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第二性 Goodreads
le deuxième sexe
9.7 (6 个评分) 作者: 西蒙‧德‧波娃 译者: 邱瑞鑾 貓頭鷹 2013 - 10
你從未真正看過第二性?全世界都被英譯本誤導了60年!

★ 法國第一才女西蒙.德.波娃畢生心血結晶
★ 問世六十四年後,台灣首度推出唯一法文直譯、完整全譯本
★ 石破天驚的女權論述,梵蒂岡列為禁書,當代女性主義的「聖經」
★ 全球三十五種版本,累銷數百萬冊
★ 入列時代雜誌20世紀影響人類生活與思考十大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西蒙‧德‧波娃
一九四九年,一部影響世界的經典哲學著作在巴黎出版。此時正值二戰後,女性在社會上依然受到許多有形與無形壓迫之際。作者用超過七十萬字的內容來綜論女性,其言論猶如一顆原子彈投入了西方世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與迴響,不僅帶起了六〇年代後的女權運動,也為二十世紀的女權奠定了基礎,而這就是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

《第二性》的內容廣博精深,從文學、歷史、神話、社會學、生物學和醫學多方面討論女性,書中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第二性》將帶領我們一步步經歷波娃的思辨歷程,從女人面臨的困境,到女人如何在深刻的自覺後開創自己的選擇,《第二性》邏輯清晰、批判精準的論述,至今難有其他作品能望其項背,不僅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更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扛鼎之作。

一字一句譯自法文原典,完整全譯本首度面世
六十多年來,《第二性》由於涉及學科廣泛,並深富哲學意涵,在翻譯上的難度也是眾所公認具有挑戰性。比如早年的英文譯本,不僅被批評缺乏完整性,也沒有將波娃所使用的哲學專有名詞翻譯出來,就連後來的新譯本,也被批流暢性欠佳、無法精確傳達文義,至今尚未有令眾人滿意的譯本。

而《第二性》的繁體中文譯本前兩版亦翻譯自英譯本,部分內容亦跟英譯本一樣遭到刪除,讓讀者無法全面深入瞭解此一著作。直至今時,我們重新推出《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邀請法國文學翻譯名家邱瑞鑾擔任翻譯,由法文原著直譯,過程耗時六年,竭心竭力克服翻譯難度,不僅忠實傳譯原書哲學層次與論述,並以優美的文字展演波娃過人的文采,將此部20世紀當代大師的經典作品,以最完整、最貼近原著的樣貌,重新呈獻在讀者的面前。

全台讀書界肯定經典中文版翻譯詳實、流暢:
「2007年,台灣重要的法國文學推手邱瑞鑾開始了她和《第二性》長達六年、既痛苦又興奮的翻譯生涯。瑞鑾旅法多年,是老練而資深的文學翻譯,大學又主修哲學,由她操刀的新譯本,再搭配了台灣各學門的菁英,一章一句,終於能克服波娃設下的重重挑戰。這個新譯本完全無愧於「能够充分理解波娃原意的、有註解」的英譯版指標。這個譯本是集合台灣當前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哲學、文學、史學等眾多學門學者,通力合作,才得以完成的經典譯本。」──陳穎青(出版老貓)

充滿思辨性,每次翻開,一面重温女性主義來時路,一面依然享受頭腦體操的歡快感。──平路(作家)

女性如果能從《第二性》書中心神領會如何在「自由並不是淺嘗即可之物」和女人是「幽深的奧祕」兩者之間淬鍊提昇並激盪生命的火花,或是在「女人既屬於肉體世界,又屬於『詩意』世界」之間取得美妙的平衡,就已經抓住書中的奧妙與精髓。這份理解,通常要花掉女人畢生的經歷、精力與時間──相當值得想更深入自己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女人共同來努力探索。做為女人,我欣賞波娃的美麗與智慧,也深刻體驗並敬佩譯者邱瑞鑾女士在翻譯此經典作品過程中的堅忍意志與力求完美之心!再次深深感謝貓頭鷹出版社對於台灣人文與科學深化所做的各種努力!──江文瑜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雄辯,先驅,經典──大半個世紀之後看《第二性》依然如此。而新譯中文版的譯筆令此書輕易上手好讀,功不可沒。──朱天文(小說家)

是這樣的經典:充滿知性的樂趣與雄辯的想像力,讓我們在每次的重讀中,都感受到或強或弱的激盪,省思性別、他者、族群的各種可能,增進對所有存在形式的理解、尊重和愛。作者和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一樣,當人們想強調其女性身份加以頌揚的時候特別躊躇,唯恐變成了褻瀆。──吳繼文(作家、出版人)

即使女性主義已經發展到後現代百花爭鳴的多元文化理論,已經出版六十年的《第二性》仍然是劃時代的經典鉅著,書中所涵蓋的包羅萬項觀察與深入的文化、社會、心理、現象與哲學分析視野,是性別研究的原點,也繼續啟發當代的性別平等運動。此全譯本有兩項優點:一是根據法文直譯,讓讀者更貼近於波娃的原始理念。二是此譯本用語通順流暢,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文義,擺脫用語簡略但是諱莫如深的書寫風格,與當下世代用語習慣零距離。──吳秀瑾(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如果你很好奇性別傳統角色、分工的根源;如果你很好奇性別社會化從何而來;如果你想深入探就何謂「女性氣質」所謂的母性是否存在? 如果你想挑戰性別研究的Bible,那麼非這本書莫屬。──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是波娃太有遠見,還是人們觀念的進展太牛步?書中陳述的社會狀況、兩性矛盾,與現下世界竟沒有相去太遠!作者開篇即言:「這主題也不新鮮了。」但突破刻板的視野本非一朝一夕之事,就像街談巷議及媒體上永不缺席的兩性話題,老調重彈,仍逗引人一探再探……《第二性》或許不是觀看女性的真理,卻提供我們想像女性的歧路花園,其經典性之所以屹立不搖,在於我們試圖與其對話時,總能獲得源源不絕的啟發。──林德俊小熊老師(作家、資深編輯人、大學文學講師)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再讀波娃的《第二性》,還是鏗鏘有力,令人感到振奮。做為一個男性讀者,大可以先拋開自己的性別成見,透過譯者精準的中文翻譯,享受波娃精采的論證,重新思考性別文化的偏見。男人也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洪文龍(國立教育電台「性別教育Easy Go」製作主持人)

我無法想像在二十世紀有比波娃更令人驚喜、激動,受到更多啟蒙的女權論述,她的影響所及已遠遠超過性別與權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應對他所代表的人文學術精神進行自我的沉思與反省。──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不要以為革命成功了,《第二性》到現在看來依然激進!一本直探人類陰陽兩屬性漫長抗爭史的靈魂之作。──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我只記得八○年代唸大學時,因為讀了波娃,從此抱了一個信念——不以女人自限。也從此不斷問自己:「我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以這樣的自問來活著。──陳柔縉(作家)

《第二性》刺破令人安於現狀的泡泡,讓我們直視現時處境裡所謂自由獨立的不完全與缺角;更劈開一條進化之路,破除自戀耽溺的想像與成長的迷障,令人深受啟迪。──陳瀅如(麥田出版副總經理)

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是研究性/別和女性主義思潮的正典。從童年到老年,透過身體的體驗與感受,波娃敏銳、細膩的剖析女人生命發展的軌跡,句句發人深省。當我在探索「老女人」的困境,深深感受「老女人」不僅是對立於男人的「第二性」,甚至是女人的「他者」時,波娃的思路與書寫方式,一直是指引我方向的明燈。然而,以往都是閱讀英譯本,如今得見邱瑞鑾女士的法文直譯,以及旁徵博引的解讀,當更能觸及波娃的理論精髓。──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四十年前,經由楊美惠結合原文摘譯與臺灣社會觀察的報紙專欄,第二性首度飄洋過海與臺灣讀者見面。在那個戒嚴的年代,新女性主義運動的波浪方興,波娃對於父權體制的剖析、女性解放的思辯,來得正是時候。四十年後,第二性終於以完整的面貌現身,開啟新的臺灣之旅。在這個民主化後新自由主義盛行的年代,波娃對於「何謂女人」的批判證明父權體制從未成為過去,也要求女性主義運動的繼續戰鬥。──陳昭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西蒙‧德‧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是法國近代著名的女權思想先驅,亦是實踐者。她從豐富的生命經驗汲取「女性」在各種層面中所被賦予的意義、社會標籤與存在價值。在《第二性》內,透過細膩的觀察指出女性之概念與意象是如何被型塑與接納。儘管《第二性》為波娃帶來兩極的評價,但在此書面世60年後的現今來看,精鍊的文字與存在主義之論述,亦不失其味,精確的點出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陌生的女性意象。──陳維玲(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

是到了該以各種新的角度重新閱讀這本經典的時候了!──許綺玲(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系主任)

波娃的《第二性》從1949出版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了,但是因為許多原因,我們對此鉅著的瞭解仍然十分不足、甚至扭曲。常常看到的只是隻字片語的警句,但卻無緣親見波娃當年的大山大海。到了二十一世紀,從美國到中國,都已經有《第二性》的新譯本了,我們很高興台灣也有了相當不錯的正體中文新譯本,從法文直接翻譯,而且在台灣是第一次全本翻譯,這真是台灣與世界華人讀者之福。在今天這個出版業的冬天,我很佩服貓頭鷹出版社的決心,還有優秀法文譯者邱瑞鑾的流利翻譯、精詳譯注。希望台灣還有各地華人的人文社會各界、性別研究、婦女運動、女性主義思潮等 領域諸賢,能夠多多支持這本不世之作!──傅大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每次重讀《第二性》,都會有新的啟發,數十年前西蒙.德.波娃討論「女人作為他者」、「女性迷思」以及「邁向解放」等議題的真知灼見,現今讀來仍覺鏗鏘有力。舉例來說,在第五章<已婚女人>之中,她描述「做家事」時提到,日復一日的重複很快就扼殺了樂趣,「我們不可能把上菜市場當作是去淘寶,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驚嘆水龍頭裡流出亮晶晶的水」;而家務勞動的成果必然是要讓人使用,讓人把它消耗掉,所有努力的所得最後都是為了讓人毀滅它,而且要甘心樂意、不覺遺憾。她將這種處境描述地那麼真實而具體,天天操持家務者一定讀來心有戚戚焉。《第二性》真的是很「經典」的「女性主義經典」,誠心推薦給所有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波娃清楚分析女人生為第二性的處境,然西文譯本已有疏漏,只仰賴西文再翻譯的中文譯著常有侷限。欣聞完整翻譯版即將出版,無論曾否閱讀此書,都值得再看。──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經典的論述,值得經典的翻譯;波娃的洞見,對於今日分化更為細微的性別族群,以及後女性主義時代的研究者,更具參考反思的價值。──趙恬儀(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女性始終被賦予了沉默的角色,成為輔佐、支持男性的力量表徵,亦擔負著傳宗接代、生養兒女、操持家務的義務。不管在政治上或社會上,女性的角色經常被忽視,處於相對弱勢的群體。然而,隨著兩性平權的意識抬頭,女性受教育的普及率升高,性自主開放的程度,今日的女性有著截然不同的社經地位和意識型態,這一切的轉變,與女性主義和女權運動有著絕對的關聯,波娃的哲學散文《第二性》的發表,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讓女性從一個被男性欺瞞的「女性神話」中徹底獲得解放和自由,也讓屬於女性該有的正義得以伸張。如今,半世紀前的經典著作,透過譯者重新詮釋、詳加考證註解,推出完整的全譯本,乃是廣大讀者的福音,透過波娃寓感性於理性之間的行文,我們得以窺探女性特質在歷史進程中美好的展現,沒有一個女人的命運是預先被計畫好的,女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已的手中,多麼有力量的話語!現在重讀《第二性》就是最好的時機。──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荒野夢二店長)

再也沒有一個句子,比得過《第二性》的經典名言:「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的。」讓五六十年來的讀者、婦運者、女性主義者和從事性別研究的學者,如此感到贊同、困惑甚至反對,並持續到當代。波娃的鉅作具有這樣的魅力,提供給讀者多元的視角和思考觀點。邱瑞鑾這本華文最新、最完整的法文譯作,充分傳達出《第二性》的文字魅力,以生動真切的文字,描繪出女人的各種處境。──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今日閱讀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仍舊會有兩大震驚:其一,雖然距離波娃寫作年代已經六十多年,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性解放的程度以及女性的自覺意識也已經遠遠超前,但是書中所描述的諸多心理狀況與兩性關係,仍舊存在於當前社會的不同角落之中;其二,我個人更為關注的,是波娃在四十歲的時候,僅僅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寫成這部經典鉅著。她的書寫所展現的驚人的知識脈絡、獨特的自由書寫風格以及強大的論述意志,是今日台灣的女性知識分子(甚至男性知識分子)鮮少能夠企及的。為何有此現象以及差距,則是引起我好奇之處,也是我覺得這本書值得再讀的原因。──劉紀蕙(國立交通大學社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如果要請客,波娃會做哪一道菜?她認為女人不應該只侷限在舉辦宴會這樣小範圍的自我滿足中,必須要有向上提昇的自我超越,才能奪回被定義為「他者」的主體性。而性別刻板印象更是男性霸權思維下對女性的種種限制:溫柔、愚笨、神秘或不潔,例如法國鄉間流傳的迷信是廚房裡若有女子在月事期間,調製美乃滋就無法成功。《第二性》則進一步從歷史脈絡、鄉野傳說、宗教信仰和文學作品中找出這些愚昧或是污名化的迷思,一一駁斥。所以我想波娃或許會站起身,拍拍裙子,說:「來做美乃滋吧,我今天剛好月經來潮。」──劉怡伶(女書店文學廚房策畫主持人)

改變人生的一本書。──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男性是女性的一面鏡子,一面扭曲而不完整的鏡子,《第二性》出現後,使這面鏡子得到改善。並等待無數男女讀者加入,使鏡子更趨完整。──羅青(藝術家)

《第二性》的橫空出世,是二十世紀思想和文學的奇蹟。波娃一反哲學家不可親近的純客觀角度,詩意和感性的對女性文化進行了徹底而全面的思考,填補了女性學的一項空白,引導了占人類半數人口的女性第一次對自己的生存現象和社會價值產生了自覺意識。──嚴歌苓(作家)

翻譯經典是極為艱鉅的工程,譯者需精通至少兩種語言和文化,翻譯波娃更是充滿挑戰。感謝貓頭鷹出版社和邱瑞鑾女士的努力,讓我們終於讀到了完整、正確、流暢的第二性中文版。──顧燕翎(教授)

另有王聰威(小說家)、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何雅雯(詩人、韓國西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臥斧(文字工作者)、葉李華(知名科幻譯者)、郝譽翔(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蔡康永(主持人、作家)、楊照(作家、評論家)、鍾文音(作家)、顧立平(資深主編)等各界愛書人專業推薦。

◎波娃畢生經典,經典中文全譯本終於問世
◎全套精裝典藏版三巨冊不分售
金枝 豆瓣
THE GOLDEN BOUGH
作者: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译者: 蘑菇姑姑 2020 - 9
【流畅、精确、完整之译本】
【英国《泰晤士报》高赞评价:除达尔文、斯宾塞著作外,很难再有其他书与其相提并论!】
【像神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人性的进化,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欣赏人性进化的神奇与美妙。内容丰富、神奇、爽口到超乎想象!】
这是一本人类学百科全书,是人类文明的大院,一个心灵的容器,装满了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巫术、动物神、植物神、宗教、神话、传说、魔法、咒语、禁忌、习俗、仪式……从古到今,应有尽有,完全满足你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好奇心!
【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当人类的心灵创造了科学,并用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科学会是人类命运的归宿吗?
【拓展文化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对人类精神世界和未来命运的感知力!】
读完这本书,你可以轻松欣赏任何科幻、奇幻电影,理解人类学、心理学著作。
【深刻影响弗洛伊德、荣格等大师的思想走向】
弗洛伊德、荣格、乔伊斯、劳伦斯、叶芝、T.S.艾略特、格雷夫斯等人,都曾深受本书影响,大量援引本书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禁得住时间长河的沉淀,值得反复阅读、用心珍藏的人类学百科全书!】
书中的理论经久不衰,洞悉人类心灵最深层的运行机制,堪称永不过时的经典。
当弗雷泽开始告诉我们关于内米森林的国王的故事时,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已被唤醒。
——维特根斯坦(20世纪世界著名哲学家)
除达尔文、斯宾塞著作外,很难再有其他书与其相提并论。
——英国《泰晤士报》
人性的进化,其实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巫术→宗教→科学”。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从植物神,到动物神,再到科学,对世界各地的巫术、习俗和传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已远远超越了人类学范畴,对文学、艺术乃至人类精神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读来令人不忍释卷。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4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7年8月2日 已读
大型知乎回答的说法还是蛮准的,思考的内容也几乎都是当下流行的,我觉得我人丑还是得多读书。
YuvalNoahHarari 人类学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