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马克西姆:精选集 豆瓣
9.6 (10 个评分) 马克西姆 / Maksim Mrvica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20日
《马克西姆:精选集》是来自克罗地亚的欧洲新古典王子、钢琴圣手马克西姆的专辑被誉为最畅销古典跨界唱片,他曾荣获克罗地亚格莱美博灵奖颁发的4项大奖,包括最佳古典专辑奖。马克西姆甚至被邀请作为博灵颁奖盛典的开场表演嘉宾——这是一项有史以来从未被授予一位古典音乐家的荣誉,他的演出获得了轰动。他先后到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表演,略带东欧国家的忧郁气质令人无法阻挡。出色的外型加上精湛的琴艺,所到之处都获得热烈反响。日本媒体称他“钢琴王子”,香港媒体则叫他“师奶杀手”,人气超旺。
马克西姆用特殊的方式来阐释古典音乐,并坚信他的音乐一定能够引起年轻乐迷的共鸣。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乐迷欣赏他的音乐:“我希望能创造出令人兴奋的的情境。”于是在马克西姆的现场演奏中,观众会看到激光束、干冰、电视墙…等等非常摩登的视觉效果。同时,他优雅的姿态和最具时尚的衣着,让年轻人疯狂不已!最重要的是,他坚信音乐本身的魅力。
2009年马克西姆空降中国,11月来华发行其重量级精品合辑,他的专辑一直荣登古典白金唱片大碟的行列。聆听过他音乐的人都被他多设计的迷幻般舞台表演而深深打动,汶川地震纪录片的那曲“出埃及记”(Exodus)感动着无数中国人,让中国开始更加关注这位跨界古典音乐圣手。为配合这次时隔6年的中国巡演,马克西姆特别在中国地区发行了此张全新精选大碟。而且还收录了4支于2008年在中国宜昌为配合奥运圣火传递活动拍摄的音乐录影带。精选的曲目更是通过网络面向全中国的马克西姆乐迷征集。
跨界“钢琴圣手”马克西姆炫音强势登陆中国!重量级全新精选大碟宣告新古典时代到来!
★CD特别收录通过网络面向全国马克西姆乐迷征集的18首绝对重量级精选曲目!
★DVD独家收录4支2008年中国宜昌奥运圣火传递活动音乐录像,唯美的宜昌风景加动情的钢琴吟诵将您带进全新古典音乐幻境!
2009年马克西姆钢琴独奏音乐会中国巡演(以下8个城市演出配合专辑销售和宣传)
11月5日 深圳
11月6日 广州
11月7日 上海
11月10日 北京
12月4日 青岛
12月5日 杭州
12月11日 重庆
12月13日 长沙
Chopin : Etudes op. 10 op.25 豆瓣
Nikita Magalof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1912-1992),瑞士籍俄国钢琴家,6岁时全家迁往芬兰,4年后又迁居巴黎。马加洛夫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7岁得钢琴一等奖并获拉威尔的证明书,1949年入日内瓦音乐学院接替李帕蒂而任教。马加洛夫担任西盖蒂的伴奏,两人的合作在当时曾被称为绝配,后来他成为西盖蒂的女婿。马加洛夫以演绎肖邦作品而闻名,他演绎的肖邦,突出一种温和、自由、写意的抒情美,Philips公司重制有他录制的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December十二月 豆瓣
乔治温斯顿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专辑介绍:
乔治·温斯顿,1949年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作曲家兼钢琴家,自1972年录制个人首张专辑演奏专辑《BALLADS & BULES》至今,其柔美优雅极富文人气息的清新曲风,使乔治温斯顿成为先时代音乐界中极具代表性的卓越人物。
乔治·温斯顿自八十年代出版了特定的主题作品:《秋季》(1980年)、《辞冬》(1982年)、《十二月》(1982年)、《夏季》(1991年)、《森林》(1994年),1995年因卓越的音乐才华而获得了格莱美奖的荣誉。乔治·温斯顿每年巡演110场之多,受到世界各地的热烈欢迎。
乔治·温斯顿童年在蒙大拿强烈地感受着季节间气候的变化,“我在音乐中所表现的均来自季节的灵感”,他说,“这是我在演奏或听音乐时闭上眼睛都能看到的意境。例如夏威夷松弦吉他使我想起蒙大拿的春季,James Booker的R&B将我带到都市夏天日期蒸发的人行道。我所喜欢的、想念的、演奏的、录制的每一首曲子,对我来说都是季节的声音。
《December》是他四季四张专辑里的最后一张,也是最闻名的一张。很多人都很喜欢乔治?温斯顿的钢琴演奏风格。《December》这张专辑的音乐更像是钢琴诗,为自然世界的冬日美景谱写的抒情诗。除了令人陶醉的美丽旋律,更使人惊奇的是音乐中在键盘上跳动着的灵感.
肖邦:叙事曲 豆瓣
6.9 (11 个评分) 李云迪 Li Yund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2月2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李云迪,中国最卓越的钢琴家,《华尔街日报》对他有着高度评价:“高贵优雅,音乐里流淌着深切的诗意情怀。” 继李云迪此前一系列对肖邦作品值得赞誉的探索之后,2016年伊始,李云迪推出了最新演奏专辑《肖邦:叙事曲》,这是继《肖邦传奇:前奏曲全集》之后再次以肖邦为主题的新作。专辑收录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三种体裁的钢琴作品,灵感分别源于肖邦对生活及艺术不同层面的捕捉及创作。
2000年,李云迪获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成为历届最年轻冠军得主,2015年,以大赛评委身份重返华沙赛场。这个舞台见证了他在音乐上的成长到成熟,十五年里在演绎肖邦音乐的道路上他一直有自己不懈的追求,对于演奏肖邦的音乐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钢琴王子”不只是代表殊荣的勋章,更是践行在追溯肖邦音乐本源的真实道路上,这也是为何听众可以从李云迪的演奏中感受到高贵的原因。
新专辑其中收录了肖邦四首叙事曲,是自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1843年,肖邦跨越10年所创作。“叙事曲”体裁是作曲家受到诗人密茨凯维奇所做叙事诗影响,并将用于声乐作品的叙事曲体裁首次用于钢琴创作。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变奏手法,篇幅长大而富有戏剧性的器乐曲规模,使得肖邦的叙事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1844年肖邦所作的摇篮曲(作品57号)在极简的和声基础上发展一系列的变奏,保持不变的左手伴奏音型营造出催眠效果。旋律静谧、和谐,作曲家将这一古老的音乐题材,加以丰富的变奏手法,融入艺术歌曲式的意境和钢琴化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无限的宁静、美好。
谈到肖邦的玛祖卡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民族气质,这是一种来自作曲家早年生活的马佐维亚地区的民间舞蹈,后逐渐从乡村进入宫廷再走入沙龙。这种三拍子的舞曲,自然流露着波兰乡村的淳朴气息,在对自然景物和民间风俗进行描绘的同时,糅合作曲家对本民族的深厚情感,加之音乐元素的丰富多样,使“玛祖卡”成为肖邦的音乐符号之一。
在新专辑发行之际,李云迪也即将从2月26日至4月23日展开欧洲及北美的巡演,此次巡演包括伦敦、维也纳、布拉格、罗马、柏林、慕尼黑、汉堡以纽约等城市。届时,钢琴家将会演奏新专辑中的四首叙事曲,以及肖邦前奏曲全集,请广大乐迷朋友敬请关注。
Bach: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9 (5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发了古尔德重录《哥德堡变奏曲》的念头。1955年他所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一直畅销不衰。在很多人眼里这张唱片几乎成为古尔德就的一个标志。重录《哥德堡变奏曲》对于古尔德,确实是一个非同可的挑战。他1955年的录音不仅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认为是他巴赫演释独特风格的一座丰碑。如果在他49岁时,他拿不出能够超越自己23岁时的演释结果,那么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在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26年后,古尔德再次回到位于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谱架上再次摆上了《哥德堡变奏曲》。重录《哥尔德堡变奏曲》先后用了七段时间,分别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这张唱片与广大听众见面。
“早先的演释富于朝气,以力量和自由为本。”评论家们这样写道,“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早先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 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深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以及声部进行令人震惊的高度清晰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哥德堡变奏曲》染上了一层超然物外和深棠驳钠省!?br />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星期后,古尔德便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几乎所有熟悉古尔德的人都惊讶地注意到,《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而且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迷信的人认为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
风景依旧,人事全非。这时的古尔德与二十七年前的自己相比,无论从什么方面说,都已经完全不同。青年古尔德踌躇满志,演奏中尽显英华四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谓快马迅捷;暮年古尔德则深邃内省,少年天才一变为沉思稳健的智者,持重坚忍的速度居然将演奏时间拖至5l分15秒。他这两个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完全不同的录音版本成了一个象征。古尔德向世人、也向自己证明,在艺术中,天才不可多得,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之本。
古尔德的两次录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乐背后听到了演奏家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早年的意气风发和英姿勃爽。晚年让位给老人面对死亡时超然的平静。让我们来看看现场拍摄的纪录片:电视镜头中,古尔德身著深蓝色的布衬衣,袖口忘了系扣,脸色疲惫,容面苍老。他几乎蜷缩在钢琴上,戴著老花镜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键,似乎要看破钢琴这件乐器的整个奥秘。熟悉青年古尔德英姿的人看著古尔德一步步走向老态龙钟的晚年,不仅会感慨时光的流失和岁月的无情。然而,随著音乐声响起,观众会逐渐忘却一切,开始被古尔德对音乐的投人所打动。荧屏上的古尔德依稀仍和年轻时的他一样,演奏时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只见他嘴里不停地哼唱著音乐,只要能腾出手,就会做出各种自我指挥的动作。
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只有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这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大彻大悟之后死去,这也许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一个句号。
哥德堡变奏曲 豆瓣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0月18日 出版发行: Sony Classics
“戈德堡”这个名字源自巴赫的一位学生,其全名为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当初他是俄国一位外交使臣凯瑟琳伯爵手下的年轻演奏家,巴赫与这位俄国人也素有深厚。作曲家着名的《b小调弥撒》就是提献给凯瑟琳伯爵的,为此他还获得封赏。1741-1742年时,这个俄国人身居莱比锡期间便让手下的戈德堡去向巴赫学习键盘演奏技巧。当时凯瑟琳伯爵被许多疾病所困扰,晚上经常失眠,他便让戈德堡每天深夜在自己卧室隔壁的屋子里演奏一些轻柔的音乐,以此为消遣来度过漫漫长夜。
在一次与巴赫的交谈中,伯爵希望作曲家能够为他创作一些格调柔和却又略带欢快气息的键盘音乐,让自己在痛苦的失眠之夜能因为欣赏到这样的曲子而变得愉快。巴赫相信,凯瑟琳伯爵的这个愿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创作的变奏曲来实现。作曲家便使用自己早先创作的一套小曲集中的萨拉班德德舞曲作为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写了三十个变奏。有意思的是,这套小曲集原本是巴赫题献给自己贤内助Anna Magdalena(安娜.玛格达雷纳)的作品。安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除了照料好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外,她还经常帮巴赫抄写谱子,而且水准一流。巴赫出于对安娜的感激和爱意,先后在1722和1725年创作出两卷曲集送给妻子。后来两卷曲子被合并,并且去处了其中的声乐演唱部分,成为了《为安娜.玛格达雷纳.巴赫而作的古钢琴小曲集》。小曲集一共有45首,其中第26首《G大调小步舞曲》日后成为了《戈德堡变奏曲》的主题。
这部佳作完成后,当时年仅14岁的学生戈德堡自然是这部作品的首演者,巴赫极富灵性的旋律加上戈德堡优秀流畅的演奏技巧,让凯瑟琳伯爵被这部优美的变奏曲深深打动。为此伯爵赠送给巴赫一个装了一百个古法兰西金币的金杯。后来才华横溢的演奏家戈德堡在自己29岁时英年早逝,而他的名字却因为巴赫的这部作品而被人们所牢记。
与前后两卷的《平均律》相比,《戈德堡》的篇幅要小得多,但作为一首变奏曲而言,其规模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它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有一段评论这样说——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由这样一个狭窄的基础,巴赫构筑了一座精致而又宏伟的大厦,其间包括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样式:卡农、赋格、舞曲、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等。后人对这一作品有种种解释,有人认为这三十个变奏表现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幽微之处,有人则把这三十个变奏想象为人生的各色场景,还有人将其解释为表现巴洛克宫廷的三十幅风俗画等等……
如今市面上出售的《戈德堡变奏曲》录音唱片通常有32个音轨,前后两个主题加上30个变奏。但这并不表明作品共分为32个段落,实际上它们是一个完美的整体。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这部作品完善的乐句组织与和声结构、严谨而理性的音乐架构、和谐的比例以及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融合。整个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微妙建筑结构令所有后世学者叹为观止。
与巴赫其他的键盘作品一样,《戈德堡变奏曲》的录音唱片也分为用大健琴或现代钢琴演奏两种类型,而我们现在听得比较多的反而来自于现代钢琴演奏的版本。其代表人物有三位——古尔德、佩拉西亚以及图雷克。其中古尔德又是这部作品最有号召力的演奏家,他先后两次(1955年以及1981年)在录音棚中录制了《戈德堡变奏曲》,另外还有一张1959年的现场音乐会录音。尤其是1955年的那次录音,古尔德利用自己凌厉的技巧赋予了这部作品最为独特、迅捷的演奏风格,在当初是颠覆传统的!26年之后的1981年版,古尔德则适当放慢了演奏速度,以一种更加虔诚的心境演奏它,严肃而柔情,且更具有深层的感染力。
舒伯特 钢琴奏鸣曲集 豆瓣 Spotify
9.8 (18 个评分) Wilhelm Kempf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0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舒伯特,全名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这套钢琴大师肯普夫演奏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十八首(共七张CD),"企鹅"评价三星。
CD 1
降B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960号
Piano Sonata No 21 in B flat major D 960
[1]—[4]
E大调第三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459号
Piano Sonata No 3 in E major D 459
[5]—[9]
CD 2
C小调第十九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958号
Piano Sonata No 19 in C minor D 958
[1]—[4]
A大调第二十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959号
Piano Sonata No 20 in A major D 959
[5]—[8]
CD 3
G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94号
Piano Sonata No 18 in G major D 894
[1]—[4]
D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50号
Piano Sonata No 17 in D major D 850
[5]—[8]
CD 4
A小调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45号
Piano Sonata No 16 in A minor D 845
[1]—[4]
C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40号
Piano Sonata No 15 in C major D 840
[5]—[6]
A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784号
Piano Sonata No 14 in A minor D 784
[7]—[9]
CD 5
A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664号
Piano Sonata No 13 in A major D 664
[1]—[3]
F小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625号
Piano Sonata No 11 in F minor D 625
[4]—[6]
B大调第九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75号
Piano Sonata No 9 in B majir D 575
[7]—[10]
CD 6
降E大调第七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68号
Piano Sonata No 7 in E flat major D 568
[1]—[4]
降A大调第五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57号
Piano Sonata No 5 in A flat major D 557
[5]—[7]
E小调第六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66号
Piano Sonata No 6 in E minor D 566
[8]—[9]
CD 7
A小调第四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37号
Piano Sonata No 4 in A minor D 537
[1]—[3]
C大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279号
Piano Sonata No 2 in C major D 279
[4]—[6]
E大调第一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157号
Piano Sonata No 1 in E major D 157
[7]—[9]
Fou Tsong in Concert 豆瓣
Fou Tsong / Composer:Schuber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26日 出版发行: Meridian
录制於伦敦的现场音乐会,重头曲目是舒伯特的最後一部钢琴奏鸣曲(Sonata in B flat major, D. 960) 。另外,兰德勒(Ländler)、华尔兹(Walzer)、日耳曼/德意志舞(Deutsch Tänze)等钢琴小品亦属独具匠心的安排,提醒人们注意舒伯特音乐——即使是临别此世前的天鹅之歌——中的轻灵、悠然特质(用傅聪的话来说,即“陶渊明特质”)。
Schubert 豆瓣
10.0 (7 个评分) Claudio Arrau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27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Longtime fans of the pianistic genius of Claudio Arrau will no doubt already have his transcendent performances of Schubert's sonatas, impromptus, Moments musicaux, and Klavierstücke that he recorded for Philips in the early '80s and they will already have imbibed deeply and at length of their imponderable sublimity. Listeners coming to the recordings for the first time may wonder what it is his fans hear in these immensely slow and enormously deliberate performances. And make no mistake, Arrau's performances are immensely, incredibly, draggingly slow with Allegros sounding like Andantes and Andantes sounding like Adagios and enormously, unbelievably, ponderously deliberate with huge pauses and vast hesitations. But make no mistake, Arrau's performances are also incontestably transcendent. With the soul of a poet in his heart and the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in his mind, Arrau finds depths in Schubert's music that few other pianists suspect even exist and expresses them with a honesty and humanity that are wholly compelling. Still, even longtime fans will have to admit that the bonus disc of previously unissued mid-'50s recordings of Arrau performing the Klavierstücke, the "Wanderer" Fantasy, and three Moments Musicaux are not only wonderfully impressive in their own right, but also a tremendous relief after so many profoundly slow performances. Philips' early-'80s sound was so vivid that one can at times hear the pianist's knuckles crack.
钢琴课 (1993)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Piano
7.7 (367 个评分) 导演: 简·坎皮恩 演员: 霍利·亨特 / 哈威·凯特尔
其它标题: The Piano / 钢琴别恋(港)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霍利·亨特 饰)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哈维·凯特尔 饰)爱上了麦格拉斯,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