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汉肺炎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6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2020年2月28日 已读
经手12000颗心脏,死亡300-400个病人,手术死亡率3%左右,重点是有一部分病人送来时已经半死了。但我想到的是,如果不是从60年代就开始做医学生,韦斯塔比不会有现在的成就:被医院行政部门监管,不能做创新手术;不幸有了死亡案例就会被示众,更少的研究经费,更难申请基金。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是换作今天,这些激动人心的病例恐怕没几个能进手术室。”书非常好看!病例按照发生时间、不同的病情和应用科技被分为十六章,关于的心脏疾病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但我就是要给开头几个毒鸡汤减星qwq写了半天激动人心的手术操作,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嗝屁了!啊!
2020年武汉肺炎 20世纪 英国
生命政治的诞生 豆瓣 谷歌图书
Naissance de la biopolitique〔此譯本有2019年5月3印本〕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 赵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其它标题: 生命政治的诞生
米歇尔•福柯展示了18世纪的政治经济如何标志着一种新的治理理性的出现——以更少的治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他开始分析这种自由主义治理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其目的是描述一种政治合理性,在其中,生命和人口的各种具体问题被提出。用福柯的话说:“将自由主义作为生命政治的总体框架来研究。”
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当今世界面临着什么样的治理危机,导致了什么样的自由主义治理的改革?正是为了回应这一诊断任务,福柯研究了20世纪两支自由主义流派——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和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这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授课过程中和当代史领域中唯一一次涉及该主题。
1918年之疫 豆瓣
Pandemic 1918: Eyewitness Accounts from the Greatest Medical Holocaust in Modern History
作者: [英] 凯瑟琳·阿诺德 译者: 田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 3
★张文宏教授推荐。
★当面目狰狞的瘟疫来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记录100多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中的个人际遇。
------------------------------------------------------------------------------------
【 编辑推荐】
100多年前,一场可怕的流感席卷了整个世界,并最终造成了骇人的后果,至少5000万人倒在了它的魔爪之下。英国史家凯瑟琳·阿诺德在充分研究那个时期原始档案的基础上,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笼罩在流感阴霾下的世界,让我们走入流感中普通人的生活图景。
【内容简介】
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停歇,一种可怕的新型病毒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散播。它横亘1918和1919年,通过三波彼此相连的传染潮杀死了至少5000万人。德国士兵管它叫“闪电黏膜炎”,英国士兵则称之为“弗兰德尔流感”,但在世界范围,这种传染病获得了臭名昭著的名称——“西班牙流感”。全世界无处幸免:美国记录下55万死亡病例(是其战争死亡总数的5倍),欧洲的死亡总数超过200万。
战争期间,一些国家的政府封锁了疫情爆发的消息。尽管军营一个接一个被病毒攻陷,协约国军队和德军都死伤惨重,但为避免影响军民士气,许多军人病死的消息仍遭到隐瞒。与此同时,平民直接在自己家里被感染倒下。费城的掘墓人和棺材开始短缺,甚至要动用蒸汽铲来挖掘大型墓穴。
时至今日,曾让人心惊胆寒的西班牙流感在医学研究上仍有重要的意义,在那场疫情中曾犯过的错误也不时为今人敲响警钟。一旦新一轮的全球性传染病再次来袭,我们是否能够有不一样的表现?
【各方好评】
大流感疫情中一系列事件和关键人物的生动描述……最吸引人的是目击者和幸存者的叙述。人们往往很容易遗忘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但阿诺德让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柳叶刀》(The Lancet)
[凯瑟琳·阿诺德]不仅擅长部队及其医护人员的历史,也善于调查平民的经历,梳理出灾难中的人性……讲述普通人的震撼故事。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凯瑟琳·阿诺德着眼于私人经历,将这场神秘疾病的恐惧与不定传神地体现了出来……每一页都宛如侦探惊险电影般精彩。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凯瑟琳·阿诺德的书行文流畅,做了充分的研究,为我们在卫生方面提了一个醒,即另一场瘟疫随时可能到来,并带来同样可怕的后果。
——英国演员、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 托尼·罗宾逊爵士)
凯瑟琳·阿诺德真是个讲故事的大师。这本书我读得完全不舍得放下!
——作家、医学史家 林赛·菲茨哈里斯
[本书]结构简单,让任何对西班牙流感感兴趣的人都能获得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人们对通俗易懂的学者的需求正在上升,凯瑟琳·阿诺德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学家。
——《药箱杂志》(The Medicine Cabinet)
阿诺德的详尽研究加入大量的目击报告,这些报告来自医学专家、流感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受创伤的儿童和痛苦的父母、殡仪人员、掘墓人、公务员和军官,他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灾难。……这里包含了人性中最好和最坏的一面:谋取暴利、投机倒把和低调的英雄主义并存,官方的否认和绝望的补救并存。
——历史小说协会(Historical Novel Society)
《1918年之疫》运用电影一般的画面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对疫情的反应,这构成了本书极具冲击力的元素。
——公开信书评(Open Letters Review)
病毒星球 豆瓣 Goodreads
7.8 (84 个评分) 作者: [美]卡尔·齐默 译者: 刘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当事人却不知道。
★止咳糖浆除了给感冒患者心理安慰以外,更有一定几率导致心悸甚至死亡。
★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
★病毒带给我们死亡与伤痛,也带给我们生命与未来。
★生病时你总想着摆脱病毒,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谢病毒。
-------------------------------------------------------------------------------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
在这本100多页的书里,齐默完成了其他作者用500页的篇幅都得卯足了劲才能达成的目标:揭开生命日常的面纱,重塑我们对它们最本质部分的认知。——《华盛顿邮报》
《病毒星球》的写作简洁而优雅,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这是一本让人着迷、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卫报》
我是齐默的死忠粉,《病毒星球》也让我过足了瘾。这本书颇具思想深度,叙述准确,一页页翻下来让人渐入佳境。齐默有种神奇的能力,他在讲述关于自然的新奇故事的同时,能更新你对自然的想法和理解,并且始终做到科学准确。——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 : 埃博拉的故事》作者
2020年2月14日 已读
除了最后对病毒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体的论述,都很棒!科普得又到位(把重要的几种都讲了)又可读(夭寿了高中生物不及格的我半夜都在看)。细菌/噬菌体/抗生素和病毒/噬病毒体/巨型病毒之间持续了几十亿年的battle,太有趣了好吗!
2020年武汉肺炎
永生的海拉 豆瓣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丽贝卡·思科鲁特 译者: 刘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她的细胞是无价之宝,但是她的家人却毫不知情地生活在贫困中,海瑞塔•拉克斯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当二十年后她的女儿惊闻她还“活着”时,惊恐万状、哀痛欲绝:几十年来科学家都把她关在地下室做实验吗?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把她克隆了吗?她的细胞在核实验中被炸碎她会感到痛吗?
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的存在,以及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本书细腻地捕捉了科学发现中的动人故事,及其对个体的深远影响。本书出版之后,在外界的捐赠下,家人终于为海瑞塔树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对海拉细胞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完美注解。
本书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美国HBO公司改编为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
【编辑推荐】
1.海瑞塔•拉克斯因这些细胞而死,这些细胞却获得永生,并改变了人类医学史。这是一个关于永生细胞的科学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伦理和尊严的动人故事。作者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的所有权问题,以及其中的文化和信仰问题。
2.白岩松、姚晨、罗振宇、姬十三、果壳网、丁香医生诚挚推荐,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专文导读。
3.《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现象级畅销书,入选美国亚马逊编辑共同推荐的“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席卷《纽约客》《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全球60多家顶级媒体“年度好书”,《自然》《科学》《柳叶刀》、爱德华•威尔逊等联合推荐。
4.美国HBO改编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豆瓣口碑科幻电影《湮灭》,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阅读本书出镜。
【推荐语】
这是一个关涉生命信仰与价值、种族歧视与平权、患者与职业尊严、科学与医学的目的等一系列话题的传记故事……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富有温度的生命书写笔触,回眸、还原了六十多年前的一幕幕真相。……在医学转型的夹缝里,技术进步的台阶上……海拉细胞的命运恰恰映射着这个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脱序,告知不周,沟通不畅,知情同意阙如,以及细胞体内权利与体外权利的分野,技术进步中的异化,如非人化、工具化、功利化、技术化、商业化等。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再也没有一个已经死去的女性比她(海瑞塔•拉克斯)对在世者所做的贡献更多……引人入胜又令人痛心,一本必不可少的好书。
——《卫报》
超过十年的坚持,作者思科鲁特仿佛为这本书而生。她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记者和执着的调查者,从各种角度记述了海瑞塔•拉克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并使每一个角度都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对贪婪和被漠视的生命的道德探究之书……充满鲜活的人物。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评语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说科学利用了海瑞塔•拉克斯,那么作者就决心改变它。这本书确保她将不再被简化为培养皿里的几个细胞——她将永远是海瑞塔,也永远是“海拉”。
——《每日电讯报》
这本书让我欲罢不能……一个关于现代医学、医学伦理、种族关系的优美而动人的故事。
——《娱乐周刊》
科学写作的典范……我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连线》
没有哪本书更好地展现了医学研究中伦理脱序的可怕后果。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段优美感人的讲述。
——《柳叶刀》
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科学研究者,而是展示了他们最真实的人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了我们对伦理道德、组织所有权和人性的认知。
——《科学》
消失的微生物 豆瓣 谷歌图书
Missing Microbes: How the Overuse of Antibiotics Is Fueling Our Modern Plague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布莱泽 译者: 傅贺 / 严青(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7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申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 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提醒我们,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在《消失的微生物》里,马丁·布莱泽提醒我们,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会危害我们自己的后代。
作为人类微生物群系研究的先驱之一,马丁·布莱泽在本书中既从科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广大的中国读者,特别是生物科研工作者、医疗卫生从业者、政府机构决策者,或可从中有所借鉴。
演化的故事 豆瓣
Evolution:the triumph of an idea
作者: [美] 卡尔·齐默 译者: 唐嘉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在自然界中,生命演变充满了各种情节:
惨烈的竞争,阴谋诡计,
爱与厮杀,互惠合作,
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
作为演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人类是否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神圣干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吗?
医疗水平的提高迫使人类的演化过程陷入停顿?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 间的关系又将往何处去……
阴谋|爱情|博弈|灭绝|新生
跨越40亿年的物种演化全记录
作为资深科普作家,卡尔·齐默的文笔极具文学性和科学性。从早期原始生命的产生到物种大爆炸又大灭绝的原因,从雄性和雌性之间的相爱相杀到共同演化,再到寄主和寄生物之间永无止境的演化比赛,当然更包括了十分详细的、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
同时,本书也是演化论本身的故事,“演化”这个观念如何在达尔文和少数几个科学家的脑中形成,又如何遭到宗教势力的残酷打击以及科学界的普遍质疑,这其中又有哪些坎坷和追求科学真相的精神。
在阐述演化生物学的作用时,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展现了其在医药和农业等方面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涉及抗生素滥用的后果方面,在当今更显其意义;而演化论最深刻的作用还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重构了人类的信仰体系,作者对此的论述简洁清晰,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
从简单却吊诡的“红心皇后”假说,到充满科幻色彩的数字化生命,浪漫有趣又惊心动魄。看完有种想回学校去攻读演化生物学的冲动。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40亿年生命的演化是一篇宏伟的故事,充满了各种情节:惨烈的竞争,阴谋诡计,互惠合作,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卡尔•齐默把这个伟大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充满热情和风格。
——马特•雷德利(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著名科普作家)
从达尔文酝酿出演化论的小历史讲到科学共同体发展演化论的大历史再讲到自然演化的大历史最后以人类演化的小历史收笔,俨然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作品!
——知名科学科普博主 咱说
如介绍语中所说,本书既是进化的故事,同时也是进化论本身的故事。书写的相当好,即便是在佳作叠出的进化相关科普著作中,也是极其璀璨的一颗明珠。插一句,进化领域有不少好的科普书,当然也有不少宣扬神创论的书。这也算是两种相互攻讦的思想共同进化的例证吧。
——豆瓣网友 丁丁虫
世纪的哭泣 豆瓣 Goodreads
And The Band Played On
8.1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兰迪·希尔茨 译者: 傅洁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作者以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讲了一个故事:
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
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给大家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本书1987年获得石墙图书奖,作为20世纪美国同性恋历史上最具预见性的编年史,被译成7种语言。
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93年被HBO拍成电影,共获20项提名、9个奖项,包括1994年的艾美奖。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被《时代周刊》列为“百大非虚构经典”。
2020年2月12日 已读
有坏的同性恋(知道自己得病还要滥交的盖坦,隐柜的官员),也有好的同性恋(秉持爱和原谅的盖瑞),有好的异性恋(输血得病却在临终为艾滋病患者祷告的修女,斯温主教),也有坏的异性恋(满嘴跑福音火车但骨子里恐同的法威尔牧师,嫖妓从而婚内感染的渣男),不得病的未必是好人(为了利益而隐瞒实情的血库和浴场老板,漠不关心只会演戏的里根),得病的也未必是坏蛋(被输血的八十岁老妇人),政治正确可能害人(艾滋语使同性恋没有及时警惕非安全性行为),美国爹未必多靠谱(科学家和同性恋呼吁五年,也比不上一个电影明星染病死亡引发的反响),嘛,谢谢作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展现这人世群像:the band played on.
2020年武汉肺炎 20世纪 美国
世界重启 豆瓣 Goodreads
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from Scratch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英]路易斯·达特内尔 译者: 秦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接下去该怎么办?
本书是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作者路易斯•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如何让人们在灾难后的几个星期里活下去,更介绍了末日之后,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那些非常基础但却最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
这本书是一个思维实验,也是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指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沉浸于文明带来的便利时,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下,假如文明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世界重启》是一本基础知识入门书,也是技术社会的重建蓝图,文明延续的关键,或许就隐藏在本书中。
▷《世界重启》是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不但审视了支撑现代社会的那些基本却重要的技术原则……而且在妙趣横生的阅读中,让我们对人类的智慧充满了乐观。
——《华尔街日报》
▷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丹特内尔用言简意赅的内容阐释了文明的基本要素。即便文明没有毁灭,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但如果文明真的毁灭,这将会成为新世界的圣书——达特内尔将成为那个世界的伟大先知。
——《泰晤士报》
▷重启人类文明的终极DIY指南。凭借着科学理性,达特内尔描绘了一个被毁灭的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情景,为幸存者提供了从无到有重建文明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指导。很多读者都会兴奋地发现,这本书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了人类这个物种所具有的无限顺应力。
——《自然》杂志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9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20年1月29日 已读
上世纪关于埃博拉的故事型纪实(很好奇近几年会不会出埃博拉新况的科普读物)。猴舍的部分在美剧里已经展现得很完全了,这本书更有看点的是对非洲疫情的描述。人类有好几次差点全灭(医生扛过了马尔堡,扎伊尔没有感染照顾玛英嘉的护士,苏丹埃博拉没有扩散,空气传播团灭猴子的雷斯顿对人却不致命),在“运气”和无法解释中,我看到的是神制止拿刀举在耶路撒冷以上的天使:够了(/ω\)
2020年武汉肺炎 20世纪 美国
天外细菌 豆瓣
作者: 迈克尔·克莱顿 / Michael Crichton 译者: 高洋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
美国人造卫星斯古普七号重返地球,降落偏僻小镇——皮德蒙特。八小时后,镇上居民几乎全部离奇暴毙。
由全国最顶尖科学家所组成的野火计划小组立即应召出动。部分成员深入险地,寻回人造卫星及两名生还者——身患重病的老人和健康的初生婴儿,同时又发现死去的居民全身血液凝成硬块,原因令人费解。
野火计划小组带回所有线索进入设备先进的底下实验室准备研究,希望可以解开这个死亡之谜。
逼近的瘟疫 豆瓣
The Coming Plague: Newly Emerging Diseases in a World out of Balance
作者: [美]劳里·加勒特 译者: 杨岐鸣 / 杨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在这本如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不已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大家: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
反观此书问世的几十年间,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 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假如你热爱生活,珍惜健康,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命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