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L
帝国的溃败 谷歌图书
作者: 张鸣 东方出版社 2015
Ben shu zhu yao yi qing ting de fu mie wei li, Yong jin zai zhi chi de li shi pou xi di guo kui bai de gen you. Cong lin ze xu dao yuan shi kai, Zhei xie zhong yao de li shi ming jiao, Bu cun zai"jiao ke shu shi"de hao ren he huai ren;Cong yang wu yun dong dao qing mo li xian, Fu xiu de qing ting qi shi yi zhi zai ge xin. Zhu yao nei rong bao kuo:di guo de kui bai;Qing mo xin zheng:zui hou de zheng zha;Min guo xiao yan;Zhong xi hui xiang deng.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有书真好啊 豆瓣
本へのとびら――岩波少年文庫を語る 所属 作品: 有书真好啊
7.6 (9 个评分) 作者: [日]宫崎骏 译者: 田秀娟 南海出版公司 2021 - 4
宫崎骏选给孩子的50本书完整书单 & 阅读经验大公开!
宫崎骏70岁之际,花了3个月的时间,重读对其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作品,从400多本书中慎重挑选出50本,一一写下推荐文,郑重地推荐给所有孩子和葆有童真的大人。
本书第I部分为宫崎骏选择、推荐的50本书;第II部分为宫崎骏围绕这50本书,讲述自己难忘的读书经历、独特的阅读体验、从阅读中汲取的动画灵感等,传达其对世界、对书籍和对孩子们的炽热情感。
★ 吉卜力审核认定,中文简体版首次授权出版。
★ 宫崎骏手绘封面画,纯美精装,值得珍藏。
★ 这本书会告诉人们,读书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
★ 不管时代多么艰难,我都想给孩子们加油:能出生真好。《有书真好啊》正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加油声。——日本亚马逊
★ 为了重新来过,为了不失去自己,或者只是为了享受阅读,我都希望你能读完这本书。比起孩子,大人更应该看一看。如果对读书感到疲惫、迷茫,想重新站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日本Honto书店
★ 如果这本书能成为你遇到“自己的一本书”的契机,我将不胜欣喜。——宫崎骏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 Goodreads
The Afghanistan Papers: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ar
作者: Craig Whitlock / 克雷格‧惠特洛克 译者: 張苓蕾 / 黃妤萱 黑體 2022 - 3
美國《華盛頓郵報》知名記者,調查報導,敘述布希、歐巴馬和川普美國三位前後任總統與其軍事將領,在這二十年來如何年復一年地對大眾隱瞞有關這場「美國史上最長戰爭」的真相,也為之後塔利班再度佔領阿富汗埋下伏筆。
國防內部資料、學界深度調查、第一線軍民採訪等眾多文件顯示:阿富汗戰爭注定是一場失敗。和越戰與伊拉克戰爭顯然不同的是,美軍於2001年進軍阿富汗,幾乎得到舉國上下的認同。起初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打敗蓋達組織,避免類似九一一的事件再度發生。然而當美國與盟軍成功擠下塔利班後,他們卻逐漸失去了方向……
在阿富汗這個對美國來說相對陌生的國度,美軍逐漸陷入游擊戰的泥沼,但沒有任何一位總統願意承認失敗,從布希、歐巴馬稻川普仍不斷增兵阿富汗,並對外宣稱情勢已有進展,事實上他們知道這場戰爭並無勝算。
正如同「五角大廈文件」改變了大眾對越戰的觀感,《阿富汗文件》逐一揭示從軍事將領、白宮、五角大廈、士兵、到前線救援志工的現身說法,並坦承美軍策略毫無章法,這項重建阿富汗的計畫注定失敗。阿富汗政府也因毒品與腐敗問題,成為扶不起的阿斗。本書集結超過一千人的真實訪談,戳破了美國政府對外經營多年的阿富汗美夢。
《阿富汗文件》是「對高級軍事與文職官員的欺瞞、失誤與自大的嚴厲控訴」(五角大廈通訊員湯姆.鮑曼指出),它對問題提出延宕已久的檢討,深刻改變了世人與美國民眾對這場戰役的印象。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盐镇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盐镇
8.3 (54 个评分) 作者: 易小荷 新星出版社 2023 - 2
◎ 编辑推荐
★“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
第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生活、情感与命运的佳作。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 赤诚推荐!
“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伊险峰
★知名媒体人易小荷历时一年沉浸式调查,采访近100位当地居民,以12位女性在阶级、城乡、偏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开一个我们身边的、你不曾了解过的真实的底层中国。
★盐镇,一个位于中国“锈带”的边地小镇,也是4万多个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嬗变阵痛的中国小镇之一。把它作为样本,可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
★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是每一个小镇女性,每一个没有走出去的我们的缩影。
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被同样的历史洗涤,某种程度上她们就是我们。
她们的故事不是历史的注脚,她们就是历史本身。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乡中国。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愤怒的女性”的书,与约翰·斯坦贝克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做的事情一样:触及生活苦难的深处,抱以巨大的怜悯,爱,还有对不公正、对不平等的愤怒。易小荷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感慨“命运”是浅薄的,女性愤怒的指向清晰。
无论是国民性的挖掘,还是性别意识的自觉,易小荷似乎承继了民国一脉,这本书让我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它带给我的震动也同样如此,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
——知名媒体人、作家 伊险峰
《盐镇》对于女性如何在困境中度过漫长时光的关注,及其质感丰富从容不迫,都令人想起最好的女性作家们。同时它也是唤醒我们关于“严肃”一词的记忆的真正的新闻报道,是关于女性的系统性困境的一份扎实的证词。它的内容和质量,都让人不仅意识到女性多么令人同情,还意识到她们多么令人尊敬。
——知名媒体人 李海鹏
十二个女性的人生,照亮小镇所有的后街,成就一曲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颂歌。纵然太史公复生,也不见得会比易小荷做得更好。
——北大历史系教授 罗新
易小荷的《盐镇》读起来鲜明、真实、富于质感。小镇中的每一个人都携带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气息、命运经历从质朴无华的小镇走出来,既呈现了作为个体的血肉气质,也汇入了时代精神的沉渊。在此意义上,小镇、小镇上每一器物和每一个个人都拥有了极为动人的存在感和历史感。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盐镇”。
——作家 梁鸿
多谢小荷的敏锐与深情,这些总被淹没、忽略的故事才来到我们眼前。古镇上的悲喜命运,令我感慨不已。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 许知远
阅读《盐镇》,感受盐浸入创口的切肤之痛;虽写女人,却道出底层民众的惨淡人生;结构性困境隐约可见:贫穷,病痛,暴力、懦弱,无奈,冷漠,麻木的根源所在。一个心怀悲悯的媒体人,如此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难能可贵。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郭于华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Other Rivers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Other Rivers
9.2 (75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24 - 7
An intimate and revelatory eyewitness account of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in China’s heartland, chronicling a country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change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teaching English to China’s first boom generation at a smal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Peter Hessler returned to Sichuan to t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ssler and his wife enrolled their twin daughters in a local state-run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y were the only Westerners in a student body of about two thousand. Over the years, Hessler had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ho were now in their forties. By reconnecting with these individuals—members of China’s “Reform generation” —while teaching current undergrads, Hessler was able to gain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hina's incredibl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In the late 1990s, almost all of Hessler's students were the first member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to become educated. Their parents were subsistence farmers who could offer little guidance as their children entered a brand-new world. By 2019, when Hessler arrived at Sichuan University, he found a very different China and a new kind of student—an only child whose schooling was the object of intense focus from a much more ambitious and sophisticated cohort of parents. Hessler’s new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rony about the regime but mostly navigate its restrictions with equanimity, and embrace the astonishing new opportunities China’s boom affords. But the pressures of this system of extreme “meritocracy” at scale can be gruesome, even for much younger children, including his own daughters, who give him and his wife an intimate view into the experience at their local school.
In Peter Hessler’s hand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examining what’s happened to the country, where it’s go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it, for good and ill. At a time when anti-Chinese rhetoric in America has grown blunter and uglier, Other Rivers is a tremendous, indeed an essential gift, a work of enormous human empathy that rejects cheap stereotypes and shows us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and the bottom up, using as a measuring stick this most universally relatable set of experiences. As both a window onto China and a distant mirror onto America and its own education system, Other Rivers is a classic, a book of tremendous value and compelling human interest.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心脏地带两代学生的亲密而揭示性记录,由一位观察了过去二十五年中中国剧变的作者何伟所撰写。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初期教授英语二十多年后,何伟回到四川省,教导下一代的学生。他的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书《江城》中有所记录。同时,何伟和妻子将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当地一所国立小学,她们是唯一的西方学生。多年来,何伟与许多他在上世纪90年代教过的人保持密切联系。这些人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国“改革一代”。通过与这些人重聚,同时教导当代的大学生,何伟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目睹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1996年何伟抵达中国时,他班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代大学生。他们通常来自大型农村家庭,父母多为维持生计的农民,对孩子踏入全新世界几乎无法提供指导。到2019年,何伟来到四川大学,他见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以及一种新的学生类型——独生子女,他们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家长群体的重中之重。在四川大学,许多年轻人对体制抱有一种讽刺的态度,但大多数人平静地适应着体制的限制,并拥抱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然而,极度竞争的压力依然让人精疲力尽,甚至影响到更年幼的孩子——包括何伟的女儿们,她们的学校经历让他得以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环境。

在何伟的笔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成了审视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美媒介,让我们从中汲取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在美国反华言论愈加尖锐和丑陋之际,《Other Rivers》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巨著,饱含深厚的同理心,摒弃了廉价的刻板印象,从内而外、从下至上地展示了中国。这本书既是对中国的窗口,也是对美国的镜子,堪称这位大师级作者的经典之作。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还有谁谁谁 豆瓣
作者: 黄永玉 作家出版社 2023 - 7
《还有谁谁谁》是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先生的全新散文集,主要创作于2022-2023年,可以说是《比我老的老头》的续集或补充,两书共同构成完整的当代个人记忆史,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在这部新作里,百岁老人回望走过的漫漫人生路,以及一路同行的故友亲朋,讲述他们的情怀与命运、理想与归途。《只此一家王世襄》篇写与文物收藏及鉴赏大家王世襄的相遇相交,《侥幸的小可见闻》记录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的豪爽率性,《轻舟怎过万重山?——忆好友王逊与常任侠》写尽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孤梦清香——难忘许幸之先生》彰显民国导演许幸之为人的操守,《让这段回忆抚慰我一切的忧伤》倾情书写黄家与香港《大公报》潘际坰、邹絜媖夫妇肝胆相照的60年情义,《郑振铎先生》显示出尊重事实的学者风范,《差点忘记的故事》看到一个平等宽厚的蒋经国,《迟到的眼泪》文学家萧乾与他的儿子萧铁柱浮出水面,对小人物的悲悯与怀念令《你家阿姨笑过吗?》摧肝断肠……黄永玉记录下他们的真性情,就是在记录一种旷达自由的生活方式的消散,一种属于一代人的精神质地的隐逸。
这些文字平静而锐利,从容而跌宕,幽默而忧伤。那些灵魂相映、肝胆相照的交往瞬间,照亮过彼此的生命,也成为不曾磨灭的记忆。他们的惺惺相惜令人深感震撼,高山流水的情义照拂是不可见的绝世风景。直率、诚挚、犀利、自省,笔端尽是一个哲人对生命的厚重之爱。
《还有谁谁谁》中袒露着一个忧伤而狂野、独立而自由的世纪之魂。
全书共14篇,配多幅黄先生新创作的插图。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剑桥的星空 豆瓣
所属 作品: 剑桥的星空
作者: 王安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这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的文字。这部书共收入了四篇长文,分别是分为《剑桥的星空》、《命运与无命运》、《温柔的资本》、《音乐生活》。文笔细腻温婉,广征博引,讲述的是虽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也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紧密的关联。阅读这些美丽隽永的文字,本身就是在和我们的内心对话……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蛇结 豆瓣
Le Noeud de vipères 所属 作品: 蛇结
7.7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译者: 尹永达 2022 - 7
★ 读完这本书不禁让人反思自己内心真正所想到底是什么。人活在世首先要先弄懂他自己。
★ 经典畅销书《爱的荒漠》同系列作品。
★ 历经90年,经久不衰的诺奖文学作品。
★ 《蛇结》被大多数评论家称为是诺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里程碑式作品。
★ 对于此书,钱钟书先生特意将阅读此书的感受收录在《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4册中,并摘抄文章且加注了英文评语。
★ 书中搭配精美插图,图文并茂,让读者产生了一种看电影的即视感,体验身临其境的阅读感。
★ 时隔9年,重新翻译该作品,在保留了法语原有的美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法国文学的魅力。
★ 本书在讲述主人公悲惨的一生的同时也为读者深层次剖
主人公路易出身卑微,是个有名无姓的人。到波尔多后,由于母亲强大的经营能力而发家致富。路易心肠冷酷,是个名副其实的守财奴,渴望向家里人进行报复,更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可憎的“蛇窟”,谁也不能靠近。直到死亡来临时路易才觉悟到一生的错误——他从未了解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用恶掩盖住了内心的善良,而且他从未向他人表达过心中所想。通过对他不幸的外孙女的同情,找到了爱和信仰。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写给妻子的控诉信逐渐转化成日记、忏悔录,犹如没完没了的长篇内心独白,直到他突然死亡才中止。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
我深愛的國家: 俄國女孩的真實告白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我深愛的國家
作者: 伊蓮娜•科斯秋琴科 衛城出版 2023 - 12
六位同事被殺,遭判十五年重刑我持續寫下真相,只因我愛我的國家我比普丁更愛它第一本來自俄國內部的真實紀錄,最後一位俄羅斯獨立記者發出的自由之聲你不知道嗎?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反法西斯的偉大俄羅斯,早就變成了另一個法西斯。我們都成了法西斯。這一切是從什麼時候,又是從哪裡開始?  ★ CNN、《時代雜誌》、《大誌雜誌》、《紐約時報》、《紐約客》最受矚目選書  ★ 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得主齊聲推薦:看見俄羅斯的真相之書  從有記憶以來,伊蓮娜就愛著自己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但她的愛與官方倡導的不同,不是普丁與俄國政府所帶來的死亡、噤聲與謊言,而是看見所愛之物最真實的模樣。愛一個國家,就得把光照進國家最黑暗的角落。  過去十七年來,伊蓮娜見證了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如何一步步走向極權法西斯。她記錄下原住民、少數民族、同性戀、性工作者、精神病患,以及新聞記者與政治工作者等群體,如何一個個被消失。她也刻劃了國家對外不斷發動的屠殺或戰爭,從車臣、喬治亞、哈薩克、克里米亞到烏克蘭。  這是一份俄國社會如何從根本上崩壞的真實紀錄,也是伊蓮娜從小到大的人生心路。透過樸實而犀利的文字,她寫下
2024年9月29日 想读
V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