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
Paris, Texa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豆瓣
8.9 (22 个评分)
Ry Cooder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Warner Bros / Wea
戛纳金棕榈经典影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的原音大碟,忧伤、伟大的音乐,几乎将这部影片推向不朽,音乐与情节、演员的表演以及镜头的节奏配合得丝丝入扣。唱片中除收录了瑞·库德尔为影片创作并演奏的极具迷醉效应的全部配乐外,还收录了由主演亨利·迪恩 斯坦顿演唱的改自墨西哥民谣的主题歌及长达9分钟,堪称电影史上最感人的爱情告白的对白“I Knew These People”kan"Cancion Mixteca”。已臻顶级的录音把音乐家演奏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呈现得十分清晰,人声也录得真实无比,HI-FI的每一项指标都得到具体示范……
好景俱乐部 豆瓣
9.5 (96 个评分)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类型:
拉丁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Nonesuch
本专辑得到98年葛莱美最佳拉丁音乐奖
以Ry Cooder为首的‘Buena Vista Social Club’看似消失昵迹已久无人过问。然而,从这张唱片不但获得葛莱美奖甚至享誉国际便知他们在乐坛地位始终屹岦不摇。
来谈谈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历史。所谓的social club,社交俱乐部,在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就消失了。《乐士浮生录》中一开始寻找的social club,已经变成私人的住宅。1959年之后,古巴在政治、历史、经济上,都面临新的局面。音乐方面,古巴政府鼓励「传统诗谣之家」,取代有阶级意味的social club。诗谣之家多半演唱传统的经典古巴歌谣,通常乐团编制很简单,包括吉他、Maracas(沙铃)、Congas (一种手鼓) 等,较少用到大编制的乐团形式。一般古巴人晚上皆可走进诗谣之家,听这些传统歌谣。而现在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录音作品,包括五大录音厂牌,或是ECM发行的古巴音乐,许多就是在诗谣之家录的。
很有意思的是,当初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录音计划,并不是要做成现在我们听到的风格。这个计划是由英国的World Circuit 唱片公司主持,World Circuit大概有十年的历史,擅长于拉丁美洲及非洲音乐,制作的专辑包括过去古巴音乐史上一些重要的乐手。当时World Circuit是想要将非洲及古巴的乐手放在一起演出,从中找出历史上这两种音乐相互辉映的关系。他们本来找了两位非洲乐 手来古巴,但这两位乐手却没有出现,当时已经到了哈瓦那的Ry Cooder和唱片公司人员只好开始找当地的一些老乐手来录音,才成就了这张Buena Vista Social Club。也因为这样,改写了今天整个拉丁音乐的乐史。
虽然不是在顶尖录音室录制,质量也不是最优。不过透过Ruben Gonzalez感性的钢琴声、Omara Portuondo充满磁性的低音和 Ibrahim Ferrer's浑厚的歌喉将带领听众一同感受拉丁音乐风情。
自从1999年文德斯将自己在古巴的经历拍成音乐纪录片《乐满哈瓦那 Buena Vista Social Club》后,立即卷起全球古巴音乐热潮。也让人更多地开始关注这个神奇的国度和它本身孕育的音乐!
Buena Vista Social Club本是于1949年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开张营业的社交会所,舞台上有大乐队演出,台下则是舞池,是年轻男女热门谈情说爱听歌跳舞之地。当年演奏的乐手,因政治混乱而解散,Social Club也关门大吉。1996年,监制Ry Cooder来到哈瓦那,寻回当年基本音乐班底,灌录唱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于1997年推出,当即荣获美国格莱美音乐大奖。
哪怕你是一个对古巴音乐一无所知的人,听到了《乐满哈瓦那 Buena Vista Social Club》里那些仿佛自然流淌出来的音乐,也会爱上这片土地。古巴音乐的配器大多很简单,比如最基础的沙锤和木吉他,沙锤定节奏,吉他出旋律。钢琴演奏往往受爵士乐风的影响,铜管乐器则是较为轻佻的元素。古巴音乐的旋律性和节奏感结合的非常之好,被乐迷奉为“打击乐的麦加”,音乐里又兼有难得的轻柔感,同时兼具微妙宁静和强而有力的双重品格。
Ry Cooder曾说:“在古巴,音乐就像河水一样流淌。”他还说,音乐就像掘宝,你要不停地挖啊挖,才能找到宝藏。因为隔世良久,他们挖掘到的古巴音乐中,有一种很土的东西,类似于更接近原声态的民歌,有时候很伤感,但不是爵士乐孤独的伤感,而是有点情节剧式的,旋律简单又辗转反侧。音乐在古巴,像化石一样被保留下来。
到了后来,Ry Cooder作为美国音乐人兼制作人,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古巴音乐再发现的最重要人物之一。Buena Vista Social Club作为乐队,完全是他生造出来的。他把那些散落民间、几乎已经湮没无闻的、上了年纪的古巴传奇音乐人,重新召集到一起,录音、排练、演出。这些音乐人,他们大部分互相认识,以前在这样那样的乐队中有过合作。这个大乐队,也同时组合了古巴音乐的不同风格,SON,CAMPESINO,BOLERO等,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组合。
乐队的成员由以下几人构成:
1927年出生的Ibrahim Ferrer 、1930年出生Omara Portuondo (这也是唯一的女性)、钢琴师Ruben Gonzalez…… 而1908年出生的吉他手和歌手Compay Segundo 更是古巴全民族的骄傲。2003年老人因肾衰竭去世,享年九十五岁。古巴国民为此感到十分悲痛,在Compay的棺木上更盖上国旗,整个哈瓦那都高唱着Compay Segundo 写下的那首经典的《Chan chan》……
想象一下,在哈瓦那自然绮丽的海湾,听着来自最民间的古巴音乐,抽上一口雪茄,你就会更明白这些终身的音乐斗士是怎样用生命来谱写音乐,它也必然把你打动!
以Ry Cooder为首的‘Buena Vista Social Club’看似消失昵迹已久无人过问。然而,从这张唱片不但获得葛莱美奖甚至享誉国际便知他们在乐坛地位始终屹岦不摇。
来谈谈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历史。所谓的social club,社交俱乐部,在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就消失了。《乐士浮生录》中一开始寻找的social club,已经变成私人的住宅。1959年之后,古巴在政治、历史、经济上,都面临新的局面。音乐方面,古巴政府鼓励「传统诗谣之家」,取代有阶级意味的social club。诗谣之家多半演唱传统的经典古巴歌谣,通常乐团编制很简单,包括吉他、Maracas(沙铃)、Congas (一种手鼓) 等,较少用到大编制的乐团形式。一般古巴人晚上皆可走进诗谣之家,听这些传统歌谣。而现在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录音作品,包括五大录音厂牌,或是ECM发行的古巴音乐,许多就是在诗谣之家录的。
很有意思的是,当初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录音计划,并不是要做成现在我们听到的风格。这个计划是由英国的World Circuit 唱片公司主持,World Circuit大概有十年的历史,擅长于拉丁美洲及非洲音乐,制作的专辑包括过去古巴音乐史上一些重要的乐手。当时World Circuit是想要将非洲及古巴的乐手放在一起演出,从中找出历史上这两种音乐相互辉映的关系。他们本来找了两位非洲乐 手来古巴,但这两位乐手却没有出现,当时已经到了哈瓦那的Ry Cooder和唱片公司人员只好开始找当地的一些老乐手来录音,才成就了这张Buena Vista Social Club。也因为这样,改写了今天整个拉丁音乐的乐史。
虽然不是在顶尖录音室录制,质量也不是最优。不过透过Ruben Gonzalez感性的钢琴声、Omara Portuondo充满磁性的低音和 Ibrahim Ferrer's浑厚的歌喉将带领听众一同感受拉丁音乐风情。
自从1999年文德斯将自己在古巴的经历拍成音乐纪录片《乐满哈瓦那 Buena Vista Social Club》后,立即卷起全球古巴音乐热潮。也让人更多地开始关注这个神奇的国度和它本身孕育的音乐!
Buena Vista Social Club本是于1949年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开张营业的社交会所,舞台上有大乐队演出,台下则是舞池,是年轻男女热门谈情说爱听歌跳舞之地。当年演奏的乐手,因政治混乱而解散,Social Club也关门大吉。1996年,监制Ry Cooder来到哈瓦那,寻回当年基本音乐班底,灌录唱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于1997年推出,当即荣获美国格莱美音乐大奖。
哪怕你是一个对古巴音乐一无所知的人,听到了《乐满哈瓦那 Buena Vista Social Club》里那些仿佛自然流淌出来的音乐,也会爱上这片土地。古巴音乐的配器大多很简单,比如最基础的沙锤和木吉他,沙锤定节奏,吉他出旋律。钢琴演奏往往受爵士乐风的影响,铜管乐器则是较为轻佻的元素。古巴音乐的旋律性和节奏感结合的非常之好,被乐迷奉为“打击乐的麦加”,音乐里又兼有难得的轻柔感,同时兼具微妙宁静和强而有力的双重品格。
Ry Cooder曾说:“在古巴,音乐就像河水一样流淌。”他还说,音乐就像掘宝,你要不停地挖啊挖,才能找到宝藏。因为隔世良久,他们挖掘到的古巴音乐中,有一种很土的东西,类似于更接近原声态的民歌,有时候很伤感,但不是爵士乐孤独的伤感,而是有点情节剧式的,旋律简单又辗转反侧。音乐在古巴,像化石一样被保留下来。
到了后来,Ry Cooder作为美国音乐人兼制作人,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古巴音乐再发现的最重要人物之一。Buena Vista Social Club作为乐队,完全是他生造出来的。他把那些散落民间、几乎已经湮没无闻的、上了年纪的古巴传奇音乐人,重新召集到一起,录音、排练、演出。这些音乐人,他们大部分互相认识,以前在这样那样的乐队中有过合作。这个大乐队,也同时组合了古巴音乐的不同风格,SON,CAMPESINO,BOLERO等,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组合。
乐队的成员由以下几人构成:
1927年出生的Ibrahim Ferrer 、1930年出生Omara Portuondo (这也是唯一的女性)、钢琴师Ruben Gonzalez…… 而1908年出生的吉他手和歌手Compay Segundo 更是古巴全民族的骄傲。2003年老人因肾衰竭去世,享年九十五岁。古巴国民为此感到十分悲痛,在Compay的棺木上更盖上国旗,整个哈瓦那都高唱着Compay Segundo 写下的那首经典的《Chan chan》……
想象一下,在哈瓦那自然绮丽的海湾,听着来自最民间的古巴音乐,抽上一口雪茄,你就会更明白这些终身的音乐斗士是怎样用生命来谱写音乐,它也必然把你打动!
悲情城市 豆瓣
9.5 (81 个评分)
S.E.N.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飛碟唱片
《悲情城市》是一部动态庞大、撼人心魄的音乐。全部七首乐曲是以日本音乐做基调贯穿首尾。旋律简单,然而正是这种简单,才蕴涵着博大、深奥。据说《悲情城市》是以日本为背景的台湾电影配乐。《悲情城市》无论从音响性还是从音乐性来说,都很值得我们去探究。
“神思者”是一支在1984年由Akihiko Fukaura(深浦昭彦)和Yukari Katsuki(胜木缘)两人所组成的电子键盘乐团。1988年,日本NHK公共电视制播的纪录片“丝路系列”的《海上丝路》中,担任作曲、编曲与演奏的工作而声名大噪。1989年,台湾导演侯孝贤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扬名世界影坛的电影《悲情城市》的原声带,即是由神思者所演奏。在短短21分钟长度的章节,却将电影中深沉、无法言喻的无奈与悲伤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记忆深刻
“神思者”是一支在1984年由Akihiko Fukaura(深浦昭彦)和Yukari Katsuki(胜木缘)两人所组成的电子键盘乐团。1988年,日本NHK公共电视制播的纪录片“丝路系列”的《海上丝路》中,担任作曲、编曲与演奏的工作而声名大噪。1989年,台湾导演侯孝贤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扬名世界影坛的电影《悲情城市》的原声带,即是由神思者所演奏。在短短21分钟长度的章节,却将电影中深沉、无法言喻的无奈与悲伤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记忆深刻
基斯洛夫斯基 - 普莱斯纳 / 影片配乐集 豆瓣
9.9 (15 个评分)
Zbigniew Preisner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omaton
配乐大师Zbigniew Preisner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配乐精选,包括《红》《白》《蓝》《十诫》等。
塞尔玛之歌 (黑暗中的舞者原声带) 豆瓣
8.5 (37 个评分)
Björ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0年9月19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Renowned director Lars Von Trier's stroke of genius in making his 2000 film DANCER IN THE DARK was to cast Iceland-born avant-pop siren Bjork in the central role and then enlist her aid in composing and performing a series of musical numbers for the movie. In the film, Bjork's character Selma lives an unrelentingly hard life as a single mother and factory worker who is quickly going blind. The film's songs come from Selma's inner world, where she (and the audience) find respite from all the harshness of reality.
Bjork's compositions, with orchestral arrangements from Vince Mendoza, hang together on their own quite nicely. Catherine Deneuve (Bjork's co-star) and Radiohead's Thom Yorke make effective vocal cameos, but Bjork's voice and music are the central focus. As we hear the industrial sounds of the factory turn into the rhythm of a song, or follow Bjork's oddly intuitive melodic leaps through a dreamlike haze of strings, it becomes clear that her idiosyncratic writing style adapts quite well to the cinematic milieu. As usual, her uniquely entrancing singing style stands out above almost all else.
Bjork's compositions, with orchestral arrangements from Vince Mendoza, hang together on their own quite nicely. Catherine Deneuve (Bjork's co-star) and Radiohead's Thom Yorke make effective vocal cameos, but Bjork's voice and music are the central focus. As we hear the industrial sounds of the factory turn into the rhythm of a song, or follow Bjork's oddly intuitive melodic leaps through a dreamlike haze of strings, it becomes clear that her idiosyncratic writing style adapts quite well to the cinematic milieu. As usual, her uniquely entrancing singing style stands out above almost all else.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イメージアルバム 豆瓣
9.6 (80 个评分)
久石譲
/
Joe Hisaish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4日
出版发行:
徳間ジャパ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宮崎駿監督最新作『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のイメージ詩に久石譲が曲をつけ、歌入り4曲を含む全10曲収録したイメージアルバム。
天使爱美丽 豆瓣
9.4 (264 个评分)
Yann Tiersen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23日
出版发行:
Virgin Records
法国导演Jean-Pierre Jeunet影片《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的原声大碟。
鲜艳饱和的色泽,奇幻狂想的缤纷,片中每个画面都是美得让人舍不得眨眼的巴黎!电影上映前两个月,配乐迟迟未敲定,导演助理告诉他,有个作曲家Yann Tierson最近满红的,回家路上放来听听看吧。车子还没开到家,导演已不停惊叹:这就是我要的巴黎感觉!然而,当时年方30的Yann Tierson新专辑发行在即,无暇为整部电影作配乐,于是,导演由旧专辑挑选曲目,再加上Tierson15天之内赶工谱写的新乐段,《天使爱美丽》于是诞生。原声带迄今于法已破22万张销售!层层叠叠的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声、口琴…构成Yann Tierson自成一格的异想世界,低吟时像打在湖面轻泛涟漪的细雨,轻盈时便化作跳动的水瓢,音符简洁短促,主旋律带出一次次变奏,旋律就这般悠然荡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Yann Tierson同时也是《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的原声作曲者。
鲜艳饱和的色泽,奇幻狂想的缤纷,片中每个画面都是美得让人舍不得眨眼的巴黎!电影上映前两个月,配乐迟迟未敲定,导演助理告诉他,有个作曲家Yann Tierson最近满红的,回家路上放来听听看吧。车子还没开到家,导演已不停惊叹:这就是我要的巴黎感觉!然而,当时年方30的Yann Tierson新专辑发行在即,无暇为整部电影作配乐,于是,导演由旧专辑挑选曲目,再加上Tierson15天之内赶工谱写的新乐段,《天使爱美丽》于是诞生。原声带迄今于法已破22万张销售!层层叠叠的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声、口琴…构成Yann Tierson自成一格的异想世界,低吟时像打在湖面轻泛涟漪的细雨,轻盈时便化作跳动的水瓢,音符简洁短促,主旋律带出一次次变奏,旋律就这般悠然荡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Yann Tierson同时也是《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的原声作曲者。
In The Mood For Love OST 豆瓣
9.4 (90 个评分)
梅林茂 Shigeru Umebayash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Higher Octave
电影《花样年华》是导演王家卫的又一巨作,这张电影原声碟完整收录了25首音乐及原声对白,包括周旋的经典国语老歌“花样的年华”和已故男歌手Nat King Cole的“Quizas,Quizas,Quizas”,让你回味电影中幽雅浪漫的氛围。 原声带以梁朝伟的独白开始,张曼玉的独白结束,首尾呼应完整的重叙了电影故事。配乐从传统戏曲到50年代的电影歌曲;从上海时期的时代曲到香港菲律宾乐队的拉丁风情,林林总总、杂乱纷陈。 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源自铃木清顺的电影音乐“梦二”,由梅林茂作曲,伴随着男女主角周慕云(梁朝伟饰)、苏丽珍(张曼玉饰)的邂逅反复出现。诱人的华尔兹和弦乐的整体处理,象征着两性激情与守旧相冲突的矛盾;另一首“Angkor Wat Theme”共有4个版本,是由居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作曲家Michael Galasso自94年《重庆森林》后,再次与王家卫合作。歌曲以低音提琴、小提琴和acoustic guitar为主的沉重的曲调子,与“Yumeji’’s Theme”相映成辉。片中所有戏曲片段皆来自名家的历史录音,京剧著名老生谭鑫培的代表作《四郎探母》及《桑园寄子》的细腻唱腔自成一格;粤剧《西厢记》之“红楼会张生”、越剧《情深》和评弹《妆台报喜》均是描写两情相悦、却又旁敲侧击的男女情事。为了配合电影的年代,也收录多首30年代的歌曲。包括“金嗓子”周璇在电影《长相思》里演唱了一曲“花样的年华”;以及由饰演房东太太的潘迪华演唱充满异国风情的“梭罗河畔”;黑人爵士歌手纳京高的“那双绿色的眼睛”、“也许也许也许”和“你说你爱我”。 另外,一连3首Nat King Cole的“Aquellos Qjos Verdes”、“Te Quiero Dijiste”和“Quizas Quizas Quizas”都是时下最为流行的拉丁音乐;而电影宣传歌曲“Bryan Ferry”是翻唱自30年代Standard的作品“I’’m In The Mood For Love”。借着这些音乐,王家卫不但重塑了自己的童年记忆,也重新建构了他对60年代的印象。
迷失东京 豆瓣
9.0 (51 个评分)
Kevin Shield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peror Norton
The soundtrack to Sofia Coppola's Lost In Translation features exclusive music from Kevin Shields (of My Bloody Valentine) and Air -- plus classic tracks from the Jesus & Mary Chain, Death In Vegas, My Bloody Valentine and Squarepusher.
美国往事 豆瓣
9.7 (64 个评分)
Ennio Morricone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3年3月31日
出版发行:
Restless Records UK
以拍摄意大利西部片成名的意大利籍导演塞吉欧里昂,带领观众横跨四十余年,以纽约的犹太社区为背景,叙述四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童年玩伴之间纠葛的恩怨情仇。金奖影帝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饰演面条,是四位主要人物中的主角,本片以艾隆索与其伙伴的犯罪生涯为主轴,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时代背景跨越经济大恐慌、禁酒令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美国史上的重要大事。 演技派演员詹姆斯 伍兹(James Woods)也在片中出饰一角;本片当年曾入围金球奖最佳导演,而曾为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配乐,堪称意大利国宝级大师的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也以本片获得金球奖的最佳原著音乐提名,颜尼欧以忧伤怀旧的配乐,将观众带回多年前纽约的犹太人区,重温昔日风情.
音乐在缓慢的节奏中展现出的是时代的变迁,人岁月的流逝,在饱尽风雨之后的一种外表上的宁静和内心里的动荡。她没有多少大气磅礴的气势,但在绵绵中透露出人间的种种风云变更,那流淌不息的音乐像是一位经历了各种世态炎凉的老人回顾着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一生,充满了悲凉与孤寂。
Ennio Morricone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对心理的的启示作用,每一个跳动着的音符都蕴藏着一种生命趋向,让你漫步于生命的巷道中,朝着深巷里那无边的尽头走去,虽然天空是一片晴朗,虽然生活仍在继续,但这路没有尽头,只有无尽的彷徨和对生命的迷惑,这恰与影片中几位主角的生存状态相吻合,他们是混迹于世间,但没有任何的结果,在最后只是曲终人散,以前曾经有过的辉煌现在已经不在,只能在残烛中萧萧地回忆着、回忆着...... 纯洁的少年时光在如流水般的音乐声中渐渐消逝掉....
音乐在缓慢的节奏中展现出的是时代的变迁,人岁月的流逝,在饱尽风雨之后的一种外表上的宁静和内心里的动荡。她没有多少大气磅礴的气势,但在绵绵中透露出人间的种种风云变更,那流淌不息的音乐像是一位经历了各种世态炎凉的老人回顾着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一生,充满了悲凉与孤寂。
Ennio Morricone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对心理的的启示作用,每一个跳动着的音符都蕴藏着一种生命趋向,让你漫步于生命的巷道中,朝着深巷里那无边的尽头走去,虽然天空是一片晴朗,虽然生活仍在继续,但这路没有尽头,只有无尽的彷徨和对生命的迷惑,这恰与影片中几位主角的生存状态相吻合,他们是混迹于世间,但没有任何的结果,在最后只是曲终人散,以前曾经有过的辉煌现在已经不在,只能在残烛中萧萧地回忆着、回忆着...... 纯洁的少年时光在如流水般的音乐声中渐渐消逝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