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大脑是台时光机 豆瓣
Your Brain Is A Time Machine
作者: [美]迪恩?博南诺(Dean Buonomano)著 译者: 闾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 5
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比涉及时间的问题更复杂而深刻。
哲学家们思考时间是什么,它到底是单一的瞬间,还是完整的维度。
物理学家努力解决为什么时间似乎只朝着一个方向流动,时间旅行是否可行,甚至于,时间是否存在。
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竭力想要理解“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到底意味着什么。
时间还是自由意志问题的核心:未来是一条开放的道路,还是已由过去注定?
人解答时间相关问题的能力,受制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局限性。
大脑是一台时间机器,这是大脑经过漫长进化预装的一种能力,这台机器不光能判断时间,预测未来,还能让我们在精神上将自己投射到未来,称为精神时间旅行,这是人类具有的独特能力。
无论是记忆、生物时间节律、第六感,还是时间的空间化、精神时间旅行、意识,当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和大脑对时间的感知结合起来,都会产生引人不断探索的无穷吸引力。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感知超级酷炫且深刻的脑洞大开之作,横跨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数学、物理、生物等诸多交叉领域,打开你对世界的崭新认知!
2021年2月11日 已读
得到上读的,花了10小时52分钟。我没指望这本书这么宽泛这么详细呀。我还以为会更紧凑围绕主题,更有趣呢!结果其实还是本科普书啦,物理、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方方面面都有科普。唉…内容很丰富,大多都很有趣,但是比起我的预期太散了。怎么还聊到自由意志上面了?最后几章的内容还有前面有些内容我都思考过。
哲学 心理学 感知 时间 物理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豆瓣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7.8 (25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卡斯 译者: 马小悟 / 余倩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 10
在这本书中,詹姆斯·卡斯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推荐:
它改变了我对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情的看法。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
这本书让人禁不住一读再读,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
有本书对我蛮有影响的——叫做《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却是在和边界,也就是和“规则”玩,探索改变边界本身。实际上只有一个无限游戏,那就是你的人生,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边界。与之相比,其他的边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人人网、美团网、饭否网创始人王兴
2020年8月18日 已读
我是有点误会了题目才读的,虽然也没指望这本书是好读的,但是它真的太鸡儿难读了。感觉是憋着气使点劲才能一直读完,比较靠耐心毅力,也是由于我的眼光、习惯、目的就是这样。唉… 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写书,道理只看懂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中有一些原本就认同,另一些仔细想了想有了点自己的主意,其它的没怎么懂。关于权力、头衔、语言、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机器和花园、废弃的人的解释觉得还是有趣的。
哲学 思想 游戏
悲剧心理学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 - 4
悲剧心理学:中英文合本,ISBN:9787533602543,作者:朱光潜著
2020年3月17日 已读
忘记是哪天开始看的了。不知为何,作者用“我们”来指代的好像是作者自己。总觉得跟不上他的论证,转折并不总是令我信服,但是确实没有感到明确的哪里不对,然后读着读着又感到同意。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提到的他人的理论我并不熟悉甚至毫不了解。他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对经典的悲剧作品进行分析才是建立牢靠悲剧快感理论的正道。然而他这种看法大概算是实证主义的,为什么就不能从非案例的地方开始分析,最后回归案例,发展出可靠的理论呢?感觉未来还会读一遍(?)以为200页很快就会读完的,但其实并不很快。这本书光是有“忧郁的解剖”这么一块就让我觉得惊艳…另一方面,觉得读了这些感觉我再也没法像没读这些之前一样看悲剧了,不过这也说不准会不会成真,以及成真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中国 中国文学 哲学 心理 心理学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豆瓣
作者: Daniel C. Dennett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 2
One of America’s foremost philosophers offers a major new account of the origins of the conscious mind.
How did we come to have minds?
For centuries, this question has intrigued psychologists, physicists, poets, and philosophers, who have wondered how the human mind developed its unrivaled ability to create, imagine, and explain. Disciples of Darwin have long aspired to explain how consciousness,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ld have appeared through natural selection, blazing promising trails that tend, however, to end in confusion and controversy. Even thoug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workings of proteins, neurons, and DNA is deeper than ever before, the matter of how our minds came to be has largely remained a mystery.
That is now changing, says Daniel C. Dennett. In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his most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evolutionary thinking yet, he builds on ideas from computer science and biology to show how a comprehending mind could in fact have arisen from a mindless process of natural selection. Part philosophical whodunit, part bold scientific conjecture, this landmark work enlarges themes that have sustained Dennett’s legendary career at the forefront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his inimitable style―laced with wit and arresting thought experiments―Dennett explains that a crucial shift occurred when humans developed the ability to share memes, or ways of doing things not based in genetic instinct. Language, itself composed of memes, turbocharged this interplay. Competition among memes―a form of natural selection―produced thinking tools so well-designed that they gave us the power to design our own memes. The result, a mind that not only perceives and controls but can create and comprehend, was thus largely shaped by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An agenda-setting book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philosophers, scientists, and thinkers,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will delight and entertain anyone eager to make sense of how the mind works and how it came about.
4 color, 18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The Death Penalty, Volume I 豆瓣
作者: Jacques Derrida 译者: Peggy Kamu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In this newest installment in Chicago's series of Jacques Derrida's seminars, the renowned philosopher attempts one of his most ambitious goals: the first truly philosophical argument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While much has been written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Derrida contends that Western philosophy is massively, if not always obviously, complicit with a logic in which a sovereign state has the right to take a life. Haunted by this notion, he turns to the key places where such logic has been established - and to the place it has been most effectively challenged: literature. With his signature genius and patient yet dazzling readings of an impressive breadth of texts, Derrida examines everything from the Bible to Plato to Camus to Jean Genet,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Kant and post-World War II juridical texts, to draw the landscape of death penalty discourses. Keeping clearly in view the death rows and execution chamb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e shows how arguments surrounding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 depend on what he calls an "anaesthesial logic," which has also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death penalty technology from the French guillotine to lethal injection. Confronting a demand for philosophical rigor, he pursues provocative analyse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abolitionist discourse. Above all, he argues that the death penalty and its attendant technologies are products of a desire to put an end to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our finite existence: the radical uncertainty of when we will die. Arriving at a critical juncture in history -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the last Christian-inspired democracies to resist abolition - The Death Penalty is both a timely response to an important ethical debate and a timeless addition to Derrida's esteemed body of work.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2003)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Matrix Revolutions
8.6 (1312 个评分) 导演: 拉娜·沃卓斯基 / 莉莉·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Revolutions / 22世纪杀人网络3:惊变世纪(港)
第二集中,尼奥(基努·里维斯 Keanu Reeves 饰)没有能从内部摧毁“母体”,他的身体在真实世界的飞船上陷于昏迷,思想却被困在介于“母体”和真实世界的中间地带,这个地方由“火车人”控制。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饰)和崔妮蒂(凯瑞-安·莫斯 Carrie-Anne Moss 饰)等人知道了尼奥的情况,在守护天使的带领下, 找到了“火车人”的控制者梅罗纹奇,经过一番激斗,将尼奥救了出来。
此时,电子乌贼部队对锡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人类组织所有机甲战士展开顽强的抵抗,形势危在旦夕;尼奥和崔妮蒂驾驶了一艘飞船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机器城市,尼奥终于见到了机器世界的统治者“机器大帝”,双方谈判并达成了协议:尼奥除掉不受“母体”控制的史密斯,以换取锡安的和平。
在“母体”中,尼奥和史密斯展开了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最后决斗。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2003)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Matrix Reloaded
8.3 (1341 个评分) 导演: 拉娜·沃卓斯基 / 莉莉·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Reloaded / 22世纪杀人网络2:决战未来(港)
上一部结尾,尼奥(基奴李维斯 饰)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中弹复活后,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他和女友崔妮蒂(凯莉·安·摩丝 饰),舰长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回到了人类的基地锡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此时,“母体”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了两万五千只电子乌贼攻击锡安基地;墨菲斯、尼奥和崔妮蒂则再次进入“母体”,寻找“制钥者”,准备从内部破坏;而本该被尼奥消灭的特勤史密斯似乎出了点问题,脱离了“母体”的控制,拥有可怕的复制能力,阻碍尼奥他们的行动。
2014年8月20日 看过
感觉没有上一部酣畅,可是还是很刺激。
哲学 科幻
比利牛斯山的城堡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乔斯坦·贾德 译者: 周全 接力出版社 2012 - 11
《比利牛斯山的城堡》内容简介:一段刻骨恋情,一场灵异车祸,一次锋利诚实的内心剖白。斯坦和苏伦是一对人所称羡的情侣。斯坦理性、严谨、唯物且笃信自然;苏伦感性、热情、唯心且多愁善感。两人感情如胶似漆,前往山区甜蜜巡游。
深夜,热恋中的两人开车不小心撞倒一位披着红披巾的妇女,惊吓之余,二人迅捷逃逸。数天后,两人在林中漫步,竟与那位红披巾妇人再度邂逅,红披巾妇人面色安谧,并向他们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斯坦认为这不过是“自然巧合”,而苏伦却坚信那是“来自彼世的启示”……全无答案的惊惧与疑虑像夕阳西下时比利牛斯山阿斯普谷地间的巨大阴影,热恋瞬间瓦解,斯坦和苏伦黯然分手。
三十多年光阴瞬间飞逝。一个夏天,斯坦和苏伦在三十多年前分手的木造旅馆重逢,那道三十多年前的那道巨大阴影促使他们相约,用电邮的方式重析当年那件灵异旧事,从零秒宇宙到意识本原,从“你究竟相信什么”的终极之问,到“偶然是否必然”的智慧之困,已近知命之年的斯坦和苏伦虽已不再是昔日恋人,但却成为一对人生辩手。
《比利牛斯山的城堡》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的最新力作。在书中,作者以高段位的故事讲述力,糅合情侣、恋情、车祸等元素,从哲学的普遍性转至哲学的独特性,并就此展开有关爱情、理性和信仰的细腻探究,启发读者思考生命奥义,人生真谛。
2014年6月17日 已读
光是故事看看还挺不错,但是哲学么,成分并非少,只是有点太浅了,正常人思考到的都有些,就是缺新意,缺深入;另一方面,到最后也看不出它揭示了什么。应该是我太愚钝,觉得它作为一本哲学书讲得不太好,尤其是和同作者著的别的书比,有些相形见绌。
哲学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8.9 (287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其它标题: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突如其来的寂静笼罩了地球。这事实上比噪音更加可怕。有一会儿,什么也没有发生。
巨大的飞船一动不动地挂在空中,覆盖了地球上的每个国家。
在黯然退场之前,地球首先被改造成了最终极的声音重放器件,这是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伟大的播音系统。但伴之而来的不是演奏会,不是音乐,没有开场号曲,而仅仅是一条简短的信息。
“地球人,请注意了。”一个声音说,这声音堪称完美,仿佛来自四声道系统,完美得无懈可击,失真度低得能让勇敢的男人洒下眼泪。
“这里是银河超空间规划委员会。诸位无疑已经知道,银河系边远地区的开发规划要求建造一条穿过贵恒星系的超空间快速通道,令人遗憾的是,贵行星属于计划中预定毁灭的星球之一。毁灭过程将在略少于贵地球时间两分钟后开始。谢谢合作。”
谁动了我的奶酪? 豆瓣
Who Moved My Cheese?
7.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宾塞·约翰逊 译者: 魏平 中信出版社 2007 - 8
《谁动了我的奶酪(钻石版)》以一则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引出了一个关于“变化”和抉择的问题。故事里四个住在“迷宫”里的人物,他们竭尽所能地在寻找能滋养他们身心、使他们快乐的“奶酪”的过程,但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每个人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应对?是像匆匆那样取下挂在脖子上的鞋子迅速出发,还是像嗅嗅那样经常能嗅出“奶酪”变质的味道;或者像唧唧发现自身的问题之后敢于自嘲,勇敢面对变化的现实;抑或就是一个典型的哼哼,止步于自己的幻想和固执之中?
人生犹如“迷宫”,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各自的“奶酪”——稳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甜蜜美满的爱情,或是令人充满想像的财富……
那么,你是否正在享受你的奶酪呢?如果是的,恭喜你,你只需要阅读一下书中的小故事即可,因为它会时刻提醒你,你的奶酪是否已经变质;如果不是,欢迎你,请你把这本书从头到尾阅读一下,希望你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尽快享受你的奶酪。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Who Moved My Cheese
2013年8月10日 已读
开导人于无形。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