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rto
Julia Fischer Bach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8.0 (7 个评分) Julia Fischer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27日
Voted "Best Newcomer" by BBC Music Magazine in 2006 and acclaimed as "Artist of the Year" in the prestigious C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s only a year later, 25-year-old Julia Fischer is already being hailed as one of the truly great violin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Julia burst upon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scene at the 1995 International Yehudi Menuhin Competition by taking first prize as well as a special prize for "Best Bach Solo Work." It is only natural then that her Decca debut disc should feature Bach--this time the solo and double concertos. Julia is joined by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in these strikingly sophisticated and technically brilliant performances.
德國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今年才只有25歲,卻已經馳名全歐,這幾年來所灌錄的唱片更讓古典樂迷印象深刻。她在2004年灌錄的首張唱片,發行不到幾天就 一舉登上德國古典榜暢銷唱片前5名,隨後更獲得當年英國留聲機雜誌編輯首選推薦。之後她更接連灌錄了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莫札特協奏曲、孟德爾頌三重奏、柴可夫斯基和布拉姆斯等人的協奏曲等,全都贏得佳評。
這位4歲開始學琴的小神童,其實還同時是位出色的鋼琴家,9歲進慕尼黑音樂院,12歲就拿下曼紐因小提琴大賽首獎和巴哈獨奏作品表演獎,隔年參加第8屆歐洲青少年器樂家大賽奪金的演出,更因在歐洲22個國家現場轉播,而讓她聲名大噪。才25歲就已經累積40首古今協奏曲和60首室內樂曲,費雪被譽為21世紀的小提琴家巨匠。
今年她更首次以鋼琴家姿態彈奏葛利格鋼琴協奏曲,讓人對她出色的音樂才華益加印象深刻。手持1750年製瓜達尼尼名琴,同時也擁有1716年製史特拉底瓦里名琴Booth,費雪在本片中使用的是瓜達尼尼琴,特別與多年來合作甚歡的聖馬丁學院室內樂團合作,灌錄這套雙方都相當熟悉的曲目。早在青少年時期即憑著巴哈無伴奏作品獲獎連連,費雪對巴哈風格的掌握格外具有說服力,也因此儘管拿手的協奏曲曲目甚多,她還是選擇以巴哈協奏曲作為與全球樂迷初見面的錄音內容,並採用非常豐富且具生命力的揉音來詮釋巴哈旋律。
費雪雖面對過去二十年的巴哈古樂演出風格,卻毫不猶豫地採用浪漫派以降的小提琴語法,為此她還特別邀請到小提琴家西寇維茲基在雙小提琴協奏曲中與她合作,以維持統一的演奏風格。
Vivaldi:The Four Seasons 豆瓣
9.6 (5 个评分) Joshua Bell
发布日期 2008年9月2日 出版发行: SONY CLASSICS
美国小提琴家 Joshua Bell 演奏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塔蒂尼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弦乐伴奏也由 Bell 指挥。2008 年美国发行。此唱片曾登上 Billboard Classical 榜首。
勃兰登堡协奏曲 豆瓣
9.7 (58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9月8日 出版发行: Archiv Produktion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 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
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巴赫被称为 “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 《赋格的艺术》一书。
这张录音是非常著名的,卡尔·李希特与他指挥的慕尼黑巴赫乐团堪称巴赫作品的最佳诠释组合之一,也被誉为最富有德国气质的巴赫作品演奏专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这个经典录音中,正处自己艺术生涯巅峰时期的李希特为我们展现出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李希特的演绎舒缓平稳,而且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层面他却具有与巴赫最为贴近的气质,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这套唱片虽然是60年代的录音,但是效果却非常出色,音响效果颇佳,被评选为《音乐圣经》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首选版本,在《日本唱片艺术》“名曲300首”它则占据了第一名的宝座。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9.5 (66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Nathan Milstein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7年3月1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
Nathan Milstein (viol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Claudio Abbado
·
Recorded: 1972-09-13(T) 1973-03-13(M)
Recording Venue: Grosser Saal, Musikverein, Wien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10.0 (9 个评分) Jascha Heifet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9月3日 出版发行: The Heifetz Collection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Christoph Eschenba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DG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98 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 主部主题坚定有力,副部主题优雅柔美。 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A大调,2/2拍子,三段体。 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
---------------------------------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 (作品56号) 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 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 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 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 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 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 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 但据资料证实, 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 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即《C大调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 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 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 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 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