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Camera Lucida 豆瓣
La chambre claire
9.6 (5 个评分) 作者: Roland Barthes 译者: Richard Howard Hill and Wang 1982 - 5
This personal, wide-ranging, and contemplative volume--and the last book Barthes published--finds the author applying his influential perceptiveness and associative insight to the subject of photography. To this end, several black-and-white photos (by the likes of Avedon, Clifford, Hine, Mapplethorpe, Nadar, Van Der Zee, and so forth) are reprinted throughout the text.
2020年10月22日 已读
Ian谈过后读懂了多一些
罗兰巴特
哀悼日記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羅蘭.巴特 Barthes, Roland 译者: 劉俐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1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慯--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Mourning Diary 豆瓣
Mourning Diary
作者: Roland Barthes 译者: 理查德·霍华德(Richard Howard) 英译 / 王立秋 中文试译 FSG Adult 2010 - 10
1977年10月,在母亲死后,罗兰·巴尔特开始写作一系列的哀悼日记。这个被苏珊·桑塔格认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出现过的……最智性,最重要以及最有用的批评家”的人遭遇了一种新的孤独。在此后近两年里,在索引卡片上记笔记成了他的习惯,他对悲伤的盈亏;关于丧失和恢复的话语;关于哀悼的缓慢的速度,以及现代社会对哀悼迅速的打发进行了思考。在这里这些近三百张卡片的内容第一次出版。他们标志着对巴尔特作品的一次重大的发现:一个对他一生固着的主题来说关键的骨架。这些笔记是对悲伤的一种独特的研究——私密,深刻动人,而又具有普遍的意义。
迈克尔·伍德在《伦敦书评》上称本书为“一份迟到的、预料之外的礼物”
更多内容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134929417/
明室 豆瓣
La chambre claire
9.5 (11 个评分) 作者: Roland Barthes / (羅蘭。巴特) 译者: 許綺玲 台灣攝影工作室 1995 - 1
投影描繪器(Camera Lucida)原為一種用於制圖的光學儀器。將要繪畫的事物投影到紙上,以便制圖者作精確繪製。
1611年,開普勒(Kepler)於其著作《折射光學(Dioptrice)》中清楚描述過。1806年由英國科學家威廉。海德。沃勒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申請了專利,創名〝camera lucida〞,意在與拉丁文的〝camera obscura〞(暗箱)相對。拉丁文〝camera〞本義指「穹頂」,引伸為「空間」、「房間」的意思。"obscura"指「暗」,"lucida"即為「亮」。
法文中,對應拉丁文〝camera〞的,是"chambre",仍保有「房間」、「室」等初義;而英文中的"camera",指攝像機。巴特取"La chambre claire"為書名,一語多義。
故中文名稱譯為《明室》。
(上段參照︰http://blog.donews.com/changyuanhuashi/archive/2008/02.aspx)
本書與蘇珊。宋妲(Susan Sontag)的《論攝影》(英文名 "On Photography")均為早期有關攝影的理論與評論的重要著作。作者從自身感受出發,探討攝影的本質。
以為為誠品網路書店所截之簡介︰
"這是巴特生前最後一本書,《明室》之前,他遭遇喪母之痛,《明室》之後,隔年春天他車禍身亡,因此有評者認為此書中,寫作已成為一種服喪儀式,憂鬱無所不在地浸入書寫,吾人見巴特論攝影:攝影,沒有未來(這正是它的惆悵,它的憂鬱)。攝影,源生自悲愴。因此,《明室》不只是巴特細膩哲學語言下的「看圖說話」戲耍,更甚者,作為一個觀看的主體,他凝視每一張傷口,以胡塞爾及學生沙特的現象學方法語言,依照「存而不論」的三種意義:剝落、縮小研究範圍、還原。我們甚至可以說,巴特並非討論攝影(他自言將令專業攝影者失望不已),而是使得討論攝影的方式成為可能。
巴特選擇《明室》作為書名,一是借詞強調攝影「毫無深度,過去曾在事物的明顯事實,此即攝影可怕之處。」二來則是故意顛倒一般之見,不以暗箱為名,提出似是而非的真理,這便是《明室》,純淨而深沈的攝影札記。"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BookCN.aspx?PageNo=&PROD_ID=261109803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