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o
December十二月 豆瓣
乔治温斯顿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专辑介绍:
乔治·温斯顿,1949年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作曲家兼钢琴家,自1972年录制个人首张专辑演奏专辑《BALLADS & BULES》至今,其柔美优雅极富文人气息的清新曲风,使乔治温斯顿成为先时代音乐界中极具代表性的卓越人物。
乔治·温斯顿自八十年代出版了特定的主题作品:《秋季》(1980年)、《辞冬》(1982年)、《十二月》(1982年)、《夏季》(1991年)、《森林》(1994年),1995年因卓越的音乐才华而获得了格莱美奖的荣誉。乔治·温斯顿每年巡演110场之多,受到世界各地的热烈欢迎。
乔治·温斯顿童年在蒙大拿强烈地感受着季节间气候的变化,“我在音乐中所表现的均来自季节的灵感”,他说,“这是我在演奏或听音乐时闭上眼睛都能看到的意境。例如夏威夷松弦吉他使我想起蒙大拿的春季,James Booker的R&B将我带到都市夏天日期蒸发的人行道。我所喜欢的、想念的、演奏的、录制的每一首曲子,对我来说都是季节的声音。
《December》是他四季四张专辑里的最后一张,也是最闻名的一张。很多人都很喜欢乔治?温斯顿的钢琴演奏风格。《December》这张专辑的音乐更像是钢琴诗,为自然世界的冬日美景谱写的抒情诗。除了令人陶醉的美丽旋律,更使人惊奇的是音乐中在键盘上跳动着的灵感.
肖邦:叙事曲 豆瓣
6.9 (11 个评分) 李云迪 Li Yund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2月2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李云迪,中国最卓越的钢琴家,《华尔街日报》对他有着高度评价:“高贵优雅,音乐里流淌着深切的诗意情怀。” 继李云迪此前一系列对肖邦作品值得赞誉的探索之后,2016年伊始,李云迪推出了最新演奏专辑《肖邦:叙事曲》,这是继《肖邦传奇:前奏曲全集》之后再次以肖邦为主题的新作。专辑收录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三种体裁的钢琴作品,灵感分别源于肖邦对生活及艺术不同层面的捕捉及创作。
2000年,李云迪获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成为历届最年轻冠军得主,2015年,以大赛评委身份重返华沙赛场。这个舞台见证了他在音乐上的成长到成熟,十五年里在演绎肖邦音乐的道路上他一直有自己不懈的追求,对于演奏肖邦的音乐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钢琴王子”不只是代表殊荣的勋章,更是践行在追溯肖邦音乐本源的真实道路上,这也是为何听众可以从李云迪的演奏中感受到高贵的原因。
新专辑其中收录了肖邦四首叙事曲,是自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1843年,肖邦跨越10年所创作。“叙事曲”体裁是作曲家受到诗人密茨凯维奇所做叙事诗影响,并将用于声乐作品的叙事曲体裁首次用于钢琴创作。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变奏手法,篇幅长大而富有戏剧性的器乐曲规模,使得肖邦的叙事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1844年肖邦所作的摇篮曲(作品57号)在极简的和声基础上发展一系列的变奏,保持不变的左手伴奏音型营造出催眠效果。旋律静谧、和谐,作曲家将这一古老的音乐题材,加以丰富的变奏手法,融入艺术歌曲式的意境和钢琴化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无限的宁静、美好。
谈到肖邦的玛祖卡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民族气质,这是一种来自作曲家早年生活的马佐维亚地区的民间舞蹈,后逐渐从乡村进入宫廷再走入沙龙。这种三拍子的舞曲,自然流露着波兰乡村的淳朴气息,在对自然景物和民间风俗进行描绘的同时,糅合作曲家对本民族的深厚情感,加之音乐元素的丰富多样,使“玛祖卡”成为肖邦的音乐符号之一。
在新专辑发行之际,李云迪也即将从2月26日至4月23日展开欧洲及北美的巡演,此次巡演包括伦敦、维也纳、布拉格、罗马、柏林、慕尼黑、汉堡以纽约等城市。届时,钢琴家将会演奏新专辑中的四首叙事曲,以及肖邦前奏曲全集,请广大乐迷朋友敬请关注。
Bach: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9 (5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发了古尔德重录《哥德堡变奏曲》的念头。1955年他所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一直畅销不衰。在很多人眼里这张唱片几乎成为古尔德就的一个标志。重录《哥德堡变奏曲》对于古尔德,确实是一个非同可的挑战。他1955年的录音不仅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认为是他巴赫演释独特风格的一座丰碑。如果在他49岁时,他拿不出能够超越自己23岁时的演释结果,那么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在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26年后,古尔德再次回到位于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谱架上再次摆上了《哥德堡变奏曲》。重录《哥尔德堡变奏曲》先后用了七段时间,分别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这张唱片与广大听众见面。
“早先的演释富于朝气,以力量和自由为本。”评论家们这样写道,“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早先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 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深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以及声部进行令人震惊的高度清晰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哥德堡变奏曲》染上了一层超然物外和深棠驳钠省!?br />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星期后,古尔德便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几乎所有熟悉古尔德的人都惊讶地注意到,《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而且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迷信的人认为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
风景依旧,人事全非。这时的古尔德与二十七年前的自己相比,无论从什么方面说,都已经完全不同。青年古尔德踌躇满志,演奏中尽显英华四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谓快马迅捷;暮年古尔德则深邃内省,少年天才一变为沉思稳健的智者,持重坚忍的速度居然将演奏时间拖至5l分15秒。他这两个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完全不同的录音版本成了一个象征。古尔德向世人、也向自己证明,在艺术中,天才不可多得,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之本。
古尔德的两次录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乐背后听到了演奏家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早年的意气风发和英姿勃爽。晚年让位给老人面对死亡时超然的平静。让我们来看看现场拍摄的纪录片:电视镜头中,古尔德身著深蓝色的布衬衣,袖口忘了系扣,脸色疲惫,容面苍老。他几乎蜷缩在钢琴上,戴著老花镜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键,似乎要看破钢琴这件乐器的整个奥秘。熟悉青年古尔德英姿的人看著古尔德一步步走向老态龙钟的晚年,不仅会感慨时光的流失和岁月的无情。然而,随著音乐声响起,观众会逐渐忘却一切,开始被古尔德对音乐的投人所打动。荧屏上的古尔德依稀仍和年轻时的他一样,演奏时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只见他嘴里不停地哼唱著音乐,只要能腾出手,就会做出各种自我指挥的动作。
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只有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这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大彻大悟之后死去,这也许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一个句号。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舒伯特 钢琴奏鸣曲集 豆瓣 Spotify
9.8 (18 个评分) Wilhelm Kempf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0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舒伯特,全名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这套钢琴大师肯普夫演奏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十八首(共七张CD),"企鹅"评价三星。
CD 1
降B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960号
Piano Sonata No 21 in B flat major D 960
[1]—[4]
E大调第三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459号
Piano Sonata No 3 in E major D 459
[5]—[9]
CD 2
C小调第十九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958号
Piano Sonata No 19 in C minor D 958
[1]—[4]
A大调第二十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959号
Piano Sonata No 20 in A major D 959
[5]—[8]
CD 3
G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94号
Piano Sonata No 18 in G major D 894
[1]—[4]
D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50号
Piano Sonata No 17 in D major D 850
[5]—[8]
CD 4
A小调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45号
Piano Sonata No 16 in A minor D 845
[1]—[4]
C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840号
Piano Sonata No 15 in C major D 840
[5]—[6]
A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784号
Piano Sonata No 14 in A minor D 784
[7]—[9]
CD 5
A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664号
Piano Sonata No 13 in A major D 664
[1]—[3]
F小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625号
Piano Sonata No 11 in F minor D 625
[4]—[6]
B大调第九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75号
Piano Sonata No 9 in B majir D 575
[7]—[10]
CD 6
降E大调第七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68号
Piano Sonata No 7 in E flat major D 568
[1]—[4]
降A大调第五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57号
Piano Sonata No 5 in A flat major D 557
[5]—[7]
E小调第六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66号
Piano Sonata No 6 in E minor D 566
[8]—[9]
CD 7
A小调第四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37号
Piano Sonata No 4 in A minor D 537
[1]—[3]
C大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279号
Piano Sonata No 2 in C major D 279
[4]—[6]
E大调第一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157号
Piano Sonata No 1 in E major D 157
[7]—[9]
Fou Tsong in Concert 豆瓣
Fou Tsong / Composer:Schuber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26日 出版发行: Meridian
录制於伦敦的现场音乐会,重头曲目是舒伯特的最後一部钢琴奏鸣曲(Sonata in B flat major, D. 960) 。另外,兰德勒(Ländler)、华尔兹(Walzer)、日耳曼/德意志舞(Deutsch Tänze)等钢琴小品亦属独具匠心的安排,提醒人们注意舒伯特音乐——即使是临别此世前的天鹅之歌——中的轻灵、悠然特质(用傅聪的话来说,即“陶渊明特质”)。
Uninvited Guests 豆瓣
4.8 (8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20年10月23日 出版发行: Primary Wave Music& Division 88:
New York, NY (September 25, 2020) – In celebration of what would have been Glenn Gould’s 88th birthday, Primary Wave and Division 88 have partnered to bring you, Uninvited Guests. Available everywhere through Sony Masterworks on October 23, the 9-track album was produced by Toronto’s Billy Wild, with additional production by Gabriel Pick, Alex Kotyk, and Andrew Testa, and features appearances by Division 88 – a collective of up-and-coming artists. Ranging from hip-hop to electronic, Uninvited Guests offers a look at how artists today would interpret Gould’s classic and most celebrated performances. Listeners will be taken on a ride via Wild’s creative production. Featuring Chief Awuah, Your Hunni, AARYS, Ro Joaquim, Gabriel Pick, Kiki Rowe, and DOPE FA$E, Gould’s historic catalog shines with lyrics and melodies from these current day musicians.
Having once been shunned by the classical music community for his views on the future role of technology in music, within today’s artistic landscape, the Uninvited Guests project would have been an important dream fulfilled for Glenn Gould.
Leading up to release day, Billy Wild will be taking over the Glenn Gould YouTube channel to share behind the scenes footage on the making of the album. He’ll continue the take-over twice a week and will also post tutorials, Glenn Gould history, and more.
“Uninvited Guests started 7 years ago as a challenge on whether or not Glenn Gould could be made to sound current,” says producer Billy Wild. He continued, “The main thing I learned on Gould is that he truly belonged in this generation. The number of things you can do these days on a laptop from a musical perspective is incredible and I feel confident the current technology would have suited his desire to create great recordings.”
“Everything we do at Primary Wave is about preserving the legacy of our artists while also trying to broaden their audience,” said Jordan Moran, Director of Digital Marketing at Primary Wave. He continued, “Billy Wild does just that with Uninvited Guests. Billy created a new sound that not only preserves Gould’s eccentric and quirky recordings but modernizes them to suit today’s musical landscape.”
Faye Perkins, former manager of the Glenn Gould Estate, added, “Billy Wild quickly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lenn Gould Estate’s marketing strategy because of his innate knowledge and respect for Glenn Gould’s musical legacy. His collaborations with other artists demonstrate his acumen as a musician and a producer. Having him share Glenn Gould’s essays and ideas in a different musical language is what we call very Gouldian.”
Primary Wave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Billy Wild and his love for Gould when the company partnered with him on the “Glenn Gould Exhibit” in 2018. At that time, “Uninvited Guests” was a project from Wild’s Division 88, a Toronto-based collective, who dug deep into the Gould catalog with the intention of using his piano samples to build modern hip-hop, pop, and electronic songs, or “remixes,” around them. Their goal was to retain the musical integrity of the original recordings, yet make new songs that fans of these genres would enjoy. The collective even took it one step further by manipulating historical CBC video of Gould to make it look as if the pianist was performing the new compositions himself.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what would become the Uninvited Guests album release that you’ll hear on October 23, 2020.
Schubert 豆瓣
10.0 (7 个评分) Claudio Arrau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27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Longtime fans of the pianistic genius of Claudio Arrau will no doubt already have his transcendent performances of Schubert's sonatas, impromptus, Moments musicaux, and Klavierstücke that he recorded for Philips in the early '80s and they will already have imbibed deeply and at length of their imponderable sublimity. Listeners coming to the recordings for the first time may wonder what it is his fans hear in these immensely slow and enormously deliberate performances. And make no mistake, Arrau's performances are immensely, incredibly, draggingly slow with Allegros sounding like Andantes and Andantes sounding like Adagios and enormously, unbelievably, ponderously deliberate with huge pauses and vast hesitations. But make no mistake, Arrau's performances are also incontestably transcendent. With the soul of a poet in his heart and the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in his mind, Arrau finds depths in Schubert's music that few other pianists suspect even exist and expresses them with a honesty and humanity that are wholly compelling. Still, even longtime fans will have to admit that the bonus disc of previously unissued mid-'50s recordings of Arrau performing the Klavierstücke, the "Wanderer" Fantasy, and three Moments Musicaux are not only wonderfully impressive in their own right, but also a tremendous relief after so many profoundly slow performances. Philips' early-'80s sound was so vivid that one can at times hear the pianist's knuckles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