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cal_theory
欢欣岁月 豆瓣
The Unreluctant Years
作者: [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 译者: 梅思繁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并不旨在成为一本为儿童选书时可供参照的面面俱到的指南。它应该是这样一本书:能够引领人们看到在大众已经熟悉,或者还未出版的书籍中,具备优秀素质的作品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特质。
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我们难以对优秀作品进行一一解读。本书将要分析的作品,是从众多不朽之作中挑选出来的。但这只是笔者的个人选择,它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作品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于某些作品的特殊共鸣是非常个人的,尤其是当从文学的眼光和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探讨,而不是仅仅是将其当作商品或者工具时。儿童文学理论不是对渊博学识的炫耀,也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片令人欢欣雀跃、硕果累累,又不断回馈于人的田野。
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 豆瓣
作者: 李利安·H·史密斯 译者: 傅林統 編譯 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 - 11
史密斯女士在本書中有系統的以英美豐富的古典兒童文學作品做為論述的背景,從內容的每一單元,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見多識廣。
本書的主題是在闡述一個理念-把兒童文學最好的作品發掘出來,讓更多的讀者去了解,這種選擇圖書的機能是如何重要的一件事。
2014年6月30日 已读 虽然译者爷爷相当用心(还是一如既往的活泼口语风),可是由于是日文版转译的,误译的地方多得有点不忍直视TT……所以仅供参考,无论如何,还是努力把简体版做好一点吧
critical_theory 儿童文学 加拿大 李利安·H.史密斯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隐形书写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9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主编、撰写有《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等。
知识分子论 豆瓣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8.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单德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本书为萨义德总结近年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知识分子”这一重要议题所作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备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论现代主义文学 豆瓣
作者: (美) 詹姆逊. 著 译者: 苏仲乐. 陈广兴. 王逢振.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9
书是詹姆逊论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专集,通过讨论 19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体现了詹姆逊对形式和内容以及诗学的理论见解。本书内容丰富,既有文本分析又有理论阐发,论及许多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如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华莱士·史蒂文斯、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格特鲁德·斯泰因、大江健三郎、夏目漱石和彼得·魂斯等。全书始终贯穿着詹姆逊的辩证法和历史现,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对以前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提出了挑战。美国有人预言它将成为研究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 豆瓣
作者: Fredric Jameson / 王逢振 主编 人民大学 2004 - 6
本卷为读者提供了詹姆逊的理论和实践范式。他抛弃旧的制度化的窠臼,博采众家之长(如拉康、福柯、德里达等),将新理论融会贯通,付诸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方法。其中关于“政治无意识”和“乌托邦”的论述是本卷的核心,对如何理解当代批评理论并应用于文学和文化研究实践大有裨益。
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 豆瓣
作者: 詹姆逊 译者: 王逢振 人民大学 2004 - 6
本卷论及人们的当前话题:如何对待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任务、方法和目的是什么?卷中文章既有理论阐述,又有个案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体现了詹姆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其中对大众文化尤其是电影的分析极有启示意义,而关于地缘政治美学的观点是他的又一创见。
詹姆逊文集(第1卷) 豆瓣
作者: 詹姆逊 (Jameson Fredric) 译者: 王逢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本卷集中于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卷中各篇文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坚持辩证法和历史性。文章通过对文学和文化的分析,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化观念的创见,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他自己的理论。附录一是对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新概括;附录二为詹姆逊学术生涯概况。
时间的种子 豆瓣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译者: 王逢振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3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他的《时间的种子》是一部重要的论述后现在主义的著作。作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后现代时期一些难以解决的悖论或二律背反,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乌托邦小说说明“乌托邦”的意思,第三部分以建筑为例说明后现代的局限。本书的主旨是,后现代时期矛盾重重,难以解决,但可以通过乌托邦的美好想象为参照,对后现代社会进行批判。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豆瓣
作者: (美)贝斯特 / 凯尔纳 译者: 张志斌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 9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后现代理论的著作,作者以严谨的态度,系统地阐释了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博德里拉、杰姆逊、拉克劳以及墨菲等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特别是对他们的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历史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与政治理论作了系统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作者还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无论对想一般了解后现代理论大致内容的读者,还是对致力于后现代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本书都是一部学术力作。
实践与反思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乐.布迪厄 / 华康德 译者: 李猛 / 李康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1
本书很可能会令那些习惯于标准化的理论产品的“消费者”困惑不解,也会令那些急于寻觅布迪厄著作的一个公式化的简译本——一本“布迪厄基本思想手册”——的读者失望。本书既不是入门指南,也不是一次建构理论的尝试。本书阐明那些支撑布迪厄的科学实践的原则,向读者提供理解布迪厄科学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勾画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的钥匙;第二部分主要反映芝加哥大学研讨斑的成就;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实践感 豆瓣
Le sens pratique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蒋梓骅 译林出版社 2009 - 9
实践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该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方面创立的一系列概念。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Goodread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很好的著作。
交往行为理论 豆瓣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8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译林出版社 2005 - 2
现在才来翻译出版此书,无疑是有点晚了,因为哈贝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过去了,当时看起来激烈的言辞,现在已经多少失去锋芒,尤其是考虑到哈贝马斯晚年已经与他的批判对象之一德里达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国知识界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响的回应。而哈贝马斯的地位也决定了,当我们寻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相异的声音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本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方面梳理了德国自己的哲学遗产———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福科、德里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所代表的法国思潮。但我们的疑问或许是:哈贝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国同行们在干什么吗?他将“巴塔耶精神子嗣”的头衔硬派给福科,难道是恰当的吗?
合法化危机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刘北成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在《合法化危机》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当下现实的分析,而到了《包容他者》,历史的追溯和现实的批判开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且,在规范性上也更上了一层楼。规范意义上的民主概念、民族国家概念以及人权和人民主权概念,都是重建的重要对象。总之,一句话,到了《包容他者》,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逐步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对资本主义若干制度的重建所取代。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的激进特征到此有了很大的削弱。
词与物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词与物》是西方文化考古学家福柯最要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新思想的伟大作品”(德勒兹语)。这不仅是因为《词物》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而且更因为它从根本上驱除了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
古典时代疯狂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
9.5 (2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林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通常说来,中文世界在学术翻译方面是比英语世界落后的,但偶尔有一两本书的译介,中文世界要比英语世界强一些,《古典时代疯狂史》的译介就属于这种情况。 《古典时代疯狂史》有一个英文缩写本叫《疯癫与文明》,1999年就有了中文译本。但《疯癫与文明》是很有问题的,将法文原著的许多精微之处都删去了,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普及读物。目前,英语世界还在使用着这个有问题的缩写本,而中文世界则很幸运地有了林志明先生比较可靠的全译本。 当然,林译本在台湾已经出版了好几年,对福柯思想感兴趣的内地学术书读者恐怕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现在,中文简体字版终于推出,好歹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