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
蝲蛄吟唱的地方 豆瓣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8.2 (8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迪莉娅·欧文斯 译者: 王泽林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2019 全美现象级畅销小说。登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美国亚马逊、北美独立书店四大重量级畅销榜榜首,连续上榜超过 80 周。
◆美国国内总销量已逾 600 万册。
◆Goodreads 上超过 70 万读者评论,仍保持 4.49 的超高分。
◆20 世纪福克斯购买影视版权;奥斯卡影后 瑞茜•威瑟斯彭动用自家图书俱乐部落力推荐,还将亲自担纲制片。
◆图书版权售出德、法、俄、中、意、韩等38种语言,引发社交网络晒书热潮
------
故事梗概:
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从十岁起,她就独自生活在北卡罗来纳州海滨荒凉的湿地中,驾着小船,靠猎捕和收集野物卖给码头的人维生。她只上过一天学,是小镇居民口中的“湿地女孩”,文明社会之外的野姑娘。当镇上最受欢迎的花花公子被发现死在湿地中时,人们立刻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她。
作为天生的 湿地生物学家,她从土地中汲取生活的教训,从萤火虫不诚实的信号中学习世界真正的运行方式。到了渴望触摸和爱的年纪,受到两个来自小镇的年轻人的吸引,她向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启了心扉……
若干年后,她成了当地的传奇,小镇旅游业的名片。但这本书要讲的并不是一个女孩冲破重重阻碍走向光明的励志故事。荒凉的湿地养育了女孩,也塑造了她。她关于爱情和生活的选择听从的是荒野的召唤,而非文明社会的教导……
------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终生栖息于一片海滨湿地的野女孩的成长故事,诗意而野性。
被家人和社会彻底抛弃是烙在她生命中的不幸,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她独有的幸运。这意味着她也彻底躲开了文明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规训。她就像湿地中的一只小兽,有美丽的皮毛,也有凌厉的爪牙。湿地养育了她,也塑造了她。她的初恋始于一根大蓝鹭的“眉毛”,她最忠诚的朋友是银鸥和库珀鹰,她关于爱情、婚姻、性和背叛的看法源自对萤火虫、螳螂、火鸡和蛙的观察。她的生活和生长在世俗文明中的我们的生活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
媒体评论:
一部美得令人心痛的小说处女作,同时也是一桩未破解的谋杀案,一个成长故事,一场大自然的庆典……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这个孩子让我们窥见了她私人世界中隐藏的奇迹和危险。——《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凶猛的、美得令人难忘的小说,讲述了女主角基娅学会信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交织着一个扣人心弦的谋杀谜团,揭示了野蛮的真相。——《人物》杂志
茂盛、神秘,喜欢芭芭拉•金索沃的读者一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Bustle
从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成长故事和一桩神秘谋杀的调查过程……通过基娅的故事,欧文斯探索了离群索居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以及被抛弃留给我们生活的深刻印记。——《名利场》
这个故事的魅力源自基娅同她视之为家的地方以及那里所有生物的深厚关联。——《书单》
欧文斯的文字明亮如低地的月亮……这是一部读者会喜欢的兼具谋杀谜团、爱情故事和法庭戏码的小说,但它对我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肌骨的探究,不时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像沼泽本身一样古老而不易对付。—— 克里斯托弗•斯科顿,《地球的秘密智慧》作者
我简直没法描述我有多喜欢这本书。真希望这故事不要结束。—— 瑞茜•威瑟斯彭
当你感觉到你脚趾下的星球和树木在移动时,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保证,你会听到蝲蛄在吟唱。—— 迪莉娅•欧文斯
引人入胜的神秘故事,文字如此明亮,可以穿透最黑暗的泥泞。——《奥古斯塔编年史》
带着古老民谣的节奏。欧文斯显然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从黏住脚底的黑泥到咸水的味道,再到海鸥的叫声。——戴维•乔伊,《捆住我们的线》作者
2021年7月20日 已读
基娅本来有很多机会进入文明世界,但因为各种人的自私被抛弃了,所以她用动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可以理解。可是,即便能为她杀掉蔡斯找到理由(渣男、暴力、基娅没有对错观)甚至找到各自雌性动物在交配时吃掉雄性的案例。但怎么解决她对小镇居民的欺骗?最惨的就是汤姆,驱动他做辩护律师的是对湿地女孩的怜悯,相信控告她有罪是源于人们的偏见;但实际上……基娅靠着沉默和不认罪欺骗了所有人,免除了必要的监禁惩罚,直到她死。这是原始和纯洁吗?不是,这是一个高智商对文明社会司法体系的嘲弄。
当代 美国
无性别的神 豆瓣
作者: 央珍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1
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是藏族杰出女作家央珍的代表作,初版于1994年,被誉为当代西藏文学的里程碑;2002年被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影响深远。经作者生前精心修订,最新版于2018年出版。
父亲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自小被视为不祥的二小姐央吉卓玛,被母亲打发到乡下,在不同庄园之间流动迁徙、寄人篱下。她因此见识到生活和人心的种种,贪婪、狡黠、势利、残忍、剥夺、陈旧、虚弱、愚昧……当新的历史强力推开西藏的大门,梦想与追求也敲响了央吉卓玛年轻的心扉。
小说塑造了西藏的官员、贵族、平民、农奴、僧尼等等不同阶层的艺术形象,精细地展现了藏民族的生活风俗,被称为西藏的《红楼梦》。
------------------------------------------------------------------
◆一个真实独特的雪域世界;一朵藏族文坛的奇异之花。
◆作家央珍以诗一般的文字,讲述了一个贵族小女孩颠沛流离、寄居篱下,希望得到人之爱、人与人之间普通之爱的故事,惹人心疼,催人泪下。
------------------------------------------------------------------------------
在很多人心目中,旧西藏是神秘的,但在央珍的笔下,没有神鬼,也没有怪异,一切都那么本色,那么和谐,不回避野蛮,不回避落后,也不消泯它的超凡入圣。她像是在写她的家事,有爱,有恨,这爱与恨常常是交织在一起,难以理清,又都那么入情入理。
——韩石山(文学批评家)
《无性别的神》是当代西藏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显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在历史风云的展现和人物心灵的细腻刻画方面,堪称当代西藏文学的典范。同时独特的视角以及从中所传达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内蕴亦使这部作品成为当代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当代藏族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徐琴(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央珍以对一个时代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的把握,以她深厚坚实的民族文化生活的积累,使这部作品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表现那一时期西藏社会的百科全书,西藏特色的“清明上河图”。——严英秀(文学评论家)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西藏红楼梦???最多算一个儿童文学吧?……作者想要批判西藏的各种迷信、规矩,重男轻女,我能理解,但最后女主看到八一建设兵团,觉得那才是真正的“众生平等”,那才是真理之路,要逃离寺庙去学汉语……我……槽多无口。
当代
一亿六 豆瓣
作者: 张贤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 3
《一亿六》是“张贤亮长篇小说系列”之一。 《一亿六》讲述:因改革开放而暴富的王草根,为了实现生子的愿望,聘请优生专家刘主任,在自己的医院创立了不孕不育研究室。可惜王草根的精子已经全部死亡,“借种生子”的计划不得已被提上日程。 恰在此时,刘主任发现了一个年轻人,竟然拥有高度活跃的一亿六千万个精子,他就是“一亿六”。 于是,一场围绕一亿六展开的“精子争夺战和保卫战 ”开始了…
2021年2月17日 已读
张贤亮应该是张贤亮那个味儿,写成贾平凹的味儿就没意思了。从讽刺社会的角度来说,也没有许多人所认为的那么深刻。
当代
大山里的小诗人 豆瓣
8.6 (45 个评分) 作者: “是光”的孩子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4
【内容简介】
·
《大山里的小诗人》是由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起,果麦文化编辑制作的乡村儿童配图诗集,全书共收录了120首儿童手抄诗,配有73幅随书插画,由来自世界各地的31位画家分工完成。诗集中的作品,均出自7~15岁的留守儿童或乡村儿童。
·
这些作品有些字字感人、惹人落泪,表达了孩子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和爱;有些古灵精怪、天马行空,表现了孩子眼中充满童趣的世界。“是光诗歌”的故事在《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众多媒体的推荐下,已逐渐被更多人了解、熟悉。相信这本书中的诗歌可以唤起人心中最纯粹、最原始的感动,同时也能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的情感世界。
·
编辑推荐:
 山里的孩子缺乏关爱,当他用诗歌说出心里话,却打动了所有人
 有眼泪,有温存,有爆笑,有脑洞……孩子心里的世界,比宇宙更大
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4年68020多孩子诗歌课的成果,从中精选120首小诗
 来自全世界500多位画家投稿,遴选出31位画家,为小朋友的诗“量身定制”
 人民日报、央视网、北京卫视、凤凰公益、腾讯大学……纷纷报道,百万网友转赞评
 给每位读者的“爱心天使证”,用公益诗集唤起社会关注,用购书捐款为更多孩子带来改变
·
据统计,中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近1/6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
他们缺乏教育资源和物质保障,但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由于缺乏关爱,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不会表达,一些孩子误入歧途,更有一些孩子受到伤害却只会沉默。
·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现,写诗可以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内心,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爱与温暖。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为全国823所乡村学校,68020个山里孩子带去诗歌课,很多孩子发生了明显改变,有些甚至考上了很好的高中。
而即使永远走不出大山的孩子,他们也可以将诗意代代相传,温暖他们的孩子。
120首诗,73张画。用一首诗改变一个孩子,用一个孩子改变一个未来。因为他们什么样,中国的未来就什么样。
2021年2月6日 已读
只说最好的几篇。《母亲》字美,《爸爸与妈妈不同》茶思婕,《耳朵》鲁冰清,《我的同桌》张国庆。《如果》苏大鹏。
当代
阿莲 豆瓣
作者: 汤素兰 2017 - 3
阿莲在故事中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一个天真烂漫成天跟在奶奶身后的娃娃;一个心灵性慧背着天蓝色书包甩着辫子的小学生;一个亭亭玉立走在求学路上的少女。阿莲是谁?她是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眼神中透露着倔强,在知识贫瘠的年代求知若渴,走过狭窄的乡间小路,走向广阔的天地。
她,也是作者!《阿莲/汤素兰童年风景成长小说》是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儿童文学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阿莲落生贫穷、落后、狭小的环境里,爷爷的重男轻女、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长期离家让阿莲敏感而倔强,奶奶的关怀呵护让阿莲感到温暖。小说文字优美、情节紧凑、人物性格突出,主人公的坚强不屈是鼓励孩子勇敢成长的正能量。《阿莲/汤素兰童年风景成长小说》聚焦于中国乡村孩子的成长,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创作,为读者展现中国式童年的不同面貌。
2021年2月4日 已读
娘道的地方不说,这个作者太不沉浸了。一些知识明显超越时代了不说,人物的行为和说话都是脱离人设的。这是我最受不了的地方,不是靠卖山村情怀和水墨插图就可以弥补的。
当代
耶路撒冷 豆瓣
作者: 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3
少年时代,初平阳和小伙伴们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斜教堂外,听见一个文盲老太太独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想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2021年2月1日 已读
平行交叉结构+花街……可能是世另我。想法很好,但广泛得空旷。
当代
草房子 豆瓣
8.6 (121 个评分) 作者: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 - 6
这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暇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 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2021年1月25日 已读
这个故事里提到的过继子细马被嫌弃、蒋一轮屈服于生活放弃了白雀、杜小康家庭败落、纸月的奶奶去世后出家、桑桑以为自己快死了的体验,这些都不是小孩能读的。但小孩未必不懂这些事。有友邻说,小孩如果读曹文轩的书会早熟。我觉得是因为曹文轩把他们感觉到但还没有能力表达的事情,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一点也不避讳。
当代
女贞汤 豆瓣
作者: 刘索拉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刘索拉至今为止写得最好的小说。
这本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小说全篇充满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残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读这本小说最大的享受还是它的形式和语言。
先说结构,搭的是个大框架,溶神话、历史、浪漫传奇于一炉;博采笔记、戏曲、诗歌、民谣、报刊拼贴、电影剧本等各种形式,每部之间相互对仗呼应。姿态样式丰富多变,却又节奏从容,错落有致,毫无冗长沉闷之感。
在叙述语言上,刘索拉做了大胆尝试,语言风格随故事发展步步演变。起初说古,文白相间,洗练简约,用大量对仗短句,有《山海经》、《搜神记》的清韵;而后话今,便渐次变体为现代白话,绵长细致,颇得明清直至当代小说的娓娓世俗之调;当中插入的谣曲、戏仿的小诗,又各依人物身份年代及体裁编制,亦庄亦谐,惟妙惟肖,不动声色之间充满机锋。让你不得不叹服:这家伙真是天生的小说家!
――查建英
2020年12月5日 已读
要这是刘索拉最好的书,那我觉得她和盛可以之类还差了一大截。大岛应该就是台湾,传奇化和多体例的写法还算有意思,但也侧面证明了一件事:03年可谓精彩的技法,到了今天已经平淡无奇了。以及这本书的设计确实荒谬。后面陈香的部分写得不好,零碎又无味;中间有一个部分专门是死去的继家女人的对话,充满了欲念,我很喜欢。
当代
绿化树 豆瓣
7.7 (17 个评分) 作者: 张贤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宁夏劳动改造期间的一段永生难忘的生活经历。
续篇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习惯死亡》合称为张贤亮的爱情三部曲。
2020年11月23日 已读
男主没吃饱没穿暖的时候,马缨花是狂野的风,是不沾染世俗恶念的西北女神;被女神喂饱了穿暖了,就开始觉得她未脱粗俗、不及自己优越,是不可救药的风尘女子、“美国饭店”。这说明什么?说明千万不能让男人读书,男人一有知识就不守男德、不干人事。……以及我好喜欢海喜喜啊qwq呜哇呜哇呜哇,女主是瞎了眼啦!!!
当代
习惯死亡 豆瓣
作者: 张贤亮 作家出版社 2009 - 4
《习惯死亡》是一部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长篇小说。作者张贤亮生动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心灵倍受重创的知识分子孤独、苦闷、绝望的精神世界,强烈地抨击了极左思潮,悲愤地控诉了十年动乱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历史性灾难。
2020年11月21日 已读
从这本感到张贤亮弹性好大,可以走西北乡土风,也可以沾染港台语言的气息,句子特别长特别奇但一气呵成。对男女关系心理的描写诚实也成熟(文明)了许多,夹杂着回忆十年动乱期间的古怪经历,有奇幻之感。金句叠出,我要再买一本。
当代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6.6 (14 个评分) 作者: 张贤亮 作家出版社 2000 - 7
张贤亮(1936-2014),江苏盱眙人。五十年代初在北京读中学,高中毕业后自愿去甘肃支边。1957年因诗作《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由此开始长达二十二年的被管制、关押、劳改、流浪的生活。1979年平反后陆续出版了《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一 半是女人》、《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情感的历程》等中篇小说,另有《张贤亮中篇小说选集》、《张贤亮选集》等小说
2020年11月13日 已读
这书厌女不得了,黄香久是真-工具人本人:需要打击男主就让她和路人甲莫名其妙睡觉,男主觉醒了她就阴茎至上、做小伏低,做100%家务,奉献100%爱、肉体和金钱。醒醒吧,起来搬砖了🙄️那句传得很多的“在心灵相互不能感应的关系中,任何语言都无能为力”真是骗炮名句。
当代
七声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葛亮 中信出版社 2017 - 8
“这部小说,是关于生活的七宗。有些人的人生,已是水落石出的结局。经年的快与痛,此时此刻,已成一波微澜。”
在葛亮小说《北鸢》中,两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最后坐在一个叫“夏場”的广场上放风筝。
一位坐在轮椅上,和老伴絮絮闲话家常;另一位杵着手,充满温情地看着相携相伴将近五十年的太太。他们同时将手中的风筝线越放越长……
《北鸢》中的主人公文笙和仁桢经过了长久的相识相认相知相爱的过程,他们的后半生又发生了什么,在他们经历了时代的跌宕之后,终于尘埃落定,回到安稳踏实的生活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况,在这部叫作《七声》的小说中,这些关心他们命运的读者会寻找到答案。
他们相濡以沫,他们不离不弃,走向了他们的故事极为温暖而丰盈的归宿。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对老人动人而传奇的经历,大半个世纪的琴瑟龢同,开启了他们的孙辈,一个叫作毛果的少年的成长。
2020年10月28日 已读
为什么这个版本里,“阿德与史蒂夫”和“老陶”两篇没有了?最喜欢的是洪才里的阿婆和阿霞。英珠最后的歌“当雄鹰飞过的时候,雪山不再是从前模样,因为它那翅膀的阴影,曾经抚在了石头的上面”很好,但整个人物还是单薄了。整本书有点冯骥才写《俗世奇人》的味道。
当代
青苔不会消失 豆瓣 Goodreads
7.9 (37 个评分) 作者: 袁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3
本书精选了袁凌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为杰出的非虚构作品,叙述了十二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写出了一百位中国社会底层的人物故事。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个部分。其中,侧重于写底层人物对磨难与困境的挣扎,还有新旧一代关于故土的矛盾与争夺。更从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命运 回声中,为我们呈现了一片震撼的精神与生存景观。本书中的多篇文章曾经在互联网引起轰动,但碍于版面,这些文章都未曾以全貌呈现,本书是这批精彩作品第一次以全貌形式呈现给读者。
2020年9月27日 已读
一本讲中国“现实”的书,包含了尘肺病人、煤矿失事的幸存者、边境地雷村、民间弃婴救助、留守儿童犯罪入狱、雄黄矿中毒村的生活。生存要面对的是茫茫如恒河下沙的苦难,一些人已经麻木,等待死亡如不作声的羔羊。而那些“不甘心的”和“能干的”让我想到最后一篇中、在砷毒遍地的鹤山长出的蜈蚣草——哪里中毒深,哪里就有解毒的药草生长起来。
当代
丰乳肥臀 豆瓣 Goodreads
8.4 (46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 - 9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那么生命的创造者--母亲无疑要受到尊敬与赞美。母亲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对母亲由衷的尊敬与感恩,也表明 了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崇拜和热爱。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母性意识或说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起着主导作用。创造社会历史的可能是男性为主,创造生命历史的,或说人类历史的却是母亲生命源初的女性。这里似乎既体现了作家的心灵深沉着的恋母情结,而上官金童,作为作家思想意识的化身,他对母乳的依恋--恋乳证,在这里也找到了情感的回答,它源出于作家本人的一种情结。
小说主体仍然是展示生命的过程,讴歌生命的本体意义及母亲的伟大性。对于历史的再现与表现,以及城市生活的描写是为揭示人性之变曲,并提出问题,但不是小说的主旨。作者用笔仍然着力于刻划与表现讴歌的主题仍然是:生命、母亲、历史只是作为副线贯穿其中,着力突出的是历史的主体--人。 纵观整篇小说,我们说这是一部具有相当力度与厚度的作品,它蕴含了作家对生命、母亲、历史的深沉思索,对于社会历史与时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思考与探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独创性。
大概由于小说篇幅太长,小说后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显得有些尚欠锤练,不够圆熟,加之匆促收尾,读来未免使人觉得不如前部分和谐、完好,而有些迷乱,用语生硬,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手法运用不够圆熟。诚然,这样一部巨著,存在一些个别不足且是艺术手法上的,并不影响它整体的价值。
2020年9月17日 已读
一开始猎奇的内容太多了,但又没有没有足够的内核。我觉得更精彩的是附录几篇,尤其是结尾,联合前文的一些意象,竟然感觉这是一本讲上帝的无瑕创造在堕落世界里被罪人滥用、沉浮的案例。
当代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豆瓣
作者: 梁晓声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8 - 3
本书是第一部中国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闻写成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说。
2020年8月28日 已读
有几个情节写得真不错。那十年里的人的聪明和愚蠢都到了极致——但不管怎么聪明怎么闹,最后还是“什么主义也没有追求到,什么精神也没有能实现”。突然发现,最可怕的是,这本书不过写了67年一年间发生的事。
当代
山居七年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二冬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借山而居第七年,终南山里有神仙。
2014年因借山而居火爆网络的青年诗人、画家二冬,在终南山的小院儿里诗意地栖居七年了。很多人以为他住个一年半载,就又逃离回都市了。他却说,有机会想搬到更深的山里去。为什么借山而居的七年里,二冬把隐居变成了长居?
山居的日子里,二冬把平凡琐碎的生活过得温暖而丰盈,一个人,两座院子,院外有山,院内有诗。自耕自食,一日三餐,四季轮回;写书画画,耕读酣睡;有猫有狗有鹅有鸡有鸭,也有诗书酒茶云雨雪。
在这本《山居七年》中,他以诗意的语言捕捉日常事物的闪光时刻,分享一蔬一果、鱼虫鸟兽倾吐的自然秘语,也记录下山居生活的惬意与无奈,以及写诗、作画、会友时的洞察和思考。
2020年8月18日 已读
全书最好的是永琴,作者能遇到永琴这样的素材,是他的幸运。其他关于作者性格缺点的就不多说,但毕竟是出书,把逃避问题当作超然世外看透物欲,就有点扯了。
当代
阅读大师 豆瓣
作者: 马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 1
《阅读大师》是马原在上海同济大学开设文学讲座时的全部讲稿。在这些讲稿中,马原不像很多别的作家——如毛姆、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文学讲稿那样,刻意强调出讲演者作为小说专家的身份。在这里,马原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跟普通听众和读者畅谈文学大师们的小说艺术、小说写作的内在奥妙的。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海明威、霍桑、哈谢克等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所做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小说写作的感悟和理解。
2020年8月10日 已读
第一部分对其他小说家的评析可以给四颗星,尤其好的是讲海明威和奥康纳的几篇。其实故事梗概也未必不好,从梗概里可以看到一个人抓住的重点是什么。第二部分从主题讲虚构的几个维度,内容有不少重复,也没有说出什么,还推了一波自己的书和照片(这就非常疑惑)
当代
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 豆瓣
作者: 苏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3
本书以《第凡尼早餐》《情人》《包法利夫人》《霍乱时期的爱情》《老妇还乡》《革命之路》《聊斋志异》等10部名著中的女性角色为书写对象,通过对书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剖析,来解读古往今来女性的诸多生存现实和自我救赎之路,尤其重点剖析了当下女性所处的困境和应对之策,呈现出作者对女性这一身份的深入思考、对女性觉醒的向往、和为唤醒女性付出的努力。困局、复仇、信任、浮华、暴力……苏美以其特有的毒舌,以名著为参照,深入解读当下爱情与婚姻中的困境与真相。
2020年6月25日 已读
“只有在婚恋这个领域里,人才能够最大程度摒除干扰,直接面对心灵进行选择,并在选择之中体会到自由。在这种自由中,尊严才能成为可能。”这本主题式书评好好看啊!减星是因为一些故作聪明的地方,但有几段的文笔好。
当代
物尽其用 豆瓣
7.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物尽其用”是一个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
“物尽其用”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展览,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众默默地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人与挚友。
“物尽其用”是一种默默地收集与保存爱的哲学, 顽强地对抗着将置换与丢弃作为基本态度的当下,记录着中国老百姓对家庭与生活的永恒的爱。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2020年1月7日 已读
感动的地方很多,其中一段是宋冬录下了自己想象抚摸父亲的手,然后在父亲身上播放,来表达两代的隔阂和愿望。另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把母亲从极端痛苦和失常的状态“解救”出来,宋冬邀请母亲帮他做物尽其用的策展;09年母亲也意外去世,宋冬和宋慧不得不自己去伦敦布展,将母亲一辈子积攒的东西一件件整理、摆设出来,他们也用这个过程感受母亲的在场。书里还有很多例子,在人走之后,其手做或用过的东西就成为了他/她的象征。其实这被礼仪规矩框定惯了的中国人,也自有框不住的细腻之处。
当代
杨牧诗选 1956-2013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杨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1956—1966,1966—1976,1976—1986,1986—1996,1996—2006,2006—2013……
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惟十四集出版年岁渐远,早期原刊屡为绝版停印,因新铸版型改以长编三部之方式陆续面世,即台湾洪范版《杨牧诗集》三种(第一集出版于1978年,第二集1995年,第三集2010年)之由來。按此《杨牧诗选》(1956—2013)即根据以上三集总汇五百余首外加新作若干选编辑成,五取其一,改订次第,概以时代先后排列,十年一期,隐去辑目与完稿年份,减低具体或主观色彩,重现诗的归属于思维感受取舍之间。
2019年12月14日 在读
语言和梗读得我整个人是惊的,到了热兰遮城这篇,实在忍不住先来打个五星。在杨牧主页看到他就是《钟与鼓》的作者,一下子明白了……啊,我现在真是无法控制的惊骇
当代 预言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