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书,儿童与成人 豆瓣
作者: (法)保罗·阿扎尔 译者: 梅思繁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1
保罗·阿扎尔的《书,儿童与成人》为作家以及出版人打开了一扇深锁已久的厚重大门。他让大家看到了为儿童书写的独一无二,为儿童创造那一本本小书的珍贵与特别。他为无数未来的学人开辟了一片荒芜辽阔又令人激情澎湃的田野。一切能令年轻生命璀璨成长的未知元素,都在等待着他们的开发与研究。他更 为无数儿童打开了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蔚蓝天空,让他们在阅读与文学中,某一天能长出一双自由飞翔的、生命的翅膀。
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卓越的儿童文学论和儿童文学史,从作者那充满着爱和关怀的语调,可使读者深入地认识儿童文学应走的方向,并且也不知不觉地陶醉在芬芳的文学境界中。全书分为五章每章分为5个部分。全书文采飞扬,理论基础深厚,如“为儿童设立的图书馆”“北部各国的优势”“童话王子安徒生”“儿童文学的民间气质”“童话,一面流传千年的水镜”等诸多章节,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人们引用的经典论据。无论小读者、儿童文学作家、编辑、还是成人,都会被该书深深吸引,只要你有一颗关注关怀自己和儿童的心。
小说面面观 豆瓣
Aspects of the Novel
7.7 (13 个评分) 作者: E.M.福斯特 译者: 冯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9
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2013年8月22日 已读 虽然某些观点如今看来不见得新鲜,但还是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看~!而作者大人一定位毒舌吐槽狂,嗯- -……于是下一本想看的书是《白鲸》
E.M.福斯特 M 文学理论 英国
書·兒童·成人 豆瓣
作者: 保羅.亞哲爾 译者: 傅林統 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
2013年6月27日 已读 译文相当口语化(是据日版译出的),但也好读;对法国自身的儿童文学史感到疏离;很喜欢写安徒生的那一章;总之,作者是带着情感在写文论……
文学理论 法国
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豆瓣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作人 著 / 止庵 校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内容简介:张一渠君是我在本省第五中学教书时候的同学。那时是民国二年至六年,六年春季我来北京,以后没有回去过,其时张君早已毕业出去了。十九年冬忽然接到张君来信,说现在上海创办儿童书局,专出儿童一切用书,叫我给他帮忙。这事是我很愿意做的,因为供给儿童读物是现今很切要的工作,我也曾想染指过的,但是教书的职业实在是忙似闲,口头答应了好久,手里老是没有成绩,老实说,实在还未起手。看看二十年便将完了,觉得这样迁延终不是事,便决心来先编一小册子聊以塞责,待过了年再计划别的工作。写信告诉张君,他也答应了,结果是这一册《儿童文学小论》。
点击链接进入:
《周作人自编集:看云集》
《周作人自编集(第2辑)(套装全5册)》
《周作人自编集(第1辑)(套装全5册)》
《周作人自编集:夜读抄》
《周作人自编集:泽泻集过去的生命》
《周作人自编集:雨天的书》
《周作人自编集: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自编集:谈虎集》
《周作人自编集(套装共10册)》
《周作人自编集:谈龙集》
《周作人自编集:知堂文集》
《周作人自编集:苦竹杂记》
《周作人自编集:苦茶随笔》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周作人自编集:苦雨斋序跋文》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豆瓣
7.7 (16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我们策划编辑这一套“入门手册”,让作者特别针对刚刚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硕士生时期的人编写,意在引导他们知道初步的“研究方法”,以区别大学阶段的“常识学习”。
这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我想在他们撰写的这本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最好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最高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子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这一部分可能包括了超出硕士生,甚至可以提供给博士生使用的、中外文的“进阶书目”,通过参考文献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让阅读者通过简单的论著名录,知道世界上的同行在做些什么。
目 录
前言
1 引论
一、 何谓比较文学?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
三、 文学理论的兴衰
四、 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五、 结语
2 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一、 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 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三、 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四、 中西比较方法浅论
3 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
一、 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二、 终结、意义和叙事
三、 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
4 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
一、 理论的理解和表述
二、 中西诗论的融合
三、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四、 中西会通的典范
五、 结束语
5 参考书目
一、 中文书目
二、 英文书目
文学理论基础 豆瓣
作者: 南帆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7
文学是什么?如何研究文学?这是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本书从对作家、文本、修辞等问题的分析入手,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又通过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宗教、文学经典、读者接受等方面的考察回答了后一个问题,从而建构了一个简明清晰的文学理论基础知识世界。
文学理论教程 豆瓣
6.5 (13 个评分) 作者: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修订二版内容与原版本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第三编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第四编介绍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作品类型,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其内在审美形态;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关系。《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还配有导学光盘和学习卡,学生通过导学光盘的引导和学习卡上的密码路径即可进入网络环境的学习当中去。
2011年11月8日 已读
一股陈旧气…除了套马克思主义,可以有点自己的逻辑与思考么?作为教材的话,还是希望能出现稍微更好一点的来取代它
M 中国 文学理论 童庆炳
悠游小说林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俞冰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0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美国哈佛诺顿所作讲座的六篇演讲稿汇集而成。在《悠游小说林》中,艾柯讨论了小说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作者是如何向读者发出寻找模范读者的信号,模范读者和模范作者的关系如何,以及叙事是怎样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迷失于小说深不可测的空间。
书中引文非常广泛,从爱伦·坡到曼佐尼,乔伊斯到普鲁斯特,甚至是流行小说作者伊安·弗莱明和米奇·斯皮兰。喜爱电影的艾柯还讨论了许多有关电影叙事的问题,包括《卡萨布兰卡》是否是邪门电影,或者怎样对一部色情电影作出鉴别。当然,全书的中心是对法国作家奈瓦尔的《西尔薇》的叙事分析,艾柯在书中深刻解剖,又把她迷人的魅力还原给了读者。
以文行事 豆瓣
Doing Things with Texts: Essays in Criticism and Critical Theory
作者: [美国]M.H.艾布拉姆斯 译者: 赵毅衡 / 周劲松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简介:
本书收集的十七篇文章跨越三十年。艾布拉姆斯凭借其深厚的古典理论修养、前沿的理论视野和精密的逻辑体系,与当代文学批评思潮中诸多最重要的进展展开了精彩的论辩,包括“新批评”、“新新批评”、“新阅读”、“芝加哥学派”、“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等。本书对西方文艺思潮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是继《镜与灯》之后,集艾布拉姆斯这位批评大师理论观点之大成的力著。阅读他的著作,不但能充分感受到其学识的渊博精深,其思想的睿智锋利,还能欣赏他那气势磅礴而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
导读:
当你们阅读此书时,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著作:艾布拉姆斯的思想如此睿智,如此机巧,旁征博引时信手牵来,幽人一默时妙语锋利,对批评史的人物言论如数家珍,这样的批评家,永葆青春,老字落不到他头上。
——赵毅衡
这个批评叙事的时代,依据人们观点的不同,可以被看作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被看作最坏的时代;但是,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时代。
——M.H.艾布拉姆斯
文学理论入门 豆瓣
8.6 (41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卡勒 译者: 李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有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身份,认同和主题等内容。
2010年11月30日 已读
虽为“入门”,如信手点下了八个点,但一一深究还是大有来头,所以好读也不好读;以及,译者是不是也该与时俱进地修订一下啊,做成这样的版本你以为读者不会对照着看嘛?
M aH 乔纳森・卡勒 文学理论 美国
世界.文本.批评家 豆瓣
作者: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李自修 三联书店 2009 - 8
《世界·文本·批评家》是萨义德十二年内写成的论文结集,也是他早期的一部闻名遐迩的著作,共计十二章,内容十分广泛,对文本与文化批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标志着当代文学理论继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之后的新发展。他的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均有所借鉴: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
摹仿论 豆瓣
作者: [德国] 埃里希·奥尔巴赫 译者: 吴麟绶 / 周建新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 7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曾再版九次,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各种不同写实风格及其发展脉络做了精辟的分析,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寸和方式问题”的分析方法已广为学术界所重视
文学部唯野教授 豆瓣
8.2 (29 个评分) 作者: [日] 筒井康隆 译者: 何晓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9
《文学部唯野教授》是日本著名作家筒井康隆于199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由以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著名的岩波书店出版,本身就是一个话题,而且描写的对象又是被称为象牙塔而不被一般人所了解的大学内幕,主人公是大学教授,叙述形式又是以西方文学理论讲义为纲的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本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再加上筒井康隆独特的充满幽默的叙述方式和活泼多样的语言,使得本书立刻成为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街头巷尾尽占话题。本书所提到的大学教师拿到国家海外进修费而不出国,吞占进修费的事例,影响了文部省的进修政策,当年就改变了规则,规定拿到进修费的老师必须事后提交护照原本,确认出入境日期。由此可见本书影响之巨大。
本书首发32开版(A5版),因影响巨大,竟出版《文学部唯野教授副教材》一书,对读者提出的100个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92年中央公论社出版《文学部唯野教授的女性问答》,专门回答女性的问题。同年岩波书店把本书改收普及型文库系列以及新系列再版,并收入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文学全集,两三年之间共出四个版本。累计销售总量百万以上。
本书以一家私立大学文学部教授唯野仁为主人公。唯野的专业是英美文学以及文学理论。为了实践自己研究的文学理论,也用笔名发表小说。小说以唯野教授的恋爱为主线,西方文学理论讲义为副线展开。每一章一节课,讲一个西方文学理论。每张前半主线描写唯野教授的恋爱的进展和以唯野教授为中心的大学的各种人和事,揭露鲜为人知的象牙塔的内幕,后半副线是唯野教授的文学理论讲义。一个多小时的讲义,而且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可是唯野教授一气呵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幽默生动,不但毫不枯燥乏味,相反引人入胜。
本书最大的特征是把费解的西方文学理论通过唯野教授的讲义通俗易懂幽默生动地表达出来。唯野教授以及周围人的故事也引人入胜。大学内幕令人吃惊。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既可以通过本书了解日本大学的内幕,还能入门西方文学理论,可谓一举两得。
2010年11月5日 已读
此书在书柜里躺了许久,我却一直把它当作了一般的小说,汗颜先```````(作者真是写《穿越时空的少女》的那个人么= =~)09.09.27| 重读一遍,觉得此书好玩极了~小说最后,唯野预告了下学习的课程,诸如女权主义、精神分析、西马等,甚至还有他“自创”的文学理论。不过可惜小说到此是真的已经结束了,sigh- -```
M aH 小说 文学理论 日本
文学批评理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
作者: [英] 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 编 译者: 刘象愚 / 陈永国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 1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五编中每编都对文学及其背景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如下:1、文学指向或者说对应于某些文本外的现实吗?文学所追求的是什么类型的“真实”?2、作者或读者的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可以对文学文本的生产作出贡献?3、文本在何种程度上是“自主的”?文本的形式和结构特性是什么?一个文本的结构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4、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吗?我们能够认识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地理及其他历史过程决定或制约着文学文本的生产吗? 5、文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经验的形式吗?作者的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清晰的或无意识的)决定他们的创作本质吗?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豆瓣
8.9 (21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 7
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论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总趋势,那就是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对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步步紧逼地否定。批评家的目光从作者的社会背景、身世缩小到作品,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从阅读的作品缩小到作品的阅读,以至于研究阅读而抛开作品,使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
二十世纪文论不再那么看重诗人英雄的创作,却强调批评的独立性,乃至宣告作品与作者无关,作品的意义需借助读者(即批评家)才能显示出来。
大致说来,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亦即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这样几个阶段。
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形式主义特征,即文学性。英美的新批评派也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背景、作者身世这类“外在”因素,而应集中注意作品的本文(text)和肌质(texture),也就是作品的文字和各种修辞手法。
在战后十年间,新批评成为英美文论的主流和正统,新批评家对文学作品条分缕析的“细读”取得出色的成果,直到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兴起之后,才失去原来的声势。
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就难免忽略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超越新批评也正在这些方面。
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批评影响极大,批评家把具体作品看成文学的言语,透过它去探索文学总体的语言,于是作品不再是中心,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结构主义文评对体裁研究贡献不小,普洛普研究童话,列维—施特劳斯研究神话,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在叙述体文学的研究中成绩尤为显著。结构主义文论家都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去研究文学的规律,甚至直接说文学的“语法”。
结构主义文评往往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
托多洛夫就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法”,实际上就是思维或认识的普遍规律,掌握了这“普遍的语法”,也就把握住了“世界的机构本身”。
结构主义发展到后来,有人对遵照语言学的榜样遍寻隐藏在作品本文下面的结构表示怀疑。法国文论家罗兰·巴尔特曾经出色地将索绪尔关于符号的理论加以发挥,把它应用到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后来放弃了在作品本文的符号下面去寻找总的结构这种努力,而强调每部作品本身的特点和符号本身的魅力。巴尔特要读者不要理会作品文字下面有什么意义,而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意义,去享受作品文字提供给他的快乐。雅克·德里达认为,并没有一个超然于作品之外的结构决定作品的终极意义,写作是独立的符号系统,而不是指事称物、开向现实世界的窗户。
后结构主义不是回到英美新批评那种对本文的解释,因为它把文学作品视为符号的游戏,批评是参加这样的游戏,而不是去给作品以解释,找出一个固定的意义。批评家现在留意的是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本身,而不是最后得出的结果,这就和德国文论中对文学阐释和接受问题的研究汇合起来,形成当前西方文论中一股声势浩大的新潮流。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一个是注重形式:……都把分析作品本文当成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而不是把作品看成一个容器,里面装着历史、现实、思想、感情或者叫着内容的任何东西。另一个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影响,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关系,都是显著的例子。
2010年10月18日 已读
据前言是二十多年前刊载于《读书》的文集合成册,因此普及意味十分浓厚。文风有那时的特点:亲切质朴,深入浅出,努力与大家熟知的例子相联系;也同样不可避免的,因时代的“束缚”而添加的某些论调,和在选题上的某些回避……但总的来说,与赵一凡的二册相比,此书更适合作入门的第一本书,可于空白处建起最粗浅的框架。尽管,文论绝不止于此。(从网上下的电子版,只好对着屏幕做笔记……为啥不再版嘞?O__O"…)
E 中国 张隆溪 文学理论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豆瓣
8.4 (4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