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路西法效应 豆瓣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所属 作品: 路西法效应
8.3 (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3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2018年8月6日 已读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上演,监狱中的狱卒、奥斯维辛的党卫军、文革中的红卫兵……威权与奉从,去个性化及去人性化的瞬间性格转变,旁观者不作为的姑息之恶。人心实在难以捉摸的复杂,一不小心就酿成可怕的局面。那么,到底要怎么把“前瞻性”的举措普及到系统中、情境下的每一个个人呢?
2018年8月20日 评论 路西法效应:当心,你骨子里潜伏着一个恶魔。 - 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是好人的袖手旁观。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这句话被摘录在《路西法效应》一书里,作为某个章节的开头——对群体作恶事件中“旁观者”这一角色的行为解读。 我没有去追查这句话的原出处,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发生了什么“恶人得胜”的事件。但我停下来了,想到了很多事。 或许我该先谈谈这本书。《路西法效应》( the Lucifer Effect ) 是由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撰写的对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报告,写于实验完成的三十年后,完整记录并解析了实验的缘起、经过以及颇为狼狈的结束。 是的,我是被“监狱实验”这个噱头吸引的。他们招募了若干无辜的平民百姓(经测试评定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随机分配了狱卒和犯人的角色,开启了一段仿真的监狱生活。 而决定要看是因为副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有点意思吧? 原以为是犯人被打上“邪恶”的标签后,在监狱的环境中受到鄙夷,自尊受挫,变成了真的“恶魔”的故事。事实却是,穿上制服的狱卒在既定的监狱规则下,变得残暴不仁——即便他们很清楚施暴的对象跟他们一样,都是良善单纯的大学生,所谓的作奸犯科纯属虚构。 所以实验的最后,犯人都深深地痛恨狠狠地诅咒狱卒。不过,不是每一个狱卒。当中有一两个公认的好狱卒,他们从来不施暴,在同伴辱骂惩罚犯人时会流露出不忍。 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虽然“不作恶”,但也从来不制止恶行,从来不提出异议。他们感到不安,却默许了这样的行为。 这些好狱卒便是监狱暴力事件中不作为的旁观者,津巴多教授将其定性为“姑息之恶”。 想起了很多年前,我曾经也是一个“旁观者”。 那时刚上初中,12岁的懵懂少年开始了既新鲜又紧张的住宿生活。我对离开爸妈的约束、和同龄人一起同吃同住的生活满怀憧憬。然而开学不久,班上有一个女生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排挤。我暂且称她为小 A 。 我已经不记得具体细节。印象中最初的缘由是,同寝室的人发现她不换洗衣服,也不打扫卫生,还在休息时间发出奇怪的声音扰人安眠。慢慢地,负面的传言越来越多,小 A 在同学眼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邋遢,越来越讨人嫌。 大家开始对她不理不睬,指指点点。最戏剧性的一幕是,本来跟小 A 交好的女生也开始在人前人后说她的不是。 小A真的这么糟糕,到了每个人都针锋相对的地步?可她明明也有不少优点。比如,那时矮小的我够不到架子上的东西,她会踮起脚帮我拿;比如,她的艺术细胞极其活跃,黑板报做得很好,美术课上用粘土做的小动物都栩栩如生,让人好生羡慕。 但没有人为她说什么。那时的我是个十足的好学生、乖孩子,并不愿意介入任何纠纷,即使旁边的朋友在嚼舌根,我也只是微微一笑耸耸肩。 第二年,小 A 开始自暴自弃,手腕有刀痕,传言说她有自残倾向。第三年,小 A 很少出现在课室,没有参加毕业礼。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场校园霸凌里,小 A 是语言暴力、冷暴力的受害者,而我,跟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小 A 遭受嘲笑谩骂,是不作为的旁观者。 旁观者常常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当年的我认为小 A 可以为自己辩解,并且应当由老师和小 A 的父母来保护,加害者的行为是性格使然,纵有不妥也应当由老师来规劝教化。我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一如监狱实验中,好狱卒认为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行,其他狱卒的暴行纵有不妥会有狱长的管制,犯人规规矩矩的也不会跟狱卒产生太大的冲突。 我们常常把责任归于权威和系统(体制)。 那么,当我们醒悟过来,旁观者的沉默等同于姑息作恶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及时站出来喊停呢? 最后,再说说路西法。 路西法代表光明,是上帝最喜爱的天使,后来却因过于自满,背叛了上帝,堕落至地狱,转身变成恶魔撒旦。 在本书探讨善恶的界限、人性的罪恶时,你或许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剧本”。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二战纳粹的党卫军,大屠杀中的士兵,警民对峙中的警官,当这样的疯狂再次上演,你会是什么样的角色,会被情景裹挟吗?最终你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魔鬼,要么英雄。 END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怪力大步向前 要星辰大海。也要柴米油盐。 欢迎关注交流 XD
公民教育 社会心理学
社会性动物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Animal 所属 作品: 社会性动物: 第12版
9.0 (63 个评分) 作者: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译者: 邢占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2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