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 豆瓣
WHY READ MARX TODAY?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乔纳森·沃尔夫 译者: 段忠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牛津大学教授手绘思想地图,带你轻松穿越马克思的理论密林
西方马克思思想导读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且平易近人的马克思思想导读书。作者乔纳森·沃尔夫认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对当前社会的批判与他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区分开来,马克思仍然是眼下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 社会的最出色的评论员。沃尔夫还认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宏大理论的真实性,而在于其独创性、洞察力和系统的眼光。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在如今仍非常值得阅读。
*媒体/名人推荐
一本迷人的读物。作者……进行政治哲学阐释的技巧特别纯熟。在本书中,他认为马克思被误解了,而这位伟人在很多未获赞誉的地方都是对的。
——《经济学人》
这也许是过去二十年来关于马克思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它让公众和知识界对马克思哲学的观感发生了转变。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布雷恩·莱特
乔纳森·沃尔夫用极其清晰的文笔探究了马克思在当今持续拥有的吸引力。沃尔夫轻巧地将马克思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拣选出来,展示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仍未失去紧迫性。
——雷丁大学教授理查德·贝拉米
*编辑推荐
导读书向来难写,大思想家的导读书尤其难写,既要原汁原味又要平易近人,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重点突出。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这些任务。作者抓住了马克思理论系统中的三个关键概念:异化、劳动价值论和共产主义,不仅使大众读者得以全面地接触到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济学和历史理论,其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手法也很值得专业读者及写作者借鉴。
2022年6月9日 想读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22年6月8日 想读
听说你的焦虑被一株植物治愈了 豆瓣
作者: [英] 弗兰·贝利 译者: 李天蛟 2021 - 8
它可以帮助你:了解植物的特性和治愈能力,掌握日常打理方法,与植物建立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利用植物的治愈能力以及各种特性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保持清醒、镇定情绪、改善饮食、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养一株植物,美化环境,净化心灵。
2022年6月8日 想读
国家精英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杨亚平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国家精英》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本书旨在研究发达国家中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造形式,借助这种构造,社会统治巧妙地伪饰了自己并使自身得以世代传承。这一研究通过分析法国教育体制中的各种关系得以完成。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魔术”,它通过再生产特定符号的资本权力,保证权力的运作、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秩序,而这又是通过某种表面中立的形式进行的。
布尔迪厄对社会的这种批判,既深刻又具体,使我们能更真切地认识社会。
2022年6月7日 想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22年6月7日 想读
拒斥死亡 豆瓣
The Denial of Death
作者: [美] 恩斯特·贝克尔 译者: 林和生 华夏出版社 2000 - 1
本书始终贯穿着四条线索,第一条:世界令人恐惧。第二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我们的生物性需要,是控制基本焦虑的需要,是拒斥死亡恐惧的需要。第三条:既然死亡恐惧如此压倒一切,我们就图谋让它保持在无意识状态。第四条:以除以罪恶为矛盾的英雄事业导致悖谬的后果,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罪 恶。正是这四条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与宗教的不同。
2022年6月6日 想读
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 豆瓣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Attachment in the Age of Global Visibility
作者: 周蕾 译者: 陳衍秀 / 陳湘陽 麥田 2019 - 5
溫情主義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深思,並不是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發掘過去,而是這股來自過去的神祕張力,至今仍然與我們的「現在」糾纏不清,它傳遞出強烈的政治意涵,甚至引發行動、改變當下的現實。
【本書特色】
★ 周蕾為華裔文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本書乃她以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九位華裔導演(陳凱歌、王家衛、張藝謀、許鞍華、陳可辛、王穎、李安、李楊、蔡明亮)之電影為範例,闡述華人文化中特有的溫情主義在影像與敘事之間的衝突與共構,並藉由揭露與詮釋電影中溫情主義背後的意識形態傾向,將其視之為一種虛構卻細緻的認同協商過程,進一步達到顛覆溫情主義的可能。
★ 本書探討電影囊括九位重量級導演最受歡迎與突破傳統之作,包括陳凱歌《風月》、王家衛《春光乍洩》、《花樣年華》、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幸福時光》、《一個都不能少》、許鞍華《客途秋恨》、陳可辛《甜蜜蜜》、王穎《吃一碗茶》、李安《喜宴》、《斷背山》、李楊《盲井》、蔡明亮《河流》。
【內容簡介】
一九八○年代以降,全球華語電影屢有令人驚豔的作品問世,華裔導演作品紛紛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這類當代華語電影雖來自不同地區,卻往往同享某種情感氛圍,亦即「溫情主義」(the sentimental)。在本書中,華裔文化研究領域重要學者周蕾剖析了來自中國、香港、美國與台灣的九位華裔導演──陳凱歌、王家衛、張藝謀、許鞍華、陳可辛、王穎、李安、李楊、蔡明亮,他們最受歡迎與突破傳統的電影代表作,並檢驗其中的視覺與敘事型態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特殊涵義;她也以國族、家庭、鄉愁、移民、教育、亂倫禁忌等主題,探求全球化時代華人存在的處境,並定義當代華語電影中的溫情主義究竟為何,進一步提出在溫情主義之下的典型情境及其想像與現實關係的折射,如何挑戰了西方理論思維的基礎。
如果一些人的預言成真,二十一世紀果真成為「中國世紀」的話,在那些電影中展演得活靈活現,令人駐留、忍讓和凝聚的巨大力量,或許能告知我們在全球視野的年代,即將持續並不斷演進的情感模式。「溫情主義」:顯然是個未完待續的主題。── 周蕾
2022年6月6日 想读
耶路撒冷三千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作者: [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黃煜文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3 其它标题: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你會忍不住愛上這座城市,
它是人類的瑰寶,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
作者扎實的研究加上栩栩如生的描繪功力,
使得這本書無論是對學者還是門外漢,都將如視珍寶。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
‧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經濟學人》2011年度最佳圖書!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2022年6月6日 想读
我们内心的冲突 豆瓣 谷歌图书
Our Inner Conflicts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Karen Horney) 译者: 温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现代人内心的自我修复宝典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2022年6月5日 想读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022年6月4日 想读
团体心理治疗 豆瓣
作者: (美)欧文亚隆|译者 译者: 李敏 轻工 2010 - 8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5版)》主要内容:
欧文•亚隆(Irvin Yalom)所著《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被杰罗姆•弗兰克(Jerome Frank)誉为“当代团体治疗领域中的最佳著作”。事实上,此书一直以来都是这一领域中的经典教科书。根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调研报告,此书被列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精神病学读物之一。
此书的第五版,由亚隆与默林•莱兹克兹(Molyn Leszcz)合作修订并扩充完成。作者援引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并对团体治疗的最新进展方向作了描述。
这一版本新增了短程团体治疗、网络治疗团体、种族文化差异、创伤、医疗管控以及特殊和结构团体(成瘾和躯体疾病团体)等新内容,同时更新了参考文献及临床案例。
作者调整了全文的章节和风格,保留了重视原书中对实证研究及临床观察的风格,书中引用的案例均来自作者大量实践过程中的真知灼见。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资料翔实、学术气息浑厚且富有生气,整《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5版)》内容新颖,文字洗练,是这一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科书。
2022年6月3日 想读
死亡與生命手記 Goodreads 豆瓣
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 Love, Loss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 歐文‧亞隆 / 瑪莉蓮‧亞隆 译者: 鄧伯宸 心靈工坊 2021 - 5
「我始終守著她,數到她的最後一口呼吸。還有那最後一吻,
在她冰冷的頰上──那才是真正道別的時刻。」
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當結縭超過六十載的伴侶將離你而去時,你怎麼辦?
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以治療死亡焦慮著稱,卻在得知愛妻瑪莉蓮罹患癌症、來日不多的當下,也一時無法承受,萌生隨她而去的念頭。
「我們應該合寫一本書。」瑪莉蓮鄭重其事地對丈夫說:「把我們所面對的困難記錄下來,對其他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來說,或許會有點用處。」
在歐文‧亞隆的治療經驗中,人活得越充實,面對死亡就越坦然。但末期病痛日復一日的折磨、丟下伴侶的錐心之痛,不論是要走的人,或留下的人,都難以釋懷。最後瑪莉蓮選擇合法輔助自殺,他更是震驚又害怕,不願放手。
當治療師成了當事人,該如何與絕望相抗?又該如何有意義地活至最後一刻?
本書是亞隆夫妻獻給對方的最後禮物,是大師親身示範喪偶、孤獨和哀悼的心路歷程,更是對芸芸眾生的終極關懷——希望以真摯的記錄和覺察,為受苦的人們帶來一絲撫慰。
2022年6月3日 想读
伊凡·伊里奇之死 豆瓣 Goodreads
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
9.1 (98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许海燕 东方出版社 2017 - 10
◐54个国家100位一流作家选为100部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托尔斯泰共有三部作品入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2022年6月2日 想读
直视骄阳 豆瓣
7.6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亚龙 译者: 张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 1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
_
史铁生 毕淑敏 陆晓娅 曾奇峰 联袂推荐
_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就也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2022年6月2日 想读
动情的理性 豆瓣
作者: 钱永祥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将道德关怀带进政治生活
◆重新梳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
【内容简介】
《动情的理性》探讨了政治哲学领域一些棘手的议题,其中涉及自由主义的道德认定、公共说理、普遍主义,并批判性地考察了中文世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几种政治思想,如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论、施特劳斯对多元主义的批判及其美好人生观、伯林的历史观等。
在对上述议题的探讨中,作者均强调道德原则与道德价值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政治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唯有靠说理及其内在的普遍主义性格,才能平等地考虑所有相关者的利害。但这种理性又必然源自“情”的鼓动,即人世间的无数歧视、压迫与苦难令我们感到不忍与不甘,由此动情之后发为关怀与在意,从而激发实践的介入。
作者从平等式自由主义的学术取向与实践意涵出发,并以当今中文世界的思想状况为主要脉络与背景,试图重新厘清自由主义所认定、追求的价值。作者认为,自由主义蕴含着一种人本主义的道德意识,由此出发,它对政治的价值与制度提出了具有明确道德性的要求。
···
《动情的理性》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思考缜密、文笔清晰、见解深邃的力作。建基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而不被其所蔽,它的内容有其厚度,富于原创性。同时,它带给读者切实理解其精微论证的挑战。
——林毓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荣誉教授)
观念虽然无形,却是支撑一个社会的钢筋。《动情的理性》是一部铸造社会之“钢筋”的力作。钱永祥老师善于在千头万绪中找到并加固政治体系的伦理承重墙,以最抽象的语言表达最深切的现实关怀。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钱永祥先生这本书,是我近年读到的最好的中文政治哲学著作。他为自由主义做了最理性也最动情的辩护。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2022年6月2日 想读
启功给你讲书法 豆瓣
作者: 启功 中华书局 2012 - 7
《启功给你讲书法(典藏版)》对一本书法讲解用书,有古代名家的字帖,可供学者临摹学习,也有对执笔书写的介绍,对练字提供了很大的参考,对书法爱好者是一本价值极高的书法指导用书,从而提高书法水平。
2022年6月1日 想读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 豆瓣
欧文·亚隆
作者: [美] 欧文·亚隆 / [美国] 欧文·亚龙 译者: 童慧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 3
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后,金妮开始接受亚隆的私人治疗。睿智的亚隆提出,双方在每次会谈结束后分别写下自己最深切的内心感受。长达20个月的治疗之旅,饮可乐亚隆与金妮共同探索心灵黑洞的真实足迹。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应运而生。
你会发现,这个发生在30多年前的故事,历久弥新。
2022年6月1日 想读
像我们一样疯狂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2022年5月3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