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日本幽玄 豆瓣
作者: [日] 能势朝次 / [日] 大西克礼 译者: 王向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6
“幽玄”是日本借助汉语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概念,是优美、幽雅、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余情面影”、超现实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如果说,“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幽玄”则是通往日本文学文化堂奥的必由之门。
《日本幽玄》是《日本物哀》的姊妹篇,将两部同名著作《“幽玄”论》全文译出,又将古典名家的“幽玄”论原典择要译出,使古代“幽玄”原典与现代“幽玄”研究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千年来的“日本幽玄”论,为中国读者通过原典系统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幽玄”观、把握日本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神韵,提供了可靠的阅读与参考资料。
2020年1月13日 已读
大凡和歌,一定要有趣味,而不能说理,所谓咏歌,本来只是歌唱,只是吟咏,无论如何都要听起来艳美、幽玄。(p.54)所谓和歌,就是要在用词上胜过寻常词语。一词多义、抒发难以言状的情怀,状写未曾目睹的世事,借卑微衬托优雅,探究幽微神妙之理,方可在“心”不及、“词”不足时抒情达意,在区区三十一字中,感天地泣鬼神,此乃和歌之术。(p.60)……不过观感是,大多数例子,都是美学很丰满,创作很骨感。
文学理论 日本 预言咏
上帝、格列佛与种族灭绝 豆瓣
作者: [美] 克劳德·罗森 译者: 王松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18世纪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学术精品。作者依据细致的文学文本分析,佐以大量鲜为人知的旅行及探险文献资料,将“格列佛”、“上帝”与“种族灭绝”三个貌似毫不相干的概念置于“野蛮与欧洲想象”这一框架中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精辟的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讨论了从《圣经》到现今的欧洲文学和非虚构作品对“他者”的形象塑造,时间跨度穿越了从欧洲对美洲的征服一直到二战结束近六百年的历史。作者对斯威夫特、蒙田、萧伯纳、王尔德等作家笔下有关野蛮和杀戮的描写进行了深入解读,透过浅层的言语修辞来窥视暴力行为的实施过程,以此揭开欧洲“他者”文化想象的面纱。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Claude Rawson专门研究Swift,这篇乍看简直博论的体例,却发现写的时候Rawson已经任教三十年了。就《格列弗游记》里出现原始与阶级的划分/吃人或不道德的习俗/女性印象带有殖民主义眼光的荡妇羞辱/屠杀穷人或“低等民族”/大量借用的圣经寓言和原型元素解说索引,十分庞杂。但实际的好处,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萌生了去读《格列弗游记》的兴趣,并有了“所谓中学生读的名著真是bullshit”的感觉。
文学理论
修辞学 豆瓣
作者: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 译者: 罗念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修辞学》是亚理斯多德的重要代表作,提出了诸如演说者当尊重事实与真理,论证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等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原则,是欧洲文艺理论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理论著作。译者罗念生先生学养深厚,使得《修辞学》原文说理严密,文字简洁,行文平易连贯,意思明白清楚等等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本书是亚理斯多德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提出了诸如演说者当尊重事实与真理,论证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等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原则,是欧洲文艺理论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理论著作。译者罗念生先生学养深厚,使得本书原文说理严密,文字简洁,行文平易连贯,意思明白清楚等等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2018年12月3日 已读
鬼能相信看这本是为了分析犹大的persuasion #跨学科也不是这样的啊喂!# 再以及!这翻译可坑了,哼!(但我也承认并没有好好看前言和注释)
文学理论
伟大的代码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加)弗莱 译者: 郝振益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1
2018年10月29日 已读
1.校对编注太差了,错误不说,很多注释没有卵用。2.虽然作者在序就认怂说这不是学术书,毕竟那么多圣经学者在那里看着呢,但这!写!得!也!太!好!笑!了!吧!……以及不得不说,立场真的很重要。作者连基本的圣经注释书都没有好好看过的样子,大家还都一脸好像读到了不得的东西。真是的,去教会啊!
文学理论
影响的焦虑 豆瓣
作者: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徐文博 三联书店 1989
2015年3月16日 已读
<先给奇形怪状的翻译扣一颗星> 把情感的成熟等同于发现可接受的替代物,这也许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睿智,但这并不是强者诗人的智慧。诗人身上真正的英雄主义乃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激情。这是一种光荣的毁灭,因为它拉倒了敌人的殿堂。这是一种恰好处在唯我主义边缘的英雄主义。死时灵魂会回归它的源泉——火。诗人注定只能通过对其他的自我的意识而了解自身最深切的欲望和追求。不连续性就是自由。所有诗的狂喜——即诗人从凡夫俗子脱颖而升入神性的全部意义——归根结底还是一则酸涩神话。是焦虑产生了压抑,而不是压抑产生了焦虑。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压抑。
文学理论 预言咏
美国讲稿 豆瓣
Lezioni americane
8.9 (4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这六篇讲稿,是卡尔维诺的精神在舞蹈,他用专业的肢体语言给你看小说的艺术和气质。他的宇宙观仿佛火炬在燃烧,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洞穴。原来洞壁上的色彩,如此浓烈,如此华丽。
2014年11月4日 已读
这智商……这阅读量……这理解力……这脑洞……这……TUT直接一把把我从人的趋同和媚俗的粗浅见解提小鸡似的提到了虚空和无限的层面
文学理论 需重读
小说叙事学 豆瓣
作者: 徐岱 2010 - 6
《小说叙事学》是有关小说叙事理论的一部力作。在纵观中外小说发展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古代叙事思想及当代西方叙事学说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和阐述。而作者本人对叙事理论的探讨则是从叙事的本体结构、构成要素、基本模式、控制机制及修辞特征等方面展开的。作者广征博引中外文论之精华,并以对大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分析为佐证,既肯定传统的小说风格,又提出一些全新的观念,从而显示出作者对与叙事理论在总体上的贯通和把握。
2014年11月3日 已读
写得挺良心的,但栗子都好旧了,尤其是那些中国当代作家的_(:з」∠)_
文学理论 需重读
西西弗斯神话 豆瓣
The Myth of Sisyphus
8.8 (12 个评分) 作者: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译者: 张清 / ‎刘凌飞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3 - 1
《西西弗斯神话》是加缪的一部哲学论文集,1942 年出版。加缪在书中阐释了自己的荒谬哲学,即人在面对一个没有上帝以及永恒的真理或价值的世界时对意义、统一性以及明晰性的无益探求。在书的一开始,加缪就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命题:“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书中围绕这一问题对荒谬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列举了几类荒谬的生活。最后一章对人们生活的荒谬性与反复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在书的最后,作者总结性地说:“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
《西西弗斯神话》源自那个被判以苦刑的人,他昼夜不停地推石上山,再眼睁睁地看着石头滚回谷底。加缪给20世纪的哲理注入激情的论辩,揭示了一个宗教意义匮乏之世界的生命价值。《西西弗斯神话》出版时加缪29 岁,而这不到30 年的人生历程对于加缪来说无疑是坎坷的:幼年丧父,在贫民区摸爬滚打地长大,在他人的资助与自己的努力下上了大学,又不幸染上肺结核,尝遍人间疾苦。艰辛的人生经历促使他不断进行命运的思索,探讨人生命题。和许多有责任感的学者一样,加缪关心时世,政治立场鲜明,是一位有态度的创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缪在《阿尔及利亚报》任记者。反对绥靖政策的他因触犯当局而不得已回到法国。后又从《巴黎晚报》离开,迁居奥兰,也就是在那里他完成了本书的创作
2014年9月15日 已读
因为他是个天才,于是什么都可以原谅,但是天才又什么都不原谅,因为他拒绝这么做。心有反抗精神,手无缚鸡之力。命运是人之间的事,留给人去解决吧,与神无关。要高傲的贫瘠,便无希望,妄谈明日的都是鼹鼠,发现了这点后我才是人。可又如何?非人性是我所不能控制的,人性亦不是我能控制的,而当站在非人性和人性的交叉点上,我就会痛哭哀怨人的不完善。能说这世界只是不理性的吗?宁愿说它是不合理的,冒着硫磺火烧的险;不然,就得独自承担这个丑陋不堪的人间,苟延残喘。法国人真会哔哔。
文学理论
开始写吧! 豆瓣
Now Write!: Fiction Writing Exercises from Today's Best Writers and Teachers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雪莉·艾利斯(编) 译者: 刁克利(译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收集了一些当代知名作家的个人写作练习。在这些备受好评、屡获大奖、成功丽多产的作家们的写作生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助抑或是天赋异禀?当我们为写出一句话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这些作家已经写出一篇又一篇佳作了!尽管这些佳作看似写来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挥而就,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打开思路简单的秘诀:写作练习!
本书中,有八十七位美国一流作家向您呈现其新颖有趣而又实用的练习。这些练习都是作家们极力推荐的,简单易懂,可立即使用。通过展现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和古根海姆奖等获奖者的写作技巧,《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鼓励那些渴望在写作方面一展风采的人们:开始写吧!
2014年8月24日 已读
<两个人从一座建筑中走出><记忆、地点与虚构的杂糅><路中央的结婚蛋糕><从声音开始><桌子里的响尾蛇><19条写陌生人><不用对话><即兴重复><赋予物品以生命><抒情文体中的五秒场景><听人物听的音乐>这几个练习确实很好,<从新闻开始>编小说是继承了雨果的传统么=v=<三次击打>的本质就是<即兴重复>?反之亦然。大场景和多人对话学俄国淫最好了。最主要的是,反正是一稿,写得再糟都无所谓,心态啊心态。kill your baby有点惊悚╮(╯v╰)╭我记得陈然兴推过这书,不过他自个儿把课上成那样真是……记得最清楚的是要求写醒来后的十五分钟,戏剧化?用电影一样的剧烈冲突来吸引人?蜘蛛侠那样的?你特么在逗我呢= =不过米国作家的短篇风格好接近的说。
文学理论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2014年4月29日 已读
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但作家就当这样带着全盘自我见解地看文学。陈丹青作为学生,或者说广西师范作为出版社,终究功夫做不足,当有的注解没加,记误的话未校订,还是欠火候。
文学理论
苦闷的象征 豆瓣
作者: 厨川白村 译者: 鲁迅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9
《苦闷的象征》:北斗译丛。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秦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鞋 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葛,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么’……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 6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学课堂上,“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指的不是“要成为小说家所必须上的十三堂课”或是“小说家去听的十三堂课”,而是上海复旦大学邀请作家王安忆驻校上课,透过课堂演讲资料的整理而产生这本书,对于大学的文学教育而言,它提供学院的文学理论与小说作者的实务经验得以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透过课堂的讲述,小说作者的创作观与教育观也得到彰显。
邀请作家进入大学里面演讲,西方最为著名的有“诺顿讲座”(其中卡尔维诺《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和艾柯《悠游小说林》已有中文译本),但“诺顿讲座”的遴选基本上还包含了对作家的高度敬意与认证,也因此讲座的演讲对象包含了许多研究文学的教授,这促使作者的讲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积极地在讲稿中陈述对于小说的见解与创发新理论,这使得这些讲座辑录包含了抽象的创作观与创作理论。
相较之下,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所开的这门课,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显得相当的充实与实际,甚至可成为培养创作者或小说爱好者的入门书。一方面她的语言十分流畅,整堂课几乎都在“讲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余,潜移默化中也学到讲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面,这些小说透过她的诠释与分析得以变成创作的养分,甚至影响到她的创作态度与观点,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家对文学、对世界的诠释,乃至于她对上课的认真与热情。
王安忆在这十三堂课中,阐释了几个主要观点,诸如: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小说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在小说独立的心灵世界中,作者必须用他的理性将他和人群不调和的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这些观点有绝大部分都来自既有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写实小说的创作观点。而相较之下,马奎斯的魔幻写实小说《百年孤寂》的分析则不似其它作品精彩与精辟,从中,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偏好与专长。
身为一个透过阅读而“上课”的学生,我相信这门课具有吸引学生的质素,从一个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学作品与从学院教授的理论基础去诠释,必定有其不同之处,王安忆对于小说的掌握与她对创作的关注不可分割,在生动的讲述中,小说家的身份与实务经验在课堂中成为可供分析的经验来源,而讲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恰恰是学院的理论所无法给予及传授的知识。
2014年4月4日 已读
忘我是自我毁灭,而非自我展示。揭露出血肉的感情是严肃的,用美梦遮盖的感情是下九流的。
文学理论
小说神髓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坪内逍遥 译者: 刘振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小说神髓》写于一八八五年,是坪内逍遥的文艺评论,更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明治以后,日本文坛流行两股风气,一是继承了江户幽默传统的戏剧文学,二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目的的政治小说。而《小说神髓》主张,文学应当排除道德和功利主义,立足客观描写。坪内逍遥提出的“写实主义”对近代日本文学的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卷主张小说最重要的是应该描写人情,并进一步阐释应描写当世的面貌和风俗,下卷则论述了具体的写作方法。
她们自己的文学 豆瓣
作者: 伊莱恩·肖瓦尔特 译者: 韩敏中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著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的批判性断代文学史著作,为20世纪80年代起女作家和女性作品研究的爆炸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提到近200名当时湮没无闻或不入文学史的女作家;除了公认的文学大家勃朗特、爱略特和伍尔夫仍得到极为详尽的分析之外,《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中还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和评论了19世纪的盖斯凯尔、克雷克、朱斯伯里、林顿、奥利芬特、布雷登、布劳顿、伍德、休厄尔、扬、罗宾斯、格兰德、施赖纳、埃杰顿、沃德及20世纪的曼斯菲尔德、理查森、莱辛、德拉布尔、拜厄特和卡特等二三十位女作家的创作。1999年的增补版在原书的前后各增加一章,回首20年问女性文学批评领域的巨大变化,回应对此书的各种批评,并把论述的下线拉到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
2013年9月2日 已读 女小说家必须抵制两方面的诱惑:一是只限于写女性经验,从而“牺牲艺术家的个人发展和自由”;另一种是接受主导文化对重大文学主题的定义,从而“牺牲真实性和自我探索。”就中国而言我暂时想得到的多是后者的例子,但其他局限也不是没有。
Feminism 文学理论
日本风雅 豆瓣
作者: 大西克礼 译者: 王向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 5
《日本风雅》是《日本物哀》《日本幽玄》的姊妹篇,编译者将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的《风雅论——“寂”的研究》一书首次译出,又将“俳圣”松尾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谐论及“寂”原典择要译出,形成了贯通古今的日本“寂”论,为我国读者了解日本文学、美学及日本审美文化中的“寂”,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译者撰写的《风雅之“寂”——对日本俳谐及古典文艺美学一个关键词的解析(代译序)》,站在现代文艺美学和比较诗学的立场上,运用比较语义学、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清晰地揭示了“寂”论的内在构造,阐发了“寂”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足资读者参阅。
2013年5月27日 已读
给会日语的人读感觉不够,给不会日语的人读感觉太多了= =……最喜欢的“髯奴,黑腰茶碗,男郎花”“月亮圆圆的,若安上手柄,就是好团扇”,全是一时流行之句啊,果然千年不易对我来说太老年了= =
文学理论 预言咏
美学原理 豆瓣
5.6 (14 个评分) 作者: 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2013年1月14日 已读 考前预习不懂吗?!不过吐槽李泽厚的那些真的有逻辑么?反正从谈修养那书我是不喜欢朱光潜的……
文学理论
番石榴飘香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门多萨 /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林一安 三联书店 1987
马尔克斯同另一个哥伦比亚作家、新闻记者门多萨的谈话录。书中详尽叙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平、创作实践及社会活动,他最初的文学训练,所受的文学影响,对自己作品的剖析,以及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解释。
作家将书名命为《番石榴飘香》,亦颇具匠心。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话录中说,精选素材有可能提炼出番石榴的香味。这是一个极富拉丁美洲特殊的比喻:番石榴是拉丁美洲一常绿灌木,其果实程球形或卵形,香味浓郁,可供鲜实或制果汁、果冻、果酱。文学作品亦然,只有经过加工,文学素材才能成为艺术品。
2012年5月26日 已读
我喜欢这个男人的怪癖,曾经在略萨的书里听说他俩因诺贝尔奖的所属问题闹翻脸,现在想来我相信,他甚至带一点海明威的匪气。政治的那段看得很快,毕竟对整个拉丁美洲我只知道卡斯特罗这个名字而已。最同意的是他所说的,作家的孤独,妇女的孤独。
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