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一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法兰西组曲 豆瓣
Suite française
作者: [法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袁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0
《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历史的战火之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〇年的巴黎大逃亡,当时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场悲剧性的混乱之中。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没有放过逃亡中呈现出的怯懦,同样也没有放过人民在这场逃亡中显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微弱火花。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妇人,有大资产阶级显贵,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接着,敌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布西小镇不得不迎来德军的进驻,而占领军的出现引发出居民的挫败感,人们醒来了……
在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魅力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最难的事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袁筱一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7
本书是法语文学翻译家袁筱一的散文随笔,收入文章13篇,既有作者在翻译法国文学过程中的随性感想,又对杜拉斯《情人》、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内米洛夫斯基《法兰西组曲》等的评论,更有对翻译理论的探讨。语言随性“轻盈”,引人入胜。
2010年6月11日 已读 袁筱一老师总是能把理论写得如此感性呐……
L M gift znufe.lib 中国
文字·传奇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袁筱一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
什么样的作家是法国现代经典作家?现代经典作品的定义是什么?
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罗兰·巴特,萨冈,罗布-格里耶,勒·克莱齐奥,还有,米兰·昆德拉,这一批出生于二十世纪的作家,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他们开启了法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所谓萨特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字显示出它最后炫目的力量,它在延续一种以性感对抗死感的法兰西文学神话。
他们,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