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隐秘的知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霍克尼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最初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大卫·霍克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他的这一理论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现在,在这个增订版中,霍克尼将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首次展示了他令人激动的新发现。这本书中包含数百幅画作和素描,其中许多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画作,每一幅图版都配有霍克尼充满激情的文字说明。书中还有许多他自己拍的照片、画的草图,展示往昔艺术家为了画得准、画得像而采用的各种技法手段,同时说明他们当年可能取得的效果。
此外,霍克尼还汇编了大量历史和现代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他与一系列国际专家之间的通信汇编则重现了神奇探索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古代大师的失传技法,它写的也是现在和未来。它讨论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脑时代,我们是如何观看、处理和制作图像的。永不休止地探询,不信任何先入之见,质疑已成定式的观念,霍克尼迫使我们睁开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观看和再现世界的方式。《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从一位富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刻洞见。"
2017年11月28日 已读
很大一本书用来证明考前班学习画写实的我们某种程度上比大师们强多了……另外真的很讨厌鸡肋的铜版纸,又重又反光,装订成册即不能完全摊平放桌上又太重没法拿在手里读,书还没读完胶装就全散了。书的内容没问题,但是卖了跟欧洲一样的价格,能不能把装订质量也做成跟英文版一样呢?
DavidHockney 理论 绘画 艺术 英国
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 豆瓣
Ways of Looking: How to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Art
作者: 奥西安•沃德 译者: 王语微 2017 - 4
当代艺术作品已经没有显而易见的中心思想,传统的艺术媒体也有负众望。为了让读者以一个全新的方式解读当今世界一些极具竞争力的艺术作品,作者奥西安•沃德提出了他的“白版法则”,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代艺术,倾听自己的内心,擦掉艺术作品表现对象的某种神秘感,将它们从一切人为赋予的价值中抽离,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视为我们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形式。本书就是围绕这个法则展开的。既然艺术家们越来越依靠传统媒体和风格进行创作,那么作者又为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分类,例如“作为娱乐的艺术”“作为对抗的艺术”“作为事件的艺术”“作为玩笑的艺术”等,这些分类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令人倍感晦涩的作品。另外,作者还特别设计了十几个“聚焦阅读”,带领读者深入体会那些知名的作品。
2017年11月6日 已读
简单易懂适合我这种理论渣
艺术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2016) 豆瓣
8.4 (349 个评分)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演员: 蔡国强 / 吴红虹
其它标题: 蔡国强:天梯 /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的首部电影纪录片。既是一个从中国出发、成为具国际影响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也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人的追求和精神。
本片由奥斯卡金奖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耗时两年,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家乡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无限度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并从数千小时的珍贵历史影像素材撷取精华,讲述蔡国强 80 年代从泉州出发,30 年来在五大洲不同文化间成长,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爆破艺术家。纪录片中也揭露他壮观艺术背后的另一个真实—内心的脆弱、挣扎、妥协,和对家人、故乡、祖国土地深厚内敛的家国情怀。
影片主线《天梯》—— 一座500米高的金色焰火梯子嘶吼着拔地而起,与无垠宇宙对话。这是蔡国强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二十多年来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却从未放弃。2015年6月黎明,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2017年9月22日 看过
终于在我论文写完了之后很多个月,把这片子在电影院里看了……好好看呀都赶紧去看!
纪录片 艺术 蔡国强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博斯,梦幻花园 (2016) 豆瓣
El Bosco, El Jardín De Los Sueños
7.7 (29 个评分) 导演: José Luis Lopez-Linares 演员: Miquel Barceló / 蔡国强
其它标题: El Bosco, El Jardín De Los Sueños / 波西失乐园(台)
2016年是艺术大师耶罗尼米斯·博斯逝世500周年。《博斯,梦幻花园》是一部关于他的作品《人间乐园》的纪录片,这幅画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全球最知名的画作之一。这幅画的涵义十分复杂,即便如今它在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中久经高科技和再三修复的考验,依然潜藏着无数隐喻尚待能够理解它的人去解读,而本片正是希望通过记录这幅画给当今世界各地无数作家、画家、音乐家带来的灵感,从而激发人们去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涵义。
Marina Abramovic 豆瓣
作者: Arthur Danto / Chrissie Ile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010 - 4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er career, in Belgrade in the late 1960s, Marina Abramovic has been a pioneer of performance art, creating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the field.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 accompanies an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that documents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artist's ephemeral time- and media-based works from throughout her career. The book also discusses a unique element of the Museum's retrospective, live performance: a new work created for the occasion, and performed by Abramovic herself; and re-creations of the artist's works by other performers-the first such to be undertaken in a museum setting. The book spans over four decades of Abramovic's early interventions and sound pieces, video works, installations, photographs, solo performances and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s made with the Dutch artist Ulay (Uwe Laysiepen). Essays by Klaus Biesenbach, Chief Curator of Media and performance art at MoMA, and four distinguished scholars examine Abramovic's ideas of time, duration and the reperformance of performance art as a way to extend it into posterity. The Artist Is Present also includes a CD with audio commentary by the artist that guid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The artist is present not only in the exhibition but also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book.Born in Belgrade just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arina Abramovic was raised in the Serbian Orthodox Church (her great uncle was a Patriarch and a canonized saint in the Church) and left Yugoslavia in 1976, having already established herself as a performance artist, living in Amsterdam and eventually New York, where she presently lives.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 豆瓣
When Marina Abramovic Dies
作者: [英] 詹姆斯·韦斯科特 译者: 闫木子 金城出版社 2013 - 4
她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大家尊称她为“行为艺术之母”,这个女人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做出了令人难忘的和超验的行为艺术作品,打破了长期以来视觉艺术的边界。她的行为艺术已经称为一个传奇。全书分成三个大的部分,讲述她在出身地南斯拉夫的生活经历,与同样是艺术家的恋人乌雷13年的合作历程,以及分手之后一个人的舞台。全面展现了她的艺术生活经历。
2016年8月15日 已读
终于看完了,越看越觉得这货有时候挺让人讨厌的,就像所有充满魅力的艺术家。另外,中文翻译实在烂哭了……
MarinaAbramović 传记 艺术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系列 (5DVD/限量珍藏版) 豆瓣
2012 - 1
≒是個數學符號,英文全名Near Equal,代表的意義為「近似於」。日本當代藝術家影展便以此為概念,將攝影機貼近五位當代藝術大師的生活與創作,用近似於真實的態度,剖繪藝術家的生命原貌,呈現最私密、最赤裸的創作靈魂。
劇組歷時7年記錄五位藝術大師創作時的吉光片羽,透過導演們銳利的觀察,交織出各個藝術家鮮為人知的獨特個性,捕捉到大師化腐朽為神奇的感動瞬間,讓觀眾一窺成就偉大藝術背後,動人的生命能量!
2014年8月20日 已读
难道这原本是书来的么,会田诚好萌啊笑死了,草间女王自恋得突破天际!
日本 艺术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3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4年8月11日 已读
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女人都没脑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上海译文 小说 毛姆 艺术
杜尚访谈录 豆瓣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卡巴纳 译者: 王瑞芸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 - 6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他的存在却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本书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完整、自由而独特的人。杜尚一生致力于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本书所记录下的访谈,或许可以算作他的又一件作品,如同他信手拈来的现成品,如同他的每一次呼吸,这件作品不事雕琢,却必将影响深远。
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在本书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本书可谓最权威的关于杜尚的文本,中文版由美术史专家王瑞芸翻译,更附有近七万字的对于杜尚和美国现代艺术的介绍。
退步集 豆瓣
8.2 (1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陈丹青 艾未未:非艺术访谈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宝菊 / 未知 艾未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陈丹青、艾未未,两个当代文艺领域小有名气的人物。现在,主持人王宝菊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采访。访问的内容涉及他们对社会、文化、人生、两性和城市的看法和观点。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2011年11月22日 已读
林徽因听说拆长安街东西门,说要去那儿上吊。她以为她那条命多重要?她以为她吊在那儿,推土机就能停下来?
中国 艺术 艾未未 陈丹青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豆瓣
DESIGNING DESIGN
8.8 (4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 豆瓣
天才アラーキー 写真ノ方法
6.6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经惟 译者: 柯宛汶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 3
相机是工具,以此拍摄出来的照片是作品。然而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其实摄影已渗入生命。在日本,同森山大道、杉本博司一起被称为战后最重要的摄影家,荒木经惟有其独特的艺术追求,打造镜头,打造视界。他的争议,撼动了摄影传统,也奠定了一条新摄影之路。
谜一样的荒木经惟,头顶各种叛 逆的名号, 这是他首次认真分享他的摄影哲学:
“活着,生,与死。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 ”
摄影: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
镜头:我不主张换镜头,而是要自己后退或前进来接近被摄体。摄影,要运用自己的身体来拍。
快门:一直按下快门的话,那快门声就会停止喔。我认为,那就是最接近「死亡」的瞬间。在生与死之间来回不停游走的,就是摄影了吧。
焦距:焦距,要对在当时的感觉或心情,当时的事物上。
构图:我花了大半时间研究照片的构图,结果就是,那些并不重要。
照片完成度:完成度太高的照片,会让人想要马上销毁喔。在照片完成的那一刻,就会产生这种心情。甚至还在拍摄时,就想毁掉了吧。
相机:如果要改变人生,就要换男朋友,换女朋友,或是换个地点。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摄影风格,那就换台相机吧。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回家真好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你可以走出房子,但你总要回家。”
――Witold Rybezynski,Home: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一个家的装饰风格,不仅反映居住者的喜好与生活质感,也直接影响居住其中的日常心情。本书介绍的大陆、港、台三地精彩的家和家中精彩的人物,能够启发我们对家的想像。
家,不只是栖息的住所,一个舒适自在的家,能提供我们能量和灵感,让自我展现,并且是家人与爱人乐于安顿身心的据点。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家居设计的专家和造访者,欧阳应霁捕捉了这些家中令人赞叹的设计,发掘了家与舒适的关系和意义,也让我们体验到恋家、爱家的价值。
回家,是件幸福的事。
废墟之花:摇滚・历史・文化 豆瓣
4.0 (12 个评分) 作者: 沉睡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 1
摇滚是什么呢?摇滚是怎样诞生的?它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摇滚乐有哪些代表人物和流派?他们的特点是什么?摇滚是怎样左右了猫王、“披头士”、吉姆・莫里森、鲍勃・迪伦等巨星的命运的?
摇滚的本质是什么?摇滚是猝然闪切进历史画面的一种偶然性的东西吗?摇滚仅仅是一种时尚现象吗?抑或摇滚仅仅是一种“愤青”现象吗?摇滚到底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呢,还是国际政治的晴雨表?摇滚跟国际风云、跟战争有没有较为密切的关联,进而摇滚是否是一种战争化的与战争状态性的东西呢?从摇滚自身来讲,摇滚仅是一种自我解脱、自我渲泄与自我沉迷的现代噪音吗?常规摇滚和艺术摇滚的区别又何在呢?从后现代语境讲,摇滚跟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从本质意义上讲,摇滚到底是自娱性的还是批判性的、到底是青春荷尔蒙性的还是激情燃烧性的呢?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经典的图片、个性的设计与新锐的视角为您提供了您想了解和意想不到的摇滚全景图。
艺术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Art
9.3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11
全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
《艺术的故事》自在西方问世以来,已重版二十余次,享誉全球,国内也有几个版本。本版为三联书店版,为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研究专家范景中教授的译本,名著名译,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引人入胜。