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姆明谷的故事:朵贝·杨笙的人生 (2012) 豆瓣
Moominland Tales: The Life of Tove Jansson
9.7 (13 个评分) 导演: Eleanor Yule 演员: Philip Ardagh / 弗兰克·科特雷尔·博伊斯
其它标题: Moominland Tales: The Life of Tove Jansson / 姆敏谷的童话
世界著名奇幻文学大师,托芙·扬松(Tove Jansson,1914~2001),出生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父亲是一位雕塑家,母亲是一位画家。在芬兰,她的家庭属于外来的、说瑞典语的少数民族。
可以想象,在一个很少能够找到和自己说一样语言,有一样生活习惯的邻居的地方,童年时代的杨松多多少少会感觉有些孤单。更何况,有整整六年,杨松是家中惟一的孩子。她的大弟弟皮尔·欧拿夫(Per Olov)出生在1920年,而小弟弟纳斯(Lars)到1926年才降生。
在芬兰的冬天,有整整三个月没有阳光,这时候的晚上,无法像小木民矮子精一样“冬眠”的杨松,就常常坐在火炉前面,听妈妈给她讲圣经里的故事,这些故事总是“讲述着一些渴望回到故乡的人,他们迷失了,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回家的路。
Moomintroll and the Moomin family are characters loved by children and parents worldwide who have grown up listening to Finnish writer Tove Jansson's delightful stories about a group of philosophical trolls who face a range of adventures in Moominland.
This documentary reveals the strong autobiographical slant in the Moomins series as it traces the author's own extraordinary story from living the bohemian life of an artist in war-torn Helsinki to becoming a recluse on a remote island in the Gulf of Finland.
Enjoying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Jansson's personal archive, the film reveals an unconventional, brave and compelling woman whose creative genius extended beyond Moominland to satire, fine art and masterful adult fiction - not least her highly-regarded The Summer Book. With home movie footage shot by her long-term female lover and companion, it offers a unique glimpse of an uncompromising fun-loving woman who developed love as the central theme of her work.
2015年8月18日 看过
结合作者的人生解读那些故事的话,才会明白那些想要隐藏在单纯的童话背后曲折的心情,既感到温暖,又有些难过。这样的解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但无论与否,都不妨碍它们成为真诚的美丽的作品。真了不起啊,世界上曾有这样纯粹的人。
BBC 传记 纪录片 英国
音乐使人自由 豆瓣
音楽は自由にする
8.1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坂本龙一 译者: 何启宏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 - 7
用音乐与世界对话:国际知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
★大岛渚、贝托鲁奇、阿莫多瓦的御用音乐家
★麦当娜、大卫•鲍伊的亲密合作者
◆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格莱美最佳影视配乐专辑……日本最负国际盛誉的电影音乐大师
◆《末代皇帝》、《俘虏》、《遮蔽的天空》、《高跟鞋》、巴塞罗那奥运会……动人音乐背后共同的名字—— 坂本龙一
这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一本自传。音乐家回忆了自己儿时如何初次接触音乐,而后在母亲和老师的影响下逐渐走上音乐道路,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盛誉的历程。坂本龙一在回忆中检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过,对于自己怎样“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做了一次最全面的叙述,充满成长的趣味描述和引人深思的语句。书中穿插坂本龙一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旅程。
2015年7月5日 已读
觉得坂本龙一不仅是位音乐家,也是一个持续着思索关于这个世界的事情的人。丰富的内容和诚恳的叙述,读下来感想颇多(觉得比久石让的随笔好看XD)令人尊敬又喜爱的教授,祝愿健康平安。PS.本书装帧很炫酷,可是英文部分字体的非常规选择,是为了考验读者的眼力吗9 9?
L M 上图-本部 传记 坂本龙一
我叫莫扎特-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 豆瓣
2012 - 5
《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我叫莫扎特》是西班牙梅里特赛尔•马蒂所著的一部名人传记。
《我叫莫扎特》:如果你们问起我,人们会告诉你们,我是欧洲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由于我所创作的作品的数量及其音乐价值,也由于我曾经是个神重。从6岁到10岁,我和姐姐南尼尔在欧洲巡回演出。作为幼儿,我所显露出的才华令世人惊叹不已。也许你们想不到,作为天才,我的人生却遭遇了太多的困难与贫穷,受多种疾病的折磨,去世时还不到36岁。但是,在这短暂的生命旅途中,我的足迹遍及欧洲,世界上所有的乐队至今仍在演奏我创作的乐曲……
海报:
2014年10月22日 已读 这一本的插画也非常喜欢,是天真又美丽的水彩……寥寥几笔勾勒的英年早逝的天才,说起来,这套书都是,因为是给儿童的版本,其实隐藏了太多沉重的悲哀
M 传记 音乐
居里夫人自传 豆瓣
作者: [波兰] 玛丽·居里 译者: 陈筱卿 译林出版社 2012 - 7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自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自传》语言直白,坦诚,是一个普通女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是由居里夫人撰写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自传》记录了并肩战斗的两位科学名人的一生,从中体现出来的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德至今仍值得世人学习,对于青少年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莫奈和他的眼睛 豆瓣
7.0 (30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对艺术圈来说,那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对艺术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
一个老传统被抛弃的时代
而这本书要说的是那个时代里 一个并不天才
但因其画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画家——莫奈
●满肚子文人段子,爱掉书袋的张佳玮
首次将擅长的传记笔墨与熟读的美术史料 融为一 体
书写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生
把画家重新镶回印象派诞生之初的法国
复原塞尚赞叹的“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
●史料丰富,图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
2014年6月3日 已读 为了看画展赶在五月的最后一天读完了,因为三个月前订了预售的五月通票,话说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这是何苦呢TuT……可是观展的体验太糟糕了(与画无关),书的话,作为背景知识的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以及是张公子一如既往温情脉脉洋洋洒洒认真又戏说的风格
M 传记 张佳玮 艺术 莫奈
我叫凡尔纳 豆瓣
作者: [西]霍尔蒂·卡布勒 / [西]维克多·厄斯坎德尔 绘 译者: 黄楠 明天出版社 2012 - 5
《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我叫凡尔纳》是霍尔蒂•卡布勒所著的一部名人传记。
《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我叫凡尔纳》讲述:我叫凡尔纳,对众人而言,我是科幻小说的缔造者。我的许多作品被搬上了戏剧舞台、拍成电影、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译成其他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我不仅写故事,还努力去想象科学可能怎样发展,想象依靠那些新的科学发明会有什么样的冒险。告诉你们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多年之后人类实现首次月球之旅,飞船返程之后落到了浩瀚的太平洋中,而它的落点竟与我在《环游月球》故事里想象的落点相距不过4000米!但我的故事是在人类月球之旅近一个世纪前写成的!
海报:
2014年4月22日 已读 这套小书的插图真的很棒,会慢慢把喜欢的都收了……每一本风格都很独特,且赏心悦目,觉得是国外的艺术家用心为儿童创作的桥梁书。叹。说起凡尔纳,好像不久前还跟同事讨论说他会不会是当年从未来穿越过来的呢?……笑,真的是很适合少年期阅读的作者
M 传记 凡尔纳
我叫凡高 豆瓣
作者: [西班牙]卡尔梅·马丁 / [西班牙]吕贝卡·鲁西阿尼 绘 译者: 黄楠 明天出版社 2012 - 5
《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我叫凡高》是卡尔梅•马丁所著的一部名人传记。
《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我叫凡高》讲述:我叫凡高,大家又称呼我“红毛疯子”。关于这个头发,很明显,因为我生来就长着红色鬈发;而关于“疯子”的称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这一辈子只卖出过一幅画,但 现在,我的作品却是艺术拍卖行里标价最高的!报纸上、电视里经常会提及我的各类作品:素描、油画、水彩画……还有艺术品伪造者们,他们总想着模仿我的作品。现在,人们纷纷组织纪念我的活动,还写了无数的文章,试图解读我的画和我的绘画风格。可是,人们叫我“疯子”又是怎么回事呢?
小王子手稿画传版 豆瓣
作者: 圣·埃克苏佩里(Exupery.S.) / 让·皮埃尔·雷诺 译者: 汪梅子 2011 - 1
作者后人独家提供珍藏110年的手稿、信件、绘画和照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最美妙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既属于小王子,也属于小王子的父亲——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陪伴一代又一代读者长大,却很少有人了解。是什么样的情感推动圣·埃克苏佩里写出了这部不朽之作。小王子为什么那么忧郁?一朵花为什么让他如此悲伤和难忘?沙漠中的狐狸为什么让他刻骨铭心?那条蛇又意味着什么……我们都仿佛心有所悟。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2010年是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10周年,我们首次获得了圣·埃克苏佩里先生后人的授权,全面公开他一生所有重要的创作手稿、照片、绘画、信件,集结成这本《小王子手稿画传版》。大量尘封多年的原版图片。还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独白,第一次为读者照亮了一条世上最美的灵魂曾经走过的路。沿着这条心路。我们会遇见一位真实的小王子,他将亲口向我们讲述他交缠着忧伤、喜悦、焦虑和激扬的一生,为我们奉上一本饱含真情的心灵史。
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王子手稿画传版:作者后人独家提供珍藏110年的手稿、信件、绘画和照片》,我们将懂得该如何“驯养”属于我们的玫瑰和狐狸,如何与我们的心诚实对话。但愿《小王子手稿画传版:作者后人独家提供珍藏110年的手稿、信件、绘画和照片》能帮你在天空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一颗星。
2011年4月13日 已读 《小王子》部分做得很漂亮;后半部分图片资料异常丰富。不过后来才发现是他人假托第一人称写的传记啊,于是感觉会有点奇怪= =~ 我还以为关于“蘑菇”的那段有答案了,因为这里有一句“这样的人确切地说根本没有活着,仅仅是存在。”好吧,或许作者就是这么想的~
M aH 传记 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
格格不入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豆瓣
Out of Place: A Memoir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彭淮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我的漫画生活 豆瓣
作者: 高马得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 1
有天趣的人就是天才,人幼稚时个个是天才,长大后天才就少了。但一个人的天趣亦非不可以长久保持,天趣是可以长生的。
所有的大师就是使天趣可以长久保持,他们的天趣是可以长生的。
编者精心采撷大师们家常的境地呈现给大家,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生命的敬意去感受他们人生旅程中的静意。
这本书与以往出版的马得画册有所不同,是一本人物自传。它不仅让读者了解到马得艺术人生中各个时期所创作的不同作品,更让读者了解到马得其人。大凡喜爱马得艺术的人,在品味马得先生作品的同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先生的画看似简单,却百看不厌,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越看越有“味儿”,这其中的奥妙到底是什么?读了这本书,您就会由衷感叹:却原来,寥寥数笔功夫深,梅花香自苦寒来啊。
周有光百岁口述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 李怀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5
周有光,1906年生,经历中国百年之变迁,是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
本书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姊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
20世纪是中国人受苦受难的世纪,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在这样一个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长乱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龄的老人将他一生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丝毫不显衰老之象,这真是人间一大奇迹。何况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汉字改革家周有光先生!
2010年4月5日 已读 還是那種感覺,他們是時代的側影……這是個可愛又可敬的老頭,講真話,看得人時常哈哈大笑。想起當時讀《合肥四姐妹》的不快,大概是正在複習政治的緣故,才沒能給出公允的評價= =`````要引以為戒啊~!……以及,還是忍不住想說,允和真是可愛的美人~>.<~`````
M aH 中国 传记 周有光
我的家 豆瓣
作者: 巴金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在巴金诞辰103周年之际,一部巴老生前写作的,以《我的家》为题的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图文的形式首次全面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巴金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已成为描写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生活的文学经典长久留存。《我的家》则是巴金关于自己家庭生活的生动叙述。
巴金的笔触朴实、感人。童年的爱与憎,家的温暖或冷漠,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或矛盾冲突,兄弟在生与死面前的不同选择,家庭生活带来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写作过程与亲人的关系,晚年追忆的深沉与忧郁……
《我的家》,既是巴金一家生活的完整记录,更是他所经历时代的真实写照。书中许多巴金与家人的珍贵历史生活照片,是第一次呈现给读者。
合肥四姊妹 豆瓣
Four Sisters of Hofei
7.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金安平 译者: 凌云岚 / 杨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作者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国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一群来自合肥乡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历史与命运。
听杨绛谈往事 豆瓣
7.3 (18 个评分) 作者: 吴学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0
《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相当于一本杨绛先生的自述。书中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经历,在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史料翔实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叙述清晰生动,与杨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近似。书稿完成后,杨先生题签并作序。“序”中明确说明:经传主本人认定的传记只此一本。书中并插有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从未发表过的钱、杨一家不同时期的图片。
《听杨绛谈往事》不是对一个家庭私生活的津津乐道,而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关注。
2009年10月16日 已读
那个时代的人生往往是时代的侧影;他们的契合是令人羡慕的,只是每到最后总会悲从中来。| 合上书突然觉得,到目前我所经历的人生,不过是很短的一部分
L znufe.lib 中国 传记 吴学昭
蛤蟆的油 豆瓣
8.5 (81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泽明 译者: 李正伦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1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
2008年10月15日 已读
真摯至此,我都要驚嘆了~只是,止于《羅生門》總覺得有些意猶未盡。關于電影和導演,想要了解更多。好吧,直接看電影去~
M 传记 日本 电影 自传
岁月与性情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7
全书分四部,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学时期、毕业后在农村锻炼和工作的时期、回到北京读研究生和从事哲学 研究工作的时期。当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生活时,往往受与透视相反的原理支配,他会发现,幼时再小的事也显得很大,近期再大的事也显得比较小。第一部所写皆儿时细小记忆,但是,童年无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很可能对本人性格的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第二部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多篇幅回忆了郭世英,因为他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人,我一生的精神追求方向正是之他的影响下奠定的。如果读者想知道一个具有强烈精神本能的人是如何度过在农村的长期寂寞岁月的,也许可以在第三部中找到答案。第四部的时间跨度最大,篇幅却较小,笔调显得有些匆促。我对此的辩解是,许多事情正处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尚缺乏回忆所需的必要距离。不过,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在这里有了基本的归宿,因而我在这一部分中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我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成熟认识。敏感和淡泊——或者说执著和超脱——构成了我的性情的两极,这本书描述的便是二者共生并长的过程,亦即我的性情之旅。
李煜传 豆瓣
作者: 田居俭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 - 11
《李煜传》讲述词也销魂,人也销魂。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传最新修订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已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泪泉洗面枉生才,再世重瞳遇可哀。唤起温韦看境界,风花挥手大江来。”——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踞上游。末路降王非不幸,两篇绝调即千秋。”——启功《启功丛稿·诗词卷》。
李煜,原名从嘉,李景的第六子,961年即位,没有年号。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
2008年1月10日 已读
感情充沛,文字一般……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吖>.<~找不着```
我要写一篇恋恋2008.01.10
L znufe.lib 中国 传记 古典
钢琴师 豆瓣
The Pianist: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One Man's Survival in Warsaw, 1939–45
9.4 (7 个评分) 作者: (波)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他们被羞辱、被凌虐,他们的痛苦只能藏在心里,他们一个个被送去处死,他们想起而反抗,却遭到杀人机器最残暴的镇压……但,有一个人,他躲藏在这座死城里,在悲伤寂寥的空气中弹奏著萧邦小夜曲,他不愿被打倒,不愿屈服!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次大战的真实故事:纳粹入侵波兰,华沙变成恐怖的沦陷区,德军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手法大肆屠杀犹太人,年轻的犹太裔钢琴师史匹曼一家人也全葬送在这场战事中,只有史匹曼一人奇迹似的存活下�。靠著发臭的水、渣烂菜,以及对音乐对生命的渴盼,他在断垣残壁里躲藏了五年!
战后史匹曼立刻以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触描述战时骇人听闻的故事,但因波兰政府干预,迟至五十多年后才再次出版。本书一发行就备受注目,荣登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后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是囊括国际影展多项大奖。
战争已结束,历史已迟去,但音乐激发的力量、人性战胜邪恶的坚毅精神,和那段黑暗年代留下的教训──永远弥足珍贵!
我们仨 豆瓣
8.6 (612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2007年9月13日 已读
在办公室拿起的书,非正版,却一气读下。开头的梦,不由得教人辛酸落泪。都说,被留下的那个人才是最寂苦的。逝者不可追,然人间曾有此挚情,终无怨。
中国 传记 回忆录 暖心 杨绛
苏东坡传 豆瓣
作者: 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2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自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去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须乎尊贵的虚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