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四
蔣捷詞校注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宋) 蒋捷 译者: 杨景龙 注解 中华书局 2010 - 5
2020年10月2日 已读
用了三个月,抄写、句读、读完注释和赏析再读一遍,才领略了蒋竹山的好处。最高兴的是看他也是一个辛粉!在老板家翻到这本书,随便一页看到“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感到妙极。又有“万误曾因疏处起,一闲且向贫中觅。”还有送别及贺寿的几篇,怎么会有人把蒋捷简单地归纳成“香腻小清新”呢?赏析其实有点鸡肋,有时候不读赏析有点领会不了词中逻辑或意思,但赏析动不动就“国仇家恨”“清高风骨”,中学语文的气息受不了。
古代文学四
西厢记 豆瓣
作者: 王实甫 译者: 王季思 校注 1978
2020年3月22日 已读
初中补标,那时候喜欢的居然是“他曲未尽,奴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突然想到,物哀是不是就来自这些】
古代文学四
陆放翁诗词选 豆瓣
作者: 疾风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 2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我初中居然看过这本?还写过笔记?喜欢的是“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惊鹊绕枝栖不稳,冷萤穿竹远犹明”,“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都是用力的句子。
古代文学四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作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 “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2016年7月3日 已读
曾助千金笑,如何忍弃捐。嘛,想重读花间词了,顺便看看花间十六声好了。看评论都是着眼于洗澡水和酥酪上,果然是书名起坏了引来一票食色的看客?但和现代拜金组不无二致:(以前的)有钱人真好啊。解释洛神赋和山鬼的那篇《想念梦幻的桂旗》加星。
古代文学三 古代文学五 古代文学四
苏轼诗词文选评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王水照 / 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10
《苏轼诗词文选评》:当来自戈壁滩的沙尘暴吹袭首都北京时,当克隆技术已达到可以复制人本身时,当生产技术的种种发展造福人类而又反过来每每危及人类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庄子的著名寓言——七窍凿,混沌死。二千年前这位诙诞的哲人此一惊世骇俗的论断,固然不无虚无主义的偏颇,然而我们不能不惊叹,它于荒唐之中,冷峻地道出了一个真理,作出了一种验证于百世之后的预警。诚然,人类不可能因此放弃对包括科技在内的生产力的开发;然而当先民“麻麦蠓蠓,瓜瓞唪唪”(《诗·生民》)的歌唱,在今天晋陕深沟巨壑密布的光秃秃的黄土地上,已成为杳远的梦影时,我们是否应当警省。
2015年11月4日 已读
独骑瘦马踏寒月,白须消散满霜风。倚杖听江声,无情送潮归。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发现到头来不过粗愚便能至公卿,意义仅在于姿态。夜里读子瞻,是如妓子从良却见旧相识,又羞赧于刹那人非,又熟稔于阑珊兴味,就不知从哪里说起,只是各自知道都不同了。
古代文学四 预言咏
苏轼文艺美论 豆瓣
作者: 王启鹏 2007
《苏轼文艺美论》从文艺创作学和美学这两个角度来研究苏轼文艺创作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选列苏轼文艺创作轶闻20则,目的是让读者从这些轶闻中了解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中篇的文艺创作形式部分是对苏轼诗、词、文等文体形式的具体分析。下篇的文艺美学论点部分,则是具体阐述苏轼的美学理论观点。
宋代文学思想史 豆瓣
作者: 张毅 2006 - 6
《宋代文学思想史(修订本)》不仅要研究个人的文学思想,而且要研究文学思想潮流。有时候,一种文学思想倾向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一个时期文学的发展。这在历史上是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来的。建安时期以文学抒泄个人情怀,追求风骨,成为一时风尚;梁、陈的宫体诗风;时代诗坛的复古风尚,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热,都是人所共知的例子。在这些形成一时风尚的创作倾向背后,是什么样的共同的文学思想支配着,正是文学思想史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文学思想不仅要研究左右一代的文学思想潮流,而且还要研究不同文学派流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在文学发展的初期,文学思想的发展趋向较为单一,而越到后来,便越向多元发展,在同一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里,产生着不同派流的文学思想。
唐宋词通论 豆瓣
作者: 吴熊和 2003 - 10
20世纪50年代后最富于系统性的一部词学专著。它对词学研究迄今取得的成就作了总结性论述,建构了词学研究的整体框架。20世纪80年代出版后备受海内外学人的推许,曾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宋诗选注 豆瓣
8.6 (31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晏殊、王安石、柳永、欧阳修、秦观、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文天祥等八十位诗人的近三百首宋诗作了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这部《宋诗选注》,其后多次重印或重排,作者均有所校订。
宋代诗学通论 豆瓣
作者: 周裕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宋诗学既汇聚着传统的精髓,又折射着现代的光辉;它从唐诗学的印象感受、激情想象的氛围中走出来,以其哲学、政治、历史、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诗性智慧,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清晰的理论形态。本书是一部在现代诗学语境中阐释宋诗学的力作。全书分“诗道”、“诗法”、“诗格”、“诗思”、“诗艺”五编,深入探讨了宋诗学“句法”、“气格”、“理趣”等重要范畴,涉及宋诗学的本体论、功能论、修养论、风格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技巧论等各个层面,内涵丰富、行文优美。除了专业学者可资借鉴外,热爱古典诗歌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宋元文学名作欣赏 豆瓣
2012 - 8
《宋元文学名作欣赏》曾是闻名于全国文化界、文学界、教育界的期刊,特别在大专院校文科学生和广大中学生中,成为广大读者获取知识、丰富精神、提高修养的良师益友,也为许多读者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许多读者说:我们是看着《名作欣赏》长大的。有许多现在功成名就的学者说:作者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名作欣赏》发表的。30余年来,《名作欣赏》累积了大量的知名作者欣赏文学名著的漂亮文章。这些文章滋养了几代新人。
2013年9月9日 已读 实在东拼西凑,白担了袁行霈和叶嘉莹的声名。
古代文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