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
避暑 豆瓣
CUENTOS
6.3 (6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何塞·多诺索 译者: 赵德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1
难得一见的拉美文学样本,奇谲哀婉癫狂的智利故事,写出边缘人被压抑和被释放的扭曲欲望。
☀何塞·多诺索,拉美“文学爆炸”主将之一
☀与马尔克斯、科塔萨尔、略萨齐名的智利文豪
☀获智利国家文学奖、西班牙评论文学奖、意大利蒙代洛文学奖、阿方索十世勋章等多项殊荣
☀《2666》译者北京大学西语教授赵德明老师倾力献译
********************************************************************
在何塞•多诺索的这部短篇小说集《避暑》中,展现了他作为拉美文学爆炸主将的实力和特色。作品用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老年人令人不安、无法进入的世界;压抑之后释放扭曲欲望的女佣;身份的变换或社会变革;以及来自一个主人公痴迷的念头所创造的臆想世界——来吸引读者读下去,这些作品或现实或哀婉或癫狂,与盛行的魔幻现实主义非常不同,甚至能看到作者对魔幻现实的反思,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这部短篇集也奠定了多诺索日后成为拉美小说领军人物的基石。
*********************************************************************
何塞·多诺索名声的响亮程度堪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吉列尔莫·卡布雷拉·因方特等人比肩,因此他也就加入到拉丁美洲小说“爆炸”的行列中了。——安娜·玛丽亚·莫伊斯
2022年4月22日 已读
去年参加肖老师&渡边&东来的线下读书会时得到的赠书。这样的“软精装”要是自己买着实还是贵了点。
我很久没想起来短篇小说还能这么写了。不特意设计工整的结构,不特意安排跌宕起伏的剧情,不特意暗示重大的寓意,就只是那样自然地叙述,目光移动,文字流淌。
《夫人》那篇让我想起科塔萨尔的《一朵黄花》,后者我特别喜欢。查了一下,一篇是1955年发表的,另一篇是1956年。还很喜欢《闭门》,讲睡觉的。死了就不能做梦了,一直活在梦里,特别好。
人间明暗。
拉美文学 智利
护身符 豆瓣
Amuleto
8.3 (50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知名西班牙语译者赵德明倾力翻译,鼎力推荐
★当代最佳西语作家,《2666》作者波拉尼奥以女性视角书写的青春诗篇
★《护身符》是波拉尼奥整个作品谱系中惟一出现“2666”字样的作品
我,奥克西里奥,诗人,被誉为墨西哥诗坛之母。1967,或是1965,或是1962年从乌拉圭只身来到墨西哥,栖身于两位深孚众望的西班牙作家门下,甘心当他们的清洁女工,其中一位正是当年军队占领大学逮捕学生,我受困在哲学文学系女厕所时手边阅读的诗集的作者。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我在那不勒斯区住过,在罗马区住过,在阿特诺尔•撒拉斯区住过。我的书籍丢了,衣服丢了。但不久后又有了别的图书,又有了别的衣裳。大学给我一些无关紧要的临时工作,后来又收了回去。
我很高,很瘦,金发,缺了几颗关键的牙齿,说话与笑时不得不捂住嘴巴,连接吻都感到难为情。我认识十七岁的阿图罗•贝拉诺,是他家人的朋友,与他经历过一次难忘的冒险……
整部作品洋溢着悲情感伤的氛围,展现出一幅拉美忧郁与暴力的历史图景,也是文艺个体在这种情境下所能做出的最好回应。作家弗朗西斯科•高德曼认为这部作品可以视作波拉尼奥最特殊的自传,是他最具有创造力和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本书尽管是波拉尼奥长篇小说中较短的作品,但气势上丝毫不逊于他的两大巨作《荒野侦探》及《2666》。有超现实色彩,交织于过去与未来,时空与记忆。在《2666》及《荒野侦探》之间具有无可取代的衔接作用,是波拉尼奥全系列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片拼图。然而,《护身符》就其本身而言就像一则精巧的寓言。
这部作品1999年西语初版,也即在《荒野侦探》(1998)之后出版。2006年出版了英文版。本书与《荒野侦探》有直接联系,本书的女主人公是《荒野》中一单独章节的自述主人公奥克西里奥,在那个章节中,她描绘了自己躲藏在大学的女厕所,被困12天,幸免于特警冲击大学的镇压事件。在这部作品中,波拉尼奥少见的通篇采用女性视角,描述了奥克西里奥在60、70年代墨西哥的生活经历,她的动荡生活,她缺少的牙齿,她的酒吧交游;也是诗人视角下一代青年诗人对诗歌对文学的共同记忆,更有她与《荒野》一书中出现过的几个人物,如阿图罗•贝拉诺。艾蕾娜、雷梅迪奥斯、瑟尔帕斯等人的故事,其中切•格瓦拉也有登场。
“护身符”字样,直至作品结尾才出现。寓意深远。这是女主人公一直在寻找的归宿,又是一种更大意义上针对一代青年人的告白。这护身符就是你的勇气、心态,你所认定的一切。
2021年10月29日 已读
“那是一首勉强可闻的歌、一首战歌和一首情歌”。理想主义的高歌。
“女主人公的叙事口气:时而清醒,时而混乱;时而像梦呓,时而像回忆往事;有时思维逻辑颠颠倒倒,有时浮想联翩充满诗意”。美妙浪漫,坚定勇敢,明亮得像从水里捞上来的诗。
拉美文学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最后的雾·穿裹尸衣的女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La última niebla / La amortajada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 译者: 段若川 / 卜 珊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0 - 9
博尔赫斯与聂鲁达盛赞的拉美文学声音
“智利的光辉与荣耀”
捕捉女性情感最深层的欲望和困境
一生仅有的一次激情,成为余生平淡生活中跳跃的火光
🔥编辑推荐
◎智利与聂鲁达、米斯特拉尔齐名的小说家,“智利的光辉与荣耀”,智利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小说的“优中之优”。聂鲁达在阿根廷当 大使时,邦巴尔曾寄住在他家,他们在厨房的同一张大理石餐桌上写作,就是在这张餐桌上,诞生了聂鲁达的名篇《大地上的居所》,也诞生了邦巴尔的惊世之作《最后的雾》。
◎博尔赫斯赞不绝口的拉美文学声音,称其作品为“我们美洲永远不能遗忘之书”。
◎打破生与死、梦与真实的界限,捕捉女性情感世界中最为本色的欲望与心理。
◎收录作者的两部代表作品:《最后的雾》——智利版的《廊桥遗梦》,一生仅有的一次激情,成为余生平淡生活中跳跃的火光;《穿裹尸衣的女人》则打破生死限制,以死去的女人的视角回顾一个女性的一生。
◎众多拉美文学大师的文学启蒙者,胡安·鲁尔福曾在采访中承认邦巴尔对其青年时代的影响,《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生与死的叙事把握对《佩德罗·巴拉莫》的创作影响至深;卡洛斯·富恩特斯也曾说过:“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
◎荣获里卡多·拉昌奖、华金·爱德华·贝略奖,20世纪智利小说的两大高峰之一。
◎邦巴尔作品的主角往往都是女性,她们看似软弱,对命运的无常无能为力,但她们不甘驯服,从不自欺,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寻找到生存力量。
🔥内容简介
《最后的雾·穿裹尸衣的女人》收录了智利作家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的两部代表作品:《最后的雾》与《穿裹尸衣的女人》。
《最后的雾》是作者的处女作,一发表便在拉美文坛引起轰动,讲述一个年轻女人结婚后,发现丈夫一直深切怀念前妻,只把她当做前妻的替身,失落、痛苦、寂寞之下,她只能每天行尸走肉般地继续着没有希望、没有激情的生活。一个雾气弥漫的晚上,她鬼使神差般地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一直凭着对这次激情的回忆生活,但是丈夫突然问出的一句话,使她开始怀疑那一晚究竟是真实发生过还是一场梦,那晚遇到的人到底真实存在或只是她的幻觉……
《穿裹尸衣的女人》以一个死去的女性为主角,躺在灵床上的她虽然已经死去,却仍能看到、听到一切,一个个前来向她告别的亲人、朋友让女人回忆起这些人与自己的纠葛,她的初恋、她为他失去的孩子、她不爱但却痴迷于她之后又冷漠对她的丈夫、爱慕她的鳏夫邻居、她的儿子们、她美丽的儿媳……不断涌现的回忆串联起女人的一生……
🔥名人推荐
悲伤的魔法之书……我们美洲永远不能遗忘之书。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
——卡洛斯·富恩特斯
我记得,刚到智利时,无论是在正规的书店或是集市上的旧书摊,我若是问店员,智利的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最值得推荐给中国读者,他们总是说,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写的《最后的雾》和《穿裹尸衣的女人》。
——《最后的雾》译者段若川
2021年5月23日 已读
完全感性的流露。对于情感和思绪的描写,加上自然意象的使用,浑然天成,精妙又质朴。天才……完全学不来。
女性文学 拉美文学 智利
失落的南方 豆瓣
Últimas noticias del sur
作者: [智利] 路易斯·塞普尔维达 译者: 轩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塞普尔维达和摄影师好友默琴斯基从阿根廷的圣卡洛斯-德巴里洛切驾车出发,自南纬四十二度,在阿根廷界内向南直到合恩角,再从智利境内的巴塔哥尼亚返回,直至奇洛埃岛。   本书记叙了两人旅行途中的奇闻轶事,描述了当地的独特景色和人文风情。他们游览了许多未记载于地理与历史书籍的角落,遇到了一些与世隔绝的人。   这部南美游记始于塞普尔维达和默琴斯基的旅行概述,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及时完成本书。等到收笔的时候,他们游览的地方已经受全球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而面目全非,因此诞生了这一书名。
2021年5月7日 已读
在阅读中倾注一个生活在钢铁森林没呼吸过新鲜空气的小孩对自然和生命的所有美好幻想
朋友说只有七分是因为评分的人太少了
拉美文学 智利 游记
遥远的星辰 豆瓣 Goodreads
Estrella Distante
8.4 (112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张慧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维德尔的"传奇生平"。开篇讲与我同是文学社的维德尔给人的感觉睿智得体相貌出众自学成才,与人保持距离相当神秘,但没人不妒忌他,因为只有他征服了文学社的两位女性。遗憾的是姐妹最后终结于死亡。我因入狱得已目睹维德尔首次空中写诗表演,于是开始娓娓到来维德尔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大家的经历、找寻以及各自的结局。最终只有我再次见到并认出维德尔,只不过这是一次赏金行动。
2021年3月31日 已读
如热评:”稀里糊涂读的第一本波拉尼奥“。外教课这一个月都讲Bolaño,说这是他最好的一本书;他的书很难,有阅读门槛;但哪怕有很多读不明白,你也能感受到很多东西。现在看来读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把我从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无处不在的欧洲中心论里一把子扯了出来。
排版装帧松散,开本小,字少,间距大,空页多,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契合淡淡的絮叨的叙述。文字非常好。
迷人的反派主角固然吸引人,其他角色也很有趣,只言片语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是侦探说想等破了案拿赏金去开一个殡仪公司,给穷人体面讲究的葬礼。要有年轻谨慎的女秘书,“您知道在守灵和葬礼中年轻人的贴身拥抱安慰是多么令人感激”;老板也得经常露面,要小声说话,要参与聊天但不能站队;紧接着——“棺材的利润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很有意思。
小说 拉美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