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
垮掉的一代 豆瓣
6.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垮掉的一代》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它久被封存而今又首次被发现。
作品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生前过着颠沛不定生活的作家,其未发表的剧作的节选却被登载在一份男性时尚杂志《最佳生活》上。
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杰克及其朋友们酗酒、赌马与吸毒的一天,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当时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又不乏颓废,全剧本穿插着对宗教的讥讽和对现实的反叛。“《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在回到佛罗里达家中的一个晚上写就了这个剧本”,凯鲁亚克的传记作者和朋友杰拉德·尼科西亚说。
虽然这个剧本从来没有出版或上演过,不过垮掉派经典电影《采雏菊》正是以其中的第三幕为基础而拍摄的。他的作品代理人斯特林·洛德说凯鲁亚克曾把这个剧本交给好几个制作人,不过都被退了回来。但斯特林觉得这个剧本“极其完美地传达了时代的气氛,其中的角色都依据真实人物而来。”
凯鲁亚克甚至把这个剧本交给当时的影帝马龙·白兰度,希望他来出演,但最终遭到对方的回绝。在《垮掉的一代》剧本被拒绝之后,凯鲁亚克要求把它封存起来。这样,这个剧本在仓库里一直被搁置了几乎50年。
《垮掉的一代》读起来像是一首爵士乐曲,有着快速转换的节奏。这也许不是凯鲁亚克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的杰作之一。
对凯鲁亚克来说,没有出版的作品是罕见的。在他生前,他的许多杰作都没有出版,但是过去10年来他的作品大量出版乃至再版,以至成了一种热潮。虽然有《在路上》的成功,但凯鲁亚克死时,口袋里只有91美元。他生前曾经有一段辉煌,但是右翼保守势力对他发起了攻击。他们把他看做是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威胁。将近50年之后的今天,凯鲁亚克以及他的同伴们,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部分,而这部名为《垮掉的一代》的剧作,所以没能在垮掉派当年最活跃的时期上演,但仍不失为一份迟来的文化遗产。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3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4年8月11日 已读
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女人都没脑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上海译文 小说 毛姆 艺术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9.1 (8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