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豆瓣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徐振亚 / 冯增义 国际文化 2006 - 2
本书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弑父惨案为主线,塑造了老卡拉马佐夫与他的几个儿子的典型形象。在一个小城里父亲和长子米佳为争夺共同的情妇,再加上财产争执竟势不两立。老头的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因受了二儿子伊万“人可以为所欲为”的极端利已主义人生观影响,又因为自己受辱,利用父亲与长子不和杀了生父。长子米佳涉嫌入狱;次子伊凡内疚自责精神失常;斯梅尔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溃而自杀;只剩下纯洁善良对所有人都怀有爱心的小儿子阿廖沙。他不愿意孤身一人留在家乡,离家出走。卡拉马佐夫家庭终于不复存在。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规模宏大、具有社会哲理内容的长篇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生思想和文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通过描述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之间因金钱和情欲引发的激烈冲突,深刻揭示了当时俄国在资本主义和金钱势力冲击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性表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作品中卡拉马佐夫一家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精神特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卡拉马佐夫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欧洲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与巴尔扎克、狄更斯一起被誉为“欧洲小说艺术高不可攀的大师”。其作品侧重心理分析和意识表露,通过对人世罪恶的深入探究,对人性的犀利、无情的解剖,使叙事艺术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体现了他作为俄国现实主义心理流派大师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并被许多现代文学流派尊奉为宗师。
小说十八史略(全五册)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廖为智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小说十八史略(全五册):
春秋战国
大汉王朝
魏晋南北朝
大唐帝国
两宋王朝
中国历史是一枚古币, 正面是《资治通鉴》,反面就是《十八史略》。官员爱读《资治通鉴》,百姓喜欢《十八史略》。
明朝时的历史必读书目,尘封四百年,日本史学大家陈舜臣重新铺衍成白话,畅销日本数十年。日本人是通过《十八史略》了解中国历史的。
中国人读史意在“用史”,希望从历史中学到“谋略”;日本人读史重在教养,旨在加增知识学养。陈舜臣作为华裔日本历史学家,汉学修养深厚,通五国文字,史观兼中日两国之长,其史学巨作《小说十八史略》堪称代表。 《十八史略》是一部被中国人遗忘了四百余年的史学著作。《十八史略》由宋代学者曾先之撰写,成书于元朝,有明一代成为史学畅销书,私塾必备的史学著作。后来大概于足利时代传入日本,跻身名望史籍之列,与《史记》、《汉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一道在宫廷、幕府内正式讲读,至德川幕府时期,《十八史略》被各藩官学采用为教科书。时至今日,《十八史略》仍然是日本人阅读最多的历史书。
玫瑰的名字 豆瓣
Il nome della rosa
8.9 (114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
这是一部侦探、哲理、历史小说。除了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叙述才能。
白夜行 豆瓣 Goodreads
白夜行
8.9 (93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刘姿君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9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个象征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故事片段像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没有痴痴相思,没有海枯石烂,只剩下一个冰冷绝望的诡计,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凄苦爱情中悲切动容……
玛雅 豆瓣
Maya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江丽美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苏菲的世界》作者贾德最新哲学小说,入选联合国读书人每周新书金榜。
在南太平洋的国际换日线上,痛失爱女的生物学家遇到一对神秘夫妻。这位西班牙妻子安娜有一种惊人的美。每个人看见她觉得似曾相识,可是都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作者在永生与必死之间,在天使与蟾蜍之间,宣告了人类对于永生的憧憬及对生命永不妥协的渴望。
法兰西物语 豆瓣
作者: [日] 永井荷风 译者: 陆菁 / 向轩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荷风的散文相当优雅、细腻,有着传统的日本文学的美感,在整体上有着忧郁、孤独、颓废的感伤的情调,也有隐约而委婉的性的官能的描写。
荷风散文的最为特色之处,在于以富有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来描绘人物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利用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有所谓的随意挥洒之说。而荷风散文的另一出彩之处,是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到了极致的感触的倾诉。这种倾诉就像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不经意地如梦般地传达出他内心孕育的东西。
对于荷风,陈德文教授曾经说过:“荷风文字最能体现出日本语言文字那种细密工巧、灵活圆通的表现特色。我甚至想这样说,要想了解日本文化,那就阅读荷风的作品,要想掌握日本语的表现手法,那就学习荷风的文章吧。”
源氏物语(上、中、下) 豆瓣
8.7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紫式部 译者: 丰子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5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作品的成书年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一00一年至一00八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2010年2月15日 已读
09.10.16.上册;10.02.11.中册,好久了~;10.02.15.下册,不似前两册,“宇治十帖”竟是一口气读完的; 终了 原是浮桥一梦
M aH 丰子恺 人文社名著 古典
落洼物语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佚名 译者: 丰子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本书为《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和《落洼物语》合集。
《竹取物语》创作于十世纪初,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开辟了新型文人文学创作的先河。故事写一位伐竹翁在竹心取到一小女孩,起名“细竹辉夜姬”。“辉夜姬”经三月长成亭亭玉立美少女,五名贵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结果求婚者均遭失败。皇帝想凭借权势强娶,也遭拒绝。最后,辉夜姬在这群茫然失措的凡夫俗子面前突然升天。
《伊势物语》为平安初期“歌物语”的代表,其最早的原型,应在《古今集》成书的905年之前。全书以平城天皇皇孙在原业平的和歌为主,加上一些口耳相传的和歌,同时铺陈这些和歌的背景或原委。全篇由125话与206首和歌构成,话与话之间无联系,每话独立成篇,隐约可见在原业平一生的经历。本书与《古今集》、《源氏物语》同被奉为和歌圣典。
《落洼物语》成书年代约在十世纪末。故事描写中纳言源忠赖的女儿受到继母的冷落,被迫住在一间低洼的屋子里,人称“落洼”。落洼认识了一位少将,婚后两人过着美满的生活。继母怀恨在心,狠狠打击牵线的仆人。源忠赖故去,继母彻底失势,少将等见继母悔悟便宽恕了她。内容带有警世意味,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对话和动作,并辅以书信、和歌来完成,可以说,它在完成日本古代小说模式方面起着重要的先驱作用。
爱的左边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筒井康隆 译者: 伏怡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小学六年级学生月冈爱自幼被狗咬伤,左手无法动弹。母亲死后,无处可去的她便带着朋友大狗丹丹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在暴力横行、无法无度的世界里,爱爱连连遇险,幸得“居士爷爷”和其他伙伴相助,才屡屡化险为夷。故事以未来的日本为舞台,描写了少女历经艰难却依然心怀勇气与希望的成长历程。
故事描写了一位残疾少女与爱犬结伴,一路寻找父亲的感人故事。作者多次获得过日本星云奖,并得过泉镜花文学奖、谷崎润一郎奖、川端康成文学奖等各种荣誉。其他代表作还包括《文学部唯野教授》、《穿越时空的少女》等。
SF小说教父+幽默文学作家+先锋派编剧+创新文学实验者=日本文坛全方位“才叔”——筒井康隆,继《穿越时空的少女》《富豪刑警》再度带来今年最「SOFT」的温情派超能小说,日本AMAZON读者四星半推荐!“透明色”少女的寻爱之旅!
爱爱的寻父之旅,又艰难,又曲折,有时还会深受伤害,但她的身边总会有某个人或某样东西在追随她、支持她、保护她、并及时拯救她。如果你喜欢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那么你也一定会喜欢筒井康隆的《爱的左边》。
——AMAZON日本读者A
虽然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小说,但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也十分有趣。读完时,心里会充溢着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动和满足。人物塑造简洁,节奏明快,对话也颇具特色。我非常期待这部小说能被改拍成动画或电影。
——AMAZON日本读者B
2010年1月21日 已读
离谱``什么世道啊这是>.<……以及,译者是新人吗?注释写得好谨慎~
M aH 小说 日本 深夜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杨武能,钱春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的诗话的小说。它刚刚诞生,就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整个德国都为这位才智横溢、愤世嫉俗的小说主人公—— 维特的悲剧命运流着同情的泪水。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在许多花园里,浪漫的人们为维特竖立了小纪念碑,攀缘植物盘绕在维特式的骨灰瓮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许多人,尤其是妇女,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更多的人则满怀希望地看到,阴霾即将被驱散,太阳就要升起。
蒂凡尼的早餐 豆瓣
Breakfast at Tiffany's
8.3 (5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董乐山 / 朱子仪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10
清晨时分,纽约第五大街上空无一人,穿着黑色晚礼服,颈上挂着假珠宝项链,打扮入时的霍莉·戈莱特丽独自伫立在蒂梵尼珠宝店前,脸颊紧贴着橱窗,手中拎着一个牛皮纸袋,边吃着袋里可颂面包、喝着热咖啡,边以艳羡的目光,观望着蒂梵尼店中的一切……然而,霍莉心中真正“想”吃的,不是什么早餐,而是晋身蒂梵尼所影射的上流社会。霍莉这位外貌清秀俏丽的年轻女子,为了金钱,也为了完成她十四岁以来的梦想---和最爱的哥哥佛雷德一起到墨西哥牧马,她整日追逐名利,周旋在众多英俊的富豪巨子、政界名流之间,成了红牌交际花。为了赚取一小时五十美元的交际费,她甚至不惜到监狱与黑手党老大“社交”,直到某日楼下搬来一位言谈举止温文儒雅的男士。他本名为保罗·瓦杰克,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大作家,却仰赖有钱女人的“馈赠”维生。
两人同是拜金主义者,有趣的是,随着两人之间逐步的交往,彼此的距离就拉进了一点,而内心世界也多解放了一些,慢慢地,两个人萌生了一段相知相惜的情愫……坠入爱河的保罗·瓦杰克,洗心革面,不再做午夜牛郎,并向霍莉表露了爱意,霍莉却宣布巴西富豪追求她的消息。不久,霍莉邀请保罗共进早餐,并亲自下厨。从未做过料理的霍莉,边听着葡萄牙语,边在脸盆大的沙拉碗中,堆放了满满的莴苣,随兴地淋上橄榄油与红醋,接着,颇有韵律感地拌匀三者。
保罗向霍莉求婚,霍莉却顾左右而言他,自冰箱取出一瓶红酒,说她将和巴西人贺西结婚,虽然事实上,贺西尚未向她求婚。保罗再度向她求婚,她又说她准备了“墨雷”调味的鸡肉沙拉。压力锅这时扑扑作响,等到霍莉趋身向前想熄火时,只听到一声爆炸声,鸡肉与汤汁飞溅四处,霍莉情急之下紧抱保罗。即将远走巴西的霍莉,着手开始学习葡萄牙文,另一方面学习做拉丁美洲的菜肴。这道失败的“墨雷辣酱鸡肉沙拉”,似乎预言了她的美梦──建造一座巴西农场,当有钱的巴西家庭主妇──终将如泡沫般瞬间幻灭。然而,这顿高潮迭起的早餐,最终如何收场?
保罗·瓦杰克绝望之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使得两人之间的恋情因祸得福。警方以涉嫌贩毒之名逮捕了霍莉。最后,霍莉戴着保罗送给她刻着蒂梵尼字样的戒指,怀抱着失而复得的小猫---或是她失去的浪漫天真,与保罗相拥于倾盆大雨中。毕竟!世间还有什么比和相爱的人,相拥一起吃顿“爱情早餐”,来得更甜蜜幸福的奢侈呢?
《蒂凡尼的早餐》的出版,有如一道亮丽的闪电划向战后的美利坚,引起巨大轰动,美丽的女主人公和风流倜傥的作者,立刻双双成为文坛的宠儿。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奥黛丽·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多年来魅力不减,始终让人众津津乐道。
这本书除卡波特的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外,还收入了最新发现的遗作《夏日十字路口》。
2009年12月5日 已读 电影会很童话,小说却不是。(以及,封面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白啊>.<~!“纯洁得简直无辜”,我都有负疚感了,呜呜呜……)
M aH gift 小说 杜鲁门·卡波特
猫城记 豆瓣 Goodreads
貓城記 [Māo chéng jì]
8.1 (47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1
《猫城记》主要内容: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只剩下“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也有历史,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而“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彭胀的外星文明古城。
2009年11月12日 已读 我们的大家夫斯基的信徒一着急便喊马祖大仙,而马祖大仙根本是个最不迷信的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大概是老舍作品中比较特异的一部。只是,往往一语成谶。09.11.11.
M aH 中国 小说 深夜读
林斤澜小说经典 豆瓣
作者: 林斤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8
《林斤澜小说经典》主要内容:林斤澜,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与汪曾祺一起被称为“文坛双璧”,素有“短篇‘圣手’”的美誉。
在新时期“几代同堂”的小说界,林斤澜大概始终不是能够“风靡文化圈”、尽领一时风骚的作家。然而,他的小说总是自成一世界,自成一不可摹拟、难以界定的世界。这世界游离于我们日常经验的边缘,似有情亦似无情,可理喻又不可深究,望似清晰实则暧昧,仿佛不动声色地表明或掩盖什么。是淡泊?是超脱?抑或游戏?一个饱领大半生社会沧桑的作家,一个在时代变幻中“写东西写老了”的人,势必会将他独有的那一份源自历史,源自人事浮沉、源自生命本身的彻悟与睿智、信念与希望灌注在自己的作品里。
《林斤澜小说经典》经林斤澜先生本人对其作品精心筛选后,结集而成,涵盖了其小说的主要风貌。主要有《溪鳗》、《小贩们》、《同学》、《哆嗦》、《五分》、《春节》、《梦鞋》等!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Ballad of sad cafe :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Carson McCullers
8.1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李文俊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书中除《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家庭困境》曾被引介入国内,其余均为首次面世。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6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陌上花开缓缓归 豆瓣
6.6 (32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作家出版社 2007 - 3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面对几千年前的文学宝藏,熟悉乎?陌生乎?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
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 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CLOVER(04)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CLAMP 译者: Connie 東販 1999 - 10
超級情報員所被委托的極機密任務,竟只是護送一位少女到她所想去的地方,但半途上所遇到的阻擾讓他開始懷疑……
若能找到有四瓣葉片的苜蓿草,就能得到幸福。不過,請保密。苜蓿草的白色花朵綻放於何處,而它又有幾瓣葉片,四片葉的苜蓿草,我想使你幸福,卻無法屬於你。
我想得到幸福,我想得到幸福,想和你一起得到幸福,我想成為你的「幸福」,所以請帶我走,到遙遠的地方,到不是「這裏」的地方,請帶我走,解不開的魔法,沒有終止的熱吻,無法清醒的夢境,永不消失的幸福,鳥兒們在歌唱,那是我不懂的語言之歌,即使擁有翅膀,也無法飛向天空,那是獨自一人無法到達的地方,所以請帶我走,到不是「這裏」的地方,濡濕的翅膀,相互交纏的手指,融化的軀體,重疊相映的心,請帶我走,我想得到幸福,比你的「過去」,我更想得幸福,將那細如絲線的未來用雙手逐漸拉近,請帶我走,我想得到幸福。
CLOVER(03)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CLAMP 译者: Connie 東販 1998 - 8
超級情報員所被委托的極機密任務,竟只是護送一位少女到她所想去的地方,但半途上所遇到的阻擾讓他開始懷疑……
若能找到有四瓣葉片的苜蓿草,就能得到幸福。不過,請保密。苜蓿草的白色花朵綻放於何處,而它又有幾瓣葉片,四片葉的苜蓿草,我想使你幸福,卻無法屬於你。
我想得到幸福,我想得到幸福,想和你一起得到幸福,我想成為你的「幸福」,所以請帶我走,到遙遠的地方,到不是「這裏」的地方,請帶我走,解不開的魔法,沒有終止的熱吻,無法清醒的夢境,永不消失的幸福,鳥兒們在歌唱,那是我不懂的語言之歌,即使擁有翅膀,也無法飛向天空,那是獨自一人無法到達的地方,所以請帶我走,到不是「這裏」的地方,濡濕的翅膀,相互交纏的手指,融化的軀體,重疊相映的心,請帶我走,我想得到幸福,比你的「過去」,我更想得幸福,將那細如絲線的未來用雙手逐漸拉近,請帶我走,我想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