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9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2
本书由章太炎、胡适的个案出发,对于二十世纪的学术转型进行论述,从而展开专题研究。为了展现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性,尤其是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已经相当严密的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作者提出了一个基本设想:晚清及五四两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中国学术的转型,并以大量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本书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文学”走进大学课堂,到底该如何“教育”?文学史并非“不证自明的知识体系”,从古已有之的“文章流别论”,转化为今日通行于学界的“文学史”,应归功于西学东渐的大潮。本书涉及晚清以降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证,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在20世纪中国学界,“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其确立以及演进,始终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本书不只将文学史作为学术观念来描述,更作为一种教育宗旨、管理体制、课堂建设、师生关系来把握,文笔生动,思虑深邃。
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主编 / 米列娜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9
《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主要内容: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X-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其实,此举并非今人的独创。起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已着先鞭,更不要说梁启超、钱穆各自独立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至于国外,同类著述也并不少见,单以近年译成中文的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丹尼尔的《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国文艺学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学》,以及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
红楼钟声及其回响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1919年肇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象征,它与北京大学的命运密不可分,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根基。本书汇集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诸先生有关"五四"的论文凡26篇,辑为"'五四'新文化的多元场景"、"历史大视野中的'五四'"以及"对话与反省"三辑,或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或探究"五四"的前世今生及其遥远回响,或站在新世纪的立场反省其功过得失,内容兼及思想、学术、文化、文学,从不同角度与"五四"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