让人惊叹的湖区风光,以及牧羊人的五味生活。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牧羊人的生活回忆。
有些人的生活完全由自己创建,詹姆斯•里班克斯不是。他是牧羊人的长子,他的父亲也是牧羊人的长子,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湖区生活和劳作,按季节和活计的需要来安排,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如果是维京人也许会理解他们的工作日常:夏天把羊放到山上,打理干草;秋季到市集上再重新补满羊群;冬天照顾羊群安然过冬;春天里羊羔出生,每个人都忙得晕头转向,羊群又重新回到山里。
来自古老乡村的这些现代讯息讲述了一个与土地唇齿相依的故事,描绘了一种很少被注意到但深刻塑造了历史的生活方式。詹姆斯•里班克斯以隽永清新的文笔,带领读者体会牧羊人的一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田园生活记录,这种生活深深扎根于我们大多数人已失去的土地。这是一个关于谋生的故事,关于他周围的人,他的童年,他的父辈和祖辈,在身边的世界快速变化的时候,他们仍然这样生活和经历着一切。许多故事都在讲述一个人如何为了离开而努力工作,而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了一些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留下来。
【媒体推荐】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流动性和自我实现的时代,里班克斯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里讲述了英格兰小型家族牧场的生活,也讲述了一个有关传承、根源和归属的故事。书中一切充满知识性的描述,因为蕴涵其中的热情和生机,都深深吸引着我们。
——《纽约时报》书评
他在强大而充满宁静冥想的字里行间,构筑了一部21世纪的牧歌宣言。它半是湖区放牧史,半是个人回忆录。精美绝伦!
——《星期日泰晤士报》
所有这些都配以完美的音调,像诉说一样流利,又准确地击中人心,在劳作与想象中毫不费力地切换。
——英国《卫报》
一本迷人的书……他继承了父祖辈和祖先们的使命,并敏锐地观察、讲述了定义放牧生活的季节节奏与仪式。
——《纽约时报》书评
最美的决定 豆瓣
作者: (美)怀特(White,E.B.) 译者: 张琼 张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E.B.怀特书信集》是作家迄今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他显然从未尝试过为成年人创作长篇小说,但他的书信带给我们小说所无法给予的东西:生活的日常细节,它所呈现的那些令人疲惫厌倦的责任和礼仪,那似乎无休止的生计维持(尽管它终有尽头),那些奔波劳作中日积月累的或被遗忘或被怀恋的时光。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要感激E·B·怀特,不仅因其散文堪称完美;不仅因其眼光敏锐,乐观幽默,文字简洁;更因其多年来给予读者,不论老少,无尽的欢乐。
——国家图书委员会
E·B·怀特是拿捏习语——那些既切中肯綮又教人遐想,既卓尔不群又耳熟能详的字眼——的大师。种种机智,在他口中娓娓道来。
——纽约时报
《夏洛的网》、《这就是纽约》的作者致人生、自然、妻子和《纽约客》的不朽情书
“最受爱戴的美国作家”书写在信纸与便笺上的编年自传
五十八幅历史照片图说E.B.怀特一生的轨迹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