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pin
感動の泽野弘之イン北京(DVD付) [CD+DVD] 豆瓣
泽野弘之
/
Yundi Li
…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61年4月4日
出版发行:
泽野弘之ジャパン
ディスク:1
01. ノクターン第1番 変泽野弘之ロ短調 作品泽野弘之9-1
02. ノクターン第2番 変ホ長調 作品9-2
03. ノ泽野弘之泽野弘之クターン第5番 嬰ヘ長調 作品15-2
04. ノクターン第8番 変ニ泽野弘之長調 作品27-2
05. ノクターン第13番 ハ短調 作品48-1
06.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変ホ長調 作品22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泽野弘泽野弘之之ート
07.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泽野弘之ネーズ 変泽野弘之ホ長調 作品22 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ディスク:2
01. 4つのマズルカ泽野弘之 作品33 第1曲 嬰ト短調
02.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2曲 ニ長調
03. 4つのマズル泽野弘之泽野弘之カ 作品33 第3泽野弘之曲 ハ長調
04.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4曲 ロ泽野弘之泽野弘之短調
05.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泽野弘之品35「葬送」 第1楽章:グラーヴェ-ドッピオ・モ0ヴィメント
06.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泽野弘之5「葬送」 第2楽章:スケルツォ泽野弘之泽野弘之
07.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3楽章:レント、葬送行進曲
08.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4楽章 フィナーレ:プレスト
09. ポロネーズ 第6番 変イ長調 作品53「英雄」
10. 彩雲追泽野弘之月 (アンコール)
11. 革命のエチュード ハ短調 作品10-12 (アンコール)
ディス泽野弘之ク:3
01. ノクターン第1番 変ロ短調 作品9-1
02. ノクターン第2番 変ホ長調 作品9-2
03. ノクターン泽野弘之第5番 嬰ヘ長調 作品15-2
04. ノクターン第8番 変泽野弘之ニ長調 作品27-2
05. ノクターン第13番 ハ短調 作泽野弘之品48-1
06.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変ホ長調 作品22
07. 4つのマ泽野弘之ズルカ 作品33 第1曲 嬰ト短調
08.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2曲泽野弘之泽野弘之 ニ長調
09.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泽野弘之 第3曲 ハ長調泽野弘之
10.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4曲 ロ短調
11.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1楽章:グラーヴェ-ドッピオ・モヴ泽野弘之ィメント泽野弘之
12.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2楽章:スケルツォ
13.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泽野弘之調 作品35「葬送」 第3楽章:レント、葬送行進曲泽野弘之
14.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4楽章 フィナーレ:プレスト泽野弘之
15. ポロネーズ 第6番 変イ長調 作泽野弘之品53「英雄」
16. 彩雲泽野弘之追月泽野弘之
17. 革命のエチュード ハ短調 作品10-12
18. バック泽野弘之ステージ風景ハイ泽野弘之ライト (特典映像)
01. ノクターン第1番 変泽野弘之ロ短調 作品泽野弘之9-1
02. ノクターン第2番 変ホ長調 作品9-2
03. ノ泽野弘之泽野弘之クターン第5番 嬰ヘ長調 作品15-2
04. ノクターン第8番 変ニ泽野弘之長調 作品27-2
05. ノクターン第13番 ハ短調 作品48-1
06.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変ホ長調 作品22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泽野弘泽野弘之之ート
07.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泽野弘之ネーズ 変泽野弘之ホ長調 作品22 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ディスク:2
01. 4つのマズルカ泽野弘之 作品33 第1曲 嬰ト短調
02.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2曲 ニ長調
03. 4つのマズル泽野弘之泽野弘之カ 作品33 第3泽野弘之曲 ハ長調
04.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4曲 ロ泽野弘之泽野弘之短調
05.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泽野弘之品35「葬送」 第1楽章:グラーヴェ-ドッピオ・モ0ヴィメント
06.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泽野弘之5「葬送」 第2楽章:スケルツォ泽野弘之泽野弘之
07.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3楽章:レント、葬送行進曲
08.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4楽章 フィナーレ:プレスト
09. ポロネーズ 第6番 変イ長調 作品53「英雄」
10. 彩雲追泽野弘之月 (アンコール)
11. 革命のエチュード ハ短調 作品10-12 (アンコール)
ディス泽野弘之ク:3
01. ノクターン第1番 変ロ短調 作品9-1
02. ノクターン第2番 変ホ長調 作品9-2
03. ノクターン泽野弘之第5番 嬰ヘ長調 作品15-2
04. ノクターン第8番 変泽野弘之ニ長調 作品27-2
05. ノクターン第13番 ハ短調 作泽野弘之品48-1
06.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変ホ長調 作品22
07. 4つのマ泽野弘之ズルカ 作品33 第1曲 嬰ト短調
08.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2曲泽野弘之泽野弘之 ニ長調
09.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泽野弘之 第3曲 ハ長調泽野弘之
10. 4つのマズルカ 作品33 第4曲 ロ短調
11.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1楽章:グラーヴェ-ドッピオ・モヴ泽野弘之ィメント泽野弘之
12.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2楽章:スケルツォ
13.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泽野弘之調 作品35「葬送」 第3楽章:レント、葬送行進曲泽野弘之
14. ピアノ・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作品35「葬送」 第4楽章 フィナーレ:プレスト泽野弘之
15. ポロネーズ 第6番 変イ長調 作泽野弘之品53「英雄」
16. 彩雲泽野弘之追月泽野弘之
17. 革命のエチュード ハ短調 作品10-12
18. バック泽野弘之ステージ風景ハイ泽野弘之ライト (特典映像)
Chopin: Préludes / Barcarolle 豆瓣
Chopin
/
Dang Thai So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3月31日
出版发行:
Analekta
Chopin: 19 Valses 豆瓣
Dang Thai So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2月12日
出版发行:
Analekta
“A genuine musician” - Isaac Stern, Miyazaki, Japan, May 2001 ”
An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musician of our time, Vietnamese pianist Dang Thai Son was propelled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musical world in October 1980, when he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and Gold Medal at the Xth 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n Warsaw.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a top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as won by an Asian pianist.
He has played with numerous world-class orchestras such as the Leningrad Philharmonic, 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 BBC Philharmonic,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Dresden Philharmonic, Staatskapelle Berlin, Baden-Baden Symphony Orchestra, Oslo Philharmonic, Warsaw National Philharmonic, Prague Symphony NHK Symphony, Helsinki Philharmonic, Sydney Symphony, Hungarian State Symphony, Moscow Philharmonic, Russian National Symphony, as well as Virtuosi of Moscow, Sinfonia Varsovia, Vienna Chamber, Zurich Chamber, Royal Swedish Chamber Orchestras, and the Ensemble orchestral de Paris. Also, he has appear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ir Neville Marriner, Pinchas Zukerman, Mariss Jansons, Ivan Fisher, Vladimir Spivakov, Dimitri Kitaenko, James Loughram, Jiri Belohlavek, Hiroyuki Iwaki, Ken-Ichiro Kobayashi, Pavel Kogan, Jerzy Maksymiuk, Sakari Oramo, and John Nelson.
Dang Thai Son is frequently invited to give masterclasses around the world - such as the special class in Berlin in October, 1999, where he taught alongside Murray Perahia and Vladimir Ashkenazy, who extended the invitation. Since 1987, 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Kunitachi Music College (Tokyo), and currently, he teaches at the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Canada). He has sat on the juries of such prestigious competitions as the Cleveland (USA), Clara Haskil (Switzerland), Hamamatsu (Japan), Rachmaninoff (Russia), Piano Masters of Monte Carlo, Sviatoslav Richter (Moscow), Chopin (Warsaw), C. Bechstein (Germany), and Villa-Lobos (Brazil). In 2007-2008, he will serve on the juries of the Vladimir Viardo (Dallas), 4th China, Artur Rubinstein (Tel-Aviv), and Jeunesses Musicales (Montreal)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s.
Dang Thai Son has recorded for Deutsche Grammophon, Melodya, Polskie Nagrania, CBS Sony, Victor JVC, and Analekta.
Also, he is the subject of the biography, “A pianist loved by Chopin - The Dang Thai Son Story”, published by Yamaha Music Media Corporation in 2003.
An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musician of our time, Vietnamese pianist Dang Thai Son was propelled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musical world in October 1980, when he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and Gold Medal at the Xth 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n Warsaw.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a top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as won by an Asian pianist.
He has played with numerous world-class orchestras such as the Leningrad Philharmonic, 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 BBC Philharmonic,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Dresden Philharmonic, Staatskapelle Berlin, Baden-Baden Symphony Orchestra, Oslo Philharmonic, Warsaw National Philharmonic, Prague Symphony NHK Symphony, Helsinki Philharmonic, Sydney Symphony, Hungarian State Symphony, Moscow Philharmonic, Russian National Symphony, as well as Virtuosi of Moscow, Sinfonia Varsovia, Vienna Chamber, Zurich Chamber, Royal Swedish Chamber Orchestras, and the Ensemble orchestral de Paris. Also, he has appear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ir Neville Marriner, Pinchas Zukerman, Mariss Jansons, Ivan Fisher, Vladimir Spivakov, Dimitri Kitaenko, James Loughram, Jiri Belohlavek, Hiroyuki Iwaki, Ken-Ichiro Kobayashi, Pavel Kogan, Jerzy Maksymiuk, Sakari Oramo, and John Nelson.
Dang Thai Son is frequently invited to give masterclasses around the world - such as the special class in Berlin in October, 1999, where he taught alongside Murray Perahia and Vladimir Ashkenazy, who extended the invitation. Since 1987, 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Kunitachi Music College (Tokyo), and currently, he teaches at the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Canada). He has sat on the juries of such prestigious competitions as the Cleveland (USA), Clara Haskil (Switzerland), Hamamatsu (Japan), Rachmaninoff (Russia), Piano Masters of Monte Carlo, Sviatoslav Richter (Moscow), Chopin (Warsaw), C. Bechstein (Germany), and Villa-Lobos (Brazil). In 2007-2008, he will serve on the juries of the Vladimir Viardo (Dallas), 4th China, Artur Rubinstein (Tel-Aviv), and Jeunesses Musicales (Montreal)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s.
Dang Thai Son has recorded for Deutsche Grammophon, Melodya, Polskie Nagrania, CBS Sony, Victor JVC, and Analekta.
Also, he is the subject of the biography, “A pianist loved by Chopin - The Dang Thai Son Story”, published by Yamaha Music Media Corporation in 2003.
Chopin Recital 豆瓣
Valentina Lisits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11月28日
出版发行:
ValalProductions
Chopin Project 豆瓣
8.5 (25 个评分)
Ólafur Arnalds
/
Alice Sara O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5年3月17日
出版发行:
Mercury Classics
Award-winning Icelandic composer Ólafur Arnalds has premiered the first song from his new album 'The Chopin Project' - a collaboration with German-Japanese pianist Alice Sara Ott - on The Line Of Best Fit.
The track is titled 'Verses', and gives us a taste of what is to come on March 16th, when the album in full will be released.
Arnalds utilised vintage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to create this stunning, melancholy new reimagining of Chopin's work.
"Verses is a new composition by me which uses the famous right hand motif from Piano Sonata No3 (Largo) and is followed by that part of that Sonata in its original version played on the piano by Alice," Arnalds explained to Line Of Best Fit. "So you hear the motif first recomposed arranged for a string quartet and then just a couple of minutes you will hear it in it's original state played on the piano.
"With this I wanted to show listeners quite clearly what I was doing with 'Verses', which they might not realise is composed around a motif from the sonata unless they hear the original sonata next to it."
The track is titled 'Verses', and gives us a taste of what is to come on March 16th, when the album in full will be released.
Arnalds utilised vintage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to create this stunning, melancholy new reimagining of Chopin's work.
"Verses is a new composition by me which uses the famous right hand motif from Piano Sonata No3 (Largo) and is followed by that part of that Sonata in its original version played on the piano by Alice," Arnalds explained to Line Of Best Fit. "So you hear the motif first recomposed arranged for a string quartet and then just a couple of minutes you will hear it in it's original state played on the piano.
"With this I wanted to show listeners quite clearly what I was doing with 'Verses', which they might not realise is composed around a motif from the sonata unless they hear the original sonata next to it."
14 Walzer · Waltzes 豆瓣
齐默尔曼 Krystian Zimer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7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Ausgabe/Edition:
Chopin — Complete Works IX: I.J. Paderewski
Nr. 9 op. 69,1/Nr.10 op. 69,2/Nr. 12 Op. 70,2: Fontana-Version
Nr. 10 op. 69,2 die vier letzten Takte · the four last bars · les quatre dernières mesur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ition
Chopin — Complete Works IX: I.J. Paderewski
Nr. 9 op. 69,1/Nr.10 op. 69,2/Nr. 12 Op. 70,2: Fontana-Version
Nr. 10 op. 69,2 die vier letzten Takte · the four last bars · les quatre dernières mesur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ition
蕭邦:夜曲輯 (皮耶絲) 豆瓣
9.4 (18 个评分)
玛利亚·胡奥·皮尔斯 Maria João Pire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The Good CD Guide 3 discs
李云迪 肖邦前奏曲全集 豆瓣
李云迪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5年9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泽野弘之 前奏曲集
Beethoven - Piano Concerto No 4; Saint-Saëns - Piano Concerto No 2 豆瓣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3日
出版发行:
BBC Legends
肖邦:十九首夜曲(全集) 豆瓣
9.9 (99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专辑介绍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1、2张,夜曲全集。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 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 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 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 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 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 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 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 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 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 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 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像作于1833年的Op.0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 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 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 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 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 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n bsp;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 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 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 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 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 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 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 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 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 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 《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 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 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 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 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 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 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 、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 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 曲。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 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 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 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 (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 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 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 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 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6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 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 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 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 。”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 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 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 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 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专辑曲目
Disc: 1
1. Op. 9 - No. 1 In b flat
2. Op. 9 - No. 2 In E-Flat
3. Op. 9 - No. 3 In B
4. Op. 15 - No. 1 In F
5. Op. 15 - No. 2 In F-Sharp
6. Op. 15 - No. 3 In g
7. Op. 27 - No. 1 In c sharp
8. Op. 27 - No. 2 In D-Flat
9. Op. 32 - No. 1 In B
10. Op. 32 - No. 2 In A-Flat
Disc: 2
1. Op. 37 - No. 1 In g
2. Op. 37 - No. 2 In G
3. Op. 48 - No. 1 In c
4. Op. 48 - No. 2 In f sharp
5. Op. 55 - No. 1 In f
6. Op. 55 - No. 2 In E-Flat
7. Op. 62 - No. 1 In B
8. Op. 62 - No. 2 In E
9. Op. 72 - No. 1 In e
乐曲介绍
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
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
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
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
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
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
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
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6:16秒, play
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
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
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
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
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
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
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5:48秒, play
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
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
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
演奏: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作为肖邦的同胞(波兰),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专家。对他来说,肖邦的音乐基本上是快乐的,钢琴的声音是优美的。从鲁宾斯坦的演奏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肖邦的健康情感和高贵格调。他所演奏的肖邦,通常都具有极为平衡的效果,表情的自然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感。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1、2张,夜曲全集。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 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 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 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 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 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 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 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 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 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 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 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像作于1833年的Op.0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 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 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 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 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 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n bsp;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 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 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 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 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 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 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 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 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 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 《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 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 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 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 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 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 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 、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 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 曲。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 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 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 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 (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 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 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 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 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6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 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 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 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 。”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 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 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 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 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专辑曲目
Disc: 1
1. Op. 9 - No. 1 In b flat
2. Op. 9 - No. 2 In E-Flat
3. Op. 9 - No. 3 In B
4. Op. 15 - No. 1 In F
5. Op. 15 - No. 2 In F-Sharp
6. Op. 15 - No. 3 In g
7. Op. 27 - No. 1 In c sharp
8. Op. 27 - No. 2 In D-Flat
9. Op. 32 - No. 1 In B
10. Op. 32 - No. 2 In A-Flat
Disc: 2
1. Op. 37 - No. 1 In g
2. Op. 37 - No. 2 In G
3. Op. 48 - No. 1 In c
4. Op. 48 - No. 2 In f sharp
5. Op. 55 - No. 1 In f
6. Op. 55 - No. 2 In E-Flat
7. Op. 62 - No. 1 In B
8. Op. 62 - No. 2 In E
9. Op. 72 - No. 1 In e
乐曲介绍
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
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
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
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
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
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
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
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6:16秒, play
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
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
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
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
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
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
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5:48秒, play
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
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
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
演奏: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作为肖邦的同胞(波兰),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专家。对他来说,肖邦的音乐基本上是快乐的,钢琴的声音是优美的。从鲁宾斯坦的演奏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肖邦的健康情感和高贵格调。他所演奏的肖邦,通常都具有极为平衡的效果,表情的自然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感。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 No. 2 豆瓣
Arthur Rubinstein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7日
出版发行:
BMG JAPAN
Rafał Blechacz: The Winner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Box Set] 豆瓣
Rafał Blechac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30日
出版发行:
Dux Recording Prod.
Chopin: Nocturnes 豆瓣
9.7 (47 个评分)
Maurizio Pollin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进口CD:肖邦 18首夜曲》“钢琴诗人”肖邦是著名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浪漫派的代表人之一。肖邦的一生虽然仅短短的三十九年,但他的创作延续了三十年为人类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
Disc 1
01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Op.9 No.1
02 Nocturne No.2 in E flat,Op.9 No.2
03 Nocturne No.3 in B,Op.9 No.3
04 Nocturne No.4 in F,Op.15 No.1
05 Nocturne No.5 in F sharp,Op.15 No.2
06 Nocturne No.6 in G minor,Op.15 No.3
07 Nocturne No.7 in C sharp minor,Op.27 No.1
08 Nocturne No.8 in D flat,Op.27 No.2
09 Nocturne No.9 in B,Op.32 No.1
10 Nocturne No.10 in A flat,Op.32 No.2
Disc 2
01 Nocturne No.11 in G minor,Op.37 No.1
02 Nocturne No.12 in G,Op.37 No.2
03 Nocturne No.13 in C minor,Op.48 No.1
04 Nocturne No.14 in F sharp minor,Op.48 No.2
05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Op.55 No.1
06 Nocturne No.16 in E flat,Op.55 No.2
07 Nocturne No.17 in B,Op.62 No.1
08 Nocturne No.18 in E,Op.62 No.2
09 Nocturne No.19 in E minor,Op.72 No.1
Disc 1
01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Op.9 No.1
02 Nocturne No.2 in E flat,Op.9 No.2
03 Nocturne No.3 in B,Op.9 No.3
04 Nocturne No.4 in F,Op.15 No.1
05 Nocturne No.5 in F sharp,Op.15 No.2
06 Nocturne No.6 in G minor,Op.15 No.3
07 Nocturne No.7 in C sharp minor,Op.27 No.1
08 Nocturne No.8 in D flat,Op.27 No.2
09 Nocturne No.9 in B,Op.32 No.1
10 Nocturne No.10 in A flat,Op.32 No.2
Disc 2
01 Nocturne No.11 in G minor,Op.37 No.1
02 Nocturne No.12 in G,Op.37 No.2
03 Nocturne No.13 in C minor,Op.48 No.1
04 Nocturne No.14 in F sharp minor,Op.48 No.2
05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Op.55 No.1
06 Nocturne No.16 in E flat,Op.55 No.2
07 Nocturne No.17 in B,Op.62 No.1
08 Nocturne No.18 in E,Op.62 No.2
09 Nocturne No.19 in E minor,Op.72 No.1
电影原声 钢琴师 豆瓣
8.9 (7 个评分)
Original Soundtrack
/
Janusz Olejniczak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像出版社
《钢琴师》根据波兰钢琴家华迪洛斯皮尔曼的回忆录改编而成。影片描述斯波皮尔曼在二战爆发后被放逐,在华沙犹太人区生存的真人真事。本片由《黛丝姑娘》、《惊狂记》、《鬼上门》等片扬名国际影坛的法国名导罗曼波兰斯基执导,《化妆师》金奖提名编剧家Ronald Harwood改编。音乐配乐是由《吸血鬼》、《贵妇画像》波兰音乐家Wojciech Kilar为电影所作的原著音乐,同时还选录70年代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赢得大奖的波兰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演绎八段萧邦的乐章,更不能不提的是,在专辑中弥足珍贵的收录了故事中主角Szpilman本人在1948年于波兰亲自演奏萧邦的马祖卡舞曲 (Mazurka)第17号第4段乐曲的历史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