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文学艺术与媒介关系研究 豆瓣
作者: 孙绍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5
文学艺术与媒介关系研究,ISBN:9787500456384,作者:孙绍先
2010年12月9日 已读 文集的缘故,质量良莠不齐,且倾向混乱……不过,所提的问题和一些观点对此时的我还是很有启示作用的~(话说我真是会淘书啊- -```)
M aH 中国 传播学
认识媒介文化 豆瓣
作者: [英] 尼克·史蒂文森 译者: 王文斌 商务印书馆 2001 - 5
作者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作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对诸如意识形态、结构和代理机构以及媒介在冼准则和公民和权利与义务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再评价。
2010年12月6日 已读 奇怪你每个字都认得,可是它们为什么会在一起?它们这样子挤在一起是打算告诉我什么?——抄来一句话借以表达当时我读此书的感受= =~所以````要么,读完十本书之后再来读它;要么,请一气之下读原版吧!
M aH 传播学 尼克·史蒂文森 文化
媒体奇观 豆瓣
作者: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译者: 史安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 1
《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通过分析企业、个人和政府以大众传媒为渠道制造的一个个耸人听闻的事件,向读者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所蕴含的矛盾与危机。作者将被媒体放大的事件称为“奇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体奇观”理论,具体从商业、体育、犯罪、影视和政治媒介报道的五大主题选取案例,透彻分析沉淀于媒体信息表层之下的文化内涵,并对人类在新千年的前途提出自己的忧思和警示。
报道伊斯兰 豆瓣 豆瓣
Covering Islam: 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爱德华·萨义德 / Edward Said 译者: 阎纪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媒体文化 豆瓣
作者: [美]凯尔纳 译者: 丁宁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本书是一本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的著作。作者采取一种批判性的,多元文化和多重视角的立场,结合各种社会理论,对6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析。分别论著经述了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告及其他一些大众文化现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这种分析角剖了权力与统治关系是如何被“编码”进文化文本中的,并提出了如何解续并利用这些媒体文化的方法。
2010年11月5日 已读
因通俗流畅的风格,可以作为入门书。但相信每位读者都将受益于这样多元视角、批判眼光的思考习惯。
M aH 传播学 凯尔纳 文化
传播学教程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11
这本《传播学教程》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教程中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从而色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论述的重点是大众传播。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童年的消逝 豆瓣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