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
垂死的肉身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吴其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1
一位年过六旬的美国教授与他的学生,二十四岁的古巴女孩康秀拉发生了一段不寻常的爱欲关系。他迷恋于她的身体无法自拔,而对康秀拉而言,他的年龄和地位则合情合理地赋予了她屈服的权利。然而渐渐地,对年龄差距的恐惧、对青春的嫉妒抽走了他的自信,使他挣扎在性爱和垂死之间,这段关系的完结更使他长时间地备受折磨。八年后的一个除夕夜,当他再度接到康秀拉的电话时,女孩却带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她患上了乳腺癌,在手术前一天,康秀拉请求他为她拍摄裸照,于是这最后的死亡又平添了几分凄艳的情欲色彩。
布拉格狂欢 豆瓣
The Prague Org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郭国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2
◆ 怪异文学困境中奇幻而辛酸的冒险之旅
∽ ∽ ∽
功成名就的内森•祖克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来到布拉格。他在这里发现了完全不同的文学困境,并经历了一系列奇幻而辛酸的冒险。《布拉格狂欢》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了祖克曼与那些被放逐的流亡艺术家的旅居生活,诉说了这些道德沦丧的艺术家们在极权主义社会中的挣扎:他们纵欲狂欢放逐自我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身体反抗精神的束缚。菲利普•罗斯借此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在严苛政治局势下的艰难命运和生存状态,笔端流露出深刻的关注与同情。
∽ ∽ ∽
“祖克曼三部曲”几乎达到了悲喜剧中最高的美学境界。
——哈罗德•布鲁姆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他我”中最疯狂和最狡猾的,他最大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的人物都有这种特征,无论他叫祖克曼、波特诺伊还是凯普什。
——《纽约太阳报》
罗斯拥有一只发光的笔,当代美国小说界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周日电讯报》
这位后现代作家的语言风格平直却不失威信,一种海明威式的实诚而美好的热情贯穿于段落之间。
——《纽约客》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他我”中最疯狂和最狡猾的,他最大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的人物都有这种特征,无论他叫祖克曼、波特诺伊还是凯普什。
——《纽约太阳报》
2019年3月14日 已读 “这里将文学文化押为人质,叙述的艺术经由口口相传而发展壮大。在布拉格,故事不仅仅只是故事;它们已然替代了生活。在这里,他们只能成为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替代了他们其他的可能性。讲故事是他们反抗掌权者们高压政治的一种形式。 ”
“性是这个国家仅存的自由。”
菲利普·罗斯
遗产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彭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译文经典•遗产》主要内容简介:妈咪,妈咪,你在哪儿啊,妈咪?我会变成植物人吗?我得重新开始生活、也许英格丽能永远照顾我等。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我清醒的意识抗拒悲伤的隐喻与诗化的类比”,菲利普·罗斯以这样的笔力详尽地见证了父亲从患病到去世的全程。面对父亲的死亡,罗斯也和每一个平凡的书写者一样做着俗套、平实、幼稚的事,你无能为力,唯一只能用文字来留下逝者的影子,这一次什么事也没法做,但是要写,写是为了“什么事你都不准忘”。让我想起罗兰·巴特的《哀悼日记》(还有众多作品)里盘桓不散母亲的幽灵。这样的写作替我们召唤了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也给予我们一些尚未感觉过的体验。像我们这样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合适的语言的人,只能这么说:你们祭奠你们的父亲和母亲,好像就替我们向我们的父亲母亲说过话了。
菲利普·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