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
绞刑架下的报告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伏契克 译者: 蒋承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2014年10月19日 已读
让我的名字在任何人心里都不要唤起悲哀。这不是戏,是生活,而生活里是没有观众的。对于文学家或艺术家来说,在监牢中保住命是第一重要的,这话好像木心也讲过,个人主义者是绝对不会和政治犯一词有任何关系的。还有因为是中国人。确实。
20世纪 捷克
玩笑 豆瓣 Goodreads
Žert
8.8 (6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蔡若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6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晚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担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个人历史除了它本身的发生之外,也还告示什么吗?尽管我抱着怀疑,但我仍然残留着一丝非理性的迷信,例如坚信落在我身上的一切事件总有它的含义,它表明某个东西;还有生活通过它本身的历史,在向我们说话,给我们渐次揭示某个秘密,它就像一幅字谜画让你去猜,我们所经历过的各种历史同时组成一部生活的神话,而这一部神话中就藏着解开奥秘和真理的钥匙。这是幻觉吗?可是甚至是真实可信的,但我无法抑制想要持续不断地解开我自己生活之谜的愿望。”
---摘自本书
--------------------------------
作者介绍:米兰·昆德拉(1929~ )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
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2014年10月17日 已读
最喜欢的昆德拉的一部。我愿意真正背起这个负担,将来要让人看到我不是他们断定的那种人。所以你得承认:跟那些随时随地准备把你送到死神那里的家伙一起生活是很难的;把他们引为知己密友是很难的,爱他们也是很难的。难道不因为你也想把他们置之死地么?所以我早说了人在交互地伟大,谁被背后说坏话、被暗中捅了一刀、被群众孤立,谁就是伟大的。你对伟大定义得太草率了。难道我这理论不是更博爱么,给了每个常人不能想象得到的机会?不是的,你只是在自大,你更该看那段宽恕论。都说了宽恕越出人的能力,不是更自大?虚伪的惩罚应比狠心还要重。这个唯一的人,我在那么多失败之后寄予最后希望的人,我想念着他,我和他只隔着一道墙壁。后天,大家将称他为王。来吧,我的小乖乖,我要睡觉了,他们会把我的头衔给你,我要睡了,我希望看见你在我的梦里。
20世纪 捷克
庆祝无意义 豆瓣
La fête de l'insignifiance
7.4 (99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六月的一个早晨,阿兰走在巴黎一条街道上,看到很多穿着低腰裤、露脐装的女人。看着她们裸露的肚脐,阿兰既觉得迷人,又感到困惑,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乳房而是以女人的肚脐作为诱惑的中心,这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这样开篇,一场嬉笑怒骂的喜剧由此上演,围绕卢森堡公园这个舞台中心,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苏维埃傀儡主席,自杀未遂却杀人的母亲,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部热闹非凡的人间喜剧,幕后却隐藏着作者冷静洞察的智慧: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昆德拉让我们在笑中漂浮,为世间的无意义狂欢。
2014年10月8日 已读
距离感+粗暴+神圣性+重复性。遇到高明者就竞争,遇到无意义者就蔑视,呵,我又不要做那喀索斯,我就是负重者。只有从无穷的好心情的高度你才能观察到你脚下人类的永久愚蠢,从而发笑。无意义的世界,不必认真对待。我浪费自己全部精力就为了这些傻瓜吗?我是为了他们活着吗?为了这些可怜虫?为了这些极端平庸的白痴?我期盼的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的完全消失,我期盼的是根植于第一个蠢女人的无肚脐小腹内的那棵树,彻底毁灭。
20世纪 捷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豆瓣
9.2 (50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韩少功 / 韩刚 作家出版社 1987 - 9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2014年9月23日 已读
是爱还是疯,是疯还是邪恶。突然发现高中时看不懂的现在都能明白了。爱情始于一个比喻,亦结束于一个比喻;“脱!”和酸腐气味的狗。她需要把这种爱隐藏得更深些以至不招人耳目。一个放弃了个人隐秘的人就等于丧失了一切,而一个自由且愿放弃它的人必是一个魔鬼。哈哈哈,确实。我想,关键句应该是这:没有借口可言。正如加缪的:没有出路。轻乃是一种趋同,而零星的个人总有不愿给普罗大众湮没的,该表现出来么?不该的,为了继续活下去。不想死难道不是庸常的么?难道该死么?怯懦呀,为了活得轻松些。关于目光的四个种类说很有趣。嘛,可以看出来的是,昆德拉这个妇女之友的胃也不大好。
20世纪 Anna 捷克
西里西亚之歌 豆瓣
作者: 彼得·贝兹鲁支 译者: 劳荣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 - 3
2014年9月14日 已读
老一代的人翻诗就是认真,加一星。谁透过酒杯口去观看这个世界,它像罂粟花上一颗露水微光悠悠,万般痛苦随着浅笑付诸东流。时而对着月亮哭泣,时而对着太阳咒骂。贝兹鲁支是苏武的怨魂: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诗里有中国式的比兴,是欲言还休的不忍和难堪。写不出诗的原因:不够苦难,中规中矩。有酒,有酒。旨酒,旨酒。这就是了。为了诗而叛教,为了诗而狂饮,他会原谅我,他不会原谅我;他会诅咒我,他会祝福我;他会给我冠冕,他会烧瞎我的眼睛;全都不要紧。
20世纪 捷克 预言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